网友提问:
“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为何让人着迷?
优质回答:
我觉得迷人的大概是韦应物的这瓢酒,装了日月山河,装了豪情碧波。它抚慰的不仅仅是旅途奔波,还抚慰了我们内心所有的不安与焦灼。
简卢陟——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虽说山水田园诗多是优美恬静,可韦应物的这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却写得相当大气,豪放豁达。
韦应物是中唐成就较高的诗人,多写山水田园诗,有时也会写民间疾苦的诗。诗风淡雅朴素,自然而清新。
他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样出彩。湍急的水流中,有一叶扁舟放任自己悠闲自由,不受拘束。人还没有外物来得自由,厌倦了官场,幽居山林,从身到心都得到了解脱。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与好友相逢,共忆往昔,悲喜交加。与故人重逢,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人情不淡薄,人心不淡漠,能与你悲喜与共的人,值得珍惜。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离别后如浮云一般漂泊不定,转眼过了十年。
聚散总有时,这是人生必经的缘,不是人为可以阻止的事。坦然接受,该走就走,该留就留,想怀念就怀念,人生难得自由。
其他网友回答
唐朝韦应物的诗令人着迷,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状情描景层次分明,虚实结合;
二是,擅长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三是,借物抒怀的“特征化意象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很多人都很喜欢诗词,但又感到自己很难写出名言佳句,所以很是惊艳那些神来之句,是如何被诗人们想出来的,其实这是有秘诀的,有规律可循。
而韦应物的诗的三个特点,正是这种规律的体现。
一 状情描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提问者所言的“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出自韦应物写给他外甥卢陟的书信诗《简卢陟》,该诗全文如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诗歌是需要有欣赏者的,而一首诗能否被读者所欣赏,最基本的原则,是要“传情达意”,让读者容易看懂,明白你在说什么。
如果都不明白你在表达什么意思,那么如何来评价诗文的好坏呢?
除了赞叹诗句的文辞华美之外,是没法和作者产生共鸣的,也是无法理解诗歌好在哪里的。
所以,写诗填词虽然简短,但和写文章的道理一样,都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那么,我们来看下这首诗是如何传达情感的。
诗作背景:安史之乱刚平复,神州满目疮痍,人心惶惶。
首先,第一句先抛出问题:可怜《阳春白雪》般地高雅曲调,有些曲高和寡,难觅知音。
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描绘作者静雅的内心与现实中粗糙、动乱生活的格格不入,有痛苦,有不甘,有无奈,有苦闷,但却无力改变。
其次,第二句接着叙说被这问题所困扰,而造成的影响。
这句通过“互文”的手法,来描写戎旅生涯的悲苦动荡,以及作者内心由此而生的惶惶不安的窘态。
作者感叹大好年华,竟在行旅之中慢慢挥霍掉,在淮海水畔看着人生如水流逝而去,而这一切与作者的初心相悖,却又无奈得去面对现实的沧桑落魄之感。
再者,第三句“由实入虚”,作者不再平铺直叙自身现实的境况,而是移情换景,把视角从自身的悲惶,转移到了山间景色的“小清新”。
“涧树”告诉我们写诗地点在山间近水处;
“朝雨”,告诉我们写诗时间是早晨;
“山鸟”还在飞,告诉我们这雨是微雨,或者此时雨停了没多久;
“馀春”告诉我们,写诗的季节是暮春夏初。
这句诗描绘的场景非常清新自然又闲适安淡。
暮春的早晨,微雨朦胧的山涧,空气清新,景色如洗,翠绿的树梢上,还沾着一滴滴晶莹的雨珠,飞鸟在林中婉转啼鸣,飞舞嬉闹。
这种清新自然的场景,一扫前文的悲怆郁结,读来令人心胸大畅,而这种场景所代表的生活的氛围,才是作者所心心念念向往的,才是作者所言的“白雪曲”。
最后,第四句以一种自嘲乐观的情绪,再“由虚入实”,回到现实,并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前一句说出了作者向往的“虚化”的生活场景,然而“现实”是残酷和动荡的,作者从幻想中再次回到现实里。
毕竟阳春白雪不管饱,摆在眼前的还只是一碗阳春面。
面对现实问题,该怎么办呢?
作者以旷达的心胸说,现实虽然并不如我意,但好在我腰间还有一壶老酒,聊以慰藉我风尘仆仆之苦闷。
所以,这首诗层次和逻辑非常清晰流畅,先点出诗题,述说境况,然后寄托追求,最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读者对于作者所思所为,一目了然,也更能体会作者心境。
二 强烈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主题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一味地正面描写或诉说一种心境或一种事物,并不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就需要以正面描写为主,以侧面描写或反面描写来对比,方能出奇制胜,令人印象深刻,加强理解。
这正如说冬天很冷一样,如果一直说冷,读者并没有体会冷到什么程度的概念,这时如果写屋外的花冻死了,而室内同样的植物却开出娇嫩的花了,花香满屋。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会对冬天的冷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这首诗第二句写凄惶地行旅生活,悲苦得在淮海边虚度年华,内心之苦楚万分,却难以找到知音吐露心声。
而第三句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时空变换,由落魄恶劣的生活环境,转为树叶还凝结着雨珠的山间春色,一幅山居恬然的生活情景。
通过这种完全相反的场景对比,更加凸显出来诗人漂泊不定的惶惶然处境,让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对现状的悲郁迷茫。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感受不到伤害有多大。
作者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出现在其很多诗作中。
譬如,在《夕次盱眙县》中的诗句“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山郭暗”和“芦洲白”,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暗者愈暗,白者愈白,一幅苍凉而广阔的风景画卷,如在眼前。
再如,在《杂曲歌辞·三台二首》中的诗句“朝来门閤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时间上,“朝来”对应“晚下”;
事件上,“无事”对应“有情”。
晨来本无事,昏去却有情了。
这种多重的对比,既相映成趣,又将诗中赋予的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出来,令读者读来琅琅上口,又印象深刻。
三 借物抒怀的“特征化意象方式”
世间最复杂的,莫过于人心的情感,没有介质,没有实体,不可捉摸。
那么,如何把复杂的情感,通过诗中短短的十个字,来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呢?
这就需要用到一个赋诗填词的创作技巧:通过“特征化的意象方式”,来把复杂的情感赋予某种具体的实物,传达给读者。
读者就可以通过对这个具体的、存在的实物的认知,来读懂作者赋予它的情感符号。
诗人心怀阳春白雪,而现实却漂泊悲苦,诗人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既悲伤又无奈地自嘲式乐观一下,自我安慰一下。
诗人就通过具体的“一壶酒”的实物,“喝酒浇愁”的举动,来表达这种心中的复杂情感。
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让读者脑中出现“诗人风尘仆仆的憔悴模样,在旅途中偶然地停下来,解下腰间一壶老酒,仰首痛饮一番的‘江湖路远,人在天涯’的苍茫寂寥,又旷达豪情”的画面感,为之产生共鸣。
这种用法,成就了很多名诗名句。
譬如,苏轼《戏赠张先》中的诗句“一树梨花压海棠”;
再比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韦应物的诗作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又擅于对比手法、虚实相间的手法等等,多种方式渲染情感,并通过“特征化的意象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所以才令读者着迷,爱不释手。
图片: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山水田园诗给人一种淡然的感觉,读起来让人体味到深远的意境。生活在城市的人厌倦了嘈杂的城市,渴望平和美好的生活,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与淡然意境正好符合他们的理想生活,给他们一个精神寄托,以缓解生活压力。生活在农村的人则更简单,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山水田园诗将他们的日常生活高雅化,这让他们感到被认同,令他们自豪,所以会对其喜爱。
其他网友回答
韦应物(737——789)是中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但能做官,且擅诗文,并且为人做事很能把握分寸。韦应物十分钦佩陶潜的为人,诗歌的风格更是近于陶潜一流,追求恬淡平和,闲静幽远。韦应物不仅在中唐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两句诗,出自韦应物的一首五言古诗《简卢陟》中,原诗如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诗的结点落在一瓢酒上,从表面上看似乎夸大了酒的功能,达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效果,实际恰恰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淡定,对困难的藐视。
2016年,网络上突然兴起了一次火爆的续诗活动,关注量特别大,短短几天转发量就接近了10万,阅读量更是超过了300万。很多网友都参与了续写诗歌的活动,甚至有人感慨“国人诗性未死”矣!那次活动的主旨便是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续诗。不难看出这两句诗的出处便是来自韦应物的诗句,只是稍加修改罢了。由此可见,韦诗对后人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当年我所在的社团也参与了续诗活动,我把当年的续诗帖在此处,作为当年续诗的一个收尾,同时也表达一番对韦诗人的敬爱之情。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春来和绿煮,秋去伴花斟。
酷暑酌芳意,严寒吻玉魂。
百年香馥郁,知取一心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有一种居于市井却超然物外的淡泊,
文字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你感同身受,
你至少会有一瞬间品味到那种轻薄万物的感觉,
这恰恰是我们这些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能够让你体会到梦想成真的感觉,你又怎会不喜欢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