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哪位功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指哪位开国功臣)

网友提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世功臣功成名就,最终却为何惨死?

优质回答:

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的一生中,萧何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萧何,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某一天可能就会战死沙场,连名字都留不下来;没有萧何,韩信可能会造反成功,最后消灭刘邦,建立自己的王朝。

韩信是楚汉之争时期刘邦帐下的一号大将,他帮助刘邦平定了北方和东方的诸侯,于垓下之战中指挥军队消灭了项羽的西楚大军,却在西汉建立后不久,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死,死后还被诛灭了三族。

韩信是楚地人,他最早的时候跟随项羽阵营,后来长期得不到重用,加入了刘邦集团。刘邦集团也没有注意到有韩信这个人,有一次韩信犯了错误,险些就被斩首,幸亏被路过的夏侯婴看到,才免于一死。在刘邦的军队中,韩信一直没有受到刘邦的重视,心里面非常的不舒服。萧何这时候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偶尔之间认识了韩信,在和韩信的交谈中,萧何惊奇的发现,这个人竟然是一个军事天才。萧何准备把韩信推荐给刘邦,没想到这时候韩信却因为长期不受到关注逃走。听说韩信逃跑之后,萧何一声不吭就去追赶他,刘邦甚至误会萧何也逃跑,后来发现萧何带着韩信来了,才消了气。刘邦听到韩信有军事才能,想让韩信做个将军,萧何认为韩信的本领只有大将军才能留住他。刘邦听从萧何的意见,让韩信做了自己军队里面的大将军,韩信也没有让刘邦失望,第一战就平定了三秦地区,解决了汉军出关的必经之路。后来韩信快速出兵攻占了项羽的首都彭城,让项羽进退无路。

这时候刘邦贪图项羽留下的美女金银,被项羽反击得手,韩信向刘邦建议两个人分兵两路,一个和项羽对峙,一个去攻击北方和东部的诸侯国。刘邦在和项羽的对峙中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韩信则是一路高歌猛进,一口气攻下了赵国和齐国。最后刘邦和韩信在垓下会师,共同消灭了项羽。消灭项羽之后,韩信的作用就从刘邦的好助手变成了刘邦的威胁,刘邦快速夺取了韩信在齐国的地盘,把他赶到了楚国。

韩信到了楚国,刘邦依然不放心,想要找机会把韩信抓到京城里面来。于是刘邦假装去游玩,趁着韩信来拜见自己的时候把他抓起来,然后将韩信囚禁在了京城里面。韩信对于刘邦的忘恩负义非常愤怒,趁着刘邦出征的时候想要造反。当时京城的军队不多,外面还有相应韩信的将领们,局势一时非常的危机。萧何给吕后出了主意,假装现在刘邦得胜归来,把韩信骗到宫里面,然后再趁机杀害。韩信果然上当,进宫后就被吕后杀死。

总的来说,韩信的死主要和刘邦的多疑有关系,韩信开始的时候忠心耿耿,在实力足够造反的时候都没有造反,更何况天下太平的时候。刘邦的多次猜忌,最终让韩信不得不造反,萧何是刘邦的谋士,推荐韩信是为了刘邦,杀死韩信也是为了刘邦。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被军事界称为兵仙,如李白在诗界的地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战成名,也让刘邦信心满满,原来项羽并非不可战胜。不过战胜项羽的仍然不是他,而是韩信。顶峰时刘邦亲率50万大军志在必得迎战项羽仅3万疲惫之师,居然大败到几乎全军覆没,西楚霸王当然不是吹出来的虚名。幸福和痛苦都是比较出来的,夕日不屑一顾的账下小兵竟然是自己的真正的掘墓人,悲哉!悔当初太过牛X眼浊不识真人,晚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世人皆知的成语故事,简单解释就是没萧何就没韩信的出头,没萧何也没韩信的惨死。这句话常被引用到生活和各个方面,你擅长的恰好是让你失败的东西,比如“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房地产成就了你了也毁灭了你。人生极盛时正是走下坡路衰败的起点,没有永恒才是生命进化的大道。而韩信在统领汉军于垓下对决项羽,整出著名心理战“四面楚歌”时,也正是人生志得意满极盛之时。想像一下刘邦当时心里是什么样的复杂滋味,你太牛了,必须寻机灭之,要不这江山改姓韩齐了。感谢CCTV还有刘邦的兔死狗烹,要不我们现在还不能被称为汉人。

中国历史第二个大一统的大汉王朝,在韩信惨死很久后进入了盛世,为“汉人”这称呼贡献功劳的人主要是刘邦、项羽、萧何、韩信、张良。他们五位各有强项分工不同,刘邦不表,起事过程不议,对刘邦成就大业最重要的人当然是萧何莫属,早年“沛公”的名号正是他的计策运作,江湖没个名号是混不下去的。刘邦的那卖草鞋的后代也得说自己是皇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才有了名号,不再考虑卖草鞋求生的蝇苟之事,同样是乱世,小角色就有了大反转的可能。至于萧何为何就铁了心就认为跟刘邦混能有大出息呢?那时刘邦只不过是小小一亭长,而且不太误正业的人,而萧何可是爱学习的小文史啊,可能刘邦身上有江湖大哥气质。文人能打下江山的确少有,刘邦论武功也不行,应是江湖气成就了兄弟们愿意忠心跟随他去打江山,有带头大哥才能真正组建一只有战斗力的团队。

韩信当然不是也不会是刘邦的兄弟,那也就不是萧何的兄弟。明明他刘邦先入咸阳却当不了关中王,还被项羽赶到巴蜀忍着一口恶气还得装着服气。实力不行自然求贤若渴,萧何果然发现并坚定推荐了韩信,一代名将闪亮登台。众将尤其是刘邦的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自然都不服,无名小卒当了大将军?韩信自信到根本不管这些,心里只有立功,无须去证明给别人看,也打心里瞧不起这些刘邦的兄弟们,这也是他只能惨死的原因之一。

韩信这么骄傲的内心总得有一个强大的理由才是,但历史并没给我们留下关于他家世的交代,比如他父亲是谁,读了什么书,师从何人等。只是他从军前在别人家长期吃白食还吃的理所当然,但为当他母亲的丧事能举大债安置就让人疑问他的出身与出心了。韩信不比项羽每每亲自上阵,他赢在耐心与信心,也非常善于捕捉机会,在谋定而后动!也他同名的韩信也功高封王,但有明确的身份来历,而他没有,也没机会写回忆录告之世人,只是在临死前大喊三声“我不服”而被诛了三族。

韩信这样的大才自然不可能在童年时没受过良好教育,也许是楚国某贵族之后,不幸父亲被秦所灭沦为平民,但平天下的心已经造成,他才敢在贫穷之时保持贵族姿态,没饭吃也不学杨志卖刀,受跨下之辱而不失其志。机会总要来的,也得有足够的能力与耐心才能把握。韩信上位的情况与诸葛亮有些类似。要借助王者成就功业,要学会辩天下大事,让主公明白要去的方向。

王者成大事的都是心在天下,但个人能力总有些缺陷才成。范睢在魏国只是相国一不起眼的门客,到了秦国成就了大业,而同时代的苏秦能力比他甩了几条街,以死灭齐,而燕王只想自保与复仇全无夺天下之志,没几天齐国又复活了。若没有识真王的眼光,也成就不了王者大业。在项羽处常叹怀才不遇的韩信果断投奔了汉王刘邦,依靠夏侯婴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著名典故一步上位,与刘邦高谈汉中对策,明天下事,主动出击项羽才是王者风范,对,他是对的。

“背水一战”灭赵国是韩信了不起的战例,后来诸葛亮的亲传弟子马谡试图复制这一战术,结果是人头落地诸葛挥泪。自此后无人敢用此险招,但对韩信来说,这不是险招,天时、地利、人和,外加情报,对人性的揣度极为到位,也做了充分的意外预案,这与诸葛亮有类似处,只不过韩信不仅有谨慎还有冒险的勇气。韩信每战必胜,一连串动作多闪:平三秦灭著名降将雍王章邯、收服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势如破竹。这多大的战功当然有了志得意满与骄傲的资本,在兵锋直指齐国时,他动了心思,在汉王派的谋臣游说下已经不战而降七十余城的情况下发兵攻齐,致谋臣死也促进齐楚弃前嫌而联合拼命抵抗,因他贪功而造成重大损失。平齐后,刘邦正在另一关键战场荥阳被项羽围困,正盼着胜利了的韩信带兵前来解围。哪曾想韩信在此关头要求被封为齐王,刘邦只好封了韩信,这趁人之危谈条件的做法一定会被秋后算账。明明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平了齐国而他非得展示才华,要求封王更是有独立自主的意思了。

当大汉天下已定,论功行赏之时,齐王韩信被调离岗位,成了楚王,这苦心经营之根据地被轻易瓦解。这与反腐的招式类似,反了?还是去当楚王,韩信还是接受了回到楚国故地,你这时的谋略与冒险精神呢?其实天下大局己是如此,乱世已结束,是必须除掉威胁江山的力量的时候了。七个异姓王如何收拾,这显出刘邦的智慧来了,打仗不行,治人是高手。张良略施小计,韩信没办法不上当。又被假借谋反的名义贬成了淮阴侯,若能认怂安心编辑兵法也能善终。可他偏偏不服气,暗中窜通陈豨欲图来个里应外合,来找回得天下之志。平常仍然也是傲气十足,随罚下属,结果被家臣弟弟举报。被萧何助力骗进宫去,让吕后轻易用极刑悲催致死。

在谋反这样的大事面前,萧何当然要选择他一手谋划与支持的大汉江山及皇上兄弟刘邦了。不论生死,韩信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帅才。孤傲与自信成就了他的功业,这是“萧何”,最后毁灭他的“萧何”也是孤傲与自信。

江山如画,历史如血。

其他网友回答

哎!也没什么奇怪的,历代封建帝王对智能臣,打江山时,可用其长,一旦成为九五之尊,就怕这些能臣有朝一日夺了他的江山,常找借口希了他,不但萧何,韩伩也是如此,最直接的和最典型的是宋太祖的“杯酒逝兵权”了,所以中国封建世大夫创造了很多词来形容帝王的寡恩和能臣的下场,如:“狡兔死,走狗烹!”、“无情最是帝王家”等等,这些即是对帝王无恩批评讥讽,也说明此现象太常见了!所以能臣们不可功高盖主,一但如是,危险了!所萧何的死在封建王朝,有其必然性,最聪明的能臣是范蠡,及时隐退了!躲过一劫!

其他网友回答

是说萧何吧?我觉得其实不论萧何还是韩信还是岳飞还是谁谁谁,中华大地,古往今来,功高盖主就危险啦,再不懂得及时退隐,就只能等着惨死呗。

其他网友回答

看功臣最后的结局要看是不是符合与时代所相应的要求,看是不是符合当政者的根本利益,(在古代暂且不讲为了人民利益境界)光以功臣自居不知变通,这样任何当政者都不会长期容忍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