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为什么能成功(朱棣后悔靖难吗)

网友提问:

朱棣“靖难成功”是因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邀

朱棣能“靖难成功”,源于能力,绝非侥幸。

一、有政治头脑,利用了朱元璋遗训,京城有事,藩王可率军勤王;于是发起“清君侧、除奸臣”靖难行动,披上了一层合法外衣。

二、朱棣最具朱元璋风,在发起“靖难”是已实际是皇长子,且征讨北元威名远扬,那强大气场,非“半边脑壳”的文弱侄儿朱允文能比。

三、朱棣的能力出众;与那些胸无点墨、花天酒地、混混僵僵的众兄弟比,他独立特行,胸怀鸿鹄之志,一直在窥视皇位。朱元璋刚咽气,他就不顾父亲“藩王不许进京吊唁”遗旨,策马千里来到长江北岸,彰显舍我其谁的强悍和桀骜不驯,

四、朱棣能征善战,军事上几乎没有对手。这是朱元璋生前杀光了开国功臣的失策凑成。而且,朝廷那些武将更心仪威武豪迈的燕王,对燕军作战出工不出力,主帅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就有暧昧嫌疑,后来亲自打开金川门迎朱棣入南京城揭开“通敌”谜底。

最后还要说,朱允文心慈手软,不是当皇帝料。朱棣曾来南京省亲,他有机会将其除掉,也不乏有谋臣力主,但他以“骨肉至亲”不忍为由放弃。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来南京吊唁爷爷,朱允文再次放过机会,他拒绝齐泰的建议,扣他们为人质制约朱棣。大度放他们回家,力图用仁德之心感化朱棣,结果适得其反,使朱棣如虎添翼更无后顾。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原因很好理解,朱棣自打出生就看着朱元璋怎么打天下,还亲自上战场,朱元璋也着力培养了朱棣的带兵打仗的的本领;这种这种戎马生涯锻炼了朱棣。朱棣靖难身先士卒,还是朱元璋的儿子,造反有理由,士兵也不反感,再有他身先士卒前线,鼓励鼓励士气;还有就是朱棣政治手段高明,该装傻时装傻,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一次次成功瞒过朱允炆;再有在靖难过程中朱棣的夫人跟大儿子镇守北京基地,为靖难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在朱棣靖难过程中朱允炆就派军功法北京,如若建文帝攻占北京,对朱棣军队打击是十分大的,毕竟是自己起兵造反的基地;但是朱高炽等人硬生生的保住了北京城;再有就是朱棣常年镇守边关,带领的将士能征善战,跟内地士兵打仗,处于相对优势;朱允炆大部分时间生于皇宫,没有戎马生涯,跟其父亲朱标一样有很强的仁君风范,在自己掌握主动时候念及叔侄情谊,一次次被朱棣骗过去,导致朱棣做好靖难准备;就人生阅历,军事经验,朱允炆不是朱棣的对手,但是朱允炆在军队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三个打一个也顾得过来,但是南京政府一次次决策失误,和朱允炆的优柔寡断,一直视朱棣为叔叔,但是朱棣想要朱允炆的命。一定程度上说,强大的朱棣是朱元璋培养出来的,主要目的一是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南侵;二是防御那些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骄兵悍将造反;可是老朱怎么也没想到这样的安排用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儿子赶跑了自己的孙子,改变自己的遗照。

其他网友回答

说靖难之役前,要先说下建文帝登基前,朱棣的情况。

朱元璋其实最喜欢的孩子就是朱棣,如果按照朱元璋的内心的真实想法立太子,那是非朱棣不可,奈何皇家的规矩是立嫡立长。朱棣排行老四,行事作风颇有朱元璋的风范,悟性、能力和欲望都远超过太子朱标。

朱棣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外宣称是马皇后的嫡子,其实马皇后终生不育,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一个儿子,只不过马皇后很喜欢小孩,对朱棣很好而已。历来无论哪个朝代,血缘向来都非常重要。所以朱棣从小就声称是马皇后的嫡子,就能看出这个人在小时候就很有野心。

洪武25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提出要立燕王朱棣为太子,遭到了大臣们一致反对。朱元璋犹豫了几十天,最后还是选择里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太子,犹豫是因为朱允文确实不错,从各个方面表现都很好,最主要是孝顺。洪武31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新帝继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地位,在建文帝登基前,朱元璋已经把有有威胁的人杀的干干净净,唯独没有算上自己的儿子。

(建文帝)

建文帝的两个文臣就建议他削藩,而藩王里最危险的就是燕王朱棣。建文帝只是一介书生,自以为熟知历史,能驾驭得了朝政,便听从了建议。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朱棣自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后来又在封地北御蒙古兵,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再加上他本来就有帝王之欲,无论是在朱元璋面前,还是在自己封地的子民面前都表现的极为得体,得人心。建文帝准备削藩时,政局稳定,天性太平,他本身就没有什么借口要主动发起战争。这么一比较,建文帝在朱棣面前就像是一小孩,还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满心想的是以仁义治天下的书生。

更致命的是,建文帝既然要削藩,即使时机不够成熟,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只要找借口就是了,实在没借口,就创造条件呗,最重要的是,要快,要狠。而建文帝做事恰好相反,爱面子,又拖泥带水。

(剧照,扮演过朱允炆)

再来看朱棣,当朱棣带亲兵谋反的时候,不过只有800个兵而已。然而,我们前面也说了,朱棣在封地特别会笼络人心,关于燕王嫉恶如仇、爱民如子等故事广为流传。凡是在他手下做过事的人,都对他俯首称臣。当时,看起来北平四周有十几万朝廷重兵,其实真正会与他为敌的人寥寥无几,剩下的就是他振臂高呼就会响应的人。果然,在他除掉建文帝的几个亲信之后,其他人就全部归顺了。这些兵将都是和蒙古骑兵经常作战的,比起建文帝南方的兵力来说,朱棣军队的战斗力都是非常强的。

就像《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作者张宏杰说的:在中国,做事一定要在真实的意图外包上一层光明正大的道德外衣。

这就叫出师有名。朱棣就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奉天靖难”,说是皇上身边奸臣当道,要帮皇帝“清君侧”。就这样一路南下,一路发布各种文告,把自己装扮成正义之师,而当时的臣民,对姓朱一家的内战,其实并不会想出多大的力,反正不管谁赢,天下都是姓朱的,见风使舵的人就很多,再来看建文帝的军师,都是一些文臣,和朱棣手下身经百战的谋士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所以朱棣最后一路杀进京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