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希特勒失败的将领(刺杀希特勒的军官的后来结果)

网友提问:

德军高层将领后来为什么要刺杀希特勒?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问答!

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曾经通过《世界军事》、《军事史林》等军事书刊,多次阅读到有关刺杀希特勒的文章,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描写,但核心议题是:在一九四四年的七月二十日的确是发生了一件刺杀希特勒的一次行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九四二年发生在苏联境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在埃及境内的阿拉曼战役的失败,预示着德国最后的战败已经是不可避免,这时的一部分上层军官感到了一种对未来前景的悲哀。又加之希特勒对于军事上的不切合实际的干预,使得一些军官包括陆军元帅维茨勒本、克鲁格、隆美尔以及陆军参谋长贝克在内的一大批将领对希特勒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一九四三年的英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行动,更加剧了这种情绪的严重抬头。

七月二十五日,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的高涨,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被撤职囚禁。

一个由巴多格力奥元帅组成的新政府开始与英美盟军洽谈意大利退出战争的事宜,并无条件投降。

为了能够体面的结束战争,还德国人民一个交代,一个秘密的推翻希特勒的计划开始形成。

但希特勒不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两人虽然都是独裁者,但希特勒在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军政大权,如果像意大利的囚禁墨索里尼的行动那样显然是不行。

于是,一个秘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秘密出炉!

但是秘密组织的人很有点像苏联918事变中的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一样,一方面对最高当权者有着严重的不满,希望能够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现状,但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而畏缩不前,不想承担太多的责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德国陆军中的一个上校勇敢的站了出来,他就是施道芬堡。

施道芬堡,德国陆军上校。出身的国贵族家庭,在战争中由于一次敌机的轰炸使他彻底的失去了一只眼睛和整只右手,以及左手的两根手指。

战争的残酷性使他对希特勒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他开始有计划的接近秘密组织,并成为了该组织的核心人物!

施道芬堡与其他渴望改变德国命运的军官一起开始一次次的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刺杀组织中包括了欧布利特将军和佛洛姆将军等德国军队的重要人物。

应该说,越是完美的计划也正是越出纰漏的计划,其中有两次看似完美的计划却因一些小小的遗憾而泡汤。

一次是希特勒出席一次会议,因秘密组织的计划是想将纳粹的第二号人物戈林一起干掉,因戈林未能到场,于是一次看似非常有希望的刺杀计划告吹!

第二次是想乘希特勒到前线视察的机会,在他乘坐的座机上安装炸弹,但由于希特勒临时改变决定而失去机会!

一九四四年六月英美盟军施行了号称“霸王计划”的诺曼底登陆,盟军的这次行动使秘密组织更加剧了刺杀希特勒行动的紧迫心理。

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英美盟军打到德国就失去了刺杀希特勒的意义,也就是说失去了和盟军谈判的筹码。

1944年7月20日秘密组织迎来了一次最重要的机会,施道芬堡上校奉命参加由希特勒召开的有关讨论苏德战场的会议,由施道芬堡奉命汇报有关计划。

当日下午12时许,施道芬堡凭着个人特有的机智,将装有定时炸弹的公文皮包巧妙地放置在希特勒的脚下,然后找了一个巧妙的借口悄悄地溜出了会议室!

炸弹在预定的时间发生了爆炸,浓烟夹裹着人体破碎的四肢冲出屋外,所有迹象表明希特勒必死无疑!

但在柏林静静等候消息的秘密组织却迟迟未采取行动,像后来的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优柔寡断一样,没有按照事先的分工协调一致,正是由于不应有的迟疑竟给自己后来带来了致命的严重后果!

但不幸的是傍晚时分传来了希特勒的广播声音!

希特勒并未死亡,是一个幕僚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厚厚的橡木桌子救了他的一条性命。

大搜捕随即开始,施道芬堡上校、欧布利特将军、基尔海姆上校,当即被捕并立即枪决。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维茨勒本元帅、贝克将军、奥尔布里希特将军等一大批德国参与秘密组织的将领被送上了绞刑架。

大搜捕共被逮捕了7000多人,其中的4000多人被处死,除此之外对秘密组织抱有支持同情心里的隆美尔元帅和克鲁格元帅也被牵涉其中,被逼服毒自杀!

一九四五年的三月份,英美盟军已经逼近德国境内,这种残酷的大审判还仍在进行中,虽然希特勒在最后时刻把参与者都送上了审判台,但也就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仍然没有逃脱正义的审判!

其他网友回答

刺杀希特勒的密谋早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存在了,当时希特勒在灭掉波兰后执意要对法国立刻发起进攻,而德国国防军高层则这一进攻持悲观的态度,因为仅从兵力对比上就可以发现德军的实力并不如英法联军,他们害怕希特勒这一决定会让德国重蹈一战的覆辙,进而准备在希特勒一旦下达进攻命令时便指挥德军进军柏林,推翻希特勒的纳粹统治。不过这一行动最终没有实施,原因是军方高层认为希特勒当时的声望太高,害怕军队会拒绝执行,而且他们只掌握有陆军,空军却掌握在希特勒的心腹戈林手里。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在莫斯科会战首次遭遇了惨败,而且在之后又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这些失败下,一批有思想的军官开始考虑这场战争的意义所在,加上之前被希特勒罢免的那些原军方元老级人物,他们认为必须除掉希特勒,然后同西方国家展开和谈,如此才能真正解救德国。他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行动,到全部以失败告终。

尤其到了1944年盟军在西线开辟了第二战场,几乎所有的德军将领都已经明白战争已经彻底失败,毫无胜利的希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密谋刺杀希特勒的组织争取到了一些握有军权的前线指挥官的支持,包括当时的西线总司令克卢格元帅在内。这些前线的高级指挥官对战局有着全局的认识,他们明白战争再继续下去毫无意义,必须设法结束战争,而只有除掉希特勒才能结束战争。

刺杀希特勒失败后,在纳粹分子的严厉追查下,被逮捕和自杀的德军军官有数万人之多,既包括陆军总司令部的人员,又有前线的部队指挥官,以及那些已经退休的德军将领,可见对于希特勒的反对并不是个体事件,已经是普遍的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国防军的总参-容克集团本身就对希特勒大权独揽非常不满,不论第二帝国还是魏玛共和国,总参-容克集团都是处于“共治天下”的地位,但是这个地位在希特勒上台后逐步被剥夺了,国防军中相当一部分军官对此非常不满(他们不是反对纳粹对外侵略扩张和民族屠杀喔,相反在德国扩张顺利的时候他们对此都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43年后德军开始受挫,尤其是美国参战后,这些人很明白这样战争是打不赢了,德国必然会惨败,于是一些高级军官开始加入密谋集团,这些人认为如果能够干掉希特勒,就可以把所有战争罪责一股脑都推到希特勒和纳粹头上,把国防军打扮成无辜的小白鼠从而实现西线单独媾和(他们对自己在东线干的鸟事心里其实还是很有逼数的),并且在英美支持下打败苏联(我能说这就是一帮政治白痴么?),当然,和英美单独媾和去打苏联人在三德子后期其实非常有市场,不过就是实现途径的问题。

第三,实际上密谋集团除了几个少壮派中级军官之外,绝大多数高级军官都首鼠两端犹犹豫豫,这才是取死之道。

密谋集团中只有冯.施陶芬贝尔格等少壮派比较坚决

其他网友回答

“七月阴谋”事件,实际上是德国国防军的高级将领所策划的暗杀行动,不过最后行动失败,连德国著名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将军也被希特勒清洗,时至今日,隆美尔到底有没有参与谋杀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那么为什么原本对希特勒唯命是从的德国高级将领,会刺杀带领他们复仇的元首呢?

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不同。

德国的党卫军是希特勒的亲信,在希特勒上位前就跟在希特勒身边,他们效忠的是希特勒本人,而国防军不同,他们是国家正规部队,并不会为希特勒一人服务他们只对德国忠心,原本德国在一战中战败,被逼签下了《凡尔赛条约》,除了领土和殖民地被瓜分,德国还需要赔付天价的赔偿金,人民生活看不到希望,这种不公平的条约在德国人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希特勒把他们心中的愤怒点燃,他们为了向那些剥削德国的战胜者复仇,所以全国上下一致支持希特勒开战。

但是很快,国防军就闻到了一丝异样的味道,希特勒的这种疯狂,很有可能让德国坠入比一战还要惨烈的深渊,特别到了战争后期,德国节节败退,局势对德国很不利,于是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们就策划了震惊世界的“七月阴谋”,当时参与刺杀的军官把装有炸弹的公文包放在希特勒旁边厚实的橡木桌子腿边,然后离开现场,希特勒此时正在那听战争分析,结果有人为了看清地图,在爆炸前往前移动时,被那个装炸弹的公文包绊了一下,于是包被挪到了桌子腿外边,定时炸弹爆炸时,因为那条厚实的桌腿阻挡,以及木制家具减弱了爆炸威力,所以希特勒没死,他趁机清洗了5000名反对他的人,关押了一万人到集中营。

就连为德国立下赫赫战功的隆美尔将军,也因此被牵连,国防部曾游说他参与刺杀希特勒,但是隆美尔说了句“看来由我责任的时候到了”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是否真实参与无从得知,但是因为其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每一个德国人心中,为了保住妻儿,他只能自杀,但德国对外宣称是突发脑血栓而死。

其他网友回答

纳粹党崛起时,军官团视纳粹党为狂躁急进的异己力量,欲除之而后快,这可从德陆军总司令哈默施泰因的 态度可知,也是希特勒上台后撤其职并改组军队高层的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兴登堡为代表的社会上层的军官团如不忌惮希特勒所代表的下层力量,希特勒也作不得总理,最后攀上独裁的权力顶峰。魏玛时期德海军不过1.5万人,空军被禁,希特勒上台后扩充海军,重建空军,因此反对他的德军官团成员大多出身陆军。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为谋得军队支持,血洗与之不睦的冲锋队,是其妄图以冲锋队更替国防军的破产,是他对军官势力的无奈与妥协,但冯·施莱彻尔与冯·布雷多的被杀,给双方的关系蒙上一层厚重阴影。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集总理总统权力一身,改称国家元首,成为德军实质上的总司令,军队必须向其个人宣誓效忠并行纳粹党礼,军官团内心是充满愤怒不安鄙夷的,私下常称其为“那个人”。35年希特勒再建德陆军总参谋部,实行义务兵役制,重整军备,德军官团内分为支持与反对的两派(反对者也不过担心过激行为诱发协约国干涉)。36年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德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就考虑过回军柏林推翻希特勒政权。38年借助战争部部长布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丑闻”事件,希特勒逐步削弱德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的职权,至捷克苏台德危机爆发,德军官团内部的反希特勒秘密组织格德勒、沙赫特就密谋以武力发动政变赶其下台(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亲订计划)。即使未能实施实际行动,但以贝克、哈默施泰因为首的军官团成员一直持有武力解除希特勒权力的意愿。39年哈默施泰因在被希特勒重新启用为德A集团军群司令时,依然准备乘希特勒视察西线时进行刺杀。7.20事件前,德军官们密谋不下二十次推翻或刺杀行动,但因内部分歧(杀不杀希特勒、政权的组建形式)、希特勒行程改变等各种原因未能成事。

希特勒要武力扩张,军事侵略离不开军官团,但他又自认比军官团们更精于政略与战略,更懂得战争经济学,常插手计划的制定,干预前线的具体指挥,这与德军事传统上的“任务指导”原则相背离,致使其与军官团们的冲突不断,甚至哈尔德有自己枪杀希特勒的冲动。德军胜利不断时,分歧可掩盖而同船共渡,当失败接踵而至时,矛盾就突显得不可调和,这也是7·20事件的施陶芬贝格从希特勒的追随者沦为刺客的缘由所在。整起事件,希特勒逮捕7000余人处决其中4958人,多数为军官。军官们经军事法庭剥夺军籍再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判决执行流放、监禁或绞刑,绞刑是对死亡军官荣誉感的最后羞辱(枪决是军人死亡正道)。

希特勒与德军官团从势不两立、委曲求全、貌合神离到公然决裂,磕磕绊绊走下来堪称奇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