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有人称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是什么)

网友提问:

左宗棠能否被称为民族英雄?他做了什么?

优质回答:

左宗棠当然是民族英雄!

以往我们对左宗棠评价集中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镇压少数民族叛乱上面。但是左宗棠抗击外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绩不容抹杀。

左宗棠70岁抬棺西征,收复伊犁,建设新疆省。让新疆永久成为中国领土,这一点就算是民族英雄!

当时清政府出于内忧外患中,阿古柏集团有俄罗斯和英国的支持,所以很多人,尤其是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不认为左宗棠能够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左宗棠为了表达自己一定要收复新疆的决心,给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征。这不但激励了自己的士兵,而且还打消了外界对左宗棠用兵的疑虑。两年之内,左宗棠一举击败了阿古柏,粉碎了英国和俄罗斯的野心,收复了新疆。

配合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谈判,最终占领伊犁的俄罗斯只能退兵,这是晚清唯一一次从列强手中夺回土地!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丹水秋风!

其他网友观点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清王朝能够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苟延残喘数十年,左宗棠是功不可没的,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也是受之无愧的。作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仅收复新疆一事,就足以令其名垂青史了。当左宗棠平定了陕甘之乱后,便开始着手收复新疆,但以李鸿章为首的朝廷重臣,则认为新疆乃不毛之地,留之无用,不如任由英俄等国去瓜分,而慈禧太后因拿不出收复新疆的巨额军费也摇摆不定,此时若没有左宗棠的一再坚持,真的很难想象,今天的新疆还是不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左宗棠为了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不惜以老迈之躯,远赴不毛之地,经过数年的艰苦斗争,最终使新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因此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其他网友观点

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晚清名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季高,号湘上农人。因为左宗棠对诸葛亮崇拜有加,所以又以今亮署名,意为自己是当今世上的诸葛亮。

左宗棠

左宗棠早年热心于文化教育,常常应邀外出讲学。后来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有所成就而逐渐声名鹊起。真正使左宗棠名声大噪的事件是镇压陕甘回变。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次年十月,清军收复西宁城。白彦虎与陕回残军逃到新疆投靠阿古柏,后来又逃至沙俄并最后死于俄国。1873年9月,甘肃西北部肃州回军首领马文禄在坚守肃州城两年后也接近粮尽,向左宗棠投降。左宗棠在同月处死马文禄,同治陕甘回变就此告终。

1864年,新疆地区各地豪强乘清廷内外交困之时割据纷争。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清廷尚在争论是否讨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早年信奉“经世致用”,留心西北史地,深知西北地区对于中国国防的重要。他力主强硬处理,率师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国力状况和国际环境,左宗棠采取了采用“缓进速决”的策略,所谓“缓进”,就是致力于整顿军队,囤积粮草;所谓“速决”,就是平叛大军出征之后,必须速战速决。在军费问题上,左宗棠亲自面见西太后陈述形势。

清军收复新疆示意图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上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放弃西北地区塞防。左宗棠力排众议,他认为英、俄对西北虎视眈眈,如果新疆不保,则陕甘不保,陕甘不保,则中国内地毫无屏障,只能任人宰割。最终在朝廷支持下,新疆地区基本得到收复。西北各地纷纷感恩戴德,为左大帅建立公祠。此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左宗棠在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李鸿章与左宗棠与许多政见上均有冲突,两人素来不和。尤其是中法战争之后李鸿章与法国于1885年签订了《中法新约》后,左宗棠对此大为不满,但不久之后,左宗棠就在福州趋势,享年73岁。

“晚清四大名臣”

左宗棠在世之时,因为其功勋卓著,几乎参与了清代19世纪后半期历史中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光绪帝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去世之后,朝廷谥“文襄”,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梁启超评论左宗棠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由此可见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地位。

参考资料:

李国祁:《左宗棠与清季政局》

李恩涵:《左宗棠的经世思想》

张红涛:《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思想基础》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其他网友观点

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收复新疆

新疆的前身是西域,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文化经贸发达,但限于绿洲城邦,一直受到外来势力侵扰,一旦中原政府势弱时,他们就有被外部强大势力吞噬的危险。

自从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以来到清帝国改名新疆,新疆一直是中原的痛。时值大清多难之秋,阿古柏侵入南疆地区,正欲染指乌鲁木齐,以望侵占北疆,其时沙皇派哥萨克士兵出征伊犁地区,打着为大清代管的幌子,想翻过天山,南下帕米尔高原,获得巴基斯坦出海口,左宗棠在说服太后,马不停蹄来到新疆,首先把阿古柏赶去新疆,同时翻过天山,有把俄国赶出伊犁地区。一举收复新疆。

2、战略眼光

左宗棠,举人出身,从湖南团练走来,中途与曾国藩不洽,自立门路,获得朝廷认可,他想起他的老师兼朋友林则徐送给他的新疆地形分析图,结合当时的形势,他在家拟写一份大西北战略计划,上书军机处,获得太后接见。他在林则徐的基础上提出了定新疆、安天下的战略计划:“新疆不定,则蒙古不保,蒙古不保,则京师危险。”太后当即下令出军,然则军饷难筹,朝廷只好以海关关税为抵押,向大英帝国的上海汇丰银行贷款,借贷1300万两白银。

没有左宗棠就没有现代中国的版图,他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的再造者。

其他网友观点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自幼心怀大志,以上筹国计,下利民生为己任,但他却是大器晚成,四十岁才走上出仕之路。左宗棠四十岁到七十岁,经历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从一个幕府师爷,做到了军机大臣;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举人,成为担起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脊梁。

左宗棠育有4子,长子孝威出生时,左宗棠已经35岁。因为公务繁忙,他无法时常对子女耳提面命,可是,他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把对子女的殷殷教诲,寄托于一封封教子的书信。

读书做人 先要立志

他不主张子女把读书视作科举晋升之路,却尤其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他们脚踏实地,成为“经世致用之才”。左宗棠要求子女“读书做人,先要立志”,要求他们在读书之前,先想清楚“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这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哪一件可以比他?”他也曾写信教导儿子如何读书:“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信里信外,一个父亲的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左宗棠一生都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就算是做了督抚,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古人训子弟以“嚼得菜根,百事可作”,他就要求家人要更进一步,把菜根米糠视为山珍海味。60岁生日前,他特意提前写信叮嘱家人不得宴客开筵,对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一律以寻常酒席招待,更不准主动延请。发妻周氏去世,左宗棠叮嘱子女勤俭处理丧事“所不当用,即一文不用”。他言传身教地教育家人,以简约为荣,铺张可耻。

他不主张子女回湘阴老家置业,说:“吾自少至壮,见亲友做官回乡便有富贵气,致子孙无甚长进,心不谓然,此非所以爱子孙也。”次子孝宽修缮旧屋,也遭他痛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多历艰辛 练成财器

左宗棠任高官20余年,经手的西征军饷几千万两以上,可他不贪不占,连按官场惯例享受的补贴也一概不受。清政府每年拨给他的养廉银子有二三万两,可他仅给家中白银200两,余钱都用在扶贫救灾和修城墙、办书局书院、资助西征军粮饷等公益事业上。同治元年( 1862年)在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他提到:“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在左宗棠的严格要求之下,左家“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在68岁那年,左宗棠曾写下一纸遗书:“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他的下属刘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给了其家属6000两银子抚恤,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留给家人的全部财产。据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记述,其曾祖父死时,4个儿子每人只分到5千两银子,合计2万两,只相当于左宗棠一年的工资。

在湖南湘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相传,这副对联是左宗棠留下的,曾作为家训,悬于左氏家塾屋。

百年风云,沧桑变迁,但左家后人一直遵循着左公留下的家训,世守清白,他们像遍植天山的左公柳一样,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其他网友观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