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啥写春秋(孔子为何作《春秋》)

网友提问:

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

优质回答: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大师孔老二。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做《春秋》的目的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把权力关进牢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孔子做《春秋》,是为宣扬宪政思想。

一、忠于人民。

孔子所提倡的“忠”本意为与人坦诚相待,工作尽职尽责。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互相尽忠。   

在《左传·庄公十年》中,有一则曹刿论战的故事:   

曹刿问鲁庄公,你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作战?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所言,是指鲁庄公是尽职尽责,忠于人民的合格君主。

《左传·桓公六年》有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又曰:“民者,神之主。圣王先成与民而后致力于神。”   

邾文公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其晚年,邾国欲迁都于绎,文公为此占卜。得卦辞“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称,不迁于绎,“君命可长也。”文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迁也。莫如吉也。”遂迁都于绎。不久,邾文公去世。   

孔子盛赞其“知天命。”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生君,是为民也”的思想,便源于此。   

但韩非却将儒家之忠“法家化”。把原本的“工作尽职尽责,与人坦诚相待”篡改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只限于下级对上级,臣民对君主尽忠。   

二、人民没有丝毫奴性   

华元是春秋时期宋国六卿之一,著名政治家。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长期任右师,执掌国政。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郑国大举伐宋,华元帅军抵抗。在战前,华元赏赐羊肉给将士,但遗忘了为其驾驭的车夫,车夫便在大棘之战中,驾着战车直奔郑军之中,导致主帅华元被俘,宋国大败。之后宋国以兵车百乘将其赎回。   

不久,宋国筑城,华元任工程总监。筑城的役夫见华元巡视工地,便作歌吟唱,以讽刺他兵败被俘。由于华元随从人少,寡不敌众,只得离去。   

华元身为宋国六卿之首,且身兼筑城总指挥。却被役夫嘲笑、讥讽,足见当时之人没有丝毫奴性。   

此外,前文所言之曹刿,作为一个士民谒见君主。国君对其毕恭毕敬,以礼相待。可见当时虽有君王、大夫、平明阶层之分,但却无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别。人与人之间是非常平等的。   

无论是君王,还是大夫,但凡压榨人民,要么被放逐,要么被弑杀。因为君主的唯一使命,就是为人民尽忠。

在赵本山和范伟主演的小品《拜年》中,赵本山去范乡长家,当乡长认出他后,他吓的藏到老婆身后。又听闻范乡长已经去职后。终于挺起腰杆,“现在咱们平级了,我不用怕你了。刚才气都不敢出。”然后赵本山和媳妇要求范伟给自己倒茶,上烟。后来还坐到炕上与范伟一起吃菜饮酒,无拘无束。之后赵本山接到电话,得知范伟已提升到县长后,吓得一下子从炕上摔了下来。   

文艺作品是虚构的,但却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把国人的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把权力关进牢笼。  

《左传·隐公五年》记载:鲁隐公在棠地观捕鱼。孔子书之,非礼也。   

《桓公十五年》记载:天王使家父来求车。孔子书之,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求私财。   

国君思念嫁与他国的女儿,与女儿见上一面,都要被贬斥——“公会杞伯姬于姚,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   

只有限制君主权力。把权力关进牢笼。才能保证人民的自由。   

四、思想与言论。   

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   

乡校是先秦时期,人民休息和议政之所。子产执政时,郑人常聚集乡校,谤子产之政。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认为,乡校是人民休息,议论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则行知;民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何以毁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吾闻而药治之。”   仲尼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无论是子产,还是孔子,都是反对专制独裁,支持言论自由,支持人民批评和议论政治的。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两层:

一是在东周乱世,君守君道,臣守臣道。恢复周朝的秩序。

二是未来的政治理想,实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民主法治社会的高级阶段。今天,北欧、中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大同社会。孔子不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为万世开太平!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一生述而不著,没写春秋啊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述而不作,定名而不定义,是其高明手笔。他也因为自己所述说的内容有掺假而惴惴惴不安,觉得毁誉参半就不错了-_-||。四季如春,春秋之貌悲喜交集,可欢愉可戚戚惨惨戚戚。孔老夫子另有一层期冀,知识生发的期冀,取其春生秋收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春秋》为孔子编撰,而不是著写。

孔子根据 鲁国的史官记载将鲁隐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这部编年史书就被叫作《春秋》。共242年史事,大约有1.5万字。《春秋》记事非常简练,近乎 大事年表。

这是《春秋》内容。

其次,古人推崇三不朽,而立言是三不朽之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毕生都在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无疑,著书立说传世是言之不朽的!

再者,通过编写《春秋》可以宣扬孔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观念!

《春秋》微言大义,通过“笔”“削”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由此孔子构建了完整的仁、礼道德思想体系和崇古的仁、义政治理念。

最后,《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而且做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后世史官和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