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称呼(明朝对皇上的称呼)

网友提问:

为什么到明清两朝对皇帝的称呼都以年号称?

优质回答:

庙号起源于殷商,帝王逝世以后要去太庙供奉,所以要有一个庙号,比如高祖、太宗、世祖、圣祖、太祖、高宗、显宗、肃宗等。汉朝以前,庙号的应用十分谨慎,只有少数有资格的皇帝才有庙号,其他人都没有庙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滥用,人人都有一个。

而谥号主要是对皇帝生前的一些事迹的总结,如果是儿子为他取谥号,那么一般都是赞赏性的。比如汉武帝,汉文帝,这些谥号在唐朝以前都很短,所以那时候的皇帝都称谥号,而唐朝以后的皇帝谥号都特别长,就改称庙号。

年号就更好解释了,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这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由汉武帝发明,到了明清两朝,由于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十分有辨识度,用起来特别好用。

事实上,到了明清两代,再称呼谥号也不现实,因为那时候流行谥号越长越厉害,所以谥号是一个比一个长。比如努尔哈赤的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所以改用年号来代称。

其他网友回答

向敬之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汉书》说,公元前122年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是吉祥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创立年号“元狩”,那年为元狩元年,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过了六年,山西汾阳发现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建议以此吉祥的神物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那年即元鼎元年。清朝历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劄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始有年号“建元”,即说“建元”为始创年号。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的清朝逊帝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应该算至1912年2月)。

历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大家把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先是正统,后复辟改元天顺;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两个年号。

回到问题上来,为何对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努尔哈赤最初于1616年在赫拉阿图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然他只是称汗,尚未正式称帝,他当时的名号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直至天命三年(1618)四月,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步骑两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此前,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大皇帝或天皇帝,还是称臣的。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即位,改元天顺,还是称汗,直至1636年,再次改元崇德,在盛京(今沈阳)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故而,皇太极为清朝有正式名号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太祖皇帝,是皇太极称帝后追尊的。

这样算来,崇德元年起,清朝正式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太宗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逊帝宣统。可以说,很多人最熟悉清朝皇帝的年号,而对他们的庙号很陌生。故以年号称呼清朝皇帝,是不会混乱的。而明朝英宗对应的,是两个年号,是复辟后的特例,值得注意。

其他网友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当然也涉及到皇帝的庙号,谥号,以及年号的问题。

对于古代的帝王,我们一般会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他的庙号,我们习惯用庙号来称呼他,比如汉武帝刘秀,“武帝”是他的谥号,我们更习惯用谥号来称呼他,但是从明朝以后我们大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都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我们来说一下其中的原因,先从汉朝开始说起。

我们所熟知的汉武帝,汉景帝,汉文帝等等,都是以谥号来称呼,他们的谥号分别是“孝武皇帝”、“孝景皇帝”、“孝文皇帝”。由于汉朝非常重视“孝”所以他们的谥号中都会加一个孝字。

那么为什么不用庙号来称呼他们呢,因为在汉朝的时候,庙号使用还是非常严格的,两汉有庙号的皇帝只是很少一部分,比如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汉武帝刘彻的庙号为世宗,汉景帝刘启则没有庙号,所以我们通常以谥号来称呼汉朝的皇帝。

自汉朝以后,庙号开始普遍使用,而谥号则开始滥用,字数越来越多,美谥越来越泛滥,这样一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显然就比较麻烦。

比如唐高祖李渊的庙号为“高祖”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显然用谥号来称呼比较麻烦。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庙号为“太宗”谥号最初是“文皇帝”我们可以称他为唐文帝,但是后期谥号越加越多成为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显然容易造成混乱。

在明清之前,皇帝在位期间一般都使用多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光年号就用了十四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显然无法用年号来称呼他。宋朝也是如此,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一年也用了九个年号。

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终其一朝只用了一个年号“洪武”,所以遵循祖制,后继之君也都用了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朱祁镇两次登基用了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

尤其是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弄不清谥号庙号这么复杂的东西,但是用于纪年的年号却经常能用到,所以就用年号称呼皇帝。

但是对于朝中官员来说,比如顺治皇帝庙号是“世祖”,谥号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很多时候被尊称为“世祖章皇帝”,比如康熙也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对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主要三个即年号、谥号、庙号。年号是帝王生前的称呼,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的称呼。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所谓谥号,就是帝王死后,后人(主要是帝王继承者)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如汉武帝刘彻。谥号有褒有贬,主要对其一生是非功过的评价。

所谓庙号,也是帝王死后才有的称呼,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死后庙号为高祖,继任者李世民死后庙号为太宗。

为什么明清时期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呢?

年号本来就是帝王生前的称呼,但在明清之前一个帝王往往会有多个年号,有的甚至有十几个之多,所以在帝王死后再用年号称呼就不方便了,隋唐之前多以谥号称呼,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隋唐至宋元时期就变成了以庙号称呼,因为隋唐后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死后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而他的年号也有三个分别是先天、开元、天宝,所以用庙号称呼就方便多了。而明清时期的皇帝年号基本只有一个,比如明朝洪武帝朱元璋、永乐帝朱棣、崇祯帝朱由检,清朝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由于生前就用一个年号,所以死后也就沿用了年号这个称呼。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

这很麻烦,时间记录不方便。比如刘邦,死后倒可以说太祖某年。活着的时候只能记录为汉皇邦多少年。

汉武帝创造年号,就方便记录时间,也可以避免书写皇帝名讳。

当时,称呼皇帝还有死后的庙号,但都不如年号方便,但很多皇帝喜欢改年号,比如武则天15年皇帝就用了8个,两年不到就换,这依旧不方便称呼。

明清时期,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我们也就很熟悉了,比如雍正大家都知道,反而他的庙号世宗与谥号宪就没多少人了解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