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在历史上有什么突出地位(炎帝和黄帝的重要地位)

网友提问:

在中国历史上,炎帝与黄帝谁的地位更高?

优质回答:

炎帝,姜姓,传说是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领,是与黄帝同时期的、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另一位天下公主,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钻研医术用草药治病,解除先民的身体痛苦(在我国,中医一直流传到现在);还发明刀耕火种;创造出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住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一生为我们人类做了许多实事,为我国成为农业大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帝,相传公孙姓,后来改姓姬,因其居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他一生经历大小战争五十三次,打败了榆罔,降伏了炎帝,诛杀了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后人称之为中华民族第一帝。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国内政治稳定,国势强盛,文化进步。文字、音乐、历法、宫室、舟车、衣服、指南车这些都是黄帝在位这段时期内发明创造的。

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如果记载无误的话,那么炎帝和黄帝应该是亲兄弟。后来炎帝和黄帝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炎帝、蚩尤三人被后人称为“中华三祖”。

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重要的领导人物,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就政治和军事地位来讲,我认为黄帝应该是高于炎帝的,毕竟炎帝被黄帝所败。(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白一点黄帝和炎帝的历史形象,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秦汉时期。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炎黄二帝历史形象的形成

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其传说应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形成。在炎帝早期的传说中,其与神农氏是否同属一者,诸家虽有不同之说法,但基本倾向是将炎帝与神农视为二者。

1.关于炎帝的文献记载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卜偃曾以“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劝晋侯消除疑虑,与秦人战。卜偃虽云黄帝阪泉之战,但与黄帝战于阪泉者为谁并没有明确的表示。杜注曰:“黄帝与神农之后姜氏战于阪泉之野胜之。”

孔颖达疏则引《大戴礼·五帝德》日“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史记》称黄帝伐炎帝之后于阪泉之野,炎帝即神农也。”

以为炎帝与黄帝战,杜注孔疏则是后起之说法,尤其是将炎帝与神农合二为一,反映的则是汉人的看法。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在追述先祖少皞氏“以鸟名官”时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云云。

郯子所云的黄帝,或是以卜筮战争吉凶的征兆而出现,或是存在于后人对先祖的追记之中,其形象是较为单一,并没有后世那种全方位的“人文始祖”神圣的形象。相对黄帝的传说而言,列名于黄帝之后的炎帝,其形象更没有突出的地方。

2.儒墨两家并未提及炎黄的思考

春秋之时,所谓炎黄二帝的传说,在所谓“天子官学”之中并不占有主导的地位,而需求之于“四夷”,方能将炎帝、黄帝的传说补缀完全。

战国之时,诸侯争霸,诸子游说诸国以售其学,关于黄帝的各种传说激增,而传授与黄帝齐名的炎帝的传说也成为一种时尚。不过,此时的炎帝似乎还没有完全进入诸子的视野,或以神农与黄帝相提并论,或以为炎帝与神农分为二人,为其后汉人改塑炎帝的形象,将神农与炎帝糅合而创造了条件。

在记录孔子及其后学语录的《论语》中,没有只言片语涉及炎黄二帝;承袭孔子正统儒学的孟子,基本上也是不言所谓炎黄二帝。然而,在《孟子》书中却言及神农,不过其对神农的看法,则是也就在“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时提及而已!

并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农耕事,托于神农。”虽然在农家学派神农受到尊重,但神农是时之形象,于儒家孟子口中,则远不如尧、舜、禹等“圣人”,既使就“农耕事”而言,亦远不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周人先祖后稷。这也反映出在传统的儒家学说中,固守着“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基本态度。

墨家对尧、舜、文、武等“三代之圣王”的推崇,并不较“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家逊色;而对于这些圣王的“始祖”炎黄二帝,儒墨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不言”的态度。甚至墨家更为谨慎,不仅没有言及炎黄,连神农也没有片言涉及。

虽然这不能完全证明炎黄之传说在儒墨两家的学说中完全受到排斥,但至少可以说明炎黄及神农并没有得到是时儒墨两家的特殊重视。

3.道家言及炎黄的思考

“道家”虽多言及黄帝,但黄帝形象则颇为复杂。《庄子》书中,黄帝往往在得“至道之精”的广成子等人面前,处于被开导教训的地位。

如《在宥》篇载,黄帝见广成子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得到却是一番训斥“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所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在《庄子》笔下,黄帝与神农则是连在一起的,等量齐观。如《庄子·缮性》篇日:“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

不过《庄子·盗跖》篇又借盗跖之口斥主张“后圣”的孔子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似乎于神农、黄帝之间有所扬抑。

从上引史料不难发现,《庄子》、《列子》在言及神农或炎帝之传说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这正是擅长驰骋想象的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神农、炎帝、黄帝是否真实存在并不重要,而通过他们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至德之世”,则是真正的意图所在。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言炎帝者既不如言黄帝者之多,也不如言神农者为多,又人言异殊。但是,此时关于炎帝的传说总体上已经基本定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形成了炎帝的父系传继系统。

《周易·系辞下》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似可表明神农与黄帝的帝系传承系统已经形成,虽然是时炎帝与神农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国语·晋语》以先黄后炎的秩序叙事,与后世普遍遵循的先炎后黄的排序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反映出关于炎黄二帝的传说尚在构建之中。

二、炎黄二帝传说的构建完善

1.炎黄二帝传说构建的政治需求

西汉初年,吸取秦朝失政之教训,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应运而生,成为汉初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基本准则。“黄老”学说不仅在治国方略上被奉为圭臬,在学术上也一跃而成为显学。

朝野之间,推崇黄老、读黄老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虽然至汉武帝之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议,黄老政治淡出西汉政局已成必然之势,但其浓厚影响仍旧存在。

即便是极力提倡以儒学取代“黄老”,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大儒董仲舒,在鼓动汉武帝据《春秋》改制时,亦有借黄帝之大名的举动。

如《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曰:“黄帝之先谥,四帝之后谥,何也?帝号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号至五而反。周人之王,轩辕直首天黄号,故曰黄帝。帝号尊而谥卑,故四帝后谥也。”

董氏称引黄帝,表明汉儒与基本不言黄帝的先秦儒家已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一种将黄帝传说与传统儒学糅合的时代倾向。而在汉人尊崇黄帝的同时,也对炎帝的传说进行了改塑工作。

如上所述,先秦之时,不仅炎帝与神农的关系、炎帝与黄帝的先后次序,均没有相对统一的说法,就是关于黄帝传说本身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列为五帝之首,似乎具有整齐黄帝传说的意图。

虽然某些坚持传统儒学观点的学者对所谓黄帝的传说“多不学也”,但司马迁以其亲身游历所闻,“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足以表明西汉之时黄帝的传说已经深入民间,所以司马迁“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2.炎黄二帝形象的修正

至于黄帝与炎帝(或曰神农)的关系,从《五帝本纪》看,司马迁仍坚持“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的传统说法,似乎并没有将神农与炎帝传说合一的倾向,至少这一倾向不甚明显。

然而两个圣王相战,于黄帝的形象,特别是对炎帝的形象有损,为此,汉人及后人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若干精心地修正。《汉书·律历志下》“世经”曰,黄帝“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是说认定神农即是炎帝,而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则被修正为黄帝是与炎帝之后裔而战,而非是炎帝本人。并刻意强调炎帝与黄帝是相继之关系,而非相战之关系。

汉代诸儒的修正,不仅认定了炎帝即是神农,神农没而黄帝的帝系传承系统,也改变了炎帝欲侵陵诸侯,因而成为黄帝征伐的对象;并且这一修正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汉书·律历志》以炎帝为神农氏,太暤为庖羲氏,后人纂古史皆遵之无异词”云云,可以反映出班氏之说影响之大。

这样,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炎”到汉代的“炎黄”反映的是炎黄二帝传说构建的日益清晰。先有炎帝而黄帝是承继炎帝并将炎帝的事业发扬光大的关系,这是黄帝后世日隆的一个原因。

而汉高祖刘邦又被传是“赤帝转世”,所以代汉而起的王莽和曹魏为了应合谶纬之学,钧祖述黄帝,目的是为“禅汉”制造舆论。这也是黄帝在后世日隆的另一个原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炎”指炎帝,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黄”指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炎帝与黄帝谁的地位更高,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史记》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可以知道炎帝应该是天子,然后世衰,诸侯相侵伐,炎帝无能力无法征讨。后来轩辕修德振兵,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所有诸侯都臣服轩辕,轩辕取代神农氏为天子。“三战,然後得其志”,黄帝打败了炎帝,没有杀死炎帝,应该臣服或者结盟了。

炎帝与黄帝是华夏始祖,同时代,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和领袖,且均带有传说色彩。神农氏发明耕种、农具、陶瓷、医药、纺织、天文、历法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帝担任天子之后,东征西伐,统一了中原,以仁德治理天下。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对社会经济、医学等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炎黄子孙”,炎帝排在前面,应该是按照在位的时间顺序。从贡献时间来说,炎帝在先,黄帝在后,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很难说那个更重要。因此,炎帝与黄帝地位不相伯仲。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四夷的概念,黄帝的地位最尊贵。阴阳五行学说,南方属火,颜色为红色,代表人物是炎帝神农。东方属木,颜色为青色,代表人物是青帝太昊。北方属水,颜色为黑色,代表人物是黑帝颛顼,西方属金,颜色为白色,代表人物是白帝少昊,中央属土,颜色为黄色,代表人物是黄帝轩辕。而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尊贵的颜色,黄色是皇家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另外我国还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而中央就是天朝王国,是领导四方的。司马迁史记里面就是从黄帝开始写起的,里面说神农氏的政权已经衰败,华夏大地各个诸侯互相攻战,百姓深受残害,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黄帝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黄帝就是通过征讨四方不服从中央管理的部族才确立了自己的威权,所以综合来说是黄帝的地位比炎帝的高。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爱好和平的,而且炎黄大战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互相融合,互相婚配,并繁衍后代,已经分不出来到底谁是炎帝部落谁是黄帝部落,所以我们才被称之为炎黄子孙,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炎帝和黄帝的地位是一样的。其实在黄帝部落还没有兴盛的时候,炎帝作为华夏大地的首领,已经统领各个部落很多年,有些史书上说是500-1000年左右。所以在炎帝部落最强盛的时候,黄帝还没有出生呢。

其他网友回答

在阪泉之战没有发生之前,按理说炎帝的地位要高于黄帝,而阪泉之战以后,黄帝就取代了炎帝,成了华夏联盟的主宰。黄帝时期,炎帝势力日渐衰微。诸侯间相互侵伐,残害百姓,炎帝却无力征讨。于是,黄帝操练士兵,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首领),当时的诸侯都归顺臣服。

由于黄帝使用武力使很多小部落臣服,导致炎黄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最终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虽然战败,两个部落握手言和,毕竟当时在东方还有一个强大的九黎部落。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两个部落进行联盟,最后打败了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以前炎帝是联盟之长,蚩尤被打败以后,黄帝自然而然的成为华夏联盟的主宰!

根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按照《国语》的记载,黄帝和炎帝属于亲兄弟,都出自少典部落,黄帝出生在姬水,以“姬”为姓,取名“姬轩辕”。炎帝出生在姜水,以“姜”为姓,取名“姜榆罔”。两兄弟长大以后,都成了部落首领,其中姜榆罔应该是长兄,所以长大以后成了部落联盟首领,而尊号就是“炎帝”,在当时很有话语权。

但是,姜榆罔在做炎帝的时候,其他小部落都不听他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所以,黄帝(姬轩辕)就训练自己的军队,他使用武力让那些不听话的部落乖乖臣服了。这种做法,肯定与炎帝起冲突。因为黄帝不是部落联盟的老大,他使用武力攻打其他小部落不合适,所以两个部落之间也因此起了冲突,最终在阪泉打了一仗,炎帝战败了。

炎帝没有战败之前地位是非常崇高,但是战败以后,他就失去了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地位也被黄帝取代。也就是,阪泉之战以后,炎帝的地位被黄帝取代。

炎帝虽然战败,但是炎黄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蚩尤。于是黄帝和炎帝化干戈为玉帛,组成了华夏联盟,一起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蚩尤。蚩尤被打败以后,黄帝就成了华夏部落联盟的老大。华夏联盟的宝座通过“禅让”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去,不过首领依旧是炎黄的后人。所以,炎帝和黄帝以及被兼并的蚩尤部落,一部分也融合到了华夏这个大家庭当中,而汉族的始祖就是炎帝和黄帝。后来以华夏族人建立的政权被视为正统,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都不视为正统。在中国历史上华夏王朝曾有两次断层,不过华夏文化没有断绝,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