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兵变”都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夺得帝位,始建大明宫,自705年到710年的6年时间里,大明宫北面的玄武门先后有三次兵变。四次政变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权力的重新洗牌,也给人们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玄武门位于长安北面城垣的中心,是出入禁中的交通要道,历来是防御系统最严密的地方,当然,也正是这种地理优势和政治意义,一旦有政变发生,控制玄武门成了取胜的一个要素。626年玄武门之变:
617年,李渊自太原起兵,迅速攻进长安,建立了大唐,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毫无疑问的被立为太子,而秦王李世民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数次出征,平定割据势力,最终,李渊封无可封,给了李世民一个“天策上将”来做,这是李世民积聚力量与太子李建成争储的重要筹码,因为“天策上将”可以开府置官署,用以安置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各路英雄和房玄龄网罗的贤能之人。意味着李世民有了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小朝廷。
当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李渊明显偏于太子(这是一个帝王必须得态度),开始削弱李世民,最终在626年,秦王府谋划政变,6月4日,李世民带领十几个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专等李建成自投罗网,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一个被李世民射死,一个被尉迟敬德射死。尉迟敬德又被派往李渊处报告政变结果,一切水到渠成,李世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被封为皇太子,两个月之后,李渊正式退休,李世民登基,贞观时代就此来临。当然不得不说的是李世民确实带了一个不好的头,所以他的三个嫡子让他操碎了心,而且在他下令修建的大明宫之北门玄武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六年时间里,竟发生了三次政变,他们分别是: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
705年神龙政变:
武则天一路打怪升级,从李世民的才人一直做到了皇帝,不得不说是最励志的大女主,然而690年武则天登基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谁来当太子,虽然最终立了被贬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但这个时候武则天也已经老了,她也不可避免的进入帝王晚期的享乐阶段,尤其是在她病中,她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开始干预朝政,弄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张柬之、崔玄暐等五位朝中大臣联合李唐王室密谋发动政变诛杀二张。
1月22日,张柬之、崔玄暐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领左右羽林兵500多人在玄武门等待,而李多祚、李湛和王同皎等到东宫去迎接李显。事到临头,李显居然害怕了,他开始犹豫。最终李湛表示殿下如果不想参加,可以自己到玄武门去跟大家解释,李显被强逼着去了玄武门,大家浩浩荡荡往迎仙宫而去,诛杀了二张,大家又去了长生殿,逼着武则天将权力交给李显。两天后,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707年景龙政变:
李显复位后,主导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人封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权势很大,李显所依仗的力量只有韦氏外戚,况且韦后一直陪着李显身边,所以韦后和安乐公主也开始干涉朝政,并与武三思勾结在一起,李显庶子李重俊成为太子后,屡次遭到安乐公主的排挤,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一直挑唆安乐公主做皇太女,而安乐公主也真的向李显请求册封为皇太女,这无疑给李重俊带来了巨大的不安。
707年7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等,矫诏发左右羽林军及千骑300多人,诛杀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并继续派人守住各个城门,李重俊预备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然而,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却簇拥着李显登上了玄武门楼,李显振臂一呼,很多人临阵倒戈,李重俊兵败逃走,后被部下所杀。自此,李显未立太子。710年唐隆政变:
710年6月,李显去世,韦后扶立李显幼子李重茂继位,韦后临朝听政,相王李旦辅政,但朝政把持在韦后手中,禁卫军也被韦氏家族所控,韦后欲效仿武则天登基为帝,然而她最大的障碍有两个:其一她没有嫡子,其二则是李旦和太平公主。第一点她改变不了,只好谋求第二点,欲杀死二人自立。然而她没有李隆基快。
临淄王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联合谋划政变,7月21日,政变发生,李隆基和刘幽求等控制住玄武门,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集团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杀,上官婉儿也被李隆基下令斩首,第二天,李旦才得知政变的发生,7月24日,李重茂被迫退位,李旦复位。之后,李隆基成为太子,在713年,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赐死太平公主,至此,大唐即将迎来“开元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01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太极宫玄武门,发动兵变,成功除掉皇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等人,迫使唐高祖李渊不得不立秦王为太子,并匆匆禅位给他,史称唐太宗。
尽管唐太宗玄武门之变落人诟病,但是要知道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都是十分残酷的,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广纳谏言,励精图治,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第一次达到了兴盛,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军事都达到了鼎盛,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周边很多国家无不臣服唐王朝,纷纷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因此李世民也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继李世民之后,发生在玄武门的血腥事变,魔咒一般又出现了三次。
02
为何总是玄武门背黑锅?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玄武门处于皇宫北面,一墙之隔就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夺取玄武门,等于控制了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给后世子孙开了一个“好头”,李家子孙此后继续“发扬光大”。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在位的第十四年,一病不起。
大臣张柬之等联合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人,迎出东宫太子李显,率兵攻占洛阳城皇宫的玄武门(同长安太极宫玄武门布局相同,名称相同),斩杀女皇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
03
景龙元年(707年),唐中宗李显复位的第三年,李显的第三子——太子李重俊在长安城玄武门发动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三次玄武门事变。
唐中宗李显是个昏庸的皇帝,在位时,朝政由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掌控。因为太子李重俊并非韦氏所生,常常遭到排挤,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李重俊害怕被废掉,只好选择了先下手为强,联合羽林军将领李多祚等人,强攻玄武门,可是老祖宗李世民的成功没有被精确复制。
双方对峙城门内外,李显出面,诏令士兵立即投降,士兵瞬间倒戈,杀掉了为首的李多祚等人,太子李重俊逃跑,不久被手下斩杀。四次玄武门事变,唯有这一次失败了。
04
第四次“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联合李显弟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发动兵变。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过渡期的傀儡皇帝,韦皇后企图做武则天二世。唐中宗李显的妹妹太平公主派儿子薛崇简,找到李隆基谋划兵变。
韦氏虽然掌控着御林军,但她平时虐待士兵,人缘太差。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很快策反了御林军,攻占玄武门(当时改称神武门),诛杀韦氏、安乐公主等人。李重茂退位,李旦成功复位,李隆基顺利成了接班人。
其他网友回答
玄武门是宫城的一座城门。唐前期有四次宫变与玄武门有关,分别是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袭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神龙元年张柬之剪除张易之兄弟,景龙三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临淄王李隆基剪除韦后。就武德九年、景龙三年、唐隆元年三次宫变发生在长安宫城(太极宫)而言,除东西向有通向东宫、掖庭宫的宫门而外,南面有承天、长乐、永春、广运、永安五门,北面除正中玄武门外,其东有安礼门。就神龙元年政变发生地东都洛阳宫而言,除通向东宫的宫门外,南面有应天、明德、长乐、洛城南门四门,西面有嘉豫门、洛城西门,北面除正中玄武门外,其东有安宁门。
从玄武门在政变中的作用来看,发动政变的目的是除掉宫内的政敌,玄武门不易夺取,难道不能从其他城门进入宫中达到目的?那我们看神龙元年、景龙元年、唐隆元年三次政变中玄武门起的作用。
神龙元年洛阳玄武门政变,《旧唐书 李多祚传》记道:
(多祚)少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大将军,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神龙初,张柬之将诛张易之兄弟,引多祚将筹其事。……多祚曰“苟生王室,唯相公所使。”遂与柬之等定谋诛易之兄弟。
《旧唐书 桓彦范传》:
神龙元年正月,彦范与敬晖及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五百余人讨易之、昌宗于宫中,令李湛、李多祚就东宫迎皇太子。兵至玄武门,彦范等奉太子斩关而入,兵士大噪。时则天在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昌宗于廓下,并就第斩其兄汴州刺史昌期、司礼少卿同休,并枭首于天津桥南。
洛阳宫
可见,张柬之、桓彦范等是利用禁军即左右羽林军及其主力千骑来发动政变。之所以由玄武门进入,则和禁军屯营的地点有关。百骑、千骑、万骑均先后受左右羽林管辖。玄武门外的左右屯营是左右羽林军的大本营。东都洛阳的禁卫设置与长安一样。而李多祚“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大将军,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以李多祚为首的禁军被政变发动者收买利用,禁军左右屯营出动最简便的就是通过玄武门进入宫禁。
唐隆元年政变也是如此。据《旧唐书 玄宗本纪》记: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夜率幽求等数十人自苑南入,总监钟绍京又率丁匠百余以从。分遣万骑往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持首而至,众欢叫大集。攻白兽、玄德等门,斩关而进,左万骑自左入,右万骑自右入,合于凌烟阁前。时太极殿前有宿卫梓宫万骑,闻噪声,皆披甲应之。韦庶人惶惑走入飞骑营,为乱兵所害。
《旧唐书 中宗韦庶人传》:
临淄王率万骑自玄武门,至左羽林军,斩将军及中郎将于寝帐。遂斩关而入,至太极殿。后惶骇遁入殿前飞骑营,与安乐公主皆为乱兵所杀。
这是利用万骑劫羽林军,就近进入玄武门以成大事。在这两次政变中,万骑营和羽林军倒向了两次政变的发动者,根本原因是张柬之的行动代表了当时李、武两大势力的共同意愿,李隆基则联合武氏势力中太平公主一方,在敌我力量对比上取得了绝对优势。景龙三年李重俊的政变,在当时没有其他强大势力的支持,却要和中宗、韦后、武三思等代表的李、武两大势力对决,其失败是必然的。而不是决定于是否在政变中占据了玄武门。这在《旧唐书 中宗节愍太子重俊传》里交待得很清楚:
(景龙)三年七月,(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与十余人。又令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又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閤索之。韦庶人及公主遽拥帝驰赴玄武门楼,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宿卫者拒之;不得进。帝据槛呼多祚等所将千骑,谓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于楼下,余党遂溃散。
这里明明说重俊已令成王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玄武门亦在据守之列,但中宗一到即获得留守禁军的拥护,可见政变成败关键不在于是否首先占据玄武门,而是在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在于力量占优时取得禁军的支持。重俊一方势单力孤,争取不到多数禁军的支持,只好勾结几名将领来“矫制”调动禁军。到中宗亲临,“矫制”不成自然土崩瓦解。而中宗之所以必须驰赴玄武门,也不是因为玄武门地势如何重要,而在于玄武门是禁军屯营所在地,仓促要取得自卫武力非来到这里不可。这和唐隆元年政变中韦后“惶骇遁入殿前飞骑营”的目的正相同。不过当时韦后已为禁军所共弃,遁入飞骑营等于自投罗网。
左右屯营驻地的变更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唐会要 京城诸军羽林军》条:
开元十年九月二十七日敕。驾在京。左右屯营。宜于顺义景风门内安置。北衙亦着两营。大明北门安置一营。大内北门安置一营。驾在东都。左右屯营于宾曜右掖门内安置。兼于元武北门左右厢。各据地界。绕宫城分配宿卫。
禁军左右屯营既不再驻玄武门,大明宫及大内太极宫的玄武门仅各留一营兵力,此后玄武门的重要性与左右屯营驻扎时不可同日而语。中唐时禁军左三军在大明宫东面南边大和门外,右三军在西面北边九仙门外,玄武门就更无关大局了。
其他网友回答
在唐朝立国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宫廷政变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导致帝国走向辉煌者有之,使其陷入混乱者有之。政变的发生地有很多处,但最集中、对后世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玄武门。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发生在玄武门的政变竟然有四次之多,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四场政变中竟然有两场极具划时代意义,间接开启两大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四场政变。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其起因、经过在此不做赘述,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按照李世民阵营的说法,他们之所以发动兵变,完全是因为事先得到确切消息,说是李建成、李元吉准备谋害李世民,后者属于被动发难。但从李世民对政变时间、地点和节奏的把控来看,这场政变绝对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换句话说,李世民早就在布置除掉李建成、李元吉的计划。
政变发生后,李世民在斩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时,还做了三件事,由此给后世留下口诛笔伐的“黑材料”;一、将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全部斩杀;二、派尉迟敬德率军入宫,逼迫唐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三、将李元吉的遗孀杨氏纳入后宫。当然这场政变也有其“积极”意义,便是间接开启“贞观之治”,使唐朝在消弭战争创伤之后,国力呈加速上升之势。
神龙政变。随着武则天的老迈昏聩,对处理政事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给志在兴复的大臣们以可乘之机。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卧床不起,张易之兄弟在床前侍疾。此时,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人,交结禁军将领李多祚,打着张昌宗兄弟谋反的旗号,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张柬之等人在占据玄武门的同时,迎立太子李显入宫夺权(“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见《资治通鉴》)。政变进行的非常成功,张易之兄弟血溅宫闱,武则天也被逼着将皇位传给李显。而随着李显的复辟成功,立国仅15年的武周政权覆亡,帝国重新恢复大唐的国号。
景龙兵变。唐中宗复辟后,放手让强悍的韦皇后干涉朝政,并默许爱女安乐公主滥封官爵,而自己则做起了“逍遥天子”。与此同时,前朝余孽武三思不仅获得中宗的信任,而且还跟韦皇后等人勾结,在朝中不断地援引私党、排除异己,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韦皇后与武三思因为嫉恨太子李重俊,不断地对他进行侮辱、排挤,后者在愤恨之余,在成功地收买、拉拢李多祚后,决意发动兵变。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李多祚假称圣旨,率兵冲入武三思府邸,将其父子二人斩杀,随即又率军进攻玄武门(“俄而多祚等兵至,欲突玄武门楼,宿卫者拒之,不得进。”见《旧唐书·李重俊传》),声言要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韦皇后闻变后,迅速登临玄武门,并对士兵们宣布李重茂、李多祚谋反,导致叛军倒戈,李多祚当场被杀,李重茂则在逃亡途中被捕杀。
唐隆政变。韦皇后为实现“女皇梦”,志与一门心思想做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合谋,在景龙四年(710年)将中宗毒死。中宗驾崩后,韦皇后册立幼儿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自己则垂帘听政。韦皇后的“如意算盘”是先让李重茂做几天皇帝,待羽翼丰满、时机成熟后,再逼迫他让位给自己。等到坐上女皇的位子后,再册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彼时母女俩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
没想到,中宗之妹太平公主联合侄儿李隆基却率先发难,后者在占据玄武门后,率军直闯皇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并将韦氏党羽一网打尽,此时距离韦氏临朝还不满一个月(“隆基勒兵玄武门外,三鼓,闻噪声,帅总监及羽林兵而入…韦后惶惑走入飞骑营,有飞骑斩其首献于隆基。安乐公主方照镜画眉,军士斩之。”见《资治通鉴》)。
政变结束后,太平公主胁迫小皇帝颁发诏书,将皇位让给叔父、相王李旦,后者在一番虚情假意的推辞后,就此复辟成功。没想到两年后,已身登大宝的唐玄宗李隆基与昔日“盟友”太平公主决裂,再度发动兵变,不仅尽诛公主党羽,还下令公主自尽。此事过后,唐玄宗牢牢地控制住帝国,开始大量的选用贤才治国,“开元盛世”随即呼之欲出。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发生了五次。
第一次是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7月2日,大家熟知的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王位之争,最终结果是李世民获胜。
第二次是神龙政变公元705年2月20日,宰相张柬之联合宰相崔玄暐(武周神龙年间凤阁鸾台侍郎即为宰相)、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人逼迫武则天还李唐神器于李显。最终结果是武则天退位,李显登基。
第三次是公元707年景龙之变,李崇俊是唐中宗李显第三子,生母不详。早年历封义兴郡王、卫王,拜洛州牧,神龙二年(706年)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等人也多次请求唐中宗废掉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李重俊地位受到威胁。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最终结果是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是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等人发难,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瑞、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后纵兵杀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最终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李旦登基,是为睿宗。
第五次是公元712年7月,唐容宗无法适应太子与太平公主之争,主动让位于太子李隆基,同年8月,玄宗李隆基继位。于是,铲除太平公主的党羽成为当务之急,公元713年先天二年,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太平公主见大势已去便逃入南山佛寺,后被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