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泄洪为什么都是在安徽省?江苏在下游为什么很少被淹?
优质回答:
宏观的原因我不太了解,也无法回答为什么安徽淹了,江苏不淹。只能从细节谈谈我这个苏北人记忆深处的“上河工”或“挑河工”,来回答江苏的水利建设。
苏北平原,在以前大堤是比房子还高的人工建筑,往往大堤才是地方海拔最高点,从侧面也反应江苏人民历来对水灾的重视。大堤在苏北有的地方叫“大堰”,爬到大堤顶,就是“上堰顶”。
建国前,苏北也经常出现洪灾,听老辈讲大暴雨时村民必须轮流上大堤值守,遇事敲锣。如果水太大要产生洪灾怎办?大堤是有两岸的,淹了一边另一边就会保住,因此河两岸的村民就会自发的产生了矛盾,或者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比如一方抽签水性好的带竹竿去捅破对方大堤,有可能被淹死,也有可能被对方抓住,装在麻袋里沉到了河里。这些惨痛的经历暂且不提,反正历经洪水的考验,双方都会加紧大堤的建设,你建的高,我这边更高,有时候确实是自发的。
建国后开始治理水患,为了方便管理,把安徽的泗洪划给了江苏,江苏的萧县和砀山给了安徽。江苏这边尤其是苏北开始了大水利建设,修建了很多泄洪通道,这些泄洪通道有的就是在平地上用人工挖出来的,这种任务就是“上河工”。
上河工,历史的产物,自古有之,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年代必须的做法。那时候各家各户分配上河工的任务,属于强制性,各家的河工必须自带干粮和挖河工具,以及自己的铺盖。一到上河工的季节,各村为单位组成建制浩浩荡荡的拉着板车,干粮和铁锹出发去河工现场,大家喊着号子一起劳作,吃最差的干粮,干最累的活,还没有任何报酬,遇到冬天上河工,很多人赤脚下水干活的。
我家老爷子上过多次河工,我也去过河工工地干过活,因为家里没钱,不能出钱代工,只能以工代赈,但老爷子很少给我讲他过去多辛苦,而我也从不认为辛苦。
前几年我开车带着老爷子路过“徐洪河”大桥的时候,老爷子淡淡地说了句“以前我拉板车来这里挖河,走了2天才到”,而开车也就2小时的事情。
现在条件好多了,河工也消失了,但河工很多的故事,我认为可以写一本书。总之勤劳的老百姓一直在做些改善生存条件的事情,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无论安徽还是江苏,无论谁泄洪,都有人受灾,受苦的是老百姓。少点争执,多做工作,战胜天灾,老百姓需要的是安居乐业。
其他网友回答
江苏省的水利都做得相当好,太湖入海有很多通道,还有专门的防洪通道,万一需要的时候可以从防洪通道放水。
苏北的水利也不错。
安徽的淮河流域的水利做得很一般,所以洪水灾害比较多。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先看一下江苏与安徽的位置关系:(地理纵横制图)
上图中有以下几个地理要素把江苏与安徽联系起来,一是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东西穿过安徽,于江苏注入黄海,二是安徽与江苏交界处有两个湖泊,分别是洪泽湖与高邮湖。因此江苏与安徽处于淮河的上下游,安徽在上,江苏在下,两省以湖泊为交界。从水文要素来说,两省是一条河流和两处湖泊的关系。
淮河的很多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和桐柏山的北侧,具有山区河道特征,并且比较特殊,淮河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上游长360公里落差174米,中游长490公里落差16米,下游长150公里落差6米,这样的落差主要集中在安徽上游河段,由于山区河道流域范围狭窄,落差又大,流速快,水流急,泥沙含量又高,河流汇集到安徽省区后地势减缓,垂直落差锐减,流速减慢,泄洪不畅,导致洪水灾害,历史上王家坝水灾非常严重,为此象长江荆州一样,修建了分洪区。 如下图
通过上面两张图看出,淮河上游河段水系特征决定了洪水灾害在安徽省,加之淮河水系发育呈扇状水系特征,洪峰容易叠加,上游水库受到威胁时,就要开始泄洪,所以安徽成了泄洪对象,安徽只能默默承受。
而江苏却不同,淮河到了下游,水流速变慢,河道展开,又遇到了洪泽湖与高邮湖,经过它们的缓冲和扩容水势慢慢缓和下来,洪峰量也降低了很多,所以这里洪水灾害也就去了存在条件。
为什么江苏省地势低,洪水灾害还少呢?
我们看上图:洪水进入了洪泽湖后,洪泽湖派发,一支向南注入高邮湖,之后汇入长江,大约占70%的水量。另一支从洪泽湖进入我们人工开挖的苏北灌溉总渠,汇入黄海。如果你再仔细看看上图,江苏人民真是勤劳,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开挖了多条纬向水渠,一条条,一道道非常多,这些水渠虽然比不上大江大河河道,但洪水来时,可起到了引导洪水汇入大海作用。因此从安徽下来的洪水到了江苏以后,不断分流,尽管位置低,却没有了洪水灾害。
此外还有地形问题,一般来说盆地地形容易出现极端洪水灾害,近期的安徽歙县、鄱阳湖、洞庭湖就是如此,而江苏洪水来了不是汇集而是分散,这样江苏也化解了洪水灾害。
江苏长年处于海拔较低的位置 ,防涝是生存之本、立足之地,所以洪水来了,平时准备工作做得不错,常抓不懈,洪水来了有预案,这也是洪灾少的原因。
安徽没什么好办法,与江苏相比天生就是洪灾多。不要有什么怨气,也不要说牺牲安徽换得了江苏人民的幸福,洪水灾害是由河流发育和地形所决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别的不知道,江苏从建国后水利事业哪怕最穷最困难的时候都没停过。江苏人民的勤劳是最关键的。
其他网友回答
长江三峡水库对于下游的防洪承担了很大的作用。受制于水库本身的防洪库容,所以不可能拦下所有的洪水。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天有不测风云,没有办法预测未来的降水情况。
所以,水库的运行有一个按照历史洪水重现过程进行拦截的预案。
实际上没有哪一次洪水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水库能够防御的洪水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概率性的问题。
当水库的蓄水防洪库容被洪水填满了,再有洪水流进水库里,水库基本上就没有防洪能力了。
●本次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由于上下游同时均匀连续降雨。
长江三峡的防洪库容在前几次拦蓄洪水的过程中,已经被基本填满。
因此接下来的时间,对于下游的防洪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下游首先想到的措施是加高堤防。
武汉的平均海拔在23米左右,而从武汉到长江的入海口超过1000公里,江水流到海里就依靠这23米落差形成的势能。所以洪水的流速不会特别大。
》如果遇到持续不断的降雨,就会让河道中的水位不断的升高。
●加高堤防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这个时候水利部门还有一种防止水位升高的办法,就是分流洪水。
这就如同两个蓄水池,一个蓄水池快要满出来的时候,把蓄水池里的水向另外一个蓄水池分。
用来分洪的地区,平时的时候是没有水或者只有很少的湖泊和河道。
大部分分洪区有农田、村庄,是进行生产劳动、生活的地方。
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为了保住重要的地区不被洪水淹没,减少经济损失,只能牺牲某些次要的地区。
》对于分洪区的设置,国家有规划进行论证。
在平时的时候,分洪区里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分洪以后受到的损失是可以控制的。
不仅如此,分洪区的设置也要位于河道的中、上游地区。因为在上游分洪,上、下游都会受益。而在下游分洪,上游不会受益。
●分洪区的设置根据经济分布以及洪水的自然规律,有统筹安排。
这次长江洪水,安徽分洪受淹的地方比较多,就是因为安徽在江苏的上游。
江苏是中国城市最多、工业化最彻底、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为了免受更多的损失,在江苏的上游安徽分洪是合理的。
至于分洪受到淹没的地区,按照国家的规定应该有补偿。
湖南遭遇19轮强降雨,全省平均降雨量1090.3毫米,比往年偏多37%。
湖北6月8日入梅,较常年偏早近10天,梅雨量大, 七轮降雨累计面平均雨量达492.8毫米,比历年平均梅雨总量偏多97%。
所以,今年的洪水可能会超过1998年的洪水。
●在2000年以前,中国总体趋势是趋向于干旱。
1000年前洞庭湖的面积有6000平方公里,建国初缩小到4300平方公里,1980年进一步缩小到2600平方公里。
》这种长期的干旱趋势,最近几年遇到了一个拐点。
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情况:人类的工业活动向大气层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了全球的升温。
温度越高,水分子热运动越激烈,能量越大。
●能量是蒸发发生的必要条件,能量被用来打破把水分子连接在一起的氢键。
这就是为什么水在沸点容易蒸发,但在冰点蒸发得慢得多。当蒸发率超过冷凝速度时,会发生净蒸发。当这两个处理速率相等时,即存在饱和状态,此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100%。
而这种升温达到一定程度,会大幅度提高水面蒸发率。升温又加剧了大气环流,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频繁降水。
三叠纪晚期,二氧化碳过多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的平均气温上升到30度左右,水面的蒸发量非常大。
蒸发到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低温环境下凝结后,又以降雨的形式落回了地面。
●地球上持续不断的下了几百万年的降雨,引发了地表持续不断的洪水,史称卡尼期洪积。
如果全球升温的过程不可逆转,今后中国全境的降水量会大幅度的增加,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也会加剧。
》未雨绸缪之计,大范围恢复长江流域的湖泊面积可能势在必行。
2000年前,长江中游有一个面积几万平方公里的大湖泊,东到大别山,西到宜昌,南到公安,北到荆门,被称为云梦泽。
●现在的武汉市全境都在古云梦泽中间。
几千年来气候演化的结果,原来沼泽变成了旱地,广阔相连的水面退化为现在互不相连的湖泊。
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持续的降雨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城镇分布,以及将来的经济规划。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是危机,也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