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日作家–炜子
疫情出“作家”
文/炜子
2020新年伊始,一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让人始料不及,完全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先是武汉“封城”,紧接着贺岁片撤档,图书馆闭馆,旅游景点暂停开放,饭店关门,连小区里都开始限制出行了。社区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用大喇叭喊话,号召大家减少外出活动,一家委派一人出门购物,并限定有时间,速去速回。出门那必需戴口罩,还要测体温、扫健康码……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有段时间,我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疫情通报,了解一下最新的全国确诊病例,重点关注武汉的、河南的现状,特别是郑州的情况,看着那些郑州新冠患者分布的小区以及他们的行动轨迹,有的离自己距离还挺近,真是既揪心,又担心啊!
疫情期间,人们不得不宅在了家里。这时候,我们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待在家里,不给旁人舔麻烦,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啊。宅在家里总得干点什么吧,有人看书,有人习字,有人研究厨艺,有人鼓捣花草,我呢?我想了想,既然都待在家里了,那就当个“作家”吧,我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我2020不平凡的疫情生活。
因为疫情,这段时间我时常思绪万千,有恐慌,有焦虑,有牵挂,有惊喜,但更多的是感动。庚子年的央视春晚,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个没有彩排的节目—–《爱的桥梁》。“隔离病毒,但不会隔离爱,我们一起加油!”看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疫情期间,我们身边每天都上演着太多的感人故事,耄耋之年仍奋战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为人民“鼓与呼”的“吹哨人”李文亮,成千上万 “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日夜坚守工作岗位的人民警察、社区工作人员,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方舱医院跳着“火红的萨日朗”的乐观患者,在昏黄灯光、头顶案板仍坚持学习的孩子……这段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让我不由得想表达,想倾诉,讴歌我们这个时代,为那些给予我们希望的“战士们”点赞。
一日,我看到一张照片。在湖北黄冈的一家医院里,一名医务人员正在休息,看不出是男是女,戴着口罩、护目镜和手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鞋套。整个人就像装在套子里。他(她)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精神高度紧张,汗水早浸透了衣裳,满身疲惫。此时,他(她)坐在椅子上,靠着墙打个盹。厚重的防护服,穿一次,脱一次,都非常耗时,且麻烦。时间于他(她)来说是如此珍贵,没有功夫浪费在这上面。一声令下,他(她)会继续投入下一场战“役”。我们不知道他(她)是谁,但我们知道他(她)是为了谁,没有豪言壮语,默默把身上的职责扛起。这是2020年2月17日,我在“郑州市作家协会” 发表的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2002年2月,“河南文学杂志”征集抗疫特稿《春天的故事》。刚好那一日,我在新闻里看到2月22日下午,河南第十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楼前广场集结,参加出征仪式,启程奔赴武汉。我想到,我们河南,与湖北比邻而居,唇齿相依。尽管当时我们这里的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但我们依然惦记着“兄弟”,派出精兵强将,帮助湖北人民共度难关。河南的企业同样慷慨解囊,全力支持湖北疫情防控工作。驰援湖北,我们不遗余力,这就是实在、靠谱的河南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河南与湖北人民同舟共济,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遂写下一篇《一衣带水豫鄂情》,发表在2020年2月24日“河南文学杂志”。
2020年2月27日,雨夜,我在郑州,想起在湖北抗击疫情一线的中原医护战士,仍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挑灯奋战,守护生命。久久无法入眠,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庚子雨夜抒怀》:乍暖还寒愁断肠,梧桐细雨有离殇。青山一道同风雨,斩尽病魔归故乡。这首小诗发表于2020年3月4日“楚文艺传媒”。
在疫情爆发前期,一位84岁的老人,不辞辛劳,星夜兼程,奔赴武汉。两天后,他向外界明确传达“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的信息。他警告所有人,没事不要来武汉,而他却战斗在抗疫的最前线。是他真正拉响了警报,扭转了整个武汉的抗疫局面。他就是钟南山院士,他的话就好比“定海神针”,看到他,人们就有了主心骨,有他在,全国人民心里就踏实多了。他济世救人,鞠躬尽瘁,不愧为国之脊梁。我满怀深情写下这篇《中国有座钟南山》:“中国有座钟南山/他是人民的坚实靠山/每逢国家有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中国有座钟南山/南山有棵不老松”,发表在2020年3月16日“长风文艺”。
在抗疫前线,有一位“铁人”,金银潭院长张定宇。他为救病人风风火火,为国排忧勇挑重担。可谁又晓得,他也是一名病人,渐冻症患者。渐冻症,这是世上一种罕见的绝症,其病变过程,如同活人被渐渐“冻”住,直至身体僵硬,并且目前无药可治。起初,他刻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并肩的战友们并不知情。后来,因为无法穿上防护服,身边的同事、朋友才知道他的苦衷。他的双腿已经开始慢慢萎缩,痛苦不堪。然而,大敌当前,他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他坚定地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魔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他真的是拿自己的命在拼啊。钦佩之心油然而生,我写下一篇《钢铁战士张定宇》发表在2020年4月28日“当代精英文学”。
那天,看新闻报道,在疫情一线,一处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为了缓解患者们的情绪,带领他们一起跳起了广场舞,放的音乐是《火红的萨日朗》。这首歌似乎有一种“魔力”,随着音乐的节奏,顿时令沉闷的病房活跃起来,患者精神抖擞起来。在电视采访领舞的医护人员时,我发现一个细节,这位在患者面前神采奕奕的白衣天使,两眼熬的通红。她们是坚强的战士,不能“倒下”。她们把困难和坚强留给自己,把信心和希望带给患者。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医护人员,正如这“火红的萨日朗”,“火一样热烈火一样奔放,”她们把爱的种子撒播人间的田野上。面对疫情,她们义无反顾,为爱逆行。她们说的最多的是“我是医生,我不去谁去?”“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唯一的事,就是把这一切都扛下来。”敬畏生命,一声使命召唤,默默把身上的职责担起。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夜以继日,攻坚克难。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我在2020年6月11日 “齐鲁文坛”,为最可爱的“白衣战士”们写下了这篇 《火红的萨日朗》。
某日,网上看到两张照片,触动了我。照片上,杂乱的环境,昏黄的灯光,头顶着卤菜的案板,外面是吵闹的市场,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一名小学生正在神情专注地上着网课。这名上网课的女孩子叫柯恩雅,她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年级的一名小学生。案板就在头顶上,稍一抬头就会碰到头,外边的喧哗声,有时会听不清楚讲的什么,而这一切的困难,都没有动摇柯恩雅学习的决心。从她坚定的目光中,我分明读到了专注与乐观。有时,她还要帮父母照看摊位,没有丝毫抱怨。“她平时学习很刻苦,又很懂事。”说起孩子,柯恩雅的父母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柯姑娘”,还有千千万万小朋友,经历了这最独特的体验,逆风向前,终会破茧成蝶。2020年7月28日 在“海河文学”,写下了这篇 《你努力的样子真美》。
2020年,发生了太多太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只是其中沧海一粟。其实,并不是我写得好,而是这些文字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因为这场疫情,或许我们生活的并不如意,而写作恰恰充当了我最好的“武器”,它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真实的表达。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能静下心来,用笔记录下这段时光,抒发内心的感想,也算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吧。
2020年,一场疫情让我们深深理解了什么叫“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扶持,相互鼓励。2021,虽然疫情还在,但生活也教会了我很多,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我们不是已经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嘛。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春天已经来了,山河无恙便不会太远了!
END
作者简介:
李炜,笔名炜子,河南郑州人,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大河报》《郑州晚报》《京九晚报》《人民邮电报》《精神文明报》等多家媒体发表作品。
征稿启事
《今日作家》以发现作家、培养作家、展示作家、宣传作家为己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各种题材、各种体裁、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在征稿之列。
征稿要求
1.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字稿每篇一般在3000字左右,特别优秀的可酌情放宽,但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诗歌等分行型作品包括多首组控制在100行以内;
2.来稿一律以电子文本为主,谢绝纸质稿件。每篇来稿,请在文末添加200字之内的作者简介,并配作者照片一帧;
3.投稿需关注《今日作家》平台,所投稿件需要原创,无稿费,打赏费用10元以上部分发放给作者(第一周),10元以下不再发放;不接受其他平台设置原创的作品;
4.平台对年度支持者的作品免费整理排版、装订成作品集,赠送作品集5册;
5.为了便于搜集管理所有稿件都以邮箱形式投稿。凡《今日作家》来稿,采用与否,一律在七个工作日内通知,若未得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另行处理。
投稿邮箱:3043223205@qq.com
编辑微信:lianhe3001 今日作家~文妹
2020年1月7日
扫一扫
添加编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