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翻译及其原文(子鱼论战翻译一句一译)

宋襄之仁:被误解千年的宋襄公,他真的愚蠢和迂腐吗?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提得非常好,可以从这个问题深入了解一下春秋中期,中原大地的政治生态。

翻了一下其他回答,都是照搬了一下史书,很不全面。我来综合给大家说说。

都让开,我要装逼了!

要了解宋襄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三个地方:

1、了解宋国

2、了解宋襄公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3、了解霸主的意义,以及宋襄公的真实目的

首先,宋国在春秋诸国中,是唯二的特殊存在。为什么说唯二呢?楚国也很特殊。楚国压根不认周王室分封的那套体系,早早的自己称了王。

话说,想当年,大商王朝末代帝纣在位时,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叫微子启,微子启这个人比较贤,屡次劝解纣,结果就毫无悬念的惹恼了帝纣,惧怕被迫害而出逃。没多久,周武王伐纣,微子启就出来投降了,做了带路党。

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商人后裔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帝纣的儿子叫武庚,统领商人,武庚在管蔡的教唆下起兵反叛,什么淮夷,徐夷这些商人国家纷纷起来响应,一时间可谓星火燎原,一直到周公三年才把这场声势浩大的复辟活动扑灭,武庚一族就此被灭绝。

然而,殷商一族600年发展,族人无数,总不能搞灭绝杀光啊,于是,周公就把微子启这个带路党提了出来,封在宋地,统治殷商遗民。

因此,敲黑板啊!宋国的诸侯地位是特殊的!整个周代,宋国都以周王室的宾国自居,不臣属于周,而宋君的爵位之尊,冠诸侯之首。

嗯,起码名义是上。

但是可悲的是宋国的实际实力却是个小国。理论上宋国爵位为公,按照周礼,当有三军,但是实际上以宋太宰子鱼的说法是,宋国只有一军到二军之间。

最惨的时宋国的这个地理位置,终春秋之世,宋国是大部分主要战役的主要战场。本身又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周边还一圈子姬姓诸侯,导致宋国面对强国入侵时,几乎无还手之力。

了解了宋国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政治环境。

我们知道,这个楚国,最大的梦想就是入主中原。熊通接位后,以周不承认他的位号为借口,率兵北伐,首先吞并了随国。紧接着就自号楚王。随后几代楚王皆以北伐为己任,陆续灭了申、邓、陈、蔡等国,到了宋襄公的时候,楚国已经和宋国接壤了!

此时,中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此时,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率领诸侯联军和楚军对峙,双方狠狠打了一通嘴炮,然后各回各家。对此,孔子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

中原联军的实力显然震惊了楚国,终齐桓公一世,楚国不敢北上,转头南下去欺负吴越去了。但是,我们同样也能看到楚国是何等强大。

最后,我们来说说宋襄公。

对于时局的紧迫感,以及对楚人的强大,宋襄公自然是有深刻认识的。齐桓公去世后,一代霸主,却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齐国六子争位,管仲临死前拜托宋襄公,将世子子昭托付给了他。宋襄公也不含糊,带了几个小弟凑了只军队生生把子昭捧上了位,当了齐国当家人。但是,昭陵之盟,随着齐桓公的去世,是彻底瞎了。纵观诸侯,除了宋襄公,一时间还真没人更适合来做这个霸主。

那么,这个霸主是什么玩意?春秋最讲礼法,怎么会出来霸主这个东西?这玩意显然是在周王室之外另立中央,搞幕府,是彻头彻尾的谋反啊。

其实,霸主这个词在春秋的时候,含义远没有后来这么霸气。《孟子》中有解释:“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所以宋襄公底气很足的!我宋国是什么身份?周王室臣属之国,公爵,诸侯之首啊。好比公司里面,你们都是部门经理,我TM是VP啊。现在公司周围,南有楚国,北有少数民族,风险游资虎视眈眈,一个搞不好就要被人做空吃掉。这个时候,董事长不行了,我VP难道不应该站起来振臂一呼吗?何况,宋襄公刚刚仗义扶齐,国际声望一时间简直无以复加。

此外,宋襄公,或者说宋国,不单纯。

我们上面说道,宋国是殷商后裔。什么意思?前朝王室啊。我们看《天龙八部》,慕容复一个胡族小国的后裔,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地盘没地盘,仗着长得帅一点,功夫好一点,都带着几个家丁天天琢磨着谋反复国,何况宋襄公?

我这还真不是给丫泼黑水。

宋襄公在伐郑之前和太宰子鱼论战,子鱼说:“天之弃商久已,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子鱼是谁?是宋襄公同父异母的哥哥,宋襄公接位之前主动找他爸爸要求让位给子鱼,子鱼一听,呀,这弟弟比我仗义多拉,然后出逃,宋襄公才接的位置,然后把子鱼接回来做太宰。所以说,子鱼对宋襄公那是相当了解。红口白牙直接揭露了宋襄公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宋襄公要当霸主,是为真的为以后谋反服务的,那么他就不能再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那不是自己抽自己吗?于是,宋襄公绞尽脑汁,想啊想,想到了一个词“仁义”。

可惜,诸侯能当上国君的,没一个是傻的,宋襄公一改旗帜口号,马上就被人看出来不对劲,连之前宋襄公扶持上位的齐孝公,也就是公子昭也立刻宣布和宋国划清界限。所以,后来宋国虽然打东夷征曹国,跟在屁股后面摇旗呐喊助威的始终不过是周边的几个小国。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都不承认他的身份。甚至在三国首脑会晤的时候,楚国干脆直接把宋襄公给扣押了起来,然后绑着宋襄公直接攻打楚国。子鱼废了老大力气才守住都城,然后通过外交斡旋把人捞回来。子鱼对这个弟弟真是头发都愁白了。

这件事成了宋襄公的耻辱,回来之后,愤而伐楚国的属国郑国。大军出发前,宋襄公开了个誓师大会,并发表了宣言:“如天不弃我,商可兴矣!”子鱼才会无奈的说:“天之弃商久已,君将兴之,弗可赦也。”

回到刚才的话题,宋襄公高举的旗帜是“仁义”,也因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在和楚国作战的时候犯下这么多错误,被太祖评价为“蠢猪”。

宋襄公的战略眼光和军事素养都是不行的。当时宋国的战略应该如子鱼所准备的那样,利用宋国便利的交通发展商业,广积粮,把正在崛起的晋国推上前台,然后出卖掉郑国,让晋国和楚国在郑国的地盘上打个你死我活,等诸侯都打歇菜的时候,宋国再站出来摘桃子。

但是,宋国的尴尬位置,决定了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允许宋国强大。宋国强大,会阻碍楚国北上,阻碍齐国西进,阻碍晋国进入中原。

现在我们评价宋襄公,多被“仁义”表象迷惑。其实这是一个有复国大志的热血青年,但是,上天没有给他匹配这一志向的才能,导致沦落为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成为一个滑稽的悲剧人物。

以“仁”之名的宋襄公。为何以失败告终?

优质回答

宋国当时的国力确实不如楚国,楚国虽然国内多次流血上位,但之后都能重新振作,共同的目标就是北上争霸!

宋国本就是被周朝姬姓防备的商朝后裔,自身又多年无所作为,还多次爆发内乱,即便宋襄公想要争霸,但底蕴已无!

除去国力,军事上楚国长期保持扩张性,即便齐桓公称霸之时也不敢贸然对楚国用兵!而宋国多年对外作战经验不足,更难以获得诸侯普遍认可和支持,以孤军与强楚作战,失败也就不足为奇!

想要搞明白宋襄公其人,必须要缕清楚以下这几个问题

1.要对宋国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包括历史渊源,内政外交,乃至地理环境

2.宋襄公所处春秋初期时的国际形势

3.弄明白‘霸主’这个名词的含义,职责

关于第一个问题,《史记》中记载宋国历史的一卷名为《宋微子世家》,微子即宋姓,以微子启为祖,微子启,殷帝乙之庶子,帝纣之兄。纣王时期,微子启直言进谏而惹怒帝纣,后惧纣王迫害而出逃,及周武王伐纣之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平定殷商建国初期,殷商一族依旧有很大的势力,所以周武王封纣子武庚治殷,武王死后,武庚在管蔡的怂恿下起兵叛周,淮夷徐戎之殷族闻风而起,一时星火燎原,周公三年始扑灭叛乱,武庚一族自此而绝。

然殷商六百年根基,其族自然不可能完全灭绝之,于是周公封带路党微子启于宋地,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使奉殷祭祀,借以统治殷遗民,所以在整个周代,宋始终以宾国自居,不臣属于周,而宋国爵位之尊崇,位列诸侯之首。名位这东西,毕竟是虚头,一个国家的实力不是靠别人捧出来的,更不能是对头捧出来的,宋作为亡国遗族,受周室分封之时,便被周族加以无数枷锁以限制实力

首先看军事上的枷锁

周之初,诸侯国的军队编制都有明确的规定,《周书·夏官司马篇》有如下记述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而作为诸侯爵位最尊之宋国,又有多少军队呢?史无明文记载,宋封爵为公,当为大国编制三军,但如太宰子鱼(襄公庶兄)一再自称宋为小国,这自然是被周王室压制缘故,其军事实力应该为一军或二军

宋之经济条件,史载“太宰主政教文德,司马主军旅。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按说应该是君明臣贤,长治久安之国家,但终春秋之世,宋国却是大部分主要战役的主战场,其国民常年苦受战争之苦,这就不得不归咎于宋国的地理位置。

通过这张简略的春秋形势图我们可以看到,宋的位置,处于中原之东部,鲁之西南,卫郑之东,陈蔡之北,为中原要冲之地,也就是所谓的四战之地,东西北三个方向全是周室姬姓贵族,这没什么好说的,自然是周公分封微子启时用来钳制殷族的手段,基本上宋和周边北方诸姬姓国处的还不错,虽然互相都看不顺眼,但没至于大规模战争,宋国地虽小不过三百里,但皆是平原之地,更是中原交通中枢,这便成全了宋人殷族之天性,开辟河流,使舟车发达,商业繁华,不愧所谓“商贾”这一称呼,正是取自殷商族名,所以宋自古便是富庶国家

然正因为宋国土地势平坦,所以整个宋国,无险可守,面对强敌入侵时,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宋人只能不断地修筑他们的首都城市,砌盖城墙,宋之后迁都于睢阳,正是因为睢冉物产富饶,四面环水,他国侵略时,宋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物资集中于睢阳城内龟守,真是凄惨窝囊至极,周公旦之政策,真乃高瞻远瞩。只有这些也就罢了,最最要命的是宋南方荆楚的崛起,这就带人到下一个问题,宋襄公之世的国际环境,以及第一任春秋霸主·齐桓公的登场。

处于中原南方的荆楚,乃是黎苗祝融八族中的一支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前面高阳,黄帝,昌意这些名字可以无视,基本上楚乃是正宗的蛮夷之族,跟中原周王室不沾血亲。至春秋之时其语言风俗文字服饰与风尚,尚未与中原民族同化,而楚之君主更以南方诸蛮夷共主的身份自豪,楚之祖先鬻熊,在殷纣之世甚得蛮夷之心,文王为结好蛮夷,封其于丰邑,九传至熊渠,称王。

楚王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此时乃是西周鼎盛时期,等级制度森严,北方只有周天子一人可以称王,不像战国时随便哪个诸侯,有了兵有了地就能自称王,而楚国君主自熊渠便已王爵自居,可知楚国对于周朝而言,很久以来就是双方对峙的不同政权

到了周厉王时期,周楚两国矛盾更加尖锐,厉王好大喜功,没事就带兵侵扰荆楚蛮夷之族,自此周楚两国势不两立,而之后周厉王打开潘多拉魔盒(有误),盒中流出龙涎,由此引出亡国妖女褒姒。再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为犬戎所灭,于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诸侯篡弑相仍,兼并日烈,纪纲荡然,这也就给了楚国北进中原观中国之政的机会

率先发难的是楚武王熊通,以周不承认其位号为借口,率兵兼并姬姓随国。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其后楚数世君王,文王,庄敖,成王皆以入主中原为己任,灭申,邓,侵陈,蔡,至成王,楚师已兵临宋国城下,成王就是后来击败宋襄公的君王,也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反派角色男二号

此时中原形势已经岌岌可危,除了荆楚,北方戎狄也在虎视中原,春秋初期,正乃是危急存亡之秋,中华民族也是第一次面临亡国灭种之危机,但是即便是在如此情势已经火烧眉毛的时候,中原几个主要诸侯国的贵族们,照样过着钟鸣鼎食的腐败生活,盖宫殿的盖宫殿,搞小三的搞小三,篡位的篡位,乱伦的乱伦,这些王室的姬姓贵族们,一个比一个不靠谱,而拯救他们的救世主,却是姜姓齐国齐桓公,姜太公作为助武王君临天下的股肱之臣,其后代再次解救武王后代于水火之中。

齐桓公在旷世贤臣管仲的辅佐下,国家迅速富强,称霸于诸侯,率诸侯北灭戎狄以卫周室,南据召陵以扛楚师,真乃救世之英雄也,无怪一百六十年后孔子盛赞桓公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第十七章)被发左衽既是荆楚之风尚服饰,可以知道,直到孔子所处的春秋中期,楚国对于中原周人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威胁

不知道在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没有人对这段历史感到奇怪,要知道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地方诸侯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人,说我是你们的老大,以后你们得叫我霸主,然后这个人还是个异姓贵族,这是什么个行为?这明显是谋反,其他诸侯肯定要群起而攻之,就跟袁术称帝一样,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但为什么作为最尊重礼节尊卑的周朝,所有的姬姓贵族在当时都能心甘情愿的尊齐桓公为霸主呢?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霸主这个名词的意义及职责

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孟子·离娄·丁音》

霸主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貌似没有后世那种雄浑壮阔之气概,只不过意为诸侯之盟主也,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有了华夏民族太平则宫斗争权,外族入侵则团结抗战的优良传统,直到楚国兴兵伐郑,掳走郑大夫聃伯,撼动中原之后,周中元诸侯才团结在周室最强诸侯齐桓公手下,尊桓公为霸主,共同抵御外侮

桓公称霸,其实力雄厚固然关键,更重要的是,桓公乃是以”尊王攘夷“为政治号召,九合诸侯,当时周王室虽弱,人心尚在,且中原诸侯皆姬姓贵族,桓公提出这一政治号召,效果事半功倍也,昔召康公主持周政时。封姜太公为方伯,令其征讨四方诸侯以辅佐王室,齐国遂有征讨诸侯之权,所以桓公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名正言顺,大义凛然是也

桓公霸业,自召陵之盟步入巅峰,召陵之盟在整个春秋时代乃是第一等的大事,起因缘于当初齐桓公娶蔡女,后来这个蔡姬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得罪了桓公,桓公把她赶回了娘家,再后来蔡国降于楚,便献蔡姬于楚成王,桓公一来因为蒙羞私仇,二来蔡降于楚,中原门户已开,深忧楚人威胁,乃率鲁,宋,陈,卫,郑,曹,许八国联军击破蔡国,进而伐楚,楚亦北上,双方会于召陵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

从管仲这一席话中可以得知,齐国九合诸侯称霸的意义,便是率兵讨伐不臣,所以春秋霸主的定义与职责,便是匡扶周室,北挡戎狄,南拒荆蛮,内合诸侯,并不是谁实力最强谁就是霸主,要不然楚国的君主几乎可以称霸整个春秋前半段。真正符合这几个条件的,春秋时期只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晋景公,晋悼公五人,但也不能说这就是春秋五霸的正确答案,之后‘霸主’这个词的定义逐渐变得高大上以后,西秦荆楚吴越这些未服王化的国家,强盛以后都派使节前往中原威逼利诱让诸侯尊他为霸主吹牛逼,称为霸主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召陵之会无战而终,因双方势均力敌皆不敢冒进,打了一通嘴炮以后联军楚师便各自打道回府了,然而自此楚人彻底被中原联军军容壮盛所震撼,终齐桓公之世,楚人不敢北望,改变战略方向,向南边欺负吴越等小国了。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楚国的强大,此次中原诸侯会于召陵,包托了周室最精锐兵力·齐国的全部主力部队,以及南方边境国家的全部军力,尚不能耐楚军何,可以知道楚国到底有多么强大

再之后,终于轮到我们的主角宋襄公登上历史舞台中央了。召陵之盟13年后,桓公管仲相继去世,后世子孙不肖,齐所建立的中原联盟,随之溃散

桓公英明神武一世,却在后继者这个最重要的环节栽了跟头,桓公死后,齐六子争位,朝内又无贤臣匡扶,世子昭被公子无亏党羽易牙流放国外,世子昭奔宋求援,宋襄公受管仲遗命所托,率曹,卫等诸侯伐齐,杀无亏立世子昭为齐孝公。宋师退,齐四公子复为乱,宋襄公再平定之。想以齐之强盛,管仲竟然要遗命将世子昭托付给他国君主,可知桓公末年,齐室宫廷内斗之剧烈,身后又无强力人才可中流砥柱,齐国霸业自此而绝,诚令人叹息

下面就来说说宋襄公这个人

从管仲桓公将世子昭托付于襄公,且襄公助世子昭平齐乱这点可以看出,宋襄公的名望实力,还是比较不俗的,当时周室诸侯,王室庸懦暗弱;秦晋之地在闹饥荒,两国因争夺粮食打的头破血流,无暇他顾;齐内忧重重;郑,卫,鲁皆是小国寡民,唯有宋襄公,既有相对强势之国力,辅业之贤臣,复有安定中原,南抗荆楚之志,更有让贤之仁义名声(宋桓公时曾举荐自己庶兄子鱼为君,子鱼不受,退而相国),所以霸主之位,此时除了宋国,还真就没有更适合的人选

当然,你要说这是时无英雄,矮子里面拔大个,也没有错,但南方荆楚闻桓公去世,齐国内乱,早已蠢蠢欲动,宋襄公借此机会自荐上位,成为霸主争取本国利益,也不失为一有点战略眼光的投机行为

现在我们来总结分析一下宋襄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如上文,襄公乃是前朝王室遗贵,封爵之尊乃是诸侯之首,且因宋仗义平齐乱,宋襄公之名望更是无以复加,此时过去征服殷人的周王朝已衰微,自齐桓公死后,中原诸侯没有能继承者,外敌入侵,天下大乱,这是什么个条件?这绝逼是造反复国的绝佳条件!天赐良机!想慕容复不过是一个胡族小国后裔,仗着长得帅点,拳头硬点,没钱没粮没地没兵,带几个家仆都整天琢摩着谋反复国,更不用说宋襄公了,这可不是我猜的,宋襄公在伐郑时曾与子鱼论战,子鱼谏襄公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劝襄公不要伐郑,这句话便道出了宋襄公伐郑的目的,乃是“君将兴商”,红口白牙地道出了宋襄公之勃勃野心

既然要谋反,宋襄公自然不能以”尊王攘夷“来号召诸侯,因为反的就是王。在一通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以后,宋襄公竟然提出来一个所谓的”仁义“二字为政治号召,别人又不傻,这点小把戏还是骗不过中原诸侯的,就像受宋襄公大恩的齐孝公(世子昭),听襄公改政治口号以后,马上和宋国保持距离,划清界限,之后宋虽征东夷,伐曹国,所收获效果只不过是周边小国的依附,最强大的齐楚二国皆不承认宋襄公霸主地位,宋这个霸主当的,实在颇有水分。于是在周襄王十三年,宋约齐楚于鹿上,齐候不至,后与楚约盟于盂,子鱼谏曰”宋小国也,小国正盟,祸也。”但宋襄公一意孤行,于是子鱼又谏襄公多带些兵马护卫,宋襄公又说,咱们的口号是“仁义”啊,怎么可以不信任诸侯呢?于是刚到盂就被楚王抓起来了,所幸随襄公一起赴会的子鱼逃回国,之后楚国携襄公为质攻宋,子鱼奋力坚守国度,楚师五月不克。楚兵退后,子鱼又废了不少力气,在各个国家周转外交,把襄公赎了回来。子鱼对他这个弟弟,真心是把头发都愁白了。

襄公回国以后,耻楚成王之侮辱,更愤恨诸侯不救宋抗楚,奋而伐楚属国郑,想借此扬威定霸。伐郑前,宋襄公誓师曰:“如天不弃我,商可兴矣!”彻底暴露其政治野心,且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气概,而反对战事的子鱼,也只能无奈叹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再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楚师出兵救郑,宋急回师迎战,双方会于泓,爆发宋楚泓之战。”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次年襄公伤重而死,宋经此战一蹶不振,遂降服于楚,终春秋战国,宋地沦为诸强征伐之战场,生灵涂炭,正是宋襄公遗祸也。

纵观宋襄公一生,年少时襄公便有让贤之名,之后更有仗义助齐之功享誉于诸侯,本是大有一番作为的良机,却因自身野心膨胀,贪功冒进,改中原诸侯“尊王攘夷’之政治旗号为兴复殷室,当真一招棋错,满盘皆输。春秋时代距殷商亡国已有近五百年,人民对于殷商的遗爱早已淡薄,宋襄公乃是自取众叛亲离,孤立无援之下场,否则泓之战时,出于襄公扶世子昭之恩,齐国绝不会袖手旁观,如有强齐援助,宋也就绝不会一败涂地至动摇国本,数世不得翻身的境地。

也许在年少时,让贤子鱼,仗义助齐都可以说是宋襄公高风亮节的仁义之举,然则待齐桓公逝后,襄公野心膨胀,已不是当初的仁义少年矣。所谓的”仁义“,对襄公而言不过是个掩饰谋反之心的拙劣借口,天下人皆一眼看破,唯独襄公洋洋自得以为高明,四处作秀给他国看,盂之会泓之战都是襄公作秀玩脱的滑稽行为,殊不值得同情。

宋襄公之战略眼光,军事手段也十分浅薄。齐桓公当年费了二十年的努力,成就一个强大的反楚联盟,于召陵之会,率整个中原的兵力,尚忌惮楚国兵力,不敢轻率从事。而襄公凭小国一军的力量就敢和楚做正面冲突,简直躁进鲁莽至极。泓之战时,襄公以一国君主的身份,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行莽夫之事,妄图以仁义之名破数倍于己军之敌,更是作秀作到自己都陶醉了的程度,堪比后世之义和团。

春秋初年的战争,均为横阵正面冲突作战,所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襄公军事之无能,也有一定这方面历史原因,但仅仅五年后,晋文公与楚城濮之战便首开伪装,佯退,诱敌,侧击等诡谲复杂之战法以弱敌强,大获全胜,襄公自然不能以当时军事理论不发达为借口。更不用说,泓之战即便宋国胜利,对历史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宋当然没有南平荆楚的实力,徒然出一口恶气而已。中原诸侯更不会因为宋侥幸获胜而支持宋国复辟殷商之业,反而很可能与楚南北夹击宋国以伐不臣,以宋国的微妙政治身份,其覆亡,或早或晚也。对于当时宋国,最现实的战略方向应该如子鱼所言,小国不与争霸,广积粮缓称王,利用宋国交通商业之发达游走于各国之间,当时北方晋国已经兴起,宋国完全可以将晋国推上台面,出卖郑国利益,让晋楚在郑地打个你死我活,而宋可以利用与齐之渊源结成坚固之联盟,此亦是小国生存之良法。

但是以宋的地理位置,楚国绝对不会允许中原咽喉出现强国阻其北进,齐也不会任宋无限强大,而宋国国境又无险可守,像盂之会襄公被掳以后,楚国马上就能打到宋国首都便可证明宋军之劣势,此亦周公之先见。

如果宋地处齐晋之地,以宋国子鱼,公孙固之贤才,未必不可成一番气候。可以历史给宋襄公的选择,只有要不然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守成之君,要不然就只能背负失败之恶名,而襄公显然选择了后者。现如今对宋襄公的评价,多争执于襄公所作出的”仁义“表象,被其作秀所迷惑,盖因为,宋襄公在浩瀚的中华历史中所扮演的,不过是一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而已,他没有能像齐桓晋文那样的伟大武功,仅有一点不着边际的浮夸志向,正乃是滑稽之人,受后世滑稽之评价也。

金圣叹认为天下才子必读六本书,你认为如何?

优质回答

金圣叹这个人就非常可气,给《三国演义》写个序,说:“余尝集才子书者六。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你说气不气,这相当于当着人的面打脸,我虽然给你作序,但我认为你是个辣鸡。

说说“六才子书”,虽然原著都多少读过一些,但金圣叹批评版只读过《水浒》,因此难免有不对的地方,大家看完憋着,不准骂我。

《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学生所著的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又称《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魏晋时期名士清谈必备读物。

读《庄子》,你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读,这是一部哲学名著,但在文学性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你还可以把它看作一部寓言书,又可以看到庄子其人瑰丽奇幻的想象,非常浪漫,现代人在现实中挣扎求生,静下来时读读《庄子》,你会饿,毕竟……鲲之大,一锅炖不下。

《离骚》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须多言,我们称文人为“骚客”,可不是说文人都是搔首弄姿的小妖精,但“骚客”之“骚”,取自《离骚》,切不可把两个骚混为一谈,虽然大多数文人风流起来确实很骚。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且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诗仙李白,再往后还有诗鬼李贺,现代人玩什么魔幻现实,都是屈原李白李贺玩剩下的东东。

更重要的是,读《离骚》,可以读到心怀天下,可以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爱国主义,知道中国传统中真正的士大夫精神是什么样的。当国家存亡之际,没有委曲求全,只有舍生取义。

《史记》

许多人说起历史,就像说起数学一样,枯燥无味,反正这辈子我也不研究数学,买菜能算清加减法不就够了么?反正这辈子我也不会研究历史,知道唐宋元明清不就够了么?这句话逻辑之严谨,我都懒得争辩。

但太史公所著《史记》,绝不是枯燥的年月日,某人曰,你随便从《史记》里面抽一段出来读,我靠居然还是一篇充满文学性的著作,这就了不起了,不光能跟你普及历史知识,还能跟你炫耀文才,难怪鲁迅先生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金圣叹对《史记》的点评有六个字:“缓急人所时有”,他说《史记》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发挥出来,所以他对《游侠》、《货殖传》特地有精神,乃至其余诸记传中,凡遇挥金杀人之事,他便啧啧赏叹不置。

杜甫诗

金圣叹原话是“杜之律诗也”,自唐朝近体诗诞生以来,如果没有杜甫,近体诗的江湖地位可能会下降一个等级,杜甫可能也成不了诗圣。

所谓近体诗,包括绝句(五七言)、律诗(五七言)、以及排律,最大的特点就是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都有十分严苛的限定,这种规矩跟老杜的气场简直完美契合,老杜出身名门、官宦世家,严守儒家道德,以致君尧舜为人生最高理想。所以他上为君王,下为黎民,对自己的言行、思想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守规矩。

老杜从不逾矩。所以杜甫的性格与格律诗完美契合,他们互相成就,律诗成就了老杜的文学高度,老杜把律诗推向巅峰。

李白就不一样,你要用条条框框限制诗仙,简直就是要命,李白的绝句都还有许多绝世佳作,七律真是算不上上品,当然这个评价只是针对于李白的地位而言,和其他诗人比起来还是可以吊打的。

而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诗体,古体诗、歌行体,李白真的是仙人下凡,《将进酒》、《蜀道难》,随便拈一首都傲视群雄。

这就是杜甫不一样的地方,金圣叹对老杜的点评,我前天刚买了书,还没收到货,等收到货读过之后,我再写点自己的感想。

《水浒传》

《水浒传》是第五才子书,金圣叹说:“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前文《史记》六个字:“缓急人所时有”。《水浒》则不然:

“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闲心,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

意思是说,施耐庵闲的蛋疼随便写了个故事,就成了……简直能把其他写小说的人气死,接着金圣叹还不忘羞辱某些人一番:

“后来人不知,却于《水浒》上加‘忠义’字,遂并比于史公发愤著书一例,正是使不得”。

用现在话来说,《水浒传》本来就是瞎比这些玩儿,哪有什么鬼忠义,你们不要过度解读。

现在所谓“忠义水浒传”的说法十分流传,但只要读到金圣叹这一段评说,再去读《水浒》,就会发现全新的视角,四大名著的批评本,最值得一读的就是《水浒传》,金圣叹的点评实在太妙了,你会不断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去!原来是这样!

但金圣叹也确实话痨,满书都是“弹幕”,有时候甚至比原文还多,读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代表作,你知道,元代戏曲繁荣,然而《西厢记》一出,其他都要靠边站。所以金圣叹为什么会选这部书为“第六才子书”,明白了吧。

既然要读《西厢记》,就好好去感受才子佳人,有血有肉,虽然中间有许多名利诱惑,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终于还是以圆满画上了句话。

读到这里就够了!千万不要手贱去了解什么故事背景,千万不要!因为《西厢记》是根据唐朝诗人元稹《莺莺传》而来,《莺莺传》大概率是元稹自己亲身经历并润色加工之后而成。

如果你一定要了解故事背景,答应我,到这里就够了,千万不要去了解元稹……因为,如果要给元稹一生的爱恨作一部书,不应该是《莺莺传》,应该叫《渣男元稹是怎么霍霍小姐姐并和白居易爱得死去活来的》。

现在可能已经有些不太适用了!这六本书,恐怕现在中科院院士里面还真没几位大才子是全部读完了的!但要是文学、汉语、新闻、教育等相关类的专业门类,要想成为文科类全能“才子”的话,还是真的需要认真读一读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子鱼论战翻译及其原文.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