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边塞诗人的磅礴大气,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优质回答
说起边塞诗,它最早启源于先秦时代,至盛唐边塞诗达到顶峰。盛唐时边塞诗人很多,形成边塞诗派,其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王之渙、李白、杜甫也有边塞诗作,但为数不多。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作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作体现了盛唐边塞诗创作的美学风格。他的诗雄浑、磅礡、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其诗作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很强。他的诗通过对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抒发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壮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及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着力展现戍边将土单调艰辛的塞外生活。他的诗作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强烈奔放的爱国情怀。
我们看一下他的诗作:
1.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雾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
《从军行》
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运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4.
《从军行》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5.
《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6.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纵观王昌龄边塞诗作,作者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他运用简单的创作技巧,开拓出一个丰富多姿的广阔视野,在平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炼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他不愧为后世冠誉他的“七绝圣手”之名。他的边塞作品无愧为七绝诗中的旷世佳作。
他的爱国情怀及他的作品将千古流传!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现在欣赏其诗【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寇衡作品 王昌龄从军行诗意画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三)
月高天涯路,林深梦追人。
大漠轻风起,芳草吐春心。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如何评价王昌龄的诗歌?
优质回答
王昌龄:23岁出塞。
代表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代表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戍边听角声,战罢埋骸骨,王昌龄前期慷慨激昂,后期凄婉苍凉,一代大师,卫青霍去病是他的梦想,李广程不识是他的偶像。建功立业,守疆辟土对于王昌龄来说,曾经不是很遥远,但是后来他却越来越远。
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到嵩山学道,大部分学问是在道观里学的,直到他三十多岁考上进士,正式为官。王昌龄的履历是比较励志的。
王昌龄学识渊博,他曾经种地,曾经学道,也曾作文章。那年王昌龄23岁,辞别恩师。他满腹学识,想去建功立业。在盛唐时期。恩师建议他到西北去,那里有西河雁门,有并州上党,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去处。于是王昌龄去了,年轻人第一次被推荐到军旅之中。并州太守没有重用一个文弱书生,只让他做了一个小书办。但是这段军旅生涯,对于憧憬报效祖国,边塞杀敌的王昌龄来说,异常珍贵。他在这里看到了长河落日,看到了胡马雁门,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王昌龄的才华和抱负,没能全部施展出来。守将无能,屡吃败仗,王昌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诗得到了当时很多朋友的赞赏,欣赏他的朋友们,建议他走科举路线,王昌龄是幸运的,过了而立之年,中了进士,得到了一个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可是才华和官场毕竟是两码事,王昌龄犯事被贬,左迁龙标尉,后来又被贬谪,贬到了河南汜水县尉,再迁到江宁县丞。一生才华,九品官职,王昌龄的失意,从这一路仕途能彰显的很透彻。
官场失意,成就了他后期的不羁。据说从河南到江宁的人上,他久拖不去报到,在洛阳就耽搁半年,整日饮酒交友,以文会友,放荡形骸。然后有借道去太湖和江南赏景,以消极自嘲的作风来应付现实。
王昌龄59岁那年,人生甲子前夕,安史之乱扰乱了所有盛唐的书生。他经过安徽亳州还乡,被亳州刺史吕丘晓杀害,他的人生甲子还是没有等到,一代边塞诗人,就这样死于非命。
王昌龄少年疾苦,青年学道学文章,壮年戍边展抱负,投笔从戎,诗词豪迈,文采斐然。
王昌龄中年及第,多遭贬谪之苦,文人友士多同情之,一世飘摇,老年被杀,如边塞凄凉。
我们认识王昌龄大都是通过他那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边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寥寥数十字,既有征人的边愁、思妇的想念,又有对戍卒的同情和对边将无能的不满,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难怪后人称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的确,在盛唐时期,王昌龄是真正以七绝著称的诗人,人送外号“七绝圣手”。
由于出身微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王昌龄身上有一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穿透历史的厚重感。
除了早年出手不凡的边塞诗,王昌龄在送别、闺怨、宫怨等题材方面也很出色,那句同样为大家所熟悉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其送别诗中的佳作。
另外他的《长信秋词五首》真切反映了宫女的不幸生活,怨苦深沉而委婉含蓄,是写女性的成功之作。
王昌龄以边塞诗闻名,却将一首闺怨写成了千古绝唱,有何特别处?
优质回答
唐朝自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从军边塞成为一时“时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边地用武觅侯,成为许多人的理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许多文人的真是写照,王昌龄便是其中之一。
王昌龄善写七言绝句,更善写边塞诗歌,他的很多作品,都写得深入人心,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当真是罕见的绝佳之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句。以边塞诗闻名的王昌龄,却写过一首让人印象深刻的“闺怨诗”,从妇人的视角,将闺怨写出了新高度,这便是他的千古绝唱《闺怨》。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注:“不知”一作“不曾”。
诗人开头便一反常态,说“闺中少妇不知愁”,这就有些奇怪,既然题目叫《闺怨》,为何闺中的少妇却不知道“愁”为何物呢?其实诗人这样写,只不过是反其道而行,这位少妇之所以不知愁,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正当青春年少,还不能深刻体会愁为何物;二是生活优裕,少有生活的辛酸。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追赶当时的风尚,将丈夫赶出家门,放心他去边塞立功封侯。
接着第二句,具体写她不知愁的表现,“春日凝妆上翠楼”,春色大好,这位妇人兴致满满,特意梳妆打扮了一番,登上自家的高楼,去欣赏春色。词人这样写,除了照应前句之外,还为后两句的反差做出了铺垫。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却突然来了一个转折,诗人写少妇看见寻常的青青杨柳,却用了一个“忽”字,说明这种感情是微妙的,是偶然为之、突然出现的。杨柳在古代,早就承接了送别之意,正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细腻的情感,全都表现在这春日的杨柳中。
本来这位妇人是要登楼欣赏春色的,可是看到杨柳随风摇曳的柔态,突然心中联想起许多许多,或许是平日里夫妻的恩爱,或许是自己寒夜中的孤独,亦或是美好年华的空寂,总之,心情因这春色和杨柳,一下子转变了,于是,心中流露出最伤感的情绪:“悔教夫婿觅封侯”。
丈夫在边疆,是否也能看到这样的春色?自己让丈夫去寻觅什么封侯拜相,可青春的美好年华,转瞬即逝,现如今自己独自登楼,岂非孤独而又凄凉?由外界景物触动内心最敏感的那条神经,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少妇内心情感的迸发,是在情理之中的偶然,也是带给人巨大反差又合情合理的所在,这首诗的妙处,也在此处。
短小的诗歌要表现感情,往往会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景去集中展现,王昌龄是高手,他知道越是普通的东西,就越能写出真感情,所以诗人借助春日杨柳,生动地表现了少妇心理的变化,却又将这些变化全都归在“忽见”上面,可以说留下了无尽的余味,当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昌龄的《出塞》是七绝还是乐府诗,能不能解释详细点?
优质回答
题主:您好!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想来题主读过不同的诗书,有的诗书上说是乐府,而网络平台上说是七绝。在这种情况下,才产生了疑问:王昌龄的《出塞》到底是乐府诗,还是七绝?
我在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以及中国古诗词曲三百首之《唐诗三百首》中,都看到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二书中都标注了乐府。
《出塞》是乐府诗,还是七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钦测《词林正韵》,这是一首押平声十五删韵的诗,在“诗词吾爱”App上显示七绝平水韵。在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已标注为乐府,但现在已被许多平台引为七绝。无论是乐府,还是七绝,还全有出处。
还真是奇妙的探讨之旅啊!
该诗也真的符合平起平韵偏格的七绝韵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灭仄平平(韵)。
如按照七绝,这首诗中第二联颔联中“人”字处,也没有出律,虽说此处为仄声,但平声也可以。
这还真叫我们为难了?过去的无论《唐诗三百首详析》,还是《唐诗三百诗》,无论哪本书,我所看到的都是白纸黑字的标注,“乐府”,没有哪一本书上同时标注既是乐府,又是七绝。
面对这样的问题,大脑已超过负荷。
现在显然摆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唐诗三百首》以及《唐诗三首详析》中都标注的是乐府诗,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标注的是七绝。只能说无论写的乐府,还是七绝,这都与编著者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们在编注时所引用参考的书籍不一样,才留下了今天这种局面。留给我们的问题真的有些耐人寻味,深刻,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
我们究竟是尊重历史,相信历史,认同那些专业的人的解释。同时,又同意网络平台上的释义,这完全在于个人的理解和认知。
可一诗,不可能在是乐府诗的前提下,同时又是七绝诗。您说呢?我辈永远都是需要尊重历史,参考历史的。
诗意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汉时边塞战地,仿佛明月是秦时的。虽然时代变迁,但形势也无法与从前相比,军事尚不能停息。渴望有李广那样的将军,来抵御外敌。作者想象力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
边将不得其人,故壮丁长年不还,胡马也时常度过阴山。
有些边塞诗,许多都是追忆描写发生战争时的过程。有许多不是作者正经历着的,谁都可以凭战争记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怀,地名也可能有隐喻之说。
①“龙城”:在喻守真编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注释是“地在今漠北塔果尔河岸”,但如今对“龙城这个归属地已有”争议,这是历史方面的事,我们就不在这过多的着墨了。
②“飞将”:喻守真编著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注释为《汉书?匈奴传》“五月,大会龙城”,李广居右北平,匈奴号称“飞将军”。
③“但使”和“不教”,这组因果句式中又加了动词“在”和“度”,更加突出此诗的音乐效果。
王晶龄此诗跨度大,壮观,不愧是边塞中的上乘之作。
什么是乐府?乐府是合于乐中而又可以歌唱的诗。
“乐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如下:
原是汉代朝庭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乐府”这个名称官署的存在,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得以全面扩大,汉武帝所设的这个乐官署,本职便是收集罗秦、楚、代、赵各地的民歌,这些民歌必须由懂音乐的人配合音乐,比如“协律都尉”“李延年。
“乐府”只要懂音乐的人,创作了合乐的诗,就叫乐府,已演绎成一切合乐,凡是能歌词的诗歌的专用词。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东西得以保存了下来,有些东西却被毁环,使古乐谱这一珍贵的资料已尽失。作为现代人已无法去考究哪一首诗合乐,哪一首诗不合乐。在这种况下,更无法将《出塞》放古乐谱中检测一番,显然是遗憾!
提起“乐府”,自然会想到,宋朝郭茂倩编著有《乐府诗集》,这部书把历代的乐府分为十二类。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大胆假设一个问题:凡是借乐府这个名字而创作的诗歌,只能是乐府吧!
王昌龄的《出塞》诗属于乐府诗,能演唱,尽管也符合平起平韵偏格七绝韵律,但终究是乐府诗。乐府与七绝两种体裁不可能同时存在。
定义是乐府诗,有据可查,百分之百没毛病。至于网络上显示的七绝,是另一种概念。网络平台成立的时间短,词条上传者所引用的书籍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本人比较倾向于喻守真先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因为那个年代能考取到中华书局,编注书籍,肯定学识渊博。而我本人才疏学浅,水平实在有限,不敢妄议哪本诗书才是权威。
结语
这首《出塞》是乐府诗,不是七绝诗,二者不能兼具有之。
我仅仅是我个人观点,无论正确与否,还望阅读者包容与海涵!
王昌龄的《出塞》应该是七绝,而不是乐府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人交好,尤其是和李白,互相引为知己。
他写的诗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安史之乱时,惨遭杀害。
乐府诗
乐府诗,在汉朝,是官府在民间收集诗词后,整理改编、配曲,再进行演唱,供人娱乐。至魏晋时期,演变为一种诗歌体裁。
乐府诗也是押韵的,但是,不算严谨,非常灵活,内容多取自民间,讲述人物、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也有表现民间风俗景物的乐府诗。
多使用对话、叙事、抒情。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传统诗歌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全诗四句,每句七言,押韵严格。
七绝,起源于乐府诗,在唐朝被发扬光大。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和《芙蓉楼送辛渐》,以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都是七绝经典。
《出塞》是七绝而不是乐府诗
之所以说《出塞》是七绝,而不是乐府诗,是因为:
1、严格押韵
除了第三句,其它几句最后一个字都押韵在“an”上,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这首诗完全符合七绝押韵规则。
2、遣词用字
《出塞》使用的字词都是文言,不像乐府诗来自民间,使用的是白话。
总结
《出塞》这首诗,除了押韵和用词上,可以勉强归为七绝,实际上与乐府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七绝也是脱胎于乐府诗,两种诗歌体裁,本身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王昌龄在诗中感叹边塞将士疾苦、“国危思良将”之情,使这首千年流传下来的诗成为佳作。
王昌龄的《春宫曲》经典在哪里?为何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优质回答
多年前读过这首诗[微笑]有专家说,这首诗,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别是一张宫怨图。我也有几句:
露井桃开春暖时,
锦袍悬宠旧人悲。
"月"原一处走心地,
哪有高来哪有低?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昌龄的诗有哪些.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