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和读书感悟一样吗?
优质回答
读后感与读书感悟是两个不大相同的概念。有相同之处,但更主要的是区别。读后感是指读者读完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一部著作时自己的体会。是对本文章及著作的相关故事情节及人物的看法,甚至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手法所产生的不同意见,以及对自己产生的相关影响。而且这些看法和影响具有单一性。
然而读书感悟相对于读后感更有宽泛性。读后感故名思义,读后的感想。而读书感悟是指你读若干本书,各种不同类别的书,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感慨,所思所想。比如有人总结出“书里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是读书感悟。比如安徽西递村、宏村他们的祖训当中所列的天下第一等好事唯有读书,就是在村中学子读书后中了举人,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后,总结出来读书的好处,而且是天下第一等好事。这就叫读书大彻大悟。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读后感存在于读书感悟之中。即读后感的特殊性,存在于读书感悟的普遍性之中。
读后感和读书感悟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一,定义不同,相信大家在小学至中学阶段的语文课上一定没少写过读后感吧?那时我们对读后感的定义就是正确理解所阅读文章表达的意思,并简单阐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想法,这是读后感。读后感所要表达的重点在于文章意义的本身,读书感悟则与之大相径庭。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读书感悟,从这可见读书感悟的重点不在于书籍的本身意义了,而在于读者自己的领悟力了。读同样的一本书,只是由于读者不同就有不同的领悟。
二,时间不同,这里所说的时间不是实际的时间,而是逻辑上的时间。我认为读后感和读书感悟在顺序上应为,读后感在先,读书感悟在后。可以这样理解,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你只有先正确理解文章书籍所要表达的涵义(这是读后感),之后才能对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有读后的感悟。如果你没有对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有正确的理解,那之后的读后感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读后感和读书感悟在逻辑上,理应读后感在先,读书感悟在后。
三,层次不同,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说明更加直观。咱们读唐诗,孟郊所写的这首诗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相信小学生读,中学生读,大学生读,成年人读,老年人读他们对这首诗理解的是不同的。既是同一个人读,从小时候到他老了读这首诗理解也是不同的。为啥理解不同?因为理解的层次不同,因为读后感和读后感悟不同。我认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读只能叫做读后感,成年人和老年人读才能叫做领悟。中年人读这首诗的感悟是对母亲唠叨的理解(我现在就挺享受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不厌其烦的叮嘱。年轻时特别烦妈妈的唠叨,现在听着感觉特别的温馨),是对父亲期盼眼神的领悟。老年人的读后领悟则是满满的回忆啊,是要流泪的。读后感的层次要浅一点,读书感悟的层次要深一点。
感谢您的阅读,水平有限。只是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
读了《叶公好龙》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优质回答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
看到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从这篇寓言里面我看到了很多类似的社会现象,感觉这篇寓言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令人折服。
这篇寓言常用来比喻生活中那些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和反感这种事物的人和事。
这个寓言让我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喜欢是假喜欢,他们喜欢的只是那个氛围、那个样子、那个气派、那个风雅和那个想像中的美好罢了。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以牖,施尾以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
意思就是:
叶公名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上雕着龙,酒具上雕着龙,屋里面的纹饰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龙,就从天下下来见叶公。真龙把头从叶公家的窗户里伸进去,尾巴放进他的厅堂里。叶公看到真龙,转身就跑,吓得失魂落魄,面如土色。看来叶公不是真是的喜欢龙啊,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喜欢这个寓言,主要是因为它寓意深刻,讽刺了生活中许多类似的人和事。
我有一个朋友,可能是去过一些农庄,或者是陶渊明、孟浩然的诗读多了,对田园生活羡慕的不得了,说田园生活才是人生的终极生活,人就得回归田园,那才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总之,把田园生活看得是如诗如画,如歌如梦,还写了许多希望回归田园的诗歌。后来,村里土地流转,他听到后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田园梦了。可是又资金有限,就托朋友在村里弄了十几亩地,水电路什么的都挺方便,又租了一个农民闲置的院子,终于可以开始过自己的田园生活了。
可惜,真实的田园生活远没有他想像中的美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已经让他耗尽资金,焦头烂额了,很多农活不可能样样都花钱雇人去做,他干了几次农活以后,又脏又累,挨冻受饿,让他苦不堪言。弄了不到两年,他想像的农村生活简直是一天都没有过上,他接触到的都是烦、脏、累,最后撤资走人,回家在阳台上养两盆花圆自己的田园梦去了。
我跟他聊天,我说:你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像过去皇帝的“亲耕”,皇帝只管去地头饮酒作乐,“亲耕”事由太监代劳。
所以,你的田园生活需要有几个农夫,替你打理田地,你只需要呼朋引伴、赏景赋诗、饮酒喝茶就行了,可惜你又财力不够,所以你的诗酒田园梦,也就是叶公好龙罢了!
我说的有道理吗?
生活中这样的人少吗?你自己难道不是就是这样的人呢?
一、练书法。
我自己也曾经发誓要学习书法,买了全套的文房四宝,最后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放弃了。我这算不算叶公好龙?
二、学茶道。
有朋友看人家茶具、茶道高雅,羡慕得不得了,也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叫朋友们去了几次,后来,觉得还是大茶缸子方便、得劲儿,好好的茶具使用率越来越低。他算不算叶公好龙?
三、置书房。
你用没有见过有人置办了一个书房,家具和书置办得挺齐,可惜在书房里书没读几本,玩手机的时间倒是不少,好好的书房最后成了杂物间。这个算不算叶公好龙?
哈哈,不再说了,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里面有没有你的影子?
我们不是真正地喜欢某种事物,我们喜欢的是那个样子、那个排场、那个气氛、那个雅致、那个想像中的美好罢了。
我们“好”的不都是像龙的假龙吗?我们不是真的“好龙”,我们只是心血来潮。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叶公好龙是不喜欢真的龙,而喜欢假的龙,这个愚言是告诉我们,好多人都喜欢说假话,大话,真的遇到了就发傻了,是一个警示愚言故事
读了大专,浑浑噩噩,什么都没学习,怎么办?
优质回答
我也是大专出身,然后专升本,最后考的研究生,今年研究生毕业。我最大的建议是,如果没毕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个大学规划,比如可以去考考注会(很有含金量的资一个证),也可以升本然后考研,或者考公务员。总之,大学不要浑浑噩噩的过’不然到毕业真的一无所有。
读了那么多书,你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读的书不是很多,但是喜欢的句子却很多,因为总觉得能带来力量的句子就是人生格言,就想那句,“永远清楚,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明天再说晚安吧励志语录分享。[心]
1、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树自信,誓拼搏,升大学回报父母。
2、把一件事干到底就会成功!
3、做决定之前仔细考虑,一旦作了决定就要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4、永远清楚,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5、坚信你的对手一样会感到疲惫。
6、惜光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7、学好外国语言,做好中国人。
8、因为我们正在追逐幸福,所以不免要触摸痛苦。
9、人生若没有一段想起来就热泪盈眶的奋斗史那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10、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11、别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比你努力的人多得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别人努力,你就要更努力。
12、有的时候你会感到绝望,但不放弃是对付困难的最好办法!
13、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强项一定能弥补弱项,高考什么都能发生,有弱项会使你未战先败。
14、现在是我奋斗的时候,因为年轻就在眼前摆着。
15、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16、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17、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18、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19、可以失败,不可以失志。可以失望,不可以绝望。只要眷恋奇迹,才会得到奇迹的眷恋。
20、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那就是成功。
21、少为失败找理由,多为成功找方法,大多数人想要改革这个世界,却不晓得即时从小事做起。
22、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23、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会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
24、相信自己,世界上没有不可攀越的高峰。
25、坚持就有结果,辛苦必有收获。
26、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
27、坚持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28、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29、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
30、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头条情感 @今日头条
我最喜欢人生的格言是:宁为尊严伪装着自己,不为同情卑微着自己,宁为尊严孤单着自己,不为金钱委屈着自己。一切随缘,勿施于人。淡定从容,面向人生!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优质回答
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果真正想要读懂这首词,就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时所著,那时候他常常闲游在博山之中,一路上放眼四周风景优美层林尽染,而词人却身在景中不识景,面对美景无心赏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无心赏玩呢?原来当时眼看国家即将不国,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又不能为国出征等,想到这些万千愁绪涌上心头无法释放,便在博山道中的一处石壁上题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一千古流传的词来排遣愁绪。
这首词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愁”为主线贯穿全文,感情直率又不失委婉。上阙和下阙之间的过度情节曲折,娓娓动人。这首词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作者在词中写道:人年少的时候不知道忧愁是什么滋味,总喜欢登高望远。喜欢登高望远,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想说却说不出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接连用三个“愁”字,看上去是表达自己的愁闷的心情,实际上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愁。词人力主抗击金军,恢复中原,而当时的朝廷被投降派把持,他的一腔热血无处安放,在朝廷无论怎么力争抗金也没有用,他的抗金主张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最后被劾闲居有苦无处诉。一句“天凉好个秋”写出了词人的愁到了极点的心情,“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色入心即为愁。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助秋天天气来说出自己的愁绪。语言含蓄深沉,值得细细品味。
古词今读,虽然少了些忧国忧民的情绪在里面。但是在实际生活在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愁绪,在学习、工作、婚姻等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愁”的成长过程。年少时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全然不知什么是愁。等长大尝尽愁滋味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就在这首古词之中了。
01
读诗词,思自身。
青春,是青涩而苍白的,标榜着自我和忧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当初年少无知,以为心中的那点情怀大似天,如今想来太不实际,自寻烦恼到无病呻吟了。
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迷茫,才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寻找答案。为何愁?如何摆脱愁?
找着,找着,已经人到中年。
如今才明白,真正的愁无处可说,也无从说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何说?说了别人未必能懂,懂的人也不一定能帮到你,还给对方添了担忧和烦心。不如不说。
你有你的苦,别人有别人的辛酸,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很多事,只能自己承担。
后来再细想,除了生死无大事,人生不过如此:
迎刃而解事情,自得其乐心情。
多愁多虑多苦恼,何必事事放心头?很多人事,该翻篇就翻篇,生活还要继续。
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得乐子且乐子,没乐子,过日子。
0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仍忧心国事。恨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他回忆少年时代的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当时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后来辛弃疾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认为中原可以收复,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辛弃疾对于这个“愁”字才有了真切的体验。
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宣泄。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辛弃疾胸中的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不便直说,只得道:“天凉好个秋”。
可想而知,作者是如何压抑心中的愤苦,欲哭无泪,欲诉无声;只好用文字在秋季里升华。
读鲁迅的《孔乙己》,纠结孔乙己因偷书被打折腿这事,您怎么看?
优质回答
我更感到悲哀的是,孔乙己,一个满脑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旧知识分子,一个旧中国科举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掉进封建陷阱,毫无觉悟,进学不成,工作懒惰,放不下架子,连自己的生存也解决不了,老农讥笑孔子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用在孔乙己的身上最合适,唯一的是处就是在咸亨酒店从不赖帐。
谢谢邀请!
从小说的全篇综合来看,我领略到孔乙己确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他是鲁迅笔下的迂腐读书人,远离时代的“觉悟者”之例。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读书人,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义廉耻”的熏陶,良知未泯,羞恶之心尚存。他受尽世态炎凉的凌辱,但是儒家“仁者爱人”之心尚存,从给穷孩子们分茴香豆便可见一斑。他的困境,正是《儒林外史》中,中举前范进的困境,是有济世之心而时不今其作为而已。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并不是鲁迅青年时代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因为在那个乡村中多数人读不上书的年代里,读过书的人混口饭吃,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
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另有其用心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传统文化与传统礼教的受害者与忠诚的领受者,是一个被扭曲了的文化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冲锋陷阵的战士,无疑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与在《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一样,是他用来向传统旧文化与礼教开战,砸“孔家店”的武器,至于小说中制造出些纠结来,便可以理解了。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孔乙己只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人用笔行为的印迹,因而其纠结也只是停留在了文人的笔墨之中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读书的感受和收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