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哪位诗人?寓意又是什么?
优质回答
小时候,老一辈的教育小辈的要好好读书,就会引用“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这两句诗。所以,这两句诗,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起,成为我上学之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几句诗。
意思很简单,小时候不努力读书学习,长大了只能受苦受累,到那时就悔之晚矣。大人一遍遍重复这些话,听得也厌烦了。每次他们跟我讲的时候,心里就在嘀咕,别说了,知道了。其实,那时只是知道了字面上的意思,即使后来上学了,能摇头晃脑地背诵,“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也不能说真正理解了其深刻的含义。
直到自己经历了人生春天的“朝露待日晞“、夏天的“万物生光辉”、秋天的“焜黄华叶衰”,才真正体会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哀叹。尽管努力了再努力,还是免不了“老大徒伤悲”,而且“伤悲”的事一桩桩一件件不断在记忆里闪现。问问我们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问,不管他们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有“伤悲”,他们的努力不一定都有好的结果。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指望努力了就不会有伤悲,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地努力。努力了,人生就有了意义。
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的悔恨和悲伤了。
来自古诗汉乐府《长歌行》,原诗是这样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以看得出来,最后这两句乃是全诗的结语,是诗人作诗咏叹的主旨所在。诗中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年时的凄惨。
其二,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朱祁镇到底是不是朱瞻基之子?为什么有的人书中说不是?
优质回答
这个毋庸置疑,朱祁镇绝对的是朱瞻基的儿子,正宗朱家子孙,皇家血脉。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英宗朱瞻基的长子,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是朱瞻基的身世还是比较离奇的,甚至在《明书》、《明史》和《明实录》上都语焉不详,无法确定他确切的生母是谁。
根据史书资料来看,有两种关于朱祁镇生母的说法:
孙贵妃亲生说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瞻基还在爷爷朱棣当政期间,就娶有正妻胡氏,但是一直没有生育,后来经过宫廷的推荐和挑选,选中了一位河南永城县衙主簿孙忠之女为侧室,是为孙氏。
朱棣驾崩后,朱瞻基的爹朱高炽登基继位,史称明仁宗,他在位时间很短,一年时间不到就也驾崩了,朱瞻基时为太子,继皇帝位,史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就立原来正妻胡氏为后,孙氏为贵妃。
宣德二年十月,孙贵妃生下朱瞻基的第一位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由于胡皇后一直没有生育,而孙贵妃不但为朱瞻基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而且还被立为太子,母凭子贵,孙贵妃以太子非嫡子为理由,联合了当时的太后和部分大臣,让明宣宗废了胡皇后,立孙贵妃位皇后。
明英宗为孙贵妃亲生的这种说法见于《明书》和《明实录》。
宫女纪氏所生说
话说这朱瞻基娶了正妻胡氏一直没有生育,然后有纳了孙氏为侧室,朱瞻基登基后,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但是她们两人都没有生育,而且朱瞻基刚刚登基,皇帝无子,这是个机会,谁能为皇帝生个儿子,谁就更受宠信,谁的地位就会更高。
胡皇后是个厚道,贤良的女人,但是孙贵妃就耍起了心眼,毕竟皇后不生儿子可以一直是皇后,这贵妃不生儿子,估计后面还有贵妃来顶位置,如果她能生个儿子,说不定还能顶了皇后的位置。
孙贵妃肚子不争气,谁都没有办法,那种事,想帮忙的人多,敢帮忙的人没有。
孙贵妃听闻宫中有一宫女受皇帝宠信怀孕了,于是打起了主意,孙贵妃也假装怀孕,同时令人把怀孕的宫女严加看管,等到宫女临盆的后,立马把孩子抱过来以自己临盆生子来确定皇子为她亲生,孙贵妃所抢的孩子就是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
孙贵妃凭借抢来的儿子斗倒了贤良胡皇后,宣宗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后,据说那位生下朱祁镇的宫女不知所踪。
这种说法居然是见于《明史》的,并且在其他的一些当朝文人的杂记中也有记载,而且还说得非常的详实,比如明宣宗时期内阁“三杨”的看法,以及后来明英宗朱祁镇的得知真相后的反应等等。
这种说法我个人觉得完全是不靠谱的。我更愿意认同朱祁镇为孙贵妃亲生的说法。
大明朝的皇室宗亲生个儿子都会有详细的记载,确保血脉正统,更何况是当时的皇帝,偌大的皇宫里面如果发生皇子被更换的情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说皇帝的私人情报机构锦衣卫耳眼通天,就说宫里的太监,就能把宫里发生的关于皇帝任何事情记录在案。《明实录》就是记录明朝皇帝一切细节的档案。而《明史》却是清朝修的,清修《明史》在里面做了大量的篡改和删减,并加入了一些民间野史的杂说资料在里面。
这朱祁镇为谁所生的问题上,《明史》应该是采用了宣德年间以及后来英宗时期的文人杂记当做史料进行篡改,清朝的目的很单纯,能够抹黑明朝就行。
所以,题主说的朱祁镇是不是朱瞻基的儿子,这一点不用怀疑,一定是。但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的确在史料上有两种说法,我个人更趋向于《明实录》的说法,朱祁镇为孙太后之亲子。
另:孙太后,就是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后,立了朱祁镇的弟弟(非孙太后所亲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泰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回来后,徐有贞,石亨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明英宗朱祁镇为帝,在发动政变之前,他们是争得了孙太后的同意(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才政变成功的。由此看来,孙太后为朱祁镇的生母的可能性更大。
秦始皇的老婆是谁?为何鲜有见闻?
优质回答
老婆是妻子的代称,对于秦始皇来说,也就是秦始皇的正妻,即皇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集权制国家。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在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见到关于他妻子的记载,也没有关于他后宫妃嫔的记载。这就让人非常疑惑了,到底是秦始皇刻意抹去还是他根本就没有立后?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根据历史的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非常淫乱,宠幸伪宦官嫪毐,而且生下两个私生子,嫪毐还被封为长信侯,嫪毐不懂得收敛,引起秦始皇的不满,最后对嫪毐处以极刑,也把赵姬打入冷宫。这样的母亲对于孩子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秦始皇会不会因为心理上受到刺激,而一生没有娶妻呢?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根据历史的记载,秦始皇有33个孩子,其中有23个儿子,10个女儿。对于孩子们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秦始皇的年代距离我们十分的久远,导致资料很少。现在,有历史可以考证的只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这四个人。秦始皇有这么多孩子,后宫的女人肯定也不在少数,但是皇后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现在所存在的史书中,没有任何的书籍有明确的记载,关于皇后的信息。其实,秦朝的两个皇帝都没有皇后的记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名叫吕雉。汉朝紧随秦朝,汉朝的大臣里也有很多在秦朝做官。古代的人肯定也像现在人一样喜欢八卦,而且皇家的八卦更是人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吧。秦二世登基的时候年龄尚小,还不到大婚的年龄,没有立皇后很正常也可以理解,但是秦始皇去世的时候都已经50多岁了,还当了那么多年的秦王,所以他不可能没有皇后,而且当初是有大婚这个惯例的,所以他不可能这么多年没有皇后。
如果秦始皇有皇后的话,那么最有可能的人选是谁呢?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经过了重重波折,努力拼搏才当上了皇上。秦始皇跟他的父亲不一样,13岁便继位秦王。对于一国之王来说,他的妻子肯定不能是随随便便找的,必须要经过层层的挑选,考虑周全,权衡各方面的利益,挑选最合适的人选。而且政治联姻也是很普遍的,是巩固自己权利的最佳手段。在春秋的时候,就有秦晋之好这个典故。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增强,宫中肯定也少不了其他其他国家的人,那么最多的人就是楚国人。对于皇室来说,宫中惯例和礼法尤为重要。国王和皇帝也不例外,在秦始皇那个时候,他一直也是在遵循着惯例和礼法。秦惠文王,20岁即位,22岁行加冠礼成人亲政,23岁大婚,迎娶魏女立为皇后,也就是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行加冠礼表示着已经成人了,然后大婚,立后。这是正常的操作,秦始皇并不可能例外。
秦始皇刚刚成为秦王的时候,由于年纪小没有办法亲政,所以权力掌握在宰相吕不韦和太后的手里。但是秦始皇在举行加冠礼的22岁和大婚的23岁,这两年之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知道了自己母亲和嫪毐的不堪事情,平定嫪毐之乱,赵太后被打入冷宫,罢黜宰相吕不韦。
尽管后来赵太后回归咸阳,有了嫪毐这样的事情,母子直接肯定有隔阂,所以赵太后在秦始皇的婚事上肯定也不方便多说话。所以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够对秦始皇的婚姻产生影响的就是她的祖母,华阳太后,楚国贵族。再往上数,秦国的很多王后都是楚国人。这些王后的兄弟们在朝堂上也极具势力,不容小觑。所以说楚国的外切是在朝堂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猜测,秦始皇的妻子大概也是楚国人。秦始皇有妻子,但是没有立后,也是有可能的。
秦始皇的性格非常多疑,如果按照我们的猜测,秦始皇的妻子是楚国人的话,那么楚国的外戚势力太大。再加上皇后的力量,很容易造成外戚专权。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自己的权利肯定是格外的重视和珍惜,按照这样的逻辑,秦始皇是肯定不会让外戚专权这种情况发生的,也是为了避免以后有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干脆就不立皇后。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秦始皇做的也是没有错误的。
自己的母亲和嫪毐的淫乱之事,对秦始皇的影响巨大,还狠心将自己的母亲赶出了咸阳。赵太后身为一国太后,没有担起母仪天下的风范,还做出如此荒唐之事,秦始皇内心肯定是有怨恨的。可能由此也会造成一种心理障碍,对母亲的怨恨转移到对女人身上,从此不相信女人,这种心理也会影响他立后。
秦始皇十分的迷信,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到各地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在此事上特别的专注。当人有了一件特别专注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另外一件事儿,大概秦始皇太想长生不老了,跟长生不老相比,立后显得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秦始皇的后妃肯定是有的,而且非常多。在统一六国前,秦始皇就已经有后妃了,统一六国后,六国国君及王公贵族的嫔妃,又被他掳回来,充塞了自己的后宫。根据后世一些文章的想象,秦始皇的后妃,不下一万人。而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安置他的那些后妃们。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后妃,确实是非常多的。
(影视中的秦始皇和妃子)
可是,这么多后妃,竟然在后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秦始皇没有立皇后的缘故。
诚然,秦始皇没有立皇后,我们确实不知道他皇后的事情。不过,这么多后妃,秦始皇总该有一两个喜欢的女人吧?只要有一两个喜欢的女人,历史上应该就会留下一笔吧。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对秦始皇后妃的情况,却完全不清楚呢。
这件事,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似乎秦朝自身是没有史官的。至少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关于秦始皇史官的记录。不知道是秦朝本来就没有史官,还是有史官在秦末乱世中被杀掉了。不过我认为,没有史官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秦始皇曾搞过“焚书坑儒”,他是很害怕被别人说三道四的,而他身上的争议本来又很大。所以,很可能他就干脆不设史官。
(李斯剧照)
秦始皇没有史官,因此,关于秦始皇后妃的事情,肯定就只有他身边的人知道。不过,虽然他身边的人知道,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看看知道秦始皇情况的人有哪些。
一是宰相李斯。李斯是大臣中,与秦始皇关系最贴近的人。也是秦始皇的智囊。秦始皇的很多政策,都是在李斯的设计下得以实施的。但是,后来李斯在和赵高合谋,让秦二世窃取皇位后。赵高又为了争夺最高权位,把李斯谋害了。
二是蒙恬蒙毅兄弟。蒙恬蒙毅兄弟,也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人。蒙恬手握重兵,但是一直被秦始皇放在边关,秦始皇从来没担心过他会造反。后来还把扶苏派到蒙恬身边,和蒙恬朝夕相处。可见秦始皇对蒙恬的信任。蒙毅是秦始皇的上卿,秦始皇对他更是非常信任,许多包括祭祀这样的重要事情,都会让蒙毅去做。应该说,蒙毅蒙恬兄弟,是知道秦始皇后妃情况的。可惜最终他们也都被赵高害死了。
三是赵高。赵高是秦始皇的中车府令,他和秦始皇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不过和秦二世的关系密切,对秦始皇后妃的情况,肯定也是知道的。但是,赵高最终被子婴给杀掉了。
四是子婴。子婴是谁?他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谁也不清楚。不过,他肯定是秦始皇的家族成员。他对秦始皇的情况,应该也知道一些。不过,子婴虽然杀掉了赵高,但是项羽打进咸阳的时候,还是把他杀掉了。
五是胡亥、扶苏。这两个人都是秦始皇的儿子,他们都肯定知道一些秦始皇的情况。但这两个人,都先后被赵高给害死了。
(项羽剧照)
六是秦始皇其他儿子。除了扶苏和胡亥外,秦始皇还有不少儿子。但是这些儿子,竟然全部被秦二世杀掉,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七是秦朝朝中其他大臣。这些大臣,有一些在赵高搞“指鹿为马”的时候,被赵高给杀掉。还有一些没有被杀掉,留了下来。但是他们在赵高搞宫廷政变和子婴搞宫廷政变的时候,又被杀掉一些。剩下的大臣,在项羽攻进咸阳的时候,又大都被杀掉了。
八是秦始皇的后妃们。刘邦攻进咸阳宫的时候,在秦始皇的后妃群里鬼混了一阵子。但后来他明白了利害关系,离开了咸阳宫,再也没有动过这些后妃。不过,项羽打进咸阳宫的时候,却把这些后妃绝大多数都杀掉了,而且还放火烧掉秦宫及秦陵。项羽有没有从宫中带走人呢?有人说没有,也有人说,虞姬应该就是他带出来的。不过,就算虞姬是他带出来的,最后也自杀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秦朝存在十多年,但是这个朝廷简直就像是一台绞肉机。那些知道秦始皇后妃情况的人,几乎都被杀干净了。剩下那些逃到民间去的,也主要是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
再一点,汉朝初年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没有史官的。一直到司马迁出现,才把那段历史记载下来。可是,已经过去好几十年了。就算那些知道秦始皇后宫情况的人,在秦末后还有留下来的。司马迁的时候,也已经死光了。
由此可见,并非秦始皇后妃情况不清楚,是没有记载下来,因而造成了信息遗漏以及信息不对称。
(参考资料:《史记》等)
《世间始终你好》作词是黄霑,《敢问路在何方》作词是闫肃,为什么作词家往往更闻名?
优质回答
念奴娇、雨霖铃、鹊桥仙、虞美人、水调歌头…大家可知道这些都曾是一首首的曲子,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只记得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有谁还记得是谁做了这些曲呢?
可见华夏文明的重文学,轻音乐自古有之,文字中更容易将情感清晰地表达出来,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引发共鸣,更直击人心;而音乐的共情是宽范围的,它能够区分和引导快乐和悲伤,却无法细分你是哪件事得到的快乐,因何引发的悲伤。一首好词,即便跨越千年,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音乐可能隔三五年就会过时。
再牛逼的曲子也要好的词去搭配!不然世间始终你好的曲子,你给他配上学喵叫的词看看
“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谪居黄州时所写的。当时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多了,那时候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头上也开始出现白发了,大好的年华就这样,在无情的流逝着,他的心情非常的苦闷和压抑。
一日,苏东坡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散心,忽然想到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不由得百感交集,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至于,词里的“羽扇纶巾”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我认为当然指的是周瑜周都督。
因为词里写着: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还有一句
这两句话说的非常清楚,男主人公是周瑜,女主人公是小乔,英雄配美女,画面感十足。遥想当年,周瑜刚刚娶了天姿国色的美人小乔,神仙美眷,意气风发。周瑜头戴纶巾,手拿羽扇,和小乔笑谈之间,就让曹操的大军,樯橹灰飞烟灭。
这份英雄气概,真是羡煞苏东坡了。
想想人家周瑜相貌俊秀,风流文雅,一表人才,当时人们称之为周郎。是一个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青年儒帅。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指挥若定,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老婆又是美若天仙。事业和爱情都是那么的美满。而自己却仕途不顺,空度时光,头发都白了,却一事无成。
在这里,苏东坡对周瑜的完美人生充满了羡慕。
如果在周瑜和小乔的画面里,再放了诸葛亮,那就太煞风景了。这首词也会因为画面违和,缺乏美感。就算是诸葛亮本人也不会同意的,因为这个灯泡太亮了。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与诸葛亮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任何词语离开了语境,都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没有“语境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实在意义了。所以,理解词语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来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交代得很清楚,“公瑾当年”,那么后面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这些描写显然就是针对“公瑾”,而不是针对别人。
再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大战孙刘联军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刘备,有人认为是周瑜,苏轼的观点这次大战的主帅就是周瑜,所以才有“遥想公瑾当年”,这里暂时没诸葛亮什么事!
之所以这个“羽扇纶巾”与诸葛亮扯上关系,是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专用,其实不然。《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且在苏轼那个时代还没有《三国演义》这部书呢!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很好,所有好事都希望有他的功劳,完全可以理解,但苏轼这首词与他真没有关系!
附: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图片来自网络)
梁启超娶过几个女人,哪一个是真爱?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我是 小秋
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
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论对于李夫人还是王夫人,梁任公都是非常喜爱的,其实两位夫人扮演的角色也都不一样。从身份上看李夫人知书达理,又是千金小姐,从修养和文化素养上的确能够帮衬到梁任公很多;而王夫人在生活上的照顾却也是深入人心,体贴之至,虽说是丫鬟的出身,但懂得礼数,知明理,对梁任公是爱又理解,哪怕名份来的那么迟。
有时候我觉得李夫人像王弗,东坡曾经为她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而王夫人更像是闰之,勤俭持家,就像闰之并无才学,却能把家里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梁对二人即是至爱,亦是真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母大虫是谁的绰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