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优质回答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张居正描写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无法满足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壮阳药,结果是吃了过量的药物,一命呜呼了。今天我给张居正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奉遗诏辅政,重用戚继光: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才华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钧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是明神宗。张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遗诏辅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后,命张居正为首辅。他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辅佐年幼的神宗皇帝。还自编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故事书《帝鉴图说》,每天讲给年幼贪玩的神宗听,真是做到事必躬亲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对张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中的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都让戚继光的戚家军给肃清了,但是北方的鞑靼族还经常的入侵内地,骚扰边疆,对大明王朝构成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去镇守蓟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继光到任后,他征调大量的民工和军队,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垒,以防鞑靼骑兵的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见戚家军威伍善战,知道自己不是戚继光的对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贸易往来。张居正请示朝廷,明神宗封鞑靼的首领俺答为顺义王。在以后戚继光镇守的二三十年里,明朝和鞑靼族之间没有发生一次战争,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乐业。
二,打击地主豪门贵族,深化改革:
当时,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是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结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隐瞒的土地,这一来,使一些豪门贵族大地主受到了惩罚和限制,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丈量土地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一些贪官污吏就不能营私無弊了。
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使十分腐败政治有了好的转机,国家的粮仓存粮也够十多年用的。但是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皇亲国戚、大地主官僚、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表面不得不服从,背地里却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由于张居正独揽大权,明神宗长大后,却反而闲得没有啥事干。这时候,就有一批亲近的太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
后来,由张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诱明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出宫去,太后还让张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情发生后,使明神宗对自己的老师由恐惧到怀恨了。
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那些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执政时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刚刚风清气好转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样描述张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关系:
戚继光是明朝有名的抗击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军在浙、粤、闽沿海抗击来犯明朝边界的倭寇,历经十余年,大小近百战,终于把倭寇赶出明朝的边界,再也不敢来犯,被誉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着良心的人在野史里描写戚继光巴结、贿赂首辅张居正的的丑闻。
《万历野获编》中说:戚继光在镇守登州时,虽然军务繁忙,却仍然要花钱雇佣当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为当时人们迷信海狗的生殖器当药材可以壮阳,于是戚继光定期派人将此物送首辅张居正煲汤喝,因此张居正才对张居正很是信任。后来人们发现张居正的个人日记,里面记载了一次戚继光*行贿*之事:戚继光的弟弟到京城里办差事时,给张居正带了一些土特产,但是张居正却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其他全部退了回去。这种正常的同事之间礼上往来,怎么能说是*行贿和受贿*。
说到明朝历史,一定会提到万历朝,而这一段历史,又绝对绕不开一个人——内阁首辅张居正,此人在万历朝,甚至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着重要的作用,他和秦国商鞅,北宋王安石一起被称之为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而张居正改革则为明朝延续了生命,就是这样一位改革家,世人对他都评价却褒贬不一,而我个人评价张居正,可以用这几个词语:权势滔天;救时宰相;精于谋国,拙于谋身。
一、权势滔天
张居正,汉族人,字叔大,号太岳,明代湖广江陵人,幼名张白圭,时人又称张江陵,据说在张居正出生前,他的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所以张居正幼名白圭。
他小时候就是闻名乡里的神童,十二岁参加童尸,受到主考官的赏识,补为府生,改名为居正,谁都都觉得张居正明年乡试一定会高中,可是张居正落榜了,原因是湖广巡抚顾璘不希望小小年纪的张居正高中,要磨炼他,毕竟年少高中容易产生得意心理,就这样张居正又耽误了三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张居正入选庶吉士,开启了他的腾飞之路,他接触到了当时大明最有权力的重臣,夏言、严嵩和徐阶高拱等,这几人都担任过内阁首辅,当然了当时他们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斗,张居正在一旁冷眼旁观,从中学了不少,而且在这一阶段张居正还写了一篇《论时政疏》阐述了当前的弊端,不过没有得到重视,从此开启了张局长的多年的蛰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这也是张居正以后腾飞的人脉。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成功入阁,在此时内阁斗争愈演愈烈,严嵩倒台,徐阶成为首辅,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这一切似乎和张居正都没有关系,可是几乎很快就来了。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在这一年六月担任了首辅;从此张居正正式成为大明文官中第一人。
但是这也不能说他权势滔天呀,不要着急,成为首辅的张居正,和内廷大太监冯保以及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结成同盟,掌握内外大权,皇帝年幼,这张居正俨然是在代替皇帝行使职权,凡是和张居正对着干,主要是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人,全部都被他给贬外地了,甚至边镇守将来京师都要先拜会张居正,比如戚继光见了张居正都称门下沐恩等等,张居正得意的说我非相也,乃摄也,可以看出来张居正的权势。
二、救时宰相
其实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朝就没有丞相这一职务了,但是宰相还是有的,丞相只是宰相的一种,比如内阁首辅也是宰相,因为他在行使宰相的职权,张居正这个宰相其实就是救时宰相,甚至是他为明朝续命。
张居正所处在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而愈发激化阶级矛盾,陷入“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濒于崩溃的深刻危机之中。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再不及时处理,那么明朝就完蛋了。
张居正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很早的时候他就写了《论时政疏》》,等到他成为内阁首辅的是,就开始大规模的改革,首先他开始整饬吏治,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的颓风。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并且制定了新的官吏考核,狠狠的政治了一下明朝的吏治。
其次整顿边防。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启用了戚继光等一大批名将,稳定边疆,改善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对内清丈土地,治理黄河,使得天下太平。
最后就最重要的一条鞭法了。这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增,国库充盈,即使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朝的三大征都是用的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改革时候积累下的财富,可以说没有张居正,明朝早就灭亡了,称呼他为救时宰相,一点都不为过。
三、精于谋国,拙于谋身
张居正是一位出色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这一点都不错,他一心为国,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为了他的新政,依然夺情,让当时的读书人看不起,说他是贪恋权位,可是他一点都不在乎,依然推行子的新政,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是合格的但是在关于自身的谋划方面是不合格的。
比如在改革的过程中,将该得罪的和不该得罪的全部都得罪完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身,再比如和皇帝的关系上,他只将皇帝当成了自己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他是一国之君,他给年幼的万历皇帝留下了阴影,这也是死后被清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在生活上极度奢侈也为后人所诟病,但是如果张居正善于谋身,善于钻营,他的成就也许就没有那么大了吧。
所以后人这样评价他
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当年明月: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而我认为张居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政策都是贴近实际,而且很容易实现的,这是一个经世致用之才。
张居正怎样在斗争中保全自身?
优质回答
明朝中期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改革之一,张居正也被冠以有明一朝最有成就最有权力的宰相。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1572年,也就是隆庆六年,隆庆帝去世,明神宗万历皇帝登基,首辅高拱被罢权回乡,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由于万历皇帝年幼,在万历母亲李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下,一切国家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也正因此,才使张居正一手推行的“万历新政”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成功。十年的万历新政,在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都以银代缴,实行结果,到张居正去世,“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四海靖平;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通过张居正的改革,垂危的明王朝又出现了中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绵了大明的国祚。
张居正之所以能在改革中大权在握,不受伤害,并能取得改革成功,正是他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皇帝幼小,不能亲政。万历登基时才十岁,尊张居正为帝师,接受张居正的教育,对张居正的改革,从没有干涉。二是得到了执掌朝政大权李太后的全力支持。每当张居正改革有了难度,不好推行,李太后都是一力支持,甚至不惜得罪自己的父兄。在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祖制,张居正应回乡守孝三年,这时改革刚刚起步,如果张居正离去,势必功亏一篑。为了推进改革,张居正决定不回乡守孝,决定“夺情”。但这引发了众多士大夫的汹汹声讨,李太后坚决支持张居正“夺情”,以神宗名议昭谕群臣,对反对的官员给以严责,非议才得以稍止。三是交好司礼监太监冯保。张居正吸取了以往徐玠、高拱等人任首辅时的教训,就是没有与掌权太监搞好关系,才终致罢官。张居正帮助冯保夺取了司礼监太监职务,东厂西厂尽归冯保掌管,还适当在其他一些事情上帮助冯保。当然冯保也大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四是张居正廉政自守,处事力至公平公正。对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不论亲疏,公正处理,这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对派无所适从。
但是改革也触动了一些高官显贵们的利益,他们非常仇视万历新政。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因劳成疾,不幸病逝。明神宗性情大变,在反对派的纵恿下,褫夺张居正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及所有官职,下令抄家,以罗织罪状昭示天下,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直到天启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张居正才得以平反昭雪。一代贤相,为大明中兴鞠躬尽瘁,死后竟落如此下场,真让人唏嘘。
写那么多百度都有,我总结天时地利人和。需要虽短,延展性极深
张居正和海瑞谁对明朝更重要?
优质回答
肯定张居正啊。海瑞是好官清官,但只适合当个断案的官,不能做宰辅。
关于“张居正和海瑞谁对明朝更重要?”这个问题,翻看史实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位高官都是对明朝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张居正是改革家,海瑞是谏官、直臣,对比他们两个谁对明朝的作用更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张居正对明朝的作用更大。下面小编就跟大家来分析分析张居正和海瑞对明朝的作用,以及为什么张居正比海瑞对明朝影响更大。
一、张居正和海瑞的个人简介
1.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男,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2.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二、张居正和海瑞对明朝的贡献(作用)
1. 张居正对明朝的贡献:
对于明朝的中后期而言,张居正绝对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在万历年间没有张居正,或者说没有张居正的对全国上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可能根本坚持不到崇祯的时候,万历就是会是明朝的亡国皇帝。
而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是这样的一个官员,一般我们都将这种人称之为——救世之臣。张居正在踏入仕途之时,就一直是青云直上,一方面是因为张居正的学问很高,也很聪明,在处理政务上很厉害;而另一方面是,张居正在明朝复杂的官场之中,很多的“潜规则”都学的很快,而且对于一些不可言说的官场交易,张居正也是处理的相当的好。
而万历继位之后,张居正便成为了内阁之中的最重要的首辅,在明朝,这个位置很奇特,它并不是一个法定的政府官职,而是一个从朱棣时期便有了的一个特殊的位置。从一开始这个内阁首辅不过是皇帝的御用秘书长罢了,但是到了后来,内阁首辅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直到在明朝的嘉靖和万历的时期,内阁首辅基本上就是全国的一把手了,可谓是位置不高,但是权力极重!而张居正在担任这个位置的时候,也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种巨大的权力,对当时国力逐渐衰微的明朝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已经联手进行过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使垂危的明王朝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而万历初叶张居正所进行的改革则是隆庆改革的继续。隆庆改革和万历改革实是一场改革中前后衔接的两个历史阶段,这场改革应称之为“隆万大改革运动”。
经过长达十八年的隆万大改革,使得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20)长达五十四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一段开明、开放、繁荣、稳定的辉煌时期,“十钱斗粟”,“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堪称“隆万盛世”。
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明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政治体制逐渐走向君主立宪,人民普遍幸福、健康、整洁、文明、自信,有礼貌,为当时的世界各国所称羡、研究和学习。
而上述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居正,归功于他所推行的隆万大改革。
可以说,张居正一手策划和推行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改革,使得积重难返的大明王朝得以回光返照,延续了大明王朝将近一百年的生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太祖高皇帝一手开辟的大明江山。
基于此,张居正堪称是明朝中后期第一中兴之臣,是明朝得以延续下去的第一功臣。
2. 海瑞对明朝的贡献:
海瑞为人清廉,执法公正,耿介忠直。海瑞为官时,关心百姓疾苦,严格推行清丈田亩,严格推行“一条鞭法”,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
从明朝臣子角色来看,海瑞在政治上只能说是立足本职,尽忠职守。他没有张居正的地位,没有张居正执政上的手腕,也没有张居正在改革上的开拓性。
评价人品的话,我们可以说海瑞一生清廉,耿介孤高,刻苦自律,堪称道德上的完人;张居正生活奢侈,偏激专政,为人存在一定问题。
但如果从两人政治能力和贡献来看,海瑞无论是在改革能力上,还是行政手腕上,以及对明朝的贡献上,都是无法跟张居正相比的。
没有任何是一家独大的,需要平衡各方。崇祯不是没机会,就是因为打压忠于皇权的宦官。压制武将,让东林党文官一家独大。海瑞就是明朝知识分子的楷模,道德高尚,但是除了道德高尚啥用没有。海瑞虽清廉,但与其他人格格不入,难与做成大事。
独善其身的海瑞,何尝不是对兼济天下的张居正一种鞭策? 有海瑞这样的人存在,张居正们才会时时保持警惕性、谨慎心和畏惧感,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所以,马鞭也很重要!
评价一个人的历史价值,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和主观能动性,而应该根据他的所做所为为多少人创造了财富与幸福。张居正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行大善之人必做大恶之事,而海瑞是牺牲小我成就自己为官清贫的名声,张居正比海瑞的境界高多了。海瑞不是没有用,而是太少了,如果每个人都像海瑞一样清廉,大家各司其职,不搞裙带关系,官场就干净了。这才是他存在的意义。而张居正也没错,起码他内心是清廉的,这也是时代早就的吧。
海瑞清廉,但不在中枢主政,所以对朝政影响不大,谈不上挽救大明之事。 张居正是帝师,才华横溢,主政时对朝政进行了一些改革,那时是得到太后支持的。
三、总结
张居正的改革,更能挽救大明王朝。张居正的改革,基于大明王朝当时的事实,他承认和接纳大明王朝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非常稳妥的做法,最起码可以保证大明王朝统治的稳定性。海瑞的改革,相对而言,是非常激进的,他否定大明王朝现有的一切,计划全部推翻大明王朝现有的一切,恢复旧制。
历史上,最终的结果是张居正的改革,确确实实的改变了大明王朝,让大明王朝的国祚得以延续。海瑞的改革主张,更多的是一个政治理念,还没有全面落到实操层面。
万历年间的政治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大明王朝危机四伏,政治上党争内斗十分激烈,贪官污吏不计其数。想要革新,从权贵手中分出权力,必须有一位有才华,有智慧,同时有政治抱负、忠心为国的人才能做到。张居正就是最佳人选。
如果明朝没有张居正,历史将有怎样的改变呢?
优质回答
张居正是明朝中兴之臣。没有张居正,明朝可能提前崩溃,不会持续到崇祯时期,估计在嘉靖万历时期就灭亡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强势,推翻了元朝统治,恢复汉人统治。他吸取了宋太祖陈桥兵败,黄袍加身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开国将领功高震主,于是滥杀功臣,目的是给继承皇位的子孙,不受功臣、武将的排挤。想法不错,但是他忽视了能征善战的将军们没有了,子孙的江山谁来护卫的问题。又忽视了争夺皇权的不只是外部力量,还有同宗皇室成员的同室操戈。建文帝的武将力量弱了,藩王燕王朱棣的势力却强大了,因此才有靖难之役,燕王篡位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这是朱元璋没想到的。
到了明英宗时,明朝的皇帝已经没有了明朝明太祖、明成祖的英武之气,能力下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虏,可以说明朝的奇耻大辱。面对瓦剌的兵临城下,于谦辅佐景泰帝继位,挫败瓦剌进攻,稳定了大明江山。但是明代的经济问题仍然困扰着大明,尽管明朝还在往前走,但是没有经济的支持,政体早迟要崩盘。
雄才大略的张居正出现,改变了政体,改善了经济,推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让明朝岌岌可危的经济重整旗鼓,给病入膏肓的明朝注入了血液,恢复了健康。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评论“张居正推行的新政,与最高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十分有利于大明帝国的稳固,”说张居正力挽狂澜可以,说他重整官吏制也行,总而言之,张居正重振了明朝的经济,也挽救了大明王朝。
原来国库空虚,无钱御敌,无财治理河道,无资赈灾,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库从充盈了,有钱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没钱什么事都干不了。有钱就不一样了,国家有钱投资、建设、强军、兴业、赈灾、救济等等,都可以推行。
在张居正的励精图治之下,明代恢复了生计,但是明代的皇帝越到后来,越是不行,不仅无行,而且昏庸、自私、荒唐、无能、猜忌、荒政。张居正去世的早,56岁时就撒手西归,否则再继续经营10年,明朝的情况还会有大的改善。
张居正死后,确实再没有雄才大略的人可堪大人,继承张居正遗志,继续推行改革。加上皇帝的昏庸,将大好局面又折腾一下,富家底禁不住瞎折腾,何况大明只是有了一点家底。明朝的历史在张居正死后拐了一个弯,加速崩溃。到了崇祯时期已经日薄西山,无药可救。
张居正和辽王朱宪?有什么过节?为什么要怂恿皇帝废掉辽王?
优质回答
明嘉靖三年(1524年),湖广荆州府,大明亲藩辽王府更换了新主人,首任辽王朱植(辽简王)的五世孙朱致格承袭爵位,成为第六代、第七位辽王。
朱致格为人,和其他藩王相比,说起来还算不错,既不贪财也不好色,更没有什么欺男霸女的恶行,平常就是在荆州悠游风景、安享富贵。可就是有一点:身体不是很好。所以,他即位后,辽王府内大小事情均委托辽王妃毛氏代为管理,自己好安心休养。
毛氏王妃接过管理王府的重任后,不负辽王所托,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份内职责。她也不是什么贪婪狠辣、私欲膨胀的人,相反,毛氏自幼熟读诗书,个人素质很好,做事利落干脆、泼辣爽快、勇于任事,偌大的辽王府在她的管理下井井有条。用现代词汇来说,辽王妃毛氏是一个“事业型女强人”。
毛氏做事雷厉风行、风风火火,很有事业感和成就感,由此对丈夫、儿子的成材期望值也是相当之高。但辽王朱致格本身体质就不好,又身为宗室藩王,想事业有成一是身体不允许,二是身份敏感、不敢太过于优秀。所以,辽王殿下在荆州低调得很,平常无事几乎不在公共场合出现,除了每月初一十五按照制度在辽王府正门接受一下荆州本地官员的朝拜之外,其他时间都是躲在内宅研习一下书画、垂钓技艺,修养身体而已。
丈夫不能指望,于是毛氏的希望就完全寄托在名义上的儿子—辽王庶长子朱宪?身上(朱宪?是辽王朱致格的庶子长,也是唯一的儿子,虽然不是辽王正妃毛氏所生,但是按照儒家礼法,也是毛氏的儿子)。由于辽王只有这一个儿子,身为嫡母的毛氏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对其十分看重,从五岁开始,就给他延请了诸多名士大儒,教授学识,自己也天天亲自检视,以督促其贯通经义、领会礼法典籍。
可怜朱宪?一个几岁的小孩,被嫡母日日监督读书、要求上进,压力简直山大。自己又身为宗室王子,虽然不是世子,但是父亲也没有其他儿子,看他身体的状态,以后也不大可能有弟弟出生,自己十有八九将来是要继承辽王爵位的。大明宗藩制度又不允许宗室可以出仕做官、甚至经商、种田、做工等一一禁止,学了这么多知识,完全没有用嘛!
因此,少年朱宪?对学习极为抵触,但是嫡母做事泼辣严格,家教甚严,不要说自己不敢反抗,即使是父亲辽王殿下朱致格本人,一般情况下也不愿抵触王妃的意愿,所以厌恶学习的朱宪?在嫡母的严厉教导下真是度日如年、苦不堪言。
和所有望子成龙的母亲一样,毛氏在严格督促朱宪?学习的同时,也不忘将荆州藩地内外其他读书优异的小孩之表现告诉朱宪?,以使其作为榜样,努力学习。
其中,辽藩王府内,就有这样一个优秀例子:辽藩护卫中,有一个名叫张镇的护卫军士,他的孙子—-张白圭,只比朱宪?大一岁,也是五岁开蒙,不过研习经义五年,就已学业优秀,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了。
嘉靖十五年(1536年)张白圭才十二岁,就进学成为秀才,十三岁参加湖广乡试,已经得中举人,湖广巡抚顾璘为了磨砺他,不想小白圭少年得志后迷失自己,才压了他一届功名,没有取中。
而当年张白圭小的时候,还被毛氏让张镇带到辽王府内,和幼年的朱宪?一同玩耍过,也曾陪朱宪?在王府内学习过一段时间,两人算是发小和同学。所以,看到儿子的幼年同学有这么好的成就,羡慕不已的毛氏天天在朱宪?面前念叨,“张白圭和你一样年纪,他现在如何如何了,你以后要如何如何”,使得朱宪?不厌其烦、心中逆反心越来越强。
嘉靖十六年(1537年),长期身体羸弱的辽王朱致格去世,朝廷赐谥号“庄”,即辽庄王。已经在嘉靖十四年(1534年)被封为句容王的朱宪?,由于是辽庄王唯一的儿子,所以在按制守孝三年后,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式继承王位,成为第七代第八位辽王。已经成为藩王的朱宪?心想:我都是亲王了,母亲大人应该不会再在我眼前唠叨了吧?
但事情偏偏和他作对:就在朱宪?正式就任辽王的这一年,即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六岁的张白圭第二次参加湖广乡试,一举高中,成为了少年举人!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荆州府,张白圭也成为全荆州父老的荣耀和偶像。
这一下,辽王太妃毛氏更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已经成为藩王的朱宪?怎么看都不顺眼,经常在他于府中寻欢作乐、饮宴聚会的时候,突然出现,斥责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每次都以张白圭勤奋向上、学业有成的事迹来衬托朱宪?的慵懒不堪,搞得已经身为大明亲藩的朱宪?狼狈不堪,每每以向母妃低头赔罪、承诺悔改罢休。
朱宪?在嫡母面前自然不敢放肆辩驳,只能好言抚慰,但自己怎么着也是尊贵亲王、国家宗藩,地位尊贵,即使张白圭再优秀,日后成就再高,那也不能和自己天潢贵胄的身份相敌。老是被母亲以他的优点来斥责和贬损自己,心里的怨气自然不会少。而此时的朱宪?不过十七八岁,年少气盛,自尊心超强。长此以往,他对于当年的发小、同学张白圭是越来越讨厌,并由讨厌升为嫉恨,想要借机整治他一番,以出口恶气。
张白圭本人,因为已经是举人,并且深得湖广上下官员喜爱,荆州知府李士翱甚至把他当做自己的门生看待,所以朱宪?即使身为藩王,也不敢冒着得罪整个湖广文官集团的风险去报复他,老祖宗辽简王朱植、辽废王朱贵烚得罪人所遭到的教训他倒是还记得。但是整治张白圭做不到,他祖父张镇,现在还是自己府里的护卫,狠狠地作弄修理一把张镇,以此出口郁闷气,这总可以吧。想来湖广官员,总不至于因为一个小小军户而和辽王府起龃龉,我辽王殿下,皇室贵胄,这点手段都没有,岂不是让外人看扁了。
于是,事先准备停当的朱宪?便以庆贺张白圭高中的名头,请张镇喝酒,然后准备把张镇灌个烂醉,让他当场出丑。自己再在荆州全城大肆宣扬此事,让荆州官民父老都知道他们引以为傲神童的张白圭的爷爷居然是个滥酒鬼,可想张家的家风也不怎么样。朱宪?想以这种恶作剧的形式,来报复张白圭,同时也让母亲以后不好再用张家的荣耀来讽刺斥责自己。
这个时候,朱宪?其实并没有置人于死地的念头,只不过是少年人不服输、自尊好强个性使然,想出这么一出闹剧,出口恶气,也就罢了。
辽王殿下相邀,为自己的孙子庆贺中举,那是多么大的荣耀。不疑有他的张镇自然是乐呵呵地前去赴宴。朱宪?大摆宴席,把张镇平时的同僚都邀请赴宴,自己则高坐主位,令其他护卫频频给张镇敬酒,同时不断奉承夸奖,夸耀他张家出了个神童,为荆州、为辽王府争光添彩,大家同僚一场,也都脸上有光。张镇在酒宴中如同众星拱月、风头直追王座上的辽王,真是喜不自禁,痛快万分,根本没想到这是辽王殿下要借机修理整治自己,对敬酒同僚来者不拒,一概痛饮,最后数不清喝了多少酒,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朱宪?见恶搞目的已经达到,心中快活不已,得意洋洋地吩咐侍卫们把醉得一塌糊涂的张镇送回家,并特别嘱咐他们在荆州城内绕个大圈,沿路高声宣扬,渲染张镇因为自己的孙子中举而得意忘形,在辽王殿下面前也抑制不住好酒贪杯的秉性,所以才搞成这个鬼样子,以此来挖苦恶心张家。
朱宪?灌醉张镇后,心想等你个老头子明天醒了,羞不羞愧,惶不惶恐,张家还有什么底气再夸耀张白圭少年中举这件事。以后母亲如果再拿张白圭来说教,我就说他爷爷一个滥酒鬼,能教出什么人才,张家家风如此,这张白圭日后成就可想而知也就那样!朱宪?越想越开心,心里简直开心极了,郁闷之气一扫而空。
没成想,事先受到朱宪?吩咐、要他们故意灌醉张镇的那些辽王护卫们分寸没有把握好,恶作剧搞过了头:张镇被抬回家以后,因为年老体衰、饮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再也没有醒过来,居然就这样醉死了!这飞来的无妄之灾,让张家人悲痛万分。
不过,张镇只是辽王府一个小小的护卫,哪怕孙子少年得志、刚刚中举,与天潢贵胄的辽王殿下相比,那是什么也算不得的。张家明知这件事肯定是辽王搞鬼,但也不可能去找辽王讨取什么公道。只能强忍悲伤,将张镇安葬了事。
朱宪?事后得知张镇被自己恶作剧误灌醉而死,心里虽然有些“哎呀搞大了”的念头,不过也不怎么以为然,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的舒畅,能给张白圭和张家人添堵,那不正是自己想做的事嘛。于是,在象征性地向张家致哀、并按仪制给予抚恤之后,在朱宪?心里,这件事情就算是过去了。
经历了此事后,朱宪?一如既往地没有心思读书,而是在维护发展辽藩的权势地位方面用心起来:他总结了历代辽藩祖宗们的经验和教训,决心做更高端的事情——讨好皇帝!
当时,大明在位的皇帝是崇道的嘉靖帝朱厚熜,他极为推崇道教,是一个虔诚的道家信徒。为了讨取皇帝欢心,朱宪?果断加入修仙崇道的行列,在荆州王府大开水陆道场,摆出一副潜心修道的样子,并让王府属官汇报给嘉靖帝。皇帝得知后,果然十分高兴,赐予朱宪?“清微忠孝真人”的称号,并赐法衣、法冠、金印等物,以示恩宠。
朱宪?拍皇帝马屁成功,自认是嘉靖帝的修仙道友、心腹爱臣,所以从此在荆州藩地便以得道高人自居,出外不穿亲王服饰,而是身批皇帝御赐法衣、戴御赐法冠,前导队伍举着:“诸神免迎”的牌子,并随时带着法器,预备捉拿四方鬼怪。
自从被皇帝授予道号、法器后,朱宪?便以得道高人自居,荆州当地官吏军民家里有了灾祸,被他知道后一定就不辞其烦,亲自上门做法斋醮,为他们驱魔除魇。但是——辽王殿下身份贵重、道行高深,可不是免费做法擒魔降怪的。法事完毕后,当事主家要给予酬劳,而且给得少了还不行。堂堂亲王、国家宗藩,居然搞出这哭笑不得的事情,这在当时的荆州府也算是奇闻了。
在朱宪?长期胡搞之下,荆州本地官民再也不轻易传扬鬼怪志异之事,以免辽王殿下兴师动众前来降妖。一段时间内,荆州各种狐仙野怪统统绝迹,这让有志于斩妖除魔的辽王殿下很是惆怅了一阵子,为自己一身本领无处施展而扼腕不已。
由于朱宪?一是打着修仙崇道的招牌,得到了嘉靖皇帝本人的大力支持;二是除了胡闹瞎搞之外,违反宗藩制度原则的事情基本没有,谋逆造反这种高级玩法更是沾都不沾。所以,他在荆州乱七八糟闹了小三十年,基本是安乐王爷、富贵闲人,那日子惬意的很,早年间和张家的恩怨往事,都不知道忘到哪朵云彩后面去了。
而张家这边,在张白圭少年中举的大喜之后,又遭逢了张镇被故意灌醉去世的大悲,全家心中怨恨愤怒可想而知。但是自家势单力薄、无所依仗,和高高在上的辽王府相比,那是什么都不算。所以,张家人只得压下仇恨,以图日后讨回公道。而小小的张白圭,在祖父意外去世后,更加的奋发努力、刻苦学习,争取有一天能够攀登到庙堂之巅,那才是日后讨取公道的正途。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白圭经过七年艰苦求学,终于得中当年春闱二甲第九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一举进入大明高官的候补席位。之后数十年,张白圭于官场中摸爬滚打、逐渐晋升,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晋官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十一岁的张白圭进一步成为掌翰林院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驾崩,他在世的儿子只剩下裕王朱载垕一人,所以裕王毫无争议地继承皇位,成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隆庆帝。
隆庆帝登基后,张白圭也以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提拔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四十三岁的张白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历经二十年的官场奋斗,当年荆州的那个小神童,终于站上了大明朝堂之巅。
隆庆帝即位后,对于其父嘉靖帝在世时崇道修仙的行为颇不以为然,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甫一登基,就开始针对其父在位时,因谄媚阿谀皇帝而有目的的修道念法之诸高官贵戚展开惩处。而辽王朱宪?,因其修道风头太过于张扬、行事风格也太过于奇葩,更是其中清算的重要目标之一。
隆庆元年(1567年),在武英殿大学士张白圭的授意下,左佥都御史陈省弹劾辽王在藩国内不守藩礼、自降身份滥行法事、欺压宗人多行不轨。隆庆帝于是下诏斥责辽王,夺去了嘉靖帝赐予其的“清微忠孝真人”称号,收回御赐法衣、法冠、金印。
隆庆二年(1567年)隆庆帝遣刑部侍郎洪朝选为正使、湖广按察副使施笃臣为副贰,前往荆州调查辽王品行不端之事,详加审查,然后按照事情大小给予其相应惩处。洪朝选离京赴荆州前,曾往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宅邸拜访过。
即使是这个时候,朝廷及隆庆帝也没有马上废除辽藩的意思,按隆庆帝的想法,至多罚俸、申饬,减免庄田,警告辽王以后不得妄为后,也就罢了。
但是,到了荆州后,副使施笃臣暗中受人指示,四处宣扬朝廷要严惩辽王不法事,并暗中散布朱宪?几十年来违制旧事,言其谋逆,以诱使其慌乱中犯错,好抓住机会,加以惩罚。
朱宪?本质上一个庸碌亲王,哪里有什么应对能力,听得假消息后果然上当,在王府对着朝廷使节大呼冤枉:寡人至多是捧过先帝的马屁、再有些不顾身份崇道而已。要说胡闹是有的,造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洪朝选、施笃臣咄咄逼人、拒不接受辽王的解释,在荆州大张旗鼓,公开调查辽王不法证据。
这一下朱宪?慌了手脚,嫡母毛氏在其年少时督促其用功学习而他没有遵循、从而素质低下、遇事不能应对的后果终于显现:他急于表明自己没有谋逆之事,在事情还没有定论之时,就慌不择路、急哄哄地在辽王府正殿外立树起一面大幡,上书“讼冤”两个大字!以此来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冤情。
朱宪?这一奇葩举动,立即引来了朝廷的回应:不是前来为其伸冤的官员,而是正中下怀的施笃臣,以及他带领的五百名全副武装士兵!在得到朱宪?于王府内“树幡”的消息后,洪朝选、施笃臣大喜过望,立即发布消息:辽王要造反!然后由施笃臣立马带军队封锁辽王府,软禁了辽王朱宪?,洪朝选则以此向朝廷上疏奏报:辽王谋反证据确凿!
朱宪?少年时不用心读书,一味荒唐胡闹,没有多少处事经验。在使者故意设计下套时,又自以为举旗喊冤,朝廷就会看在自己身为亲藩的面子上,来给自己解围。他不知道的是,一百六十多年前,和他一样亲藩身份的燕王朱棣,就是打着一面“靖难”大幡,起兵造反,最后夺取了天下,成为成祖皇帝。朱宪?少年浪荡、不学无术,这么明显的过错也能犯下,直到被软禁时,才悔之晚矣。
辽王谋反之事传至朝廷中枢后,身为内阁次辅的张白圭于其中暗地施加影响,把此案做成了铁案,然后上奏隆庆帝。在内阁的奏报中,辽王的不法行为被夸大、举旗之事也极力渲染,使得辽王作乱造反之事定性为确凿无疑。
即使隆庆帝是明朝历代皇帝中出了名的老好人,这下脾气再好也按捺不住,于是立即下诏:辽王朱宪?废为庶人,发凤阳高墙禁锢,辽藩承袭废除,其余辽藩支系宗人,皆转隶楚藩管理。历时一百多年的辽藩,就这样被终结了。
辽藩废藩后,原辽王府家产财物,由隆庆帝做主,全部转予自己的潜邸旧臣张白圭在荆州的父兄。至此,当年张镇被朱宪?醉杀之仇,终于在张白圭手中讨还了公道。
而当初施笃臣前往荆州时,是受谁人指使、假传严惩辽王消息,又暗转朱宪?旧年违制事,以诱使其做出蠢事,自寻死路,就不言自明了。
荆州神童张白圭,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参加童子试得中进学后,就被欣赏看重他的荆州知府李士翱起了一个另外的名字,后世赫赫有名、无人不知,那便是:张居正!
都说张居正的变法拯救了大明朝,他的变法对明朝的影响到底多大?
优质回答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农业、税收等方面进行的,改革的成就是政府官员更加廉洁奉公、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的经济发展、国库丰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明神宗登基的时候才10岁,张居正除了处理朝政外,还负责辅导明神宗。他对明神宗很严历,皇帝对他又怕又敬。将朝政大权全部交给他处理。
张居正执政以尊崇皇权、考核官吏、赏赐分明、统一号令为主。凡是他决定的事情,往往用最快的速度办理。当时明朝吏治腐败,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他们想尽办法逃避赋税,导致国家财政匮乏。张居正针对这种情况推行了改革。
他的改革分为四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官员们横行不法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他决心整顿吏治,打击不法权贵。可贵的是,他执法铁面无私。张居正少年时期深受辽王厚恩,但是辽王是出了名的横行不法,张居正毅然废掉了辽王。太监冯保的侄子犯了法,张居正将冯保的侄子革了职,并重打40大板,劝说冯保以后对家人严加管教。张居正还堵住了很多规章制度上的漏洞,改革初见成果。
张居正认为,地方豪强和官吏勾结是众害之源,他率先加强监察,将内阁置于六部之上,对其有监察权,防止玩忽职守。当时朝廷的财政来自税收,税越来越重,但朝廷的收入却越来越少,原因是逃税避税的都是豪强权贵,官员和他们同流合污,把钱财都揣进自己的腰包。张居正下令,今后考核官员以钱粮为标准,那些追缴欠税不力的官员一律受罚,这样让那些逃税之人无处藏身。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按人头派差役。由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大官僚倚仗自己的权势偷税漏税,隐瞒户口。
另外,很多人卖掉土地,但土地税却扔然保留,这样就造成了纳税不均。张居正丈量全国的土地,从根本上杜绝逃避土地税。为了杜绝人们逃避差役,他干脆把所有的差役和赋税全部归到土地税中,推行*一鞭法*的新式征税政策。农民缴税的时候可以把赋税折算成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钱雇佣别人代替。这些措施加快了货币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那些对张居正不满的皇亲国戚、大臣们纷纷攻击张居正执政时的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还派人抄了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极大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昏暗下来。
前言: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开始实行变法,那么,张居正的变法到底对当时的大明帝国,有着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去理解。
(一)彼时大明之法,不得不变
万历即位之初,大明帝国自嘉靖中后期以来形成的颓势并没有得到实质的缓解,尤其是土地兼并的情况,在当时的大明社会,兼并土地主要有两大集团,一个是藩王勋贵之族,一个是官僚豪强之家。
他们兼并的对象既包括普通老百姓的土地,更包括彼时早就已经名存实亡的卫所制下的卫所土地,有的布政使司里,连赏赐给藩王的封地都是不足了。
比如河南省,周王、郑王、璐王等等都在这里,以至于后期明神宗想要赏赐给自己儿子福王四万顷土地的时候,整个河南省都拿不出来!
因此,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大明帝国可以纳税的土地,大约一半左右被地主豪强所圈占,一方面贫民百姓无地为生,一方面国家税收无法保证,在流民问题愈发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同时,国家财政危机也是进一步加剧。
又加之北部边疆各部落频繁入侵,南部地区也有叛乱发生,军费开支更加成为了压在大明财政头上的重担,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九边饷银已经高达五百二十五万两,加上整饬军备,赈济百姓等花销,足足有一千三百余万两,可是当年的财政总收入,不到八百万两,就算是搜刮殆尽,也才九百余万两。
这样严重的财政赤字,几乎每年都会存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新继位的隆庆皇帝,看到他老爹嘉靖给他留下的烂摊子,急得都快哭了!
因为当时国库只有一百三十万两白银,只够正常开支的三个月左右,军粮也仅仅只够京营两年左右,可是当时九边欠饷已经多达二百三十六万,当年应支军费一百三十五万两,再加上各年补发的一百八十二万两,总数已经高达五百五十三万两!
所以,这样的问题,着实太过于严峻了,因此张居正才会指出当时足以要了大明帝国命的五大现实弊端,是为: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因此,为了给大明帝国续命,万历元年,首辅张居正开始变法!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张居正变法是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的,主要有经济方面的一条鞭法,政治方面的考成法,军事方面的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所谓的一条鞭法,很好理解,这是从嘉靖十年(公元1530年)开始的,后来海瑞也曾实施过,此时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便是大力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主要针对的就是土地兼并与征税。
因为与一条鞭法相辅相成的,就是清量全国的土地,当时土地兼并过于严重,有的老百姓明明已经没有了土地,可是他们在官府的田籍上的名字却没有改变,因为大地主早就给了官府好处,使得他们得到了土地后,官府纳税的对象,还是原来的百姓,这样一来,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还能逃税,可谓是“不亦乐乎”。
清量土地之后,原本隐藏自己有多少土地的豪强大族,虽不至于把土地全部还给老百姓,但是他们却是不敢不交税了,这样一来,朝廷征收的赋税量大大增加。
另外,一条鞭法规定,把当时大明的各项赋税与徭役等,全部按照田地亩数统一征收银子,也就是说,以前的税收有着好几项,每一项征收的时候,征收人员都会中饱私囊,这一次,全部变成了统一征收,你家里有多少田,就征收相应的税银。
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官员从中中饱私囊的现象,并且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连时人都是承认,此法相当具有成效。
至于考成法,专门针对的是当时的官僚集团不作为、效率低下的现象,张居正规定,六部要制作出一式三份的收发文簿,用来记录朝廷下发到各地衙门的任务完成情况,这个文簿六部留一份作为底本,六科给事中留一份,内阁留一份。
张居正要求,每个月都要考核一次,一年要进行一次大型考核,根据天下个布政使司的道路远近,事情缓急等,适当的给路远的官员延缓一下日期,但总之,考核绝对落到实处,谁不干活,就收拾谁。
而且,一旦各地巡抚考察不得力,那就要中央六部介入调查,六部要是互相推诿不办实事,那就六科给事中弹劾他们,六科给事中不作为,则内阁亲自动手处理他们。
张居正此举,大大的提高了官员办公的效率,的确使得官场上下的风气为之一变,并且此法进一步将六部至于内阁之下,加强了内阁中央集权,有利于变法的进一步推行。
军事方面,张居正积极调遣谭伦、戚继光等驻守边疆,修缮工事,整顿防备,发展火器,训练士卒,并且积极与北方俺答部落进行联系,实施分化瓦解等政策,此法相当具有成效,此后二三十年间,北方没有大的战事出现。
后经人总结统计,张居正变法十年,单纯就积极影响来看,成果惊人,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国库存银六七百万两,而且每年都会有财政盈余,存粮更是高达一千三百多万石,足够十年的开销用度,当时的社会矛盾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所以,就这一点来看,张居正的变法,的确对当时的大明,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张居正简介下场.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