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什么感受?
优质回答
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有感。从“狂人”的日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特别黑暗残暴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想着如何去吃别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比如文章中的大哥,主人公的妹妹就让它给吃了,而且父母生病,还要把自己的腿上的肉割掉,蒸熟让父母吃掉。还有杀了犯人,还有生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还有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请问,鲁迅的《狂人日记》有什么教育和现实意义?
优质回答
狂人曰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礼教社会发出的一封战斗檄文。
既是檄文,自然要尽可能找到其中的可恨之处,所用言词必然极尽激烈尖刻。不如此,则不足以刺痛人心,唤醒民众。虽然有些片面,有些刻薄,但那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是必须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看来,狂人日记所掲示的更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阴暗面,只不过在当时的中国更突出罢了!
古代中国用礼教限制人性,难道西方的宗教不同样压制人性吗?古代中国的统治者用礼教来平缓人民的反抗,西方不同样用宗教来让人民安于现状等待来世吗?
但现在的一些中国人张口就是什么中国人的劣根性!却忘记了他们的这种心态不也是一种用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劣根性吗?
一部能够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能够将人性中深层的东西展示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些人性中的东西一定是大多数人内心一直存在的东西。
比如对个人尊严的渴望,对一切人类优秀品质的向往和敬畏。又或者对一切人类不是那么说得上台面,但大多数人又很难完全消除的不良品性的厌恶,比如自私,怯懦,各种各样的欲望等等。
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她的作者一定是对人类心怀善意,对人类的未来仍然抱着美好信心的人。
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他对人民心存善意,他也从来没有对中国的未来失去信心,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首部中篇小说。当时的小说形式还没有公认的样式,有的半文言半白话,有的借鉴三言二拍,直至《狂人日记》发表,被推崇备至,奠定了民国五四以后,第一篇成功的白话小说地位,是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的群体人物形象,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衰败不堪,哀鸿遍野的惨状。作者对熙熙攘攘的大众一盘散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狂人的形象,总体上是体现了社会现实一面。稍有美中不足:小说样式以及人物树立审美发展至今,参考外国小说的理论,狂人的人性丰满程度,稍有欠缺。如狂人在面对社会黑暗手足无措;无视当时改造改良的革命党人的壮举;浑浑噩噩的不知所以,读后使人有坠入云雾之感,并且主题意图直露,在一定程度上稍显不足。其次《狂人日记》的情节设计、内容取舍,还留有剪掉辫子的摇头习惯。总之,瑕不掩瑜,鲁迅的文坛旗手地位不可撼动。敬畏大师的思想深度。《狂人日记》留给今天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1,作家写人得竖起来。有的作家下笔难以自休,不是扬才露己,就是鞭挞愤恨呱呱乱抓,常常止于无法自止。(小说以字数付款是小说的毒药),全然不顾人物死去活来。要么直抒胸臆,口号阵阵;要么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读者看不懂,自己封先锋,急功近利,忘乎所以。2,今天的国富民强,已经不是当年鲁迅写狂人时代可比的,怎样认识怎样解读怎样反映,是作家面临的躲避不开的门槛。从文艺理论上说,有,不缺,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真遵循的人少或不会遵循的人多。所以,看不到文豪级的作品。3,读者体会不到生缝乱世的艰辛苦难,从《狂人日记》中可见一斑。4,生逢盛世,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除了珍惜,还有别的吗?读书快乐自己,高贵属于明德至善!读友是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