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是什么心情?
优质回答
王昭君出塞是怀着悲凉心境,从繁华都城走向大漠荒原,本来可事天下之君,尔今梦断魂散走向不可知的游牧场。
从汉帝在送行的一刹那,被王昭君的美貌惊呆了时候,想百般抵赖丶欲重新洗牌,匈奴可汗抱着不放:落子无悔!落子无悔!
汉帝追悔莫及,追问主管宫庭首席乐师毛延寿,为何把她画成丑八怪,当即拉出砍了。可见汉皇如果早遇见昭君,四大美人的故事将更加动人。
可怜王昭君,可汗喜欢是喜欢,从此匈奴爱美女,万千宠爱在一身。昭君是贤妻良母,为汗生儿育女。后来可汗病死,昭君没等到儿子继位,却按风俗又嫁了可汗大儿重做可汗后,又为老可汗之子生儿育女。中年后,中可汗又病死,还得做小可汗之后。不是匈奴没女人,只是昭君太美了。
王昭君曾想中途归汉,匈奴可汉可舍不得放美归山。而汉皇又爱莫能助,据说昭君最后自行了结丶魂销西域!
不清楚,也不懂,
如何为《昭君图》题一首诗?
优质回答
谢谢老师提问,我觉得应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点要了解历史背景。据有关资料记载,王昭君,汉朝人,建昭元年入宫,为评定边疆战事,嫁入匈奴,胡汉和亲的故事流传至今,呼和浩特市南郊有王昭君墓(青冢)
第二点要精读画面。《昭君图》是一幅立轴画,底色泛黄有年代感,人物居中,身披红色的裘皮斗篷,内饰汉服,怀抱琵琶,面带忧郁。人物背后春梅盛开,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揭示了王昭君浓重的思乡之情,并表现出“落雁”之美。
第三点选择诗的格式以及个人诗作。根据这幅画的意境,我觉得用律诗或者绝句更合适,俗话说“诗言志”,格律诗涉及的题材要严肃一些。
根据上述三点,作七绝一首,请老师和朋友们雅正。
《题昭君图》
春寒未尽裹红裘,怀抱琵琶曲已休。枝上新梅勾乱绪,故乡山远水长流。
《昭君出塞图》
荒漠孤烟大雪飞,
汉家公主去和亲。
轻裘悍马拭别泪,
犹抱琵琶怨帝君。
免为其难了。
昭君出塞,指的是哪个要塞?
优质回答
昭君出塞,此要塞是“光禄塞”。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然后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汉书·匈奴传》记载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后来单于想同西汉结好,故三次进长安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汉书》记载汉元帝赐亲,但《后汉书》则记载王昭君是自请出塞愿意和亲嫁于呼韩邪单于,当时呼韩邪驻于光禄塞下,所以昭君所出之要塞即是光禄塞。
光禄塞遗迹分布在今固阳县、乌拉特中旗及乌拉特后旗境内,大致位于今天的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与乌拉山分界的山峡之中,此处山势险要,河内地势较平坦,古固阳道由此北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光禄塞是西汉武帝时派遣光禄勋(官号)徐自为在五原郡以外兴筑的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汉使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即在五原郡长城边塞外,阴山石门水(今内蒙古昆都仑沟)峡谷口,修筑光禄城等军事城障,以控扼汉、匈之间南北重要交通的石门水谷道。城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明暗乡小召门梁古城。《汉书·地理志》记载五原郡稒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因光禄城南临长城边塞,故称为“光禄塞”。据考证,光禄塞就是昆都仑河通向大青山后峡口的小召门梁古城.城分南北两部分,南为外城,北为内城.内城东西长80米,南北长87米;外城东西长59米,南北长110 米,内城现保存有多处建筑基础,出土的文物多为汉代的陶片。
王昭君为何出塞?
优质回答
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不只是简单的出嫁,而是为了维持汉与匈奴的和平局面。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不幸的是,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昭君远嫁胡地是件极其悲惨的事。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昭君只得下嫁。后来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根据《汉书》记载,汉元帝时期匈奴欲与汉修好,提出和亲巩固两国关系,汉元帝就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
根据历史记载,王昭君被选入深宫多年不得临幸,当时的匈奴主动来汉,对汉朝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就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不论王昭君是否愿意,这个使命是她不能抗拒的。
但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远嫁和亲并不是件好事,毕竟匈奴这种边疆异族在风俗习惯、伦理人情方面都和中原大不相同,昭君又是经过了层层筛选被选入宫的宫女,本身见识和意志都是更符合当时的汉族上流层次,想必是极不适应匈奴的生活习惯。
而且史料也有记载,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曾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后人推测大概是因为匈奴“子承父妻”的风俗习惯让接受过汉族礼法伦常教育的王昭君无法接受,所以请求回归。但汉成帝下令她遵循胡礼,昭君只能下嫁。昭君和后夫生活了二十年,直到他去世后一年,昭君也去世了。
昭君的一生过的是否如意,我们不是她本人就无从得知了,但她的出塞帮助汉朝和匈奴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这个历史功绩是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感激,让如今的我们敬佩的。
历史上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到底谁更漂亮?有什么依据吗?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把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的故事,传说,历史,演义,精彩纷呈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千百年来,赞美、评说、争论,毁誉不一,热闹非凡。公众认为,西施当属最美,面容姣好,纯扑清洁,常含微笑,实乃美的代表,美的化身。最具魅力和传奇的为杨玉环,为她写诗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传世之作,无比动人。贵妃的身世,出生地、籍贯、墓地、纪念塑像、书籍、影视,很具体、很实际、很存疑。一时间,杨贵妃的真实容颜、身高、体重,都被专家学者说的真真切切,说她,身高163厘米,体重138市斤等等。还称她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如今,日本电影演员山口百惠称是杨玉环的后人。还有,还有……
我喜欢王昭君,她不仅人美,而且有气质。善良,顾大局。是真正的人品美。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呢?
优质回答
昭君出塞曾引发了一次外交纠纷,这事弄的汉朝还很尴尬。
在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婚成功后,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承诺,“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意思就是说,希望汉朝撤出边塞防御设施,转而让匈奴人担当屏护,毕竟现在是一家子嘛,而且汉朝皇帝还嫁给了我大匈奴如此美丽的女子。当然,更需要感谢还是汉朝帮助呼韩邪赶跑了老兵油子郅支单于,让他坐稳了汗位。
于是,汉元帝随即召集大臣讨论是否同意呼韩邪要求的“罢边备塞吏卒”?
此事在《汉书·匈奴传》中详细记载了汉廷的态度。当时,汉朝大臣们大多表示应当允许匈奴的请求。因为这不仅可以使边境安宁,又可减少朝廷开支。话说每年从函谷关以东运往关中的漕粮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些粮食多用在了供应边关将士的粮秣上。要知道当时西汉的首都还在关中,必须防备外围诸如河西走廊,阴山河套等边防重地以确保长安安全。但是,还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就是熟悉边事的郎中侯应。汉元帝让侯应详细地普及普及知识,侯应于是分析了“十不可”:
自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朝立国后,尤被其害。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到汉武帝时,出师征伐,斥夺此地,将匈奴赶到了漠北;又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卫,边境自此后才稍有安宁。现在若答应呼韩邪之请,则有“十不可”。
注:冒顿称雄北方以来,频繁南下侵扰汉地,直到汉武帝时才把赶到大漠以南,并沿阴山、鄂尔多斯等地耗费巨资修筑了朔方城等一系列防御措施。
汉唐边防图
漠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境长老说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如罢备塞戍卒,示夷狄之大利。这是一不可也。
注:阴山是匈奴南下侵扰汉地的中继点,他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补充,而且阴山也是阻挡胡人的第一道防线。
今圣德广被,天覆匈奴,匈奴得蒙全活之恩,稽首来臣。夷狄之情是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使然。前已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能再减少边境武备了。这是二不可也。
注:匈奴刚刚经过外界打击和内乱,因为疲敝不堪才向汉朝称臣。而且夷狄之人畏强凌弱,当他们力量恢复,他们便会重回故态。
中国有礼仪之教,刑罚之诛,愚民犹尚犯禁,何况文化落后的匈奴。单于能使其众不犯约吗?这是三不可也。
注:匈奴之地苦寒不产粮,遭遇天灾就会南下掠夺汉地百姓财产,匈奴单于不过是部落联盟首领,并不能真正约束部下。
在中国内地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才能绝臣下之觊觎。边境设塞徼、置屯戍,非独为匈奴,亦为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这是四不可也。
最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叛,世世不绝。今若罢乘塞,则生嫚易分争之渐。这是五不可也。
过去从军多有未还者,子孙贫困,罢边塞让这些人逃出去,徒增边患。这是六不可也。
边人奴婢愁苦,欲逃者多,“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但仍时有逃去塞者。这是七不可也。
内地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则会向没有守备的北边逃去,无法可制。这是八不可也。边塞建立已有百余年,不完全是土垣,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谿谷水门,稍稍修建而成。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议者不深虑其始终,欲以罢边备而省徭戍,那么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它变,障塞已经破坏,亭隧灭绝,当重新发屯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这是九不可也。
如果罢戍卒,省候望,让单于保塞守御,必自以于汉朝有大恩,于是请求无已。稍不满足其要求,则不可测其后果。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这是十不可也。
最后,侯应总结道:若答应呼韩邪的“罢边备塞吏卒”的请求,并非是“永持至安,威制百蛮之长策也”。
不知道那些打算将自己大门交给外人的公卿大臣是不是真傻,一个国家,即使与邻国再友善,也不能不守卫边境!国家若自立,则必须靠自己。自古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其所谓的友谊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汉元帝听完,大有醍醐灌顶之感,于是下达了“勿议罢边塞事”的诏书。当然,对于马瘦毛长的现任匈奴大单于,生硬地拒绝也是不好的。于是,汉元帝便命使臣传达给呼韩邪一句话:
“单于上书愿罢北边吏士屯戍,子孙世世保塞。单于向慕礼仪,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朕甚嘉之。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敬谕单于之意,朕无疑焉。为单于怪其不罢,故使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晓单于。”
汉元帝的“口谕”说得很好听:先表扬呼韩邪之请是“为民计”,甚至是“长久之策”,然后再婉言称,为了防止中国内的奸邪出窜,所以不能罢边备。呼韩邪听完,只好“谢曰”:“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昭君出塞图片中国画.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