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优质回答:
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自然而然,不因净而独处,不因秽而不居。道离人不远,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吃喝拉撒就是道,所以《老子》在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二十一章中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并不是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做“自然”的东西,而为道所遵从效法。正因为它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所谓“法道”、“从道”,并非万物的意愿,而是不得不然,比如:便溺。因为宇宙万物根本就是为道所生养覆育,不能离开道而自由演变,所以庄子才说:“道在便溺”。
凡是真正明心见性的高人,无论谈佛或者论道,见地基本相同。又比如:有一僧人问云门大师:“如何是佛?”云门回答道:“干屎橛。”太平古禅师为作颂曰:“我佛如来干屎橛,随机平等遍尘寰。迷头认影区区者,目对慈颜似等闲。”俗语说:“万事一理”,无论道也好,佛也好,只要真正悟透彻了,道理都是相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庄子是理论通俗化和平民化的大师
老子和庄子,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道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可以说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既然是道家,那就意味着,“道”是老庄哲学的核心。那么什么是道呢?
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运行的总根据和总规律。道支配一切 ,反过来说,万事万物都是道的结果。万物的生长、兴衰无不是受到道的影响。但是道又是无,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表达,让道充满了神秘色彩,一般人很难理解。这也是老子的风格。总是用一种云里雾里茫然无涯的方式,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而到了庄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虽然庄子的思想更加庞杂,更加深奥,但是庄子喜欢讲故事,喜欢把深奥的哲学思想,转化成一个个的小的寓言故事,而且喜欢用对话的方式,这样就把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说的清楚,说的明白,说的透彻。这就是庄子的文章与老子的文章之间的区别。
一种理论,如果大众都不懂的话,那么这种理论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而庄子就是把理论说的清楚明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是理论通俗化和平民化的探索者,为道家哲学影响力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种探索,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特别是唐代的禅宗思想的传播。
同样是解释道,庄子在他的名篇知北游中,有生动具体的解说。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我们来翻译成现代文: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和老子一样,庄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是覆载万物的。也就是说,无论是人,还是物,无论什么东西,他的身上都有道,或者说,道在一切物体里面。道既是崇高的,因为它是一切的总根源,道又是无处不在随时可见的。所以,庄子举例子说,道可以在瓦砾堆里,在蝼蚁身上,在烂草丛中,甚至是在屎尿之中。因为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
这样的解读,就比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来的简单很多,能让我们一目了然。
也许是庄子的无心之举,也许是庄子的特意而为,不管怎样,庄子开启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把高大上的理论,说的卑微细小,说的具体而微,这就是理论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这种思想,其实深刻地影响了禅宗的学说。禅宗也强调,生活就是佛,所谓淡水砍柴无非妙道。有人问慧海禅师,你学佛修禅是否用功,慧海说当然用功,那人又问,怎么用功?慧海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人不理解,慧海禅师说,俗世之人该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肯睡觉,万般挑剔千般计较。而我就和他们不一样。
这样简单的语言,其实深刻地说明了两个道理,所谓学佛修禅,就是要顺其自然,而不是要什么执着和执念。另外一个道理就是,学佛修禅就是要平时的生活中去修行,没有必要道外面去找什么佛。这个思想,很明显是借用了庄子的“道在屎溺”的思想。
在禅宗中,还有大师把佛说成是“干屎橛”,意思就是擦屁股的干木片,就是要警醒人们,要放下对佛的执念,因为,佛就是平常的生活,这也与庄子的“道在屎溺”的思想,高度类似。
所以,庄子真的是开了一个良好的风气,就是把深奥的哲学思想用简单明了的话,通俗化的解读。
其他网友回答
道是遍一切处的,道无所不在!道就
藏在石头里,石头里能取出火来,这
就是道;道就藏在屎尿里,你一化验
大小便,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
道是不可言说的,能用语言说出来的,
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那都不是道!
其他网友回答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一定得有什么具体的地方吧。”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么卑微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了。
庄子说:“先生所问,本来就没有问到本质上。司正和司获向市场管理官员询问猪的肥瘦情况,市场管理员说,踩猪腿的部位,下面的部位都这么肥了,那猪的全身还会不肥吗?
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中寻找道,万物皆有道。大道无处不在,使用再大的言论来说也是这样。‘周’‘遍’‘咸’这三种称谓,说法不同但它们的实质却是相同的,它们的意旨也是统一的。
让我们一道游历于虚无之境,视万物为统一,论大道之无穷!让我们一起率性无为吧!这样便能恬淡而寂静!广漠而清虚!调谐而安闲!我的心志早已虚空宁寂,我随自然而至,不知要去到哪里;
去而复返,也不知要停在哪里,我在人世来来往往,却从来不想最终的归宿;徜徉在虚旷的境地之中,虽有大智之人,却也不知大道的终极。
主宰万物的大道与万物本身相互融合,没有具体的边界,而事物之间的界线,无非是具体事物的差异而已;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有差异而实质并没有差异。
人们所说的盈满、空虚、衰退、减损,万物可盈满或空虚,而大道不会盈满或空虚,万物可衰退或减损,而大道不会衰退或减损,万物有根本或末节,而大道没有根本或末节,万物可积聚或离散,而大道却不会积聚或离散。”
道在屎溺的意思就是道在时时处处之中。
而庄子所说的道,就是佛陀所说的佛性!因为佛性也是无处不在的。
佛性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当年六祖慧能得道后,隐藏十六年出山讲法,他来到法性寺,恰有风吹幡动,两僧——婴行、法空二僧辩论,婴行说是风动,法空说是幡动。二僧僵持不下,慧能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以不同价值观的取向分别出来的。因此《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来自于自己的取舍。
法空见慧能说他心动,就说:“你怎么知道是我们心动?你不是我,我的心动不动你怎么知道?”
慧能从容答道:“因为,你和这位小师父本具觉心,本具佛性,众生都有佛性……”
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慧能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光明、善良的清净心。只因贪爱、嗔恚、愚痴等烦恼覆盖,使这本心无法显现其真善美的一面。若能直接见到本心,即可成佛!
佛说,即心即佛,佛即是本心。因为,本心清净无染,本心能生万物。宇宙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个人,或一只蚂蚁,都是清净本心的显露!本心是清净的、善良的,是佛。因此,草木、山水、人类、动物,也都是善良的、自然的,也都是佛!
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庄子说:‘道在屎溺’,就是这个道理。
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大路上有一堆牛屎,路人都捂着鼻子、皱着眉头远远避开,生怕沾染到自己身上;而拾粪的老农看到牛屎之后,反而会眼睛发亮,生怕被别人抢去。所以,高峰有高峰的峻峭,土丘有土丘的平易,何处青山不道场?小溪清泠,大江奔涌,碧潭幽深,海洋辽阔,哪方水波无禅机?
因此说,庄子所说的道在屎溺与佛法说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一个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何为”道在屎溺”?字面意思应该是道存在于屎尿之中,这样解释似乎有些粗俗,不如说是为了比喻道无所不在,即使是最低贱的事物中也有”道”的存在。这并非是牵强附会,也是有出处的,《庄子?外篇?知北游》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东郭子问于庄子:”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秭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论如何快速结束对话,庄子可做其中典范。无论东郭子如何穷追猛打,问道何在,庄子不为所动,泰然答之。也许就像今天的我们一样被逼急了,庄子快速祭出杀手锏,结束话题。可猜测一下当时庄子的内心活动,是否从未见过如此榆木脑袋,非逼他使出绝招。这也成就了人人乐道却无几人解其中深意的”道在屎溺”。多数人用它,只觉得”屎溺”猎奇,抓人眼球,真正的”道”,又有几人在乎?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其间深意也只能自行意会,东郭子向庄子求教”道”为何道,虽有求知之心,却无领悟之能。”道无处不在”的说法有些空泛,庄子才不得已以物拟之,道在蝼蚁中,在田间荒草中,在砖瓦之间,在屎尿之中,所在之处无所谓贵贱,世间万物无不是道之所依。道家对道的解释与佛经所言的”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竟有殊途同归之感。世人都求道,却不知”道”就在身边。严复也曾言:”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这里所言的”每下愈况”意思与”每况愈下”相去甚远,有必要做一个说明,”每下愈况”同是出自《庄子?知北游》中一个小故事,一个府吏问屠夫,如何辨别猪肉的肥瘦,屠夫答说从肚腹这些比较膘肥的地方很难区分,只有从猪腿往下很难长肥膘的地方踩踏,越往下,越能分辨出猪肉的肥瘦。在细微处见真义,从平淡生活中悟出人生之道,这与”道在屎溺”不谋而合。
庄子对答无惧,佛祖拈花不语,真正悟得生命真义的人从未觉得自己悟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也许你还想知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翻译及原文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