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龟年是唐朝的什么人物(李龟年是唐朝的什么职业)

高适的《别董大》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都是给唐代大音乐家的名诗,哪一首更著名?

优质回答

如果高适在安史之乱后碰到了董大,他绝对不会再发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慷慨之言。一个伟大作品的产生,恰逢那时,刚好那地。

文学,归根结底是附着在社会基础上文人们的精神活动,它和社会息息相关。

两首诗不分高下。巧在都是著名诗人写给当时著名音乐家的,有了可比性。

《别董大》,盛唐气象下的慷慨

唐玄宗天宝六年,安史之乱前八年。那时大唐还盛气依旧。两个失意之人在他乡意外重逢:仕途失意的高适和失去最欣赏自己的知音房绾的董大。

人生失意,心情一定是暗淡的。失意之人,贫贱相交,短暂的重逢喜悦,接着就是更悲伤的别离。“千里黄云”,惨淡的“白日”,正是两个失意之人的心情。北风大作,大雪纷飞,空中失群的那一只大雁,正是两个人的写照。

可是没有凄清不舍,没有相看泪眼,有的是对朋友也是对自己的劝慰和激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就是大唐气象。因为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因此每一个国民都是社会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自己个人遇到人生坎坷,但他们对社会充满信心。

这种慷慨悲壮,只有大唐盛世才能发出。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的慨叹

一场安史之乱,盛唐繁华落尽。

大历五年,杜甫在江南长沙漂泊。在长沙街道上,意外的看到了在街头卖艺的李龟年。

大唐还是繁花的季节,李龟年经常是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的座上客,也是皇帝玄宗的大红人崔九的座上宾。这么一个明星,如今在街头卖艺。“落花时节又逢君”。

经历过繁花,更痛心于花落。在杜甫看似平静的叙写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惋惜、无奈,百感交集。

不是老杜没有高适胸襟开阔。身逢多年的烽火战乱,杜甫不知流过了多少眼泪:小儿子饿死了;战后的村落“恸哭秋原何处村?”;“感时花溅泪”;听到官军收复河南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一路哭来,谁还能信心满满的“莫愁”?

我本人更喜欢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历经沧桑,平淡的语句中,饱含了许多欲说还休的情感,味醇。让人回味无穷。

董大(695至765),陇西人,唐朝著名的琴师,音乐家。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都是他的作品。董大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高人韵士,是高适的好朋友。安史之乱后,高适有一首诗很著名的诗,那就是《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雪雁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董大的关心和鼓励,以开朗的心情面对离别。

李龟年,生卒年不详,唐朝乐工,深得唐玄宗喜爱,技艺精湛,指法圆熟,与兄弟李彭年,李鹤年共同创作了《渭川曲》,被誉为“唐朝乐圣”。与乐师李上源亦是好友,成为唐朝乐坛领袖。“安史之乱”后,玄宗做了太上皇,国力大减,乐工四散。杜甫在湖南遇到了李龟年,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逢。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昔日的京畿常客,皇族佳宾,今天却流落他乡,靠卖艺为生。真让人感慨世事无常呀。

若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杜甫的诗比高适的诗更胜一筹。高适只是平铺直叙,虽高声喊出“天下谁人不识君”,但是其艺术形象不是很鲜明,而且只是单独就个人送别而言的。杜甫的诗就不一样了,运用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亦倍增其哀与乐”的方法,上联的繁华场景,再配上暮春三月的明媚春光,反衬出李龟年落寞的命运,也暗喻了国家的萧条与暗淡。“诗圣”毕竟是“诗圣”,从形式到内容,从个人到国家,短短二十八字,容量大矣,品格高矣,韵味长矣。

王维的《相思》为什么成为《江上赠李龟年》了?王维真的是思李龟年吗?

优质回答

此诗的另一个题目就是《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送给友人、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的一首诗,表达对对方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个提问很有意思,回答也有意义。

我们知道王维的这首五言,在中华大地是家喻户晓,连小孩子都能背诵,算是中国古诗词中原本语言含蓄,却因为红豆意象固化而变得直白的爱情诗鼎峰之作。

红豆作为相思的信物在南朝萧太子(古诗十九首的编者)的传说中便已经开端,经过王维这首诗和民众的推波助澜,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爱情与相思的最高象征。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的诗题确实多,《相思》、《相思子》、《咏红荳》、还有一个就是题主说的《江上赠李龟年》,这其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

很抱歉,一个都跟王维没什么关系。

这首五言,在王维集的宋、元、明初和明中叶的各种版本中,根本就没收录。

那是否说明这首诗的作者就不是王维?那倒也不是。

我们能找到距离王维时代最近的记录是唐僖宗时期范摅的《云溪友议》:

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伶官……唯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

这段文字并不复杂,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赠诗流浪江南的李龟年的旧事。然后李龟年在采访使宴会上演唱了王维的两首诗,唱完之后,气绝四天复苏。

重要的是这段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这说明“红豆生南国”这首诗是王维所作,一直在梨园中传唱,属于保留曲目。

所以这首诗是王维的应该没问题,因为这是距离那个时代最近的记载了,必然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可惜的是,文中并没有说明这首诗的题目。诗题也许有过,但是在玄宗到僖宗的这一百多年间,可能散佚了,也可能只是个无题诗。

王维这首“红豆生南国”到底是写给爱人的,还是写给友人的,包括具体的写作时间都没有定论。

而且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最早版本的诗中,不是“春来发几枝”,而是“秋来发几枝”。这种描写也是更适合红豆结子的自然规律。

那这首诗的名字都是哪来的呢?

对唐诗的大规模整理从宋朝开始,南宋计有功编著《唐诗纪事》收录了这首诗,但是也没有题目,算是比较老实的。但是洪迈编著的《万首唐人绝句》里收录的就有名字了,叫做《相思子》。这个名字还好,毕竟唐人李匡文在《资暇集》中写过:“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所以,这里称为《相思子》就好像我们今天用别称称红豆一样,算是为王维这首诗划了个类别,这就是咏物诗。

进入明朝,又不一样了。明朝的文人是最喜欢改诗的。首先是嘉靖年间刊发的王右丞集首次收入了此诗,并命名为《相思》,让这首诗从咏物诗上了一个台阶,成为一首抒情诗。然后万历年间的《唐诗类苑》又将这首诗命名为《咏红荳》,这还是在咏物诗类别。到了明末凌濛初刊发的王右丞集中,就变成了《江上赠李龟年》了。

同时,大约万历年间的《郑侯升集》中,“秋来发几枝”首次变成了“春来发几枝”。

我们得出个什么结论?这首诗是王维的,但是改动和题目并不是他的。

至于为何变成了《江上赠李龟年》,估计是凌濛初看到了杜甫的那首《江南赠李龟年》,又知道李龟年曾与王维交好,而《云溪友议》中又没有这首诗的名字,其它后来版本也不让人信服,便自己凭空生造了一个。

其实《云溪友议》也是小说体,但是他离得最近,只能取信于它。不过我们知道玄宗奔四川,王维是没跟上的,李龟年逃到了江南,王维却在安禄山伪政权里坐牢和当官,以至于后来差点死在唐王朝的清算中。所以,当时那种情况是不可能《江上赠李龟年》的。而且“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也说明了这是王维旧作,所以凌濛初这一说法大概率是个人臆测。

当然一定要说就是王维年轻的时候送给李龟年的,那也没办法反驳,因为无据可考,但是如果根据这些东西推出王维有龙阳之好,那就未免离谱。

至于这首《相思》的最后定名,那就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了,蘅塘居士选的这个名字既有咏物的意思,又有相思赠别的意思,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

从“秋来发几枝”到“春来发几枝”的改动,虽然不忠于原文,但是改出了从春到秋的时间跨度,深化了相思的诗意,算是改得好的,也逐渐成为了大部分人认可的版本了。

所以我们今天教小孩子的《相思》,其实是千年来文人在王维创作上的共同结果。

《江上赠李龟年》这个诗题,是最不靠谱的。

至于王维是不是真的思念李龟年,得去地下问他们才知道。

大唐盛世的的书法奇人-知道是哪两位吗?

优质回答

颜真卿,怀素。

颠张-张旭,醉素-怀素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这样描写有什么寓意和暗示吗?

优质回答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释意:与故人相逢在这风光秀丽江南的落花流水的季节,落花又暗指国家由盛渐衰的形势。

又诉说了人生年华思昔拂今。

诚谢邀请。

当然有,我怎知诗人当时的心情。字面理解: 此落花应该是春天时节的桃花纷落。又即再,意为去年或以前在此地见过改君。年付一年,再相逢,不知安好?保重,不知何时再相聚。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龟年是唐朝的什么人物.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