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人们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的?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作者以自己的世界观来看待发生在中华大地上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纷争。他运用个人的视角、个人的分析,将这一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历史实事,用文学的语言、方式方法加以推理和演义,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不朽名著《三国演义》。
作为后人的读者或是研究者,在阅读这部长篇小说时,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心目中对此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这很正常。
别说中国人,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也有不少研究者和读者对《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推充有佳。
日本人把《三国演义》中的不少谋略、战法运用到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当中,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效果。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报刋杂志上了解到,中国人到日本企业参观访问,日方人员介绍某些管理方法还是从《三国演义》上学来的,令参访人员感到很是吃惊。这些个参访人员回国后,带回来的是却是出口转内销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国迷。她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赵云更是推崇有佳,赞不绝口,甚至说赵云就是她的梦中情人。
至于在国内,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可以说绝对没有研究《红楼梦》的人多。但是,哪一个研究红学的学者也比不上讲《三国演义》故事的易中天火。易教授通过他的地方语言,诙谐幽默,浅显易懂的讲述方式,加上电视这一力量无比的媒介传播,让人们又一次领略了《三国演义》故事的魅力。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根据历史故事所撰写的小说在二十一世纪的故乡又火了一把。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以蜀汉刘备一家为主线,讲究的是以刘姓大汉王朝为正统,其他两家魏吴作为陪衬。真正的三国历史,曹魏的远见、力量更强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在与郭沫若等人讨论三国历史人物时,力排众议,为曹操评反。说明了什么?说明老人家对具有统一华夏,结束纷争的曹操很是欣赏。曹操论文论武都不在刘备之下,刘备虽然网罗了诸葛孔明、还有一个智人,罗贯中在书中写道:得一人者得天下,刘备得到两个。最终得天下了吗?
《三国演义》从问世至今,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人们如何评价,那是每一个人的具体看法,大人物站得高看得远,从历史的高度来评价。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起历史事件,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来。(2019/10/04)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在时间纬度上,书写了一曲壮丽的儒家“仁、义、礼、智、信”赞歌,其激昂澎湃、气势恢宏,堪称为世界文学史的一大丰碑。
诺贝尔如果设历史名著奖,《三国演义》绝对有实力问鼎。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还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全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元末明初,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演义》以“六绝”为主线,揉进兵法谋略、天文地理、外交辩术、占星卜卦、文学诗词等学术,书写了一个波澜壮阔、人物性格丰满的故事。有人说他它七实三虚,其实说它五虚五实也不为过,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三国志》再来理论。
所谓六绝,笔者认为是: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张飞的“勇绝”——“勇者不惧”, 吕布的“武”绝——“天下无敌”,刘备的“仁绝”—谦恭仁厚。
当然,《三国演义》的价值绝不在于吹捧儒学,很多人认为作者该书的要义是捧刘贬曹,一直在为刘备的正统皇帝血统作注,其实,作者最后落脚于大统于晋,说明作者还是赞同历史具备发展的特征的,也许,是为了朱屠户能容忍这部书的存在吧。至于别人怎么评价,下面略列几例: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清)魏裔介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
……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胡适
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 ——毛泽东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
《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俄)科洛克洛夫。
《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日)吉川英治
《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
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易中天。
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 ——潘知常。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
——刘再复。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作者以极大的夸张手法表现了历史人物和历史趋势,各路英雄豪杰的主观意识和历史的客观规律。
书中描写刘备为光复汉室,鞠躬尽瘁,下贤礼士,为国为民。诸葛亮聪明盖世,尽心尽责,力挽狂澜。曹操英雄盖世,丰功伟绩,却又遗臭万年成为一代奸雄,褒贬不一。张飞豪情万丈,独木桥一吼,吓退追兵。关羽义气冲天,流芳百世。赵子龙武功盖世,单骑救太子,英勇无敌。孙权雄谋大略,经营吴国,司马懿诡计多端等等,塑造的历史人物。
各路英雄云集,各派集团为了各自的力益,不惜以发动战争来解决,战争场面激烈,惊心动魂。作者寄托的蜀汉集团,未能在历史舞台上屈起,而是在历史的潮流中失败被淘汰。诸葛亮北代的豪情壮志未能实现,“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悲哀结局,无力回天。
个人的丰功伟绩是短暂的,就像流星一样,被历史潮流淹没,而历史潮流总是向前发展的。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还要看组织”。
袁阔成说:“《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
金庸说:“《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俄国)科洛克洛夫说:“《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能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易中天说:“《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和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
(日)吉川英治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代小说均无与论比”。
刘再发说:“《三国演义》是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
其他网友回答
就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度和喜好度而言,《三国演义》与《红楼梦〉各领风骚。就终极喜好来说,我个人还是会选〈红楼梦〉。
话说回来,《三国演义》一书满篇都是计谋大战,可以说它是一部精彩的“谋略全书”。为了达到目的,书中不论正面角色、反面角色,都大量使用计谋。也许是这个原因,人们才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
这是因为,《水浒传》中的108将的故事,说到底就是“杀到东京去,夺了他的鸟位”和“打家劫舍”。其书的道德标准是很成问题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哥们义气”四个字。只要是哥们,一切都好说。这其实是黑社会标准。所以,正经读书人是不喜欢这套江湖义气的。尤其是青少年,会将书中抽象的“兄弟义气”作为立身处世之道,容易误用、滥用。45前,我在读了《水浒传》之后,就伙同好友闯了一次小祸。当时兄弟义气”爬上了身,简直忘乎所以。有了“团伙”的立场和利益,对“非我族类”者就肆意攻击、对抗。虽然只是一场青春期的冲动,但我当时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向对立双方的家长承认,自己是想效仿梁山泊好汉们的兄弟义气。可见,我确实中毒非浅!所以,“少不读《水浒》”确实苦口婆心,一语中的!
而《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兄弟义气,是被千古称颂的。该书褒刘贬曹,展示了“刘营”追求“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与“曹营”篡汉夺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对立。另一方面,就是两大阵营的文化差异:“刘营文化”以忠义为本,不仅有“桃园三结义”,更有诸葛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营文化”,就是贯彻曹操的个人意志:“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这一条,是中国正经读书人抛弃小说中的曹操的根本原因。书中人物陈宫就是一个代表,他亲身见证了曹操政治人格的凶残,故而在可以伏首称臣、苟且偷生的时刻,宁死不屈。
在小说中,曹操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实力覆盖天下,战将簇拥如云。就“成功学”标准衡量,他无疑是个人生的胜利者。可是,他的一切作为,无论多么精彩,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一统江山”的政治梦想的。因此,其所作所为自然是以结果论。但读者却因此分为“贬曹派”与“尊曹派”两类。前者称其为“奸雄”,后者则崇拜他的权谋、意志。大体说来,“老不读《三国”的劝告即因此而来。(10.6!2019)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人们是怎样评价《三国演义》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