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于敏的生平简介(于敏的生平简介50字)

科学家邓稼先和于敏相比,谁的贡献最大?

优质回答

首先需要声明:于敏和邓稼先都是我国最为顶尖的科学家,也是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功绩的两弹一星元勋,所以严格意义上是不能够去比较两个人的成就的。

但是,既然问题都问到这里了,我就斗胆根据公开文献,说一说两位伟人的功绩。

首先说邓稼先老先生,他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做出的功绩包括如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

简单说,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过程中,邓稼先都参与了领导工作,而且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研究。

而于敏老先生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做出的功绩包括如下:1960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和关键性的理论问题。1961年,于敏调任二机部参与氢弹原理研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鄧稼先領導的團隊下爆炸成功,隨後于敏率领的研制团队在1967年研发出中國首枚氢弹。

老先生最广为人知的成就就是发明了氢弹的“于敏构型”。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原子弹研究方面,我国还有之前苏联专家援助的一些资料,而对于氢弹的研制,我国则完全是“从零开始”,而于敏老先生从事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可以说是氢弹研制的基石。正是凭借他的惊人的天赋,中国人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2年的时间(美国用了9年的时间,下图就是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

总结起来说,邓稼先的贡献领域更广,于敏的贡献深度更深,两者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邓稼先是项目的领导者,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利用自己的学识支撑起来了整个团队,全面开花。而于敏是一位基础理论的挖掘者,集中于一点,用自己过人的天赋让氢弹的发展从0开始,迅速成长。

所以说,两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但是没有大小之分,都是伟人中的伟人。

下图是两位伟人处于同一张照片中的情景,十分难得。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为了人类做贡献,个人论点不分大小。对于两位科学家,分别做的贡献:邓稼先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1924年安徽怀宁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1950年回国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导了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和实验工作,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等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1986年逝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主要从事的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爆炸了中国首颗原子弹和氢弹。

当时的时代,美、英、苏发展核军备,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苏联单方面终止合作,并拿走了最后一张草纸,讥讽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在以后的几年里,中国科学家克服困难,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课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证明了中国的实力,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于敏主要贡献是自主研发氢弹。说到原子弹当时的苏联还帮了一丢丢的忙,而氢弹的制造全靠中国自主独立的创造。直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到了和美国并列的地位。于敏老爷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专家,没出过国,现在仍然健在。

至此,中国彻底挺直了腰杆子,真真正正摆脱了战争的危机。

都是中国国宝级专家,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原子弹,一个氢弹,实话实说是氢弹威力更大,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无论哪一个都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认为,两位科学家做的贡献不分大小,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中华人民的和平生活。科学的贡献致力于造福祖国。

氢弹的两种构型都是什么?为什么于敏的构型更厉害?

优质回答

答:“于敏构型”是我国氢弹研制的重要构型,这一构型的提出,大大加快了我国氢弹研制的步法,相对于美国的“T-U构型”更具实战优势;有关于敏构型的详细资料,都是国家最高级机密。

氢弹原理

原子弹和氢弹,是人类拥有的两种威力极大的核武器,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了一颗原子弹,直接造成8.8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上万间房屋被毁,可见威力之大。

而氢弹的爆炸威力,比原子弹更甚百倍,原子爆炸的原理是核裂变,氢弹爆炸的原理是核聚变;比如太阳能在数十亿年中持续放出热量,因为太阳内部进行的就是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反应又叫做热核反应,热核反应所需的压力和温度极高,太阳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高达3000亿个大气压,人类无法制造这么高压力,所以需要把温度提高到上亿度才能点燃热核反应。

于敏结构

我国氢弹研制过程中,在氢弹构型设计上遇到很大困难,氢弹的热核反应,需要用原子弹来引爆,相当于用一颗原子弹包围着热核材料,原子弹爆炸产生极高压力和温度,再点燃氢弹引发爆炸。

理论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有重重困难;比如外围原子弹的爆炸,必须非常均匀地向内挤压,稍有偏差都无法使热核反应被点燃;而且直接用原子弹引爆还不行,必须加强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条件。

氢弹研制的关键瓶颈,就是氢弹构型的设计,如何才能使热核材料的利用更充分,然后发挥出巨大威力,我国氢弹研制就在这里卡住了。

据2014年科教频道纪录片《影响》记载:当时我国仅有的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上海,计算速度大约每秒几万次,一次于敏和蔡少辉晚饭后在计算机旁的小路散步,于敏提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设想,这一设想成为我国氢弹研制的关键,解决了氢弹中一个有关能量的突破难点,成为后来被外媒称作的“于敏构型”。

纪录片中于敏亲自说到(原话):

“我把它分成三段,一个创造条件,促使热核反应起来,如果起来的话,不是外界条件能够让它;外部条件还得要靠它自己本身能起来,本身能起来,再点火,就是点火,他自己放的能量,已经温度逐渐升高,是热核反应起来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他起来以后,就跟普通的燃烧一样……。”

T-U构型

“泰勒·乌拉姆构型”的简称,是美国氢弹的设计构型,和于敏构型相比:

(1)T-U构型的设计当量可以非常大,但是氢弹本身的质量也非常大,一颗10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重达60多吨;;

(2)于敏构型设计当量一般在数百万吨,但是氢弹可以做得非常小巧,有利于实战化,氢弹整体不到1吨的重量,可以达到300万吨TNT当量;

(3)于敏构型的氢弹更方便储存,甚至长时间保存,需要使用时直接就可以用;

关于氢弹构型的更详细信息,是有核国家的最高级机密,所以大家了解到以上信息就行了,更多关于氢弹构型的说法,都是其他人猜想出来的。

氢弹研制时间

关于氢弹研制,有一个被误传的说法,说中国研制氢弹只用了2年零8个月,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以上时间指的是各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时间间隔;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于敏最初也是在原子弹研究小组中工作,由于表现出色,再被转移到氢弹研究小组作为负责人。

于敏、邓稼先、钱学森等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我国核弹研制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让我国彻底摆脱了西方各国的核威慑。于敏于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于敏结构成功解决了中国氢弹武器的研制,我国仅用两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氢弹,而这个过程与著名科学家于敏有很大的关系。世界上的氢弹的构型只有两种,一种是美国人发明的T-U结构,另一种就是中国发明的于敏结构。

氢弹与原子弹的不同在于氢弹需要原子弹来引爆,氢弹的结构是由两部分组成,在一个园柱体中一端是一颗小型原子弹,另一端是用来存储核聚变材料。美国的T-U结构是通过圆柱体内表面的反射来聚集X射线。

我国的于敏结构则使用一个透镜来聚焦X射线,这个结构的特点是体积小。通过于敏的努力,使得我国的氢弹在2年之内就被研制了出来。美国使用了7年时间才研制出氢弹,而且花了很时间才解决小型化的难题。

美国的T-U结构尺寸比较大,而我国的于敏结构体积很小,解决了氢弹核武器的小型化。

邓稼先,钱学森,于敏,黄旭华,这几位爷爷竟然还有人不知道干嘛的,你们怎么看待?

优质回答

都是国家脊梁!中华神盾!民族之骄!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多少无名革命先辈,用生命献血换来的。所以应该缅怀先烈,缅怀历史,奋发图强强国富民。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功勋于敏的生平简介.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