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电影《让子弹飞》里有哪些没有看懂的情节?)

网友提问:

电影《让子弹飞》里有哪些没有看懂的情节?

优质回答:

看过《让子弹飞》的很多朋友都会说很过瘾,但是没看懂,不知道姜文要表达什么,这就是姜文,从《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姜文就开始玩起了黑色幽默般的悬疑,他的电影需要细细品味和解析才能略知姜文想要表达什么?

首先,是《让子弹飞》中的几个角色,姜文饰演的张麻子,葛优饰演的汤师爷,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这三个分别代表了三个阶级,张麻子是改革者,他带领众兄弟劫富济贫,声称要“站着赚钱”,汤师爷是左右摇摆的官僚,他八面玲珑懂得勾结豪绅榨取钱财,黄四郎是一方恶霸,掌控着一方的局面!

毫无疑问张麻子和黄四郎是天生的敌人,所以在张麻子进城的那天,黄四郎在城楼上看到张麻子就不舒服,还声称张麻子是“霸气侧漏”,并叫自己的手下送了张麻子一顶帽子来调戏张麻子!

随后张麻子教训武举人,黄四郎害死小六子是矛盾激化的开始,后面的“鸿门宴”更是有门道,“鸿门宴”上黄四郎送张麻子的钻石是关键,钻石的归属走向能够解析很多剧情!

《让子弹飞》中段汤师爷的小老婆苗圃带着孩子来找汤师爷,而姜文将钻石送给了苗圃,但是在紧随其后的剧情中,我们发现钻石在花姐手里,花姐将钻石交给了黄四郎来了一次“美女救英雄”!

那么,很显然,花姐手里的钻石是汤师爷给的,汤师爷和花姐私下有联系,而花姐更多时候是一个双面间谍,花姐把钻石交给黄四郎是暗示汤师爷想和黄四郎合作!

如何确定汤师爷和黄四郎勾结在一起呢?有三个点可以证明,其一,就是老二的死,张麻子在安排老二任务时只有汤师爷在身边,并且在张麻子交代完老二任务后镜头给汤师爷来了一个特写,而此时的汤师爷表情非常凝重!

既然只有姜文和汤师爷知道老二的去向,那么走漏老二去向的只能是汤师爷!

其二,就是汤师爷屁股兜里有六张委任状,而前面剧情交代汤师爷的钱只够买一个县的县官,在电影开头张麻子带领兄弟劫持汤师爷后也发现汤师爷身上身无分文!

而黄四郎曾经说过他买了五个县的县长,这五个县的委任状加上汤师爷自己手里的一个县的委任状正好是六张委任状,所以是黄四郎送了汤师爷五张委任状,而汤师爷给了黄四郎很多信息!

其三,汤师爷临死之前和张麻子说有两件事欺骗了张麻子,临死的汤师爷此时是不会说谎的,所以欺骗张麻子的两件事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是哪两件事呢?汤师爷说的第二档子事是你还记得那个谁吗?说明这第二件事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汤师爷和张麻子都认识,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一些不相干的人,随后基本可以锁定是老二,汤师爷是想说老二是他出卖的!

而第一档子事汤师爷已经说了,就是五张委任状的事情,汤师爷临死前告诉了姜文兜里有六张委任状,第一档子事就是黄四郎给了他五张委任状,他和黄四郎勾结过!

而《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手下也极有可能和黄四郎有联系,只不过他们并没有被黄四郎完全收买,而张麻子也仿佛感觉到了什么,所以在最后对付黄四郎时从未道明自己的本意,直到最后取胜,而在张麻子的众兄弟中只有老七对张麻子是最衷心的,最后老七和张麻子贴耳说的话也饱含深意!

其实说回来,《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这些兄弟也代表了一个阶层,他们是革命者张麻子团队的人,然而他们并不像张麻子那样拥有信念,对张麻子衷心的老六、老二都牺牲了,这意味着战争对抗总会有人牺牲,而能够活下来的多是介于中间态的角色,而同样衷心的老七也差一点亡命,子弹穿过了他的脸,再差一点他就死了!

而最后张麻子杀死黄四郎的替身来唤醒人们的勇气也说明了其实人们惧怕的只是一个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恐惧想法而已,这样的剧情具有讽刺意味!

其他网友回答

这应该是我今年的第二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但是总觉得离姜文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还差得很远,一是这部电影的巨容量太大框架结构,平姐一个人联想是很难填满的;二是姜文的东西确实很有深度,好的电影有内容经常让人捉摸不透,好的电影才有,让人看完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的效果。

这部电影讲解的是发生在北洋时期,从电影开头就可以看出中心文化首次交流的场面:马拉蒸汽火车、牛头马面让人狂笑不已。

从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马保德和夫人确实是夫妻;满满的确实是说书的老师那确实像当老大……这些细节都是专门为电影添加到。

张牧知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土匪,可是他凭着自己的意腔热血,正是为了“公平!公平!还是他么的公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黄色代表革命明显也是在外留过学回来的。既得利益者鱼肉百姓,横行霸道。他的走狗胡万里也是在外留学回来的。吴主任也是当时的乡绅阶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本应该作为社会的年轻知识分子应该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但确实干的是民不聊生的勾当。

社会精英阶层不作为,反而是土匪出身的张牧之出来主持公道。土匪都看不下去了,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不是土匪,而是官府和豪强,正所谓“贼过如梳,兵过如篦”。革命公平的出现并没有达到,当初打着革命旗号的革命者也没有兑现诺言。

张麻子是为了公平来到鹅城。但是民众却显示出令人惊寒的软弱和自私心,在六子背一步步算计最后死去的时候,一群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发声,普通民众不过是关心和保护自己的权益,都是精致的利益主义者,对结果是一碗凉皮儿还是两碗凉皮儿,根本没人关心,正所谓人民群众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六毛的惨死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冷漠。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种种事情都显得很荒妙,八岁的孩子像个大人一样、妓女和说书骗子买官鬻爵、马拉火车等等。

追求公平,也能从张牧之多次提到松坡将军来说明。松坡将军就是蔡锷将军,这是被袁世凯软禁在京城的时候认识京城名妓小凤仙二。蔡锷将军曾高攀反元大旗,参与护国运动,凸显民族精神,张牧之跟随松坡将军做过长枪队队长,可见姜文对蔡锷将军的崇拜有多高。

蔡锷将军和黄四郎本是革命老战友,是什么让黄四郎变成鱼肉百姓的蛆虫,发人深省,细思极恐。

人民群众变现的懦弱为例,他们沉默着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权益,像极了一群没有独立思想的群居怪物,当有一个人带领他们的时候,就会形成巨大的力量推翻统治,但是依然是为了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人民群众不过是黄四郎家的东西,那有什么思想可言呢?

当然英雄主义也分人,当然是蔡锷这种英雄,而不是袁世凯帐的投机的革命者,就像剧中的黄四郎,本来是反面人物的教头和武举人振臂一呼跟我来摇身一变成了英雄。而真正的英雄都是后面,因此电影最后张柏芝却是革命成功而退隐江湖,很符合他这种功成身退的英雄主义风格。

电影最后火车场面与开头也是相互的,事业来了,事业又走了,革命成功了,这群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革命的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权益,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鱼肉百姓,成为下一个黄四郎。

之前也有很多网友讨论事业没死,黄色狼也没有死,是的,他们两个人确实没有死,但是代表了阶级还是存在的,革命之路依旧很长远。

事业就没有做过好人,说出来的话都是骗人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她一贯的作风,黄色狼出城剿匪的钱怎么会在世界的房间里呢?那本来是黄四郎收买世界的钱,在黄四郎揭开地板的那一刻,世界的脸都绿了。

事业是为了钱疯狂的一群人来找他的两个人应该是他的犯罪同伙,想把赃款运出去,却被老二老三给截住了。送给老花姐,最后还想捞点钱逃命,却被炸成了两半死了。

在当时的社会成长世界这种角色现实中并不缺少,是极端的利我主义者,有深刻的电影经得起揣摩,小编也是思维有限,只能跟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让子弹飞》有一个情节看得似懂非懂,不过相信看第二遍时应该懂,没空看[大笑]

其他网友回答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

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

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 「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 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 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 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其他网友回答

《让子弹飞》是一部让人难以定义和归类的电影,因为姜文独特的个性和创作才华,让这部影片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这意味着人们难以用既有类型片的常规去判定这部片子,因而对它的各种解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该片梦幻般的开头——白色骏马拉着蒸汽火车穿行在山林之间,佐以久石让抒情优美的配乐,这美丽的画面仿佛就像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电影意象中幻化而来。而接下来巨大的火锅,带着麻将牌面具的土匪,飞舞在天空中的火车车厢;

乃至于击打着日本鬼太鼓迎宾的白面妇女,悄悄观察着新上任县长的鹅城一霸。无论形象、情节、人物的特性,还是画面的想像力,莫不带着强烈夸张的卡通片风格。那种主题不离正邪相争的奇幻冒险故事,仿佛与日本“热血”系动画片出自一脉。

制作介绍

姜文、姜武兄弟长得有几分相像,两人如果在大银幕上演对手戏,如何增加“辨识度”以免观众出戏,是导演姜文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让观众认不出两人是兄弟,这给担任造型指导的张叔平出了一道难题。

姜武被贴上各种各样夸张的胡子、假发,但效果都不让人满意。还是姜武在家里想出把头发留长烫卷,弄成爆炸头型,这才让包括导演姜文在内的所有人满意。

为了诠释片中杀人不眨眼的悍匪胡万,姜文邀请张叔平为陈坤打造了五款截然不同的造型,服装上更是囊括了北洋时期所出现的全部服装种类,从粗布麻衣、丝质长衫、中山装到西装。原本姜文打算将陈坤彻底毁容,到了正式拍摄时却不忍下手,决定要保留陈坤原本帅气的一面,运用表演来体现出角色的狠劲。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电影《让子弹飞》里有哪些没有看懂的情节.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