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话的意境是什么?
优质回答
先附上一段名人的看法
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版有研究价值.最早实出自“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意思就是对仗十分整齐,不仅上下成对,而且自己也成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意象描绘了一副夕阳西下,孤鹜起飞的景色
关于这句的意境我们要先从出处说起。这句诗出自王勃的 滕王阁序 而滕王阁序呢 又被称为骈文之最 全文对仗都十分工整,一举奠定了王勃的地位
滕王阁序之中,这局可谓是千古名句,一直来都被世人称赞,又因为滕王阁序是骈文的缘故所以一直以来对这句诗都有两种理解
其一,也是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落霞即是晚霞的意思,上半句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事野鸭在夕阳中飞翔,夕阳下一切都十分温馨,下半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如若直译的话则是,秋天的长河与天空连成一色,
我个人是比较偏向这种观点的
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落霞与孤鹜相对,则落应为散落的意思,而霞则与鹜同译,应是一种飞鸟(意境的话我描绘不出来)但这种说法一直不被认可 因为前一种说法水天相接,再加上晚霞,则全是一种温馨的色调,而如果霞为飞鸟的话,则全文都是青色调而显的太单一
那么回到这句诗,他到底好在哪里?其实并不是这一句美,而应联系全文来看,这一句是气韵的顶峰
第一段,王勃向大家表示敬意 而到了第二段王勃才开始展露出真正的水平 自水儿起,登霄临殿 以水和山为支点 将意境直接深化 视野自上而下十分开阔,之后再俯雕甍,披秀闼 然后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瞬间豁然开朗
之后王勃再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依你现在所立之情,所感之情,那一幅画面自然就出现在眼前,王勃只是告诉你,你能看到。
很多的文字,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诸如诗词歌赋,严格的讲,有时候任何的注解都是多余的,都会打破那些文字原有的意境。
意境,是直通心灵的一种感应,诗词歌赋的意境,读懂了,心灵感受到了,或会心一笑,或掩卷长叹,或泪洒衣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传世奇文《滕王阁序》里的经典绝句(非诗词)之一。这样的绝句,在《滕王阁序》当中还有好多。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最美的,美到让人“绝望”。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落霞与孤鹜齐飞——夕阳西下留下的最后一抹温暖的视觉色彩,是视觉的温暖,动态的、渐渐消失的温暖的色彩,就像在这一抹色彩中越飞越远的孤鹜,很快就会一起消失在天边。这是极具画面感的短暂的但是会成为脑海中永恒的一幕。
秋水共长天一色——感觉上水的冷艳与天空灵融合在一起,是感受上的清冷和空旷。其中的一个“共”,把秋水和长天的相互融合,相互浸染和相互依存的“必然”诠释的淋漓尽致。
以我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只能领悟到这样的意境,但这样已经让我等对王勃的“文采”敬佩到“绝望”。我想,这肯定不会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是在古代诗词中是什么水平?
优质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是最近网上引用的比较多的一句古诗,说的是现代人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读书人,顺手拈来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没读书的人只能说“卧槽,好大一群野鸭!”结果自然是境界完全不同。这句诗在今人读来会感觉其意境很美,如入画境,给人以自然与人非常和谐,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家之境在里面,在古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作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早夭天才之一,王勃25岁就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自经问世,无不以神句视之。水平之高,说是诗词史上超一流,也不为过。妙在何处呢?
就其句子本身而言,一个是对仗精工,意境浑然。是对联文化中常用之句。句中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为名词相对。“与”和“共”又是虚词相对。而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的“句中自对”,即“落霞”与“孤鹜”,“秋水”和“长天”的相对,则是不易为人所见,更为奇妙的相对形式。
其二,是作者于动静悠远之中,有点有面有线,连天然彩色的画面也编织进去的能力。孤骛既是点又是线,落霞、秋水、长天既是面又是线。碧空高深,红霞低映,孤鹜更低,加上下边广阔的秋水,王诗极富层次与立体空间之美。让人遐想无边。
其三,点铁成金之美。王诗此句,并非百分百原创。早时,已有“夫麟风与麏雉(jūn)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之句,这被南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引用在《文心雕龙》中,之后,才出现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庾信是杜甫最仰慕的文人之一,所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王勃这两句火了后,这些都扒出来了,之前并没有人注意,很像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不过平心而论,之前两句确实平庸,单说一个意象组合,王勃便将前辈秒杀。一个是落花、芝盖、杨柳、春旗,一个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谁读起来更有感觉,一目了然。
王勃很好地吸收了这个句式,并将其优势放到最大。这是千年以来可以看到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何典故吗?
优质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典故非常多,语文老师都特别强调,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没有相应的典故,至少在语文课上,没有列入典故之列。
大凡典故,须文有出处,借古以寓今。如果要考证这一句的出处,倒是有典可考。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其《射马赋》中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滕王阁序》属骈文格式,讲究句式套路、上下句对仗工整,很显然,王勃套用了瘐信的句子,但套用得妙,旧瓶装了新酒,新酒太香,人们就不在乎用的是旧瓶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有多美、有多妙,意境有多高远,不用再多费笔墨了,还是回到典故这个核心词吧。虽然作者当时写下这句时,相应的典故不太明显,但事隔一千多年来以后再回顾,当时的写作背景,业已形成新的典故了。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唐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时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据野史记载,文中提及的孟学士,是都督阎某的女婿,本来是这次欢宴吟诗作赋的主角,借以烘托现场气氛。殊不知碰上了王勃,待孟学士赢得举场欢腾之后,跳出来要临时发挥一下以助兴,阎某当场就不高兴了,害怕王勃抢了女婿的风头,但又不好拒绝,碍于情面,勉强而允之。
听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开头一句时,阎某小声评价曰:“亦是老生常谈”。
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老阎沉默不语,“分”“接”二动词用得很妙,不得不认同。
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阎猛拍大腿,矍然而起:“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再看王勃当时的个人背景。王勃被并称唐初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三年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二十五岁官复原职,却看淡世事,无意仕途。二十六岁时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滕王阁序》是作者二十五岁时放弃仕途后探父途中应时应景之作。
除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中还另一个经典名句“渔舟唱晚”,其“简笔画”境界,至今无人超越。
特补上这一写作背景,以应典故之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类似的句子和诗词?
优质回答
与这两句相似的有,北周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见王应磷《困学纪闻》卷第十七),后魏释僧懿的《平心露布文》“锦旗共云汉齐高,锋锷与霜天比净”。《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中“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也有人说以上三句是该名句的化用来源,但也只是仅供参考,并无充分的证据,但此句远远在意和结构上均远远胜于原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境界空灵阔大,壮美而不失婉约。它呈现给了我们一场极其绚丽华美的视觉盛宴。联系原文,我们不难看到情景再现:重九深秋,作者“披绣闼,俯雕甍”,看“潦水尽而寒潭清,山光凝而暮山紫”,“虹销雨霁,彩彻区明”。日已西垂,绚烂的落霞为整个大自然染上了一层昏黄而静肃的色调,虽然有点暖意,但在整个清秋的氛围里,其暖色调更使人感觉到无限苍凉,真可谓是“乐景衬悲情”。秋水澄明,恬静安详;长天碧如水洗,天映水中,水含天光,水天一色,难分彼此;重彩叠金,浓丽耀眼;山水的自然本色与莫测天色的变幻相映成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只孤独的野,鸭在迷茫的飞翔。难道我们不可以这样想象,诗人王勃正是那只孤独翱翔在盛唐天空中的野鸭吗?如此华美深厚的图景使人在享受山河之色彩绚美的同时,更应注意到诗人王勃那双看风景的眼睛,以及眼睛背后那多情而怀才不遇的忧郁心灵。
霞,色彩绚烂,实为美景,落霞,就是晚霞,南朝梁飼文帝有“落霞乍续断”(《登城》)的诗句,本篇中用一“落”字有“飘落”之意,好景不长,更可联想起诗人的落魄。
鹜,就是野鸭,《礼·曲礼·疏》毛氏云:可畜而不能高飞曰鸭,野生高飞曰鹜。雄性头呈绿色,翅膀上有纹理,雕性黄斑色,也有纯黑色和纯白色。孤鹜,为失群无伴之鹜,喻作客他乡、辗转漂流。如此,“落”“孤”意义相近,“霞”与“鹜”正好配合,所以是“齐”飞。诗人年少才高,声名早露,如绮丽之霞、高飞之鹜,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也正如这一只孤鹜、几道落霞。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大凡才华绝世之人,难免带有孤高无匹之气,而诗人此时辗转于江湖之间,这里既有才华绝世之孤,也有志士失路之孤,更有有感于人生天地之间的渺小,恰如后文中天高地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的感叹。好在霞与骛毕竟还能相伴“齐飞”,使这幅画面不是那么凄凉,孤而不独。
孔子说过,“知者乐水”秋水清,清而凉,清人骨,凉凝神,前人有“空山秋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试上高楼清入骨”(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等诗句,古人也用秋水比喻人的眼,传达人的神韵,如“望穿秋水”,“秋水为神玉为骨”(杜甫《徐卿二子歌》)。秋水使人神气清明,显得不俗,并且深沉,可见诗人年纪虽轻,但笔力老成。“长天”一词中并未着色,只说水天一色,却特用一“长”字写天的开阔。秋水与长天相互映衬,秋水因长天更见其清,长天因秋水更显其广,二者融为一体,是为“一”。秋水恰似诗人神态,长天犹如诗人胸怀,王勃虽说一时失意,但毕竟正当英年,来日方长,并无颓废迹象。
所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通过物体之间形、色、声的配合,刻画出一幅丽而不俗的优美画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表现了王勃内心蕴藏的复杂情感,情与景浑然体,作者鲜明的个性也跃然纸上,堪称旷古烁今的名词佳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红楼梦中的诗句。将其理解为天地水鸟共一色的景色或图画,是常见的世俗的儒学文化观念的解读。其实这两句是对红楼梦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红楼梦结构特点的真实表达。“落霞”是由落日形成,比喻作者处在导向黑暗的落后儒学文化时代,作者就是那个担忧黑暗到来的“孤鹜”。“秋水”就是《庄子秋水》中那个骄傲自大的河伯,比喻的就是红楼梦外在的假一一假语村言人情故事;“长天一”就是红楼梦中道学无为思想“道生一”的文化精髓:“长”就是指的人的特长本性在于人手制造;“天”就是自然事物独特特性的客观存在;“一”就是人类生产制造技术前所末有的空前的创新。后句是言红楼梦的真假交织在一起,即“共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色”指什么?
优质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滕王阁序》唐代:王?。描写秋日绚丽的景色,情景交融,艺术的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落霞:落日的晚霞。孤骛:飞鸟,大雁或仙鹤。描绘着落日晚霞与大雁或飞鸟一起飞翔的景色。秋水:秋天的江水美景,长空:指的是辽阔的天空所相映出落霞对孤鹜:一起齐飞。秋水共长空: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共为一色。一色:指的是: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描绘着美丽壮观的景色共为一色,也是景色最高的境界。(个人观点,在下才浅,多望指教。)谢谢邀请。
图片来自网络,
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话为什么好?
优质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初唐四杰中王勃的千古名句,出自名篇《滕王阁序》,可谓是古代骈文的扛鼎之作了,这句名句更是家喻户晓,至少,上过高中的人对它一定不陌生。
两句话对仗工整,画面和谐优美,而且,上句写动,下句写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同时,上句突出景物神态,下句突出景物色彩,因此受到大家的青睐。
每当读到这句,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孤鹜在晚霞中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反正,我的语文老师是这样翻译的,当然,我相信,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会这样解释。
但,实际上,“落霞”并不是傍晚的晚霞。
唐朝诗人王勃诗作《滕王阁序》书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仅是对句对词的恰到好处,更将一种意境与情怀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于当时的写作背景下,又是何等的豪迈,于今日,依然如斯。不仅此句,“还有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与”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遐日”形成一种对比性的感叹,是谓美景虽好,却已社会萧条,感无尽沧桑,乃一片河山待谁妖娆。目尽天下,惟眺江水之于远方滔滔!所以,意境的升华,把一种豪迈冲向云霄,随之笔锋流转,又俯瞰天下风景,感叹时光已然流逝,人事却已变迁,滕王今已不在,一种感触油然而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文章.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