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苏轼的人生态度的时代价值)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优质回答

一种与世无争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苏轼对自平生艰苦磨炼,不怕艰难险阻的信心。任凭风吹雨打,就我这一蓑衣足可抵挡。我认为这“一蓑烟雨”也就是苏轼的坚强个性与人生哲学,指导他在艰难曲折道路上,尤其是宦海中前行。

陶渊明对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有影响吗?体现在哪些方面?

优质回答

东晋诗人陶渊明,不光能影响苏东坡,而且会影响后世,乃至我们当代人的人生。

陶渊明少年时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人称″猛志逸四海″式人。乱离时世却无法实现济世苍生之抱负,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思想矛盾,最后选择归田赋诗。代表作《桃花源记》一一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桃花源与丑恶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苏东坡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文章如波灡迭出,变化无穷,内容新鲜帖切而又明白晓暢,说理透彻。他的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是千古传诵之佳作。

如果说苏轼受到陶渊明的人生影响,自然在情理之中。东坡少年时就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少不了读过陶渊明的作品,定有深刻印记之影响。所以,20岁就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一一″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陶渊明在苏轼的生命里有着重要的地位,陶渊明带给苏轼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苏轼的贬谪生涯里,陶渊明是苏轼一位不在场的知己,在精神上陪伴着苏轼度过许多艰难岁月。从苏轼在给其弟弟写信的时候则表现的尤为突出。曰: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苏轼将陶诗推为平淡却有至味的最高典范,促使苏轼自己的诗文也呈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无常的人生遭遇促使苏轼心中常常萌发归隐的情绪。

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着苏轼,他也像陶渊明一样,饮酒、游赏、躬耕,在这种田园生活中寻求着心灵上的自适。苏轼在一首《江城子》中说:“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中说:“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苏轼将这位东晋时代的大诗人私淑为自己的老师。在对陶渊明的学习中,一方面是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纯的推崇,一方面是对其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

陶渊明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诗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借问人生何处去,回首已是烟雨雾。百年的纠缠,一时的虚幻,到头来,故事如梦水如天。“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们都是开悟的禅者,这或许就是世人念念不忘苏轼和陶渊明的原因,一生漂泊,却永远乐观豁达。阿弥陀佛,感恩阅读

大文豪苏轼的人生很不顺。你知道他是怎样看待命运的吗?

优质回答

三句不离本行。

老苏的诗词文章很多,我就从他的一首词来说说吧,本人很喜欢这个词牌,他的这首词叫《行香子》。

喜欢《行香子》这个词牌是从读苏轼的词《行香子.清夜无尘》开始的,被词中的美景所吸引,被其超脱的情怀所打动,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潇洒中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无不震撼人的心灵。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要位置。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 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 《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虽然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再读下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真是美: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真性情,潇洒,旷达!

说到东坡先生怎样看待自己命运的,有一首先生自己的词《定风波》说得很清楚: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先生的洒脱,谁人能及。人生在世,富贵也好,贫贱也罢,时光从沒将谁抛弃。它不会因人富贵,就叫他与天地同寿。也不会因人贫贱,而不叫他享受生命。时光匆匆,一路走来,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对现代人的启迪有哪些?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近来,苏轼真正成为我的超级偶像!我所仰慕的,不是”大江东去”的豪迈,也不是其诗文书画的至高境界,而是他的超乎寻常的精神境界。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它教会我们如何超越困境,活出精彩!因为苏轼几乎能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下,都能超越自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作为,闪亮出超乎寻常的光茫!

一、“达则兼济天下”,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深受民众拥戴

“东坡处处筑苏堤”。杭州西湖著名的“苏堤”,是苏轼在杭州二年半的任期中完成的一项民生工程,他疏浚西湖,开除葑田,“三潭映月”、”苏堤春晓”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而后,在元佑六年八月至次年三月转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总共八个月时间,修建了颖州西湖,防止淮河倒灌颖州,并疏浚下游泄洪河道,积极赈灾,情形逐渐好转。而后,因扬州告急,苏轼被派扬州,向朝廷申请,免去部分民间“积欠”,使百姓们”稍知一饱之乐”。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年近六旬赴岭南,再次修湖筑堤,“父老喜云集”,为了庆祝,百姓们甚至”杀尽村西鸡“。虽然自身被贬,但精神从未懈怠,深受百姓拥戴。

二,被放逐儋州却开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开拓者

62岁的苏轼被放逐海南,这在宋朝仅次于死刑。一般人也许就灰心丧气感慨,生不逢时了。但苏轼却说“我本儋耳氏”,开办学堂。在宋代100多年海南从未出过进士,但苏轼培养出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许多人不远千里追随苏轼儋州求学。在一般人“独善其身”的困境中,以学识惠及儋州民众,以智慧改善民生。至今似有东坡村,东坡田,东坡桥,甚至”东坡话”。

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即便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也能创造出一个更大的格局,不断地实现自我的超越,他捐尽皇帝的赏赐,捐尽家资,甚至动员弟媳将私房钱也捐出来。不断地改善民生,乐观的面对所临的困难,把生活过的有声有色。哪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哪怕在妻子赤脚参加水田劳动的时候,他仍然乐观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三,儒释道贯通, 精神世界广阔,活出个人精彩

苏东坡具有天才智慧和文人风骨,吟诗作赋”倾荡磊落”,”如天地奇观”。黄庭坚,秦观,以及晁补之和张耒等都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和荐拔,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也曾矛盾迷茫,但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前赤壁赋》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全篇文章万斛泉涌,在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中,感悟人类和万物同样永恒的存在,表达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后赤壁赋中,则出现了仙鹤,表达了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追求,和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独立的高贵的精神。

这就是苏轼对我的启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境界高才有好诗词,胸怀阔才有大作为。随时随地,要发挥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为百姓做好事。哪怕做一个普通人,也有力所能及,也能多做好事,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和境界。以上是我一管之见,欢迎点评,讨论,交流。

谢谢大家!

苏轼对现代人的启迪之处,在于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也有孤独寂寞冷的时候~

缺月挂疏桐,漏定人初静……飘渺孤鸿影。

但是处境再难,他最后都能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

在湖州发明了猪肉的新吃法~东坡肉。

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经历的坎坷苦难,他都能从中品出那一丝甜,宽慰了自己,也影响了后人。

豁达的苏东坡,他的人生态度是现代人最该学习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