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为次,什么为三呢,你如何理解?)

网友提问: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为次,什么为三呢,你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孟子接着讲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君子以为犹告也(大意)。由于后人引用时往往只用了前8个字,以至于生出“第二第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来。

撇开繁琐的论证,简单地讲两条:

一,“三”在古文中,常为虚数意为“多”;

二,在儒家,重视“礼”所规制的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庭中,“无后”就是“后代没有后代的样子”,就是对家庭礼节中“孝”的最大的违背。

因此,孟子接下去的话的意思是:

舜沒有告诉父母(获得许可)就娶(了尧的女儿)就是没有后人(应有)的样子。但也有人认为(由于舜的父亲因偏见)因此舜也等于禀告过了。

这样理解是不是也很顺畅?

其他网友回答

不孝有三种人,和尚,尼姑,道士,这三种人,父母病故了都不会回来看望父母,给父母不守孝!无后为大意思说没有后是最大的不孝。应该是这样解释吧。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应该是很出名的句子了,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战国年代,那个时候百家争鸣,所以很多儒家学派开始思考人生哲理问题是,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先从后半句说起。

首先“无后为大”是孔子首先提出,其原文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说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断子绝孙,因为我们汉族向来重视祭祀,这种话一说出来,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评价了。

然后,就是不孝有三,东汉赵歧作的《十三经注》:“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大概意思就是“祸害亲戚,不孝;不当官出人头地,不孝;没有男性后代,不孝”。有一说一,做到这些实属不易,难怪有一本书专门讲孝道——《孝经》[捂脸][捂脸]

后面其实还有两句,无为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里有一个典故,尧当年想把王位传给舜,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但是舜当时害怕告诉继母和父亲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不娶妻子,没有男性后代,则是更大的不孝。所以孟子说,这种行为不算不孝,因为明事理的君子会履行应尽的义务,和告诉父母是一样的。

最后感觉20分钟写的还算可以的话,就点个赞关个注吧,你们的肯定是我最大的鼓励​

也许你还想知道一往无前什么意思的知识介绍。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来说说的拙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在《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有详细的记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我是这样理解的:“不孝顺的事情有很多种,没有子孙后代是最为严重的,古时候的瞬娶妻的时候没有告知父母,后来为没有子嗣而担忧,因此君子就认为他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中国的文言文会因为一词一字而又多种不同的解释,也会因为后来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而又有多种意思。因此有人认为这句好还可以理解为:“不孝的事情很多,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顺的,瞬不通过父母同意而娶妻,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这种行为就是无后。君子认为应该先告知父母。”这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应当参照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所说: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大致意思就是: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为第一种不孝;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不孝;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不孝;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这个时候孟子并明确的指出“无后为大。”孟子所说的不孝是指自己的子孙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自己纵情享乐而不顾父母死活、因为自己让父母收到耻辱和危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不孝的。并没有说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直到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2]》的批注中对《孟子》的这句话做了解释。赵岐在《十三经注疏》所言: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虽然赵岐的理解有点狭义,但是也正是从此时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才深入人心。现在的父母也时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们。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动物本能,生育繁殖是天性本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为次什么为三呢你如何理解.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