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给当代的启示(《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网友提问:

《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优质回答:

谢大圣邀!

万历者,明神宗朱翊钧之年号。原本这万历十五年与万历十四、十六年或者别的什么年份并无两样,一如我们今天即将从公元二零一九年进入二零二零年,只是时间的推移。为什么这个名词或概念为人们熟知,并被众多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明史的学者不断提及呢?主要是源于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史学名著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黃仁宇,湖南长沙人,曾考入南开大学,抗战爆发,辍学参军,参与过远征军入印缅作战,后赴美留学,师从余英时先生,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大名鼎鼎的明史专家,以倡导大历史观而为学界所推崇。所谓大历史观,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宏观历史之思维,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另一种是强调从较长的时间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

这有点太专业、也太绕囗,同时也与黄仁宇先生以世界(西方)的眼光研究中国历史有点偏移。我个人的看法是:以同时期世界为坐标,以中国历史为轴线,找出两者的交汇点,即影响进而改变历史进程的年份、人物和事件。这句话并非可有可无,也非本人卖弄,而是直接关乎着本题的答案。我午饭后翻箱倒橱,也找不到精炼而通俗的解释,找小丫帮忙网上搜索,对大历史观的解释成百上千,全是学者博士的文论,长而且繁,更难懂,一筹莫展,站在书房望着窗外大雪出神,忽听楼下嬉闹声,向下一看,一帮孩子在一尺多厚的雪中开出一道十字双线,在冒雪游戏,使我愚钝的大脑有了一丝灵感,才想出这句自认还不错的话。

言归正传,看看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人失望的是,这一年并未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去世了,淸官海瑞歿了,年轻的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哲学家李挚于上一年削发为僧了,名相元辅张居正离世已五年了。与别的年份并无二致,那黄先生为什么要写十五年,而不写十年十四年或别的年份呢,因为他是从和西方的对比中来看明朝。这一年,公元一五八七年爆发了西班牙对英国的海战,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这点后述。

真正有关系的恰恰是已死去五年的张居正和他生前推行的改革。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湖北江陵),明朝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朝内阁首辅,辅佐(实则主导)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中国两千多年,大小朝代,宰相成百近千,但被后世称为政治家的只有商鞅、管仲、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和张居正六位,连萧规曹随协助刘邦开创大汉江山、出将入相的萧何、曹参,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贞观之治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直言敢谏家喻户晓的魏玄成也未能入选,足见其人的功绩和贡献。

张居正自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明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登基后,张代高拱为首辅,时万历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需要说明的是,张进入中央政府高层时,正是痴迷道家和靑词,一心修道炼丹的神经病嘉靖皇帝在位,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追求长生不老上,只信任他认为无党无派、对自己忠心不二的首辅严嵩。严嵩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大政客兼大贪官,后世人们形容大奸巨恶常用“高俅严嵩之类”,比喻小鬼狱卒则用“董超薛霸之流”,其影响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这期间,张居正先是与次辅徐阶、高拱联手离间扳倒了严嵩,自已成为三宰辅之一,然后又联合次辅高拱逼退首辅徐阶,最后再利用李太后的信任和司礼太监冯保的支持整垮现任首辅高拱,自已由次辅而跃居首辅,大权独揽。看到这里、读者会笑,我也忍俊不禁,看来这“神童”的名号绝非过誉和虚传,不但学问超群,政治手腕也一流。不过张虽然在权力争斗中使用了不太光彩的手段,但这就是政治,我们不能站在今人的角度求全责备,明朝三百年间,所有高级官员都必须有宦官的支持,无论其动机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还是为实现政治抱负,抑或二者兼具;但张居正绝对是抱负远大于个人荣华的。极个别官员与宦官对抗,不是死于诏狱,就是死于流放。

在任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经济上实行了“一条鞭法”,使库银积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平定了北部及西南边患;吏治上实行了“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员,使政体为之肃然。使党争不断、财政吃紧,吏治腐败、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了生机勃勃的“中兴”气象。

同时张还兼幼年皇帝的家庭教师,李太后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代英主,对其管束极严厉,与李太后关系密切,且风传有私情的张居正自然对其教育的方式也很严格苛刻,完全象望子成龙的老父对儿子。引起了贪玩小皇帝内心的极度不满和抵制,因其年小、暂时无法亲政而隠忍。张居正推行新政,触及许多人的利益,加之平日行事专断拔扈,树敌过多,张居正一死,立刻遭到朱翊钧的报复和政敌的揭发围攻,朝庭宣布张的罪状,下令抄没其家产,更发指者掘坟曝尸。其老家的地方官员在谄媚奉承张宰相之家十余年后,为了表示对新当权派的忠贞和对“罪犯”的深恶痛决,还未接到正式命令,一听风声,便派兵把张家老宅团团围住,户门加锁,禁止出入,等朝庭的查抄大臣到达时已有十余人活活饿死。这就是改革者及家人的下场。至于查抄的银两,有说过百万的、有说几十万的,当今学者,电视新秀郦波教授则认为只有区区几万两,相较于同期其它官员,是绝对的清官。到底如何,我无从判断,也无需细究,因为这是细枝末节,无关本题。

张居正的失败是注定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朝庭掌权的绝大多数都反对,无论阉党余孽,还是被后世文人吹上天的东林党继承者的清流。张一死,张提拔的官员纷纷被免被贬,反对派秉政,生前推行的新政相继废除,十年成果化为乌有。一切恢复原样,黄河泛滥无人治,戚继光被逐后于万历十五年去世,边防军腐败如故,守旧的士大夫,宦官,乡绅一个个额手称庆。

至万历十五年,十年新政积累的库银消耗一空,只好加大横征暴敛,致民生凋蔽,盗匪四起,边患重重,更可怕的是努尔哈赤不知不觉崛起于东北。这一切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未引起一人重视。皇帝耽于享乐,大臣陷于党争,一个个醉生梦死。帝国的车轮一步步向悬崖接近,直至崇祯帝自缢煤山。这倒也罢了。

关健是废弃张居正的改革,失掉了历史给予中华民族自我革新的最后一丝机遇,中断了晚明商业社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错过了由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与世界同步的机会。开始了三百年的淸王朝僵化封闭统治,最终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遭受近代百年屈辱。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万历十五年西方发生了什么。这一年,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伐英国,反被英国海军打的全军覆没。这得益于英国内政的改良和变革。战胜西班牙,奠定英国海上覇权,发展资本主义,接看工业革命、民主宪政、文艺复兴等等,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老大、经济中心,开始了殖民世界的步伐,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领导世界数百年。

一个国家的体制僵化、发展停滞,缺乏活力,必须改革。成功则兴旺发达,不彻底则江河日下,不改革或失败则坠入深渊。

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正是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的动机和初衷,也是给我们的启示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著作,1982年和1983年两次被提名为美国图书奖历史类好书。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称赞《万历十五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2017年电视剧《人名的名义》大火,剧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使《万历十五年》又火了一把。当时出于好奇,为什么这书这么火,好奇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自己也买了一本来看。

看了才知道,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老先生围绕着张居正和申时行展开详述的文官集团,是他个人以“道德”代替“法律”这一观点的论据而已。让人人哭笑不得是,电视剧《人名的名义》把《万历十五年》包装成了一部官场指南书,官场商人必看书,又重新进入畅销书排行榜。

但全书难以连续阅读,我自己看时很慢很慢,慢到有时候几个小段落,我都花上半小时。我看网上,有网友是这么分析这本书的。

《万历十五年》当初是用英语编写给外国人看的,有读者分析,作者与新中国有30年的隔阂,不适应新中国的语言习惯,所以改用汉语出版时读起来满嘴的“翻译腔”,领国内读者梗骨在喉一般的读的不舒服,所以很慢坚持阅读下去。

而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答案正如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一样——《无关紧要的1587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什么也没有发生”。

书中有各种琐碎的例子,如万历皇帝和郑贵妃在的寺院拜谒神佛、张居正丁忧回乡仪仗里的火枪手、戚继光既是一介武夫,又颇通文墨、还有语出《庄子》的《止止庵集》流传后世、以及只有在母亲生日时才会买两斤肉苛俭成癖的海瑞,这些都是作者从各种资料中爬梳出来的逸闻野史,也可以说万历十五年什么都发生了,什么也没发生。

这些琐碎的例子体现作者的大历史观,看书的过程中还是能能感受到万历皇帝问难首辅时的不甘心,以及申阁老左挡右推、老奸巨猾的下属大耍“太极”功夫。

作者用倒叙手法,将“朝廷仪式、宫廷生活、地方政府、边疆防御、军队战术、武器、补给系统、控制用水的工程、税制和司法事宜、家庭工业的本质、城市商人的业务范围、官僚的生活、他们的哲学、甚至于他们的超自然信仰”精心安排在一年的时间线索内,把一个时代中几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生平经历整合在一起。

有网友把《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进行对比。

其实《明朝那些事》是白话戏说版的明史,且不说严不严谨,在泛娱乐化的今天,自有推广历史阅读的意义。

但《万历十五年》正如文中所言,它是见微知著的,黄仁宇老先生的大历史观是自成体系的。对于习惯历史书枯燥叙事,角度单一的我们,阅读体验是颠覆性的,很有启发的,我觉得很有开拓思路,让我们打破对历史书的刻板印象,原来历史书还可以这样写,这应该是《万历十五年》最大的意义。

以上为个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点评点赞关注@十三小姐 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网友回答

《万历十五年》是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1976年用英文完成的,英文名即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亦公元1587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本书完成于1976年夏天,正是“文革”结束那年,中国准备与世界接轨。作者并以此书提醒国人,封建王朝的失败是注定的,试图恢复故态绝无可能。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叙述了当时的几个重要人物: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最后这几人没有一个功德圆满,或身败,或名裂。即便侧面提及的人物,也统统没有好结果。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笔触,淡然勾勒出所有人的困境,指出这种情形,断非个人原因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山穷水尽。

其他网友回答

诗经女孩来回答呀。诗经女孩读完以后收获颇丰,作者从大明朝非常普通一个年代,万历十五年入手,撕开了历史的一道裂缝,通过几个人物的跌宕起伏的命运,预示了大明朝衰落甚至灭亡的结局。

万历十五年写读后感可以着手的观点,诗经女孩列举一二:

第一,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历史

什么是大历史观?作者黄仁宇解释了,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那么如何从技术角度看历史呢?这里有几个基本特点:

从长远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发展观察历史的脉动;

从古今中外的比较来观察历史问题;

重视人物与时代的相互作用;

运用理念与制度的差异对事件做出合理解释。

在此之前,中国人写历史基本上是编年体和纪传体,那么站在宏观角度去看历史上的这一年,这一年人和事儿,以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是个很不错的分析的角度。也因此,华裔作家黄仁宇让1587年变成了尽人皆知的年代了。

其实这是一条方法论,今后我们看任何年代,都可以跳出来看,结合以上4点看,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吧。

第二,以道德代替法制治国,是明灭亡的原因

中国从《诗经》时代开始就尊崇道德和儒家学说,后面大明朝发展更甚,“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最极。”那么,道德治国是否能行得通?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可以说,相比于《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的故事性更弱,学术性较强,整体上文风平淡,通过讲述万历朝各阶层: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文武官员海瑞戚继光,思想家李贽等的人生轨迹中的理想和局限,引出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不可避免的衰亡的原因: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法制是社会发展是必然的需求。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历史是面镜子,可以清晰地照见现实,让我们不再重蹈覆辙。

第三,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就比如说戚继光吧,历史书上我们只知道他是抗倭英雄,可我们不知道的是,人都有两面性。作为一个官员,他也光明正大的给张居正行贿,他也在外面偷偷养了三个小妾,还生了5个儿子,而这些居然一直遮掩的非常好。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另外,有关戚继光,在明朝重文轻武的环境下,他想组建军队,想组建一支可以抗倭的海军,到底有多难?他的贡献仅仅是抗击倭寇么?远远不止,他造船,练兵,造火药,大炮,组建部队,可以说劳苦功高,这点儿其实也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如果喜欢,请为诗经女孩点赞哈!也欢迎一起交流《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哈!

其他网友回答

标题:世间再无张居正,百年难得黄仁宇

以下正文:

大部分普通的国民相信,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少部分学者认为只有三千多年。无论是五千年,还是三千年,都太漫长了,这段时间滋润着黄河文明,给了它瑰丽明艳的建筑,雕刻,器具,绘画;给了它婉转美丽的诗歌,舞蹈,音乐;给了它独特而繁盛的文化传统,让它可以建立起一个有一个庞大而显赫的国度。

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没有历史作者的国度,可以说它拥有历史吗?

就像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要如何拥有完整而独立的主权呢。我们的历史,只有史记,汉书,后汉书;春秋,战国,二十四史。举凡谈论历史,必定以史记为证。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过去是隐藏在黑暗中的怪兽,而历史则是任人涂抹的少女。没有现代历史学家的修正订写,使得我们的历史可以任由西方人界定和质疑。

一个拥有如此辉煌而灿烂过去的国度,却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难道不值得悲哀吗?这一点与以色列是一致的。以色列的历史从圣经开始,只要是写作关于以色列的历史,便以圣经为蓝本。但是,神话的民族以色列尚且有《耶路撒冷三千年》,我们有什么呢?

被认为勤恳或博学的学者,只会专研《史记》《汉书》。被认为优秀的历史作品,通篇只是古文的翻译。其中的现代考证寥寥,结构生僻冷漠,辩证论证几乎不存在。就更别说那些胡乱写作的人了,几乎将历史当作了小说来写。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世间再无张居正,而我们又要等待几个百年,才能等来一个黄仁宇呢?谁还能够如此理性而深刻的认识这个国家呢?谁还能够热切而真挚的谈论这个国家呢?

为什么日本人,英国人对我们历史的研究比我们自己更深更优秀?

若说百年前,只恨国弱家难平。而今千山过,为何仍留荒芜地?

上一次,有一个人给我对《万历十五年》的书评回复:为何如此悲伤,只因没有用脑。

那么我就再悲伤一点吧。黄仁宇并不算中国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