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游褒禅山记教案)

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及赤壁赋的异同?

优质回答

一、不同点:1、题材不同:《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属于宴会上诗文总序,记录宴会场景,劝大家写诗作赋,而《赤壁赋》是游览山水得到的体验和感悟。2、描写的季节和景物不同:《滕王阁序》写秋天,《前赤壁赋》写的是秋天,《后赤壁赋》写的是冬天,而《兰亭集序》则是写暮春。3、体裁不同:《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是序文,且《滕王阁序》是骈文,《兰亭集序》是散文,而《赤壁赋》则是赋体。二、相同点:1、成就:三者都是古文名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2、哲理性:三篇文章都在写景叙事抒情之余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信息化设计应注意些什么?

优质回答

教学中信息化的设计,我理解为教学过程中对信息表达或传达的设计。教学这个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信息的传达是双向的,老师将知识以板书,PPT,讲授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回答,作业等形式对老师的授课做出反馈。这个双向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设计即对教授内容进行信息的程式化,可读性等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类比,图文图表,故事板等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传递给学生,通过形式的多变提高信息的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效的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赤壁赋》是苏轼文学的巅峰吗?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我认为苏轼的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大江东去》等。至于谁是他的文学巅峰之作,不好定论。不过,就当下的影响力来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大江东去》流传甚广,知悉颇多,奖誉极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东坡先生写情可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格物可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言志可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赤壁赋虽然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正所谓文无第一。何况是从一个文豪的作品中选一个最好的?从立意开始,就会有很多个人主观判断参杂在内。

所以东坡先生方方面面,反正都是极好。

《赤壁赋》带给你的思考是什么?

优质回答

《赤壁赋》带给我的思考是:面对困难、挫折与不幸,我们应豁达、旷达,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

《赤壁赋》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做

宋神宗时,保守派的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调任到湖州,在湖州的他给宋神宗上了一封折子,这本是一个普通的例行上奏,但苏轼终究是文人,折子文辞中难免夹杂着个人情绪。不料,却被他人断章取义,污蔑苏轼诽谤朝廷以及皇帝,最终被贬到了黄州,也叫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经常乘船游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后赤壁赋》。

虽被贬,《赤壁赋》中苏轼仍旷达

赤壁赋,苏轼与客人一起游览黄州赤壁,面对月白风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大家于是饮酒唱歌,本是高兴快乐的。可是同行人,却突然悲痛起来,觉得自己渺小、人生短暂、世事变化无常、理想难以实现!

苏轼是被贬到黄州的,按道理他也应更伤心,可是他却当起了倾听人与劝解人。他认为从不变来看,世间万物都是永恒的,我们也是永恒的,从万物取用来看,他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随便取用,无人禁止,可以一直使用,不会枯竭。他的一番解答与劝慰,最终使同行人又恢复了快乐的心情!

苏轼面对困难与不幸,是豁达的、乐观的。他面对被贬的遭遇,仍怀有希望,仍坚强乐观生活!

人生挫折难免,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怎么去生活,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至关重要。人生需要乐观积极、豁达的情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不幸,更好地坚强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风雨之后便是彩虹!

愿我们都有一颗豁达的心,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一切困难与挑战!

《赤壁赋》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人生顿挫时的再思考和精神释放,从此苏轼的天地不同,进入到另一个高度的美学世界。

苏东坡在黄州时写过两篇《赤壁赋》,世人通常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过在文人的眼中,《赤壁赋》通常指其第一篇文章,即《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赤壁赋》的姊妹篇。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主要为记录诗人月夜登临的情趣,登岸履险、踞石攀木、俯江长啸而怅然若失,如梦如真,给人一种空灵奇幻,迷离恍惚的内心表达。

今天我们淡《赤壁赋》的思考,主要说《前赤壁赋》。这一篇文章是诗人经历“乌台诗案”后苦痛折磨时,面对赤壁怀远千古,内心思想的真实表达,“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前赤壁赋》单纯从文学语言上来说,词藻华丽,形象逼人,情趣天真,显示了苏轼文风的自然天性,不需多言。而其思想内核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此文给人思想灵魂的触及,有贬有赞,不一而论,但从其自身来看,不失为一次“筑基”。

《赤壁赋》是苏轼大悲之后的内心释放,其中的吹箫客就是苏轼体内另外一个自己,是“乐观豁达”的苏轼的另一面,是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诗人从眼前月到曹孟德的“月明”之诗,由眼前赤壁到曹操的赤壁,然“而今安在哉”?是反问,也是自问。一世英雄的成与败,得意与落寞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然远走,世事变幻,人生无定。

经过了人生低谷的诗人,终于放下了功名,终于承认了自我的失败。精神回归到了“且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就像其写的一首仿张志和的《鹧鸪天》 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哀吾生之须臾”与“抱明月而长终”,人生短暂渺小且无可逃避,这是文人千古同悲的共识,也是无可逃避的客观现实,而苏轼选择了“做个渔父”。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曾在词下自云:”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苏轼是如此羡慕这个“渔父”,这可以说就是苏东坡人生的情志。更是挥毫写就渔父四首。这可以说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的回答。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承认失败是最难的,苏轼在黄州彻彻底底的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从而走上了人生另一重天。内心的不甘于苦闷,渐渐化为人生的能量而激发出另一种美学天地。

从书法到诗词,苏东坡再也不是以前的苏东坡了。我们从《后赤壁赋》就能更直观的看到这种转变,这种转变造就了千年不朽的书法佳作,诗词名篇,也成就了苏轼“五百年一人”的称呼。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如何评价苏轼的《赤壁赋》?

优质回答

由《赤壁赋》品苏轼人生

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赤壁赋》中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有人曾认为《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作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十分准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壮举,他无非是借事写文,抒发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围绕作者感情的三次变化,全篇的行文也随之巧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如果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为读者所清晰的领悟,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文学表达形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利用而传达开来的。《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主张,《赤壁赋》很显然是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格式。辞赋讲究排比对偶,《赤壁赋》中也有不少排比对偶的句子,所以它具有辞赋的基本特征。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藻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渗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今天可以称它为散文诗。诗人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情波澜,使文辞更富有血肉,感情也更加真挚,情感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驾驭文字能力的潇洒不凡。总结而言,这篇赋在文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有悲伤,有欢乐。时而泛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景色的转换,情感的跳跃很频繁,但却不杂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苏轼在文章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点尽管来源于老庄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具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却同时具备了辩证法的因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达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巧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骈散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游览的场景不断的更换,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苏轼是中国文化的巨人,在诗词文赋书画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官员,他以屡遭贬斥和流放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不屈己阿人、不媚俗附贵、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的不朽人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对弟弟苏辙说的一句话概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