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主要观点(《万历十五年》的明史观,是否正确?)

网友提问:

《万历十五年》的明史观,是否正确?

优质回答:

《万历十五年》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明朝的崩溃并不是偶然的。

1587年,平平无奇的普通的一年,预示着明朝衰败的种种迹象却开始表露出来了。

《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物,像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天子万历皇帝、武将戚继光、清官海瑞。所有的人不过是政治制度下的产物。

宦官掌权

明朝的政治制度,从朱元璋废除宰相开始,就存在很大的弊端。宦官的权利太大,宦官很容易把控朝廷。万历皇帝也收到了这一政治制度的影响。他生命中有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太监冯保,由于万历年幼登基,他所有的奏折都是由冯保做票拟的,他只是用红笔誊抄。

万历一直处于控制之下,哪怕是后来张居正去世了,他也依然没能摆脱掉这种控制。

文官控制

明朝虽然没有设立宰相,但是有首辅。张居正是首辅,他的对立面是庞大的文官集团,如果触及到文官集团的利益,那么他们会不停地弹劾他。张居正死后,依然遭到了清算。

明朝是道德控制很严的一个朝代。其实《金瓶梅》中也反应过这一现象,那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建设跟不上。建立了一个金钱至上的新经济观,旧的人伦道德全面瓦解。张居正在位时,返乡,坐的轿子是32人抬着的,里面有客厅、厕所什么的,就是一个大房子,可见多么奢靡。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中,也有这个细节。

尽管张居正政治能力是有的,但道德上的把柄一直被文官集团揪住。

后来申时行上任,记住了张居正的教训。他在位很少动文官集团的人,但这也导致一个问题,文官集团的势力牢不可动。

法制建设

当道德在逐步瓦解的时候,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就要依靠法律,海瑞其实就是法治的践行人。他进行了土地改革,而且他为人非常刚正不阿。可惜的是,以一人之力,企图撼动整个国家的政治根基,是很难的。犹如蚍蜉撼大树,最后只能是抱憾而终。

《金瓶梅》中也有关于法治的细节。尽管明朝法律很严苛,而且百姓也有法治意识,比如借钱要打欠条,利息还不能超过官方标准。但是在法庭上,法官的意志是由有钱人决定的。这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基于整个大环境来看,《万历十五年》中体现的政治制度是符合明朝历史情况的。这一点不仅有史料做支撑,还有文学作品做填充。是很符合明史观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学术界的观点是一家不服一家的,每个人的的观点都好像很有道理。也好像都有瑕疵,所以没有唯一的答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万历十五年》的明史观是否正确.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