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大师美的足迹

《法兰西印象派·大师之城》是临朐青年才女、巴黎第一大学美学硕士、巴黎第二大学传播学硕士、博士来哲拜访法国十几座大师之城的艺术随笔集。来哲利用两年半时间,沿着绘画大师梵高、莫奈、西斯莱、毕沙罗、巴齐耶、布丹的足迹,寻访了阿尔勒、奥维、阿让特伊、吉维尼、鲁弗申、莫雷、蓬图瓦兹、蒙彼利埃、多维尔等小城,不仅忠实记录这些大师之城独特美丽的风景和大师们的活动轨迹,而且客观展示自己对大师们艺术人生的深刻感悟,让人爱不释手,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一次美的教育和灵魂的洗礼。
来哲虽然正值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但艺术眼光却极为独到,她对梵高、莫奈这些一百多年前的绘画大师及其作品,有着深切的理解,这源于她在索邦大学修习美学硕士的经历,更源于她不辞辛劳亲赴大师生活过的城市考察的体验。对梵高,来哲认为他始终保持着朴素而高尚的、追逐阳光的心,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纯真看法,因而作品才具有震撼人心、启人思考的永恒力量。来哲评论梵高1890年7月去世前夕创作的《麦田上的鸦群》“虽然很可能并不是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作,但它的确是最有感染力、最有力度与深度的画之一。”因为这幅画中,“天地似乎可以翻转,乌云涌如倾覆的海,麦浪似翻滚呼啸最终奔往大海的巨河。天与地是悲壮的样子,群鸦扑面而来,如同奋不顾身地扑往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评论如此精到与老辣,没有深厚的美学功底和对艺术的透彻理解,是做不到的。再如来哲通过西斯莱对巴黎大火的心疼与悲伤,焦灼与祈祷,看到画家的品性纯真,对艺术与历史传承的责任感和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心,反映在他的画作上,“光与影,始终忠诚地表达着自然;而我也要让这光与影,忠诚地落入我的画布”(西斯莱自我总结)。“如果你细致地、小心地看他每一幅绘有天空与树木的画,你会感动于他对光影、对风的轨迹、对云的霞光、对树的纹理的描述,你会觉得他诚实而真挚。因为天空与树木,从来都是这样美丽啊。”评价如此贴切与真诚,显然融入了作者感同身受的浓烈情怀。
更重要的是,《法兰西印象派·大师之城》一书在追寻大师美的足迹时,也渗透着来哲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感受。来哲毫不讳言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在书中第一篇《灯火万家,星河一道——梵高在阿尔勒》一文第一部分《朴素的心》中,作者就直言:“优秀的艺术家们不一定要刻意描绘思想,但他一定要有引导别人思考的能力。所以天才的画家,一定首先是一个思考者。单纯的轮廓与色彩不足以让一件作品受到百年后的尊敬。”诚哉斯言,一件绘画作品,没有深层次的思想支撑,不能引领观赏者去思考,就如死鱼眼一样蠢呆,无美可言。艺术美,是需要气质的。还是在评说梵高的这部分中,来哲针对梵高感觉自己太过脆弱,“要想击败困难,我可能需要更聪明、更富裕,和更年轻”的叹息,评价“梵高几乎是一个革新者。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梵高的画法非常先进,而开创时代的人都是伟大的”,进而发表自己的人生感言:“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你生存的过程有多么精彩,而更加在于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这个世界记住了你,如果以后的人们从你留下来的事物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思想或美感,那么,活着的时候经受一些苦难,也一定是值得的。”一直走在求学路上、年纪轻轻的来哲,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悟,是相当了不起的。
《法兰西印象派·大师之城》的书名,往往给人误导,以为是典型的学院派著作,学术味浓厚,不容易阅读。恰恰相反,这部书图文并茂和文笔优美的特点,让人读来轻松愉悦。书中引用了绘画大师们多幅的经典原作图片,穿插着来哲本人在大师之城摄制的多幅照片,很多情况下,大师的绘画作品与现实场景照片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在读图时代,这是非常吸引人的。来哲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语言精美,读来亲切。如描写拜访奥维小城遇雨的一段:“雨点跟随着大风往四面八方行进,再如凯旋时的烟花一般散开,让人只觉得畅快。雨落得越来越疾,风刮得越来越大,这时候我站在麦田旁边的一处屋檐下躲雨,看着这一望无垠的田野中、苍茫浩大的天空下,无数匹雨水化成的骏马急速奔跑,呼啸而驰。”来哲的父亲是临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散文家来永峰,她的文笔有乃父风范,从引用的这一小段就可看出来哲散文笔法老练,绘景状物,恰切自然,也是一个散文大家。
如果说这部书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以为似乎给人前紧后松的感觉,来哲对梵高和莫奈两位大师的人生足迹和绘画作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用了整本书一半的篇幅介绍,描写厚重,给人印象深刻,而对西斯莱、毕沙罗、巴齐耶、布丹四位大师的介绍,尤其是对他们绘画作品的分析,太过简单,略显单薄了一些。若以后本书再版时,对后面四位大师的描写再增加一些,会更加精彩!
《法兰西印象派·大师之城》,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定价:78元
写于2016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