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何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优质回答
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这么说过。
人民公仆大时代【全民消防】保家衛國无烟党
如何评价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优质回答
民贵君轻的思想没毛病,无数人说过类似的话,只是自古以来,一直停留在口号层面,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不信。
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优质回答
为了统治得以延续,统治者的继承者都要学习经史子集。从长久统治而言,这句话是最有蒙蔽性的。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统治者——皇帝,形成了一个集合;科考也产生了很多帮助统治者管理国家的人才——“帮管”,也形成了一个集合。这两个集合,以皇帝集合为主,以帮管集合为辅,取长补短,互为依托,形成了古代统治基础。至于皇帝集合哪一个人,对帮管集合哪一个人有什么看法,我没有研究过。因为,皇帝太多,帮管也太多,总有“缺月挂疏桐”的时候。
也许你还想知道孔子学院总部的知识介绍。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该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的第十四章,序号:14.14。为,判断动词,是。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因作宾语,训作“重要的”。社,土地神,俗称土地爷。稷,ji,去声,谷神,亦称五谷神。社稷也是国家标志。次,动词,按顺序排列,处在前项之后;之,代词,代“民”。全句译为“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表现出孟子的民本思想,社会一切活动皆以民为本,亦即以人为根本。此一哲学观点较之公元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提出来的“人本主义”要早二千多年。谁说孔孟没有哲学理论,没有哲学思想?
您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直译出来就是: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在孟子看来,国君要看重老百姓,不要凌驾于民众之上作威作福。只有得到百姓的欢心和拥护的人,オ可以做国君,国家オ会稳固。那么,怎样オ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呢?这就要重视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要省刑罚,薄税收,不要乱派杂役;要注意救济灾荒。孟子的这些政治主张,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希望天下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如何看待“民为贵,江山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
优质回答
谢邀。
这是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其来源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即便在当代也是很先进的,国家、国君皆由国民来成就,没有国民的拥护,国家和国君名存实亡。历朝历代基本都亡于失民心,新的王朝建立,稳固民心是头等大事。
有民,才有天,有天才有地,谁也没有轻重之分,他们三个位置是在同一条线上,没有江山社稷,你怎么可以立足?如果民多了没有一个领导人,又怎么可以统一团结?当然在一个国家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人物,领导民众团结一致,建立江山社稷,保卫江山社稷
为什么说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为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
优质回答
一直以来,说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所谓统治阶级,是一个中性词,有好的、进步的统治阶级,也有腐朽反动的统治阶级。如果笼统地说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不准确的。
那么,孔子的那个年代,还是奴隶制的社会,统治阶级当然是奴隶主阶级。当历史进入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封建社会后,汉代提倡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为以后历代统治阶级所遵从。那么统治阶级又成了封建地主阶级了。
孔子的思想学说都体现在《论语》中,我们研究《论语》,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能够长久地统治下去。那么怎样才能长久呢?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是什么?要仁爱,要亲民。不仁爱,不亲民,百姓就会造反,政权就会被百姓推翻。他一生周游列国,向统治者宣讲自己的主张。至于统治者听与不听,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孔子的思想本身而言,其实是为庶民百姓的。
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表述得更明确:君为轻,民为重。
如果简单地认为孔子思想是为奴隶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那我们今天就得彻底抛弃儒家学说,也不会建立那么多的孔子学院。
[问题分析]:
说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实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误解和错觉,当然这种存在这样误解也在所难免,毕竟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是被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拿到台面上来主推的主流思想,也主导着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
特别是科举制度推行以后,历朝统治者往往会以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作为题目,以选拔官吏,也就是说不学四书五经,不懂孔孟之道是不可以入朝为官的,而在古代社会,老百姓能够识文断字的机会并不多,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诸子百家思想,整个思想的认知往往是由统治阶级所提倡和宣传的思想理念为主导。
所以表面上看,确实会让人产生以孔子为开端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为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样的错觉,可实际呢,这是对孔子思想很大的误解。为什么人们会对孔子的思想产生误解?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本质核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人们对孔子思想产生误解的源头,但实际上孔子的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就已经变得非常不纯粹。1、汉武帝当初能够支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是因为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提出,为当朝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君王专制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汉朝以前,君主都是贵族初生,而出身“平民”刘邦最终能够拥有天下,打破了先秦时代的贵族阶级的固定性,但同时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人人皆可以靠武力得天下,这对皇权的权威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在汉初施行的黄老无为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政策已经让当朝的王室感受到了地方势力的威胁,这个时候,为巩固政权的统一和专制的稳固,君主的权威需就迫切需要一个理由来进行维护,以巩固君王的专制和统一。
汉武帝广纳人才,于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突破性的变化,在孔子思想原有的仁爱仁政的基础上,加入阴阳学说的天命观,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把他将汉朝推翻秦朝归于“天命”, 而皇帝是上天选定的在人间的最高统治者,所以自此以后历朝的皇帝都自诩为天子,代表天管理人间,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不可违抗性。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阳奉阴违。
尽管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同时,也强调了儒家原本的礼制,就是对君主本身言行的限制和约束,不可恣意妄为,但在君权代表了最高权威的主导下,儒家本有的思想只能是被架空的一个壳子,表面上说的是儒家,可是儒家思想就如同一个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事实也证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实施孔子所倡导的仁政,独尊儒术是表面,而实际上治国理政还是内用秦朝的法家。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就有郅都、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咸宣、杜周共计11人。
3、儒学作为官学的确立,使人们开始把孔子的思想体系误认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开始。
尽管虽然汉武帝表面是推行的孔子思想已经不再纯粹,但独尊儒术的政策也极大的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延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官学教材都是儒家学派著作,特别是唐朝科举制度推行以后,四书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于是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官学。
而在古代社会,能够读书通过科举入官这也是平民百姓唯一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人们心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儒家思想也由此带给了人们是专门为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错觉和误解。
4、董仲舒改革后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孔子的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孔子的思想体现就已经开始走偏和被有意无意的曲解。
自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进入统治阶级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孔子的那个纯粹的儒家思想了。
最基本的比如孔子对应鬼神倡导的是敬鬼神而远之,而他将鬼神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君权神授理论让儒家走向了历史舞台的同时,儒家思想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已经变得不纯粹。
2000多年来,由于历朝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对孔子思想进行篡改和曲解,孔子的思想早被改得面目全非,而封建社会,老百姓连识文断字的机会都没有,更没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才是真在的孔子思想,所以就很容易把孔子思想误解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孔子积极入世,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也让容易让人们产生孔子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错觉。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实际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学而优则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有更大的机会和平台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天下为己任,居高位则造福一方百姓。
孔子的思想源于周朝的礼制,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提倡效法以前的圣人,实行仁政,而让君主效法圣人,这对君主自身的德行德性都是极高的要求和约束,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十几年,并没有君主采纳他的学说思想, 由此可知,孔子思想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
三、孔子思想的本质: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孔子思想源于周朝的礼乐,其本质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孔子眼中的君子。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私学的先河,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理论,把神权转向了人权,孔子的思想体系一直是以“人”为本,相对于神权,人道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重视人伦,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着与禽兽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有仁爱、伦理、道德。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最初指的范围就跟是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仁者爱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的亲人。
《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谥法》曰:“贵贤、亲亲曰仁”。
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成为谦谦君子的核心是修身。
孔子说君子有“仁、智、勇”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君子以立德为要,而立德以修身为本,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修身养性,由己及人,因为人懂得自我反思和修身,这是人与禽兽的最大区别。
结语:孔子思想体系的创立之初就是基于“人本位”的思想,所谓的“人之需”为儒,儒家的“儒”本身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目的和本质体现。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必然会离不开基本的人伦关系,而人具有与禽兽根本区别在于,人人皆有的、出于天然本能的基于血缘亲情的仁爱道德,仔细体会我们就会发现,维护和为自己的亲人争取利益是我们的每个人的本能,
孔子基本这样的理念,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每个人从自己开始,做好自己,修身养性进而,仁爱自己的家人,然后再把仁的范围可以进一步的扩大,从而实现四海皆兄弟,天下一家亲,人与人之间都如一家人一样相互关爱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基于人本位的关于人本身的学问,这是人人所需,故称之为“儒”,而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仁政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