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优质回答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几年以后,再次迁谪至汝州时,路过九江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作。
这首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宋诗”以“说理”为特色的一种诗风。我们知道自从古人提出了诗歌是抒发内心的情感或是志向这一概念之后,历代著名诗家几乎都是遵从这种原则在作诗。不过到了宋代以后,可能是宋人认为延续了上千年的这种写诗传统太过于陈词滥调了,也可能是宋代的“理学”学说过于强大的原因,宋人写诗喜欢加入一点不同以往的以诗说理的“理趣”成分,这与宋以前的诗,特别是唐诗以“情韵”取胜是有很大不同的。象这首诗中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朱夫子那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都能明显的感到这种以诗说理的不同之处。
宋诗虽然数量也很可观,有些也不乏可称之为精品(比如苏轼这首诗),但从整体上说,它跟唐诗还不是一个档次,宋人的巅峰之作在于被人视为诗余的“词”,而不在诗。这也许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使然吧。
至于苏轼到底识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其实感觉并不主要,他只不过是想通过诗作来告诉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道理,这跟诗究竟是通过抒情、还是言志来告诉你道理这个目的,也没有多大不同。
(喜欢这个回答给个赞吧)
我想反请教一句:什么叫写作艺术?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都是不允许的,那么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怎么教育才有效?
优质回答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都是不允许,现在几乎尽人皆知了,特别是近日,国家发行“关于育人方式的一系列大变革”后,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唯分数论”将最终被打破,培养身心健康,五育并举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想把“戒尺”请回课堂,恐怕已然不可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育人方式必将因时代的要求而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怎么教育才有效呢?这确实是广大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了,也是小徐老师多年来不断研究实践的问题。
据小徐老师观察,屡教不改的学生性质和表现并不一样,因此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下面就听小徐老师来聊一聊这些学生的表现和小徐的对待的方法。
一、放弃学习,闲得发慌,又想引起同学和老师注意,一天到晚要么不完成作业,要么做个小动作,刷存在感的学生。
这类学生在小徐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是所遇最广的,可以肯定一点,这类学生的本质并不坏,而且外向开朗,心思单纯,就是因为在学习上落下的课太多了,实在无法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只能自暴自弃,但又因天天枯坐,应付老师的作业,实在无聊,所以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展露所谓的个性。
对待这类学生的方法:1、投其所好,让这类学生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价值感,刷出他们所希望的存在感,培养学习兴趣并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小徐老师所教的语文课来说,在沟通上和问题设置梯度上更有优越,所以小徐老师会设置一些这类学生能答,愿答的开放性题型来和学生们交流,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习兴趣并树立学习信心。
(1)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他们来答呢?
一般来说,较开放性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性的题目,非常适合这类学生来答。比如,当学到《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我会设置:
你认为金钱的多寡为什么会左右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亲情?
如果你是于勒,如果你真如于勒信中所说的那样回家自己的哥哥家,你会以怎样的身份和状态回归呢?
对于菲利普一家的表现,你觉得是什么样的生活让他们变成这样?
(2)让这类孩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分为几个步骤呢?
首先,要先热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提出这些新颖的、开放的、有意思的问题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让这些平时不学习的孩子来答,一定从学习好的到学习次好的再到他们这些不学习的孩子慢慢过渡,不然你第一个叫他们来答,他们有可能摆出一副“我什么也不会,干嘛叫我”的样子来,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其次,要查言观色,在最适合的时机让这类学生来回答问题。
先叫几个想答此题的学生来热热场后,当发现这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的时候再叫他们起来答。
再次,在让他们回答问题前,要给予他们中肯的评价以示鼓励,增强信心。
同时在叫他们来回答之前,老师要给他以中肯的评价,帮他们树立信心,比如,“我们让咱班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XXX来答这个问题吧,来,秀出你的真实想法!”或者“我们让咱们一向有独特见解的XXX来答”等。
这样一来,这类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价值感和存在感,因为老师在让这类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观察到他有想说的话了,因此他也不会因答不出来而难堪。
2、跟这类因学习跟不上而屡次违纪的学生多做交流,真心实意的去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对于这些学习实在跟不上的学生来说,你再去要求他跟上你讲课的进度,那时强人所难,就拿小徐老师所教的毕业班来说,你让一个从三年级五年级,学业就已经遥遥落后的学生来跟上自己的教学进度,那简单是天方夜谭,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放下执念和偏见,像朋友一样理解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出谋划策,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老师和这类学生之间的起码的信任感。
3、帮孩子们找到适合他们的人生目标,聊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政策,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
当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作为时,他就会空虚、孤独、自暴自弃,甚至去学习以外的场所去寻找方向,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越来越脱离学习的正常轨道,老师在跟这类学生建立起起码的信任后,就可以和学生聊未来,聊方向了。
老师要告诉学生,未来没有知识的人是会被社会淘汰的,不接受高级技能培训,没有再学习的基础能力,那么终将被社会所淘汰,成为这个社会上最底层的人。而国家近年来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招高职高专学生,力求培养适应未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就意味着只要你想学,任何时候都不晚,而且越早去抓住学习的机会,未来生活就会越有把握。
其实,当老师在课堂每天一个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将他们的精力吸引回课堂时,他们已经找到了回归学习的道路。
二、行为失当,情商低下,学习成绩不好且长期以老师为敌的学生。
这类是小徐老师见到的屡教不改的学生中最麻烦的学生,很多老师受不了此类学生的敌意,你越管他就越捣乱,不分场合让老师下不来台,很多老师会因为这类学生的不知好歹而避而远之。
但这类学生中有的,老师越不理他,他越在课堂上捣乱,挑战老师的底线,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
1、以柔克刚
这类学生见得最多的就是老师的严厉,听得最多的也是老师的大道理,对他来说他早已具有天生的免疫力,他最爱看的就是激怒你又不敢体罚他的样子。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换个方式,以柔克刚,就是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他的不良行为视为正常,不气愤也不纠正,善意的评价他的行为。
例如,某某同学,我的课又对你没有吸引力了吗?唉,老师真失败啊。或者某某同学,你安静听课的样子一定很帅吧,让老师欣赏一下吧!
其次,说这些话时一定要真诚,温暖,面带笑容。一开始学生可能嗤之以鼻,慢慢地他们身上的“逆鳞”就会消失。
2、在同学们面前中肯的评价他,谅解他的坏脾气,化解他的戾气。
小徐老师经常会在班上真诚中肯评价一个我的学生,我会结合他们的作文,课堂表现,课下表现等聊聊我心中的他们,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塑造各自在老师心中和同学们心中的美好的另一面,特别是那些从不被肯定的学生,人缘不好的同学,在得到老师某一方面的肯定后会选择珍惜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形象,从而收敛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品质恶劣,以沾便宜、惹事生非为乐,以捉弄欺负弱势同学为乐,以挑起老师的怒火为乐的屡教不改的学生。
此类学生,小徐老师多年来只遇到一个,小徐老师用尽了所有招数和耐心都无法将他转变,后来打电话叫父母来,想了解一下这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但没想到,打了几次电话,父母都不来学校,最后,小徐老师亲自上门家访,更没让小徐老师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妈妈劈头盖脸就责备老师的无能,并且不允许老师说他家孩子的一点不好,一说到孩子的问题,家长就一脸的不高兴,指桑骂槐,好像老师欠他们太多太多似的……那是唯一一个让小徐老师束手无策,退避三舍的学生。
总之,现在的教育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延用以前简单粗暴的老办法,估计会越来越多的树敌,直到影响教师这一职业体验。所有只有发自真心的去了解学生,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设身处地地去帮助学生找回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信心,才能彻底扫转学生屡教不改,无法正常对其进行教育的局面。
但是同时小徐老师也声明,以上几种教学法仅适用于年龄较大一点的中学生,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并不适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树立老师的威信才能再行教育之事,不然,如果一个班上捣乱不听课的占了10几个,那么班风就会越来越差,而小学生又不懂太多的道理,也不知道感恩,因此“没有规矩”确实“不成方圆”。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都不行,但是有的学生实在没办法,天生调皮捣蛋,说教感化都没有用。说个笑话,有一个老师,班上有两个学生非常调皮,又不能打,又不能骂。所以他就罚站,不过分级别,一般违纪罚蹲马步,严重违纪罚靠墙倒立,结果从三年级带到六年级,这俩学生学习没有变好,到练出来了一身功夫。这是真事!哈哈。盖因这俩孩子天生不喜欢读书,反而就喜欢运动,后来这俩考了体育学院。回家看望老师(一个村的),对老师还是一万个感谢呢!老师说,你们也算修成正果了,当初天天气我,差点没把我气出心脏病来。俩孩子说,当初老师也是为了我们好,如果不为我们好,大可以直接不理我们就行了。那样我们可能就走了邪路了。虽然我们成绩没变好,但是你把我们教成人了。所以无论如何,师恩难忘。
苏东坡《题西林壁》蕴含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优质回答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同。’这首诗是副有哲理的诗。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认识事务的多样性,要突破自我的束缚。看问题要细致分拆,要由表象认识到真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首联就说出看事物的角度,远近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次联讲明不能认识事物的本真的原因。唐诗重气象,宋诗好说理。苏轼的这首诗讲述了不同视角,处境造成认知上的不同。至于为什么我们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原因就在于我们本身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意思。从哲学的角度发现我们只有跳出固有的观念中才能从整体上对事物加以认识,前提是我们对部分有充分的认知。这是分析与综合的认识方法。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诗人是谁?最喜欢他/她们哪首诗?
优质回答
诗祖屈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他们的生平小学生都知道,无须重复。
他们的诗歌不拘长短,我都喜欢。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应该是毛主席,李白,杜甫。
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自然是最伟大的。他的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沁园春雪》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乘风破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白是诗仙,唐诗最高峰人物。他的豪迈奔放,想象奇特。我很喜欢《将进酒》一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是诗圣。同样,也是唐诗最高峰人物。《三吏三别》,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道尽民间疾苦,辛酸血泪。我喜欢老杜的一首是《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堪叹壮志酬难,时运不济,人生不遇。
如今的学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您觉得老师工作难不难?
优质回答
的确难。
2020年初至今,疫情的影响,关于学校、老师的负面新闻更是频频,刚刚,6月17日下午,江苏常州河滨小学缪某某事件,几经发酵,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教师人人自危的事件:班里的孩子,到底有多少像缪某某般脆弱的心灵;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否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管是必定要管的,这是做老师的责任,但在如今这么严峻的形势下,管要有技巧,有侧重,有智慧含量。
1.教育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多元化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或者一些负面情绪,小学生的确会手足无措,如临大敌。怎么解决?如果家里又得不到相应支持的话,孩子只能去另寻他法,媒体上有些报导,就会误导他也走上这条“一跳解百忧”的不归路。
因此,结合平日的教育教学,引导孩子去正确面对难题,老师也可以借助教材适当渗透一些处理问题的理念和方法:比如结合《通往罗马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学生不要逃避,方法总比问题多;比如诵读古诗《题西林壁》时,告诉孩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等等。
2.心理小知识,融入班级晨间谈话或班队课主题。
抗挫能力的培养,负面情绪如何疏导,小学生毅力的培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老师们可以利用晨间谈话或者班队课的时间,借助班级真实事例,或者创设一些情境,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渗透教育。
利用孩子的日记、周记和各种小练笔,引导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烦恼、困惑和心声,开通绿色“心灵通道”,宣泄灰色情绪,也能让老师得以观察到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发现一些异样,及时帮助。
3. 真善美的教育,多体验生命的美好
营造优雅、洁净、舒适的校园环境,香樟林立,绿草茵茵,繁花点点,再加上校园长廊中的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让学生无时无刻受到美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在这种“润物细无声”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结语:体验生命美好的时间多一些,感受生命美好的方式多一些,让孩子们觉得生活有趣,活着幸福,人间值得留恋。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就从这里入手改变吧!
踏浪认为,教育和管理学生,是教师的本分和天职,只是要在方式方法上讲究一下,把握好”管″的底线,做到以法规等准绳,以人格为根本,就一定会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大有作为的。把握好”管”的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违规。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受到多部法律的约束。踏浪在之前的一篇问答里有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列举,在这里恕不重复。因此,教师与学生身体进行非正常接触,或借助工具进行接触,应当被视为教师管理学生的高压线,触碰不得的。
一些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必须从当代教师的头脑中彻底根除。严师出高徒这一观点应该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最具代表性的了。为了能出高徒,为师者可以对徒弟欲取欲夺,为所欲为,打手板,打屁股,搧巴掌,腚跟脚,就差老虎凳辣椒水了。教师的这些特权,在封建统治大行其道之时,是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然而世易时移,教法异矣。如果个别教师还沉浸在传统教法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把握好”管”的底线,莫说过头话,软刀子一样可以伤人。
言语上的侮辱谩骂同样是被严格禁止的。有时候,教师的口不择言,对学生恶语相向,甚至比动手更为伤人。这种伤,是伤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是身体表面的皮外伤,过了一段时间还有痊愈的可能。自尊心被伤害,有时可能影响学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候甚至能毁了学生的一生。
云南安宁实验石江学校一高二女生,因提示教师不要大力敲桌子影响同学考试,被涉事教事崔某说成是多管闲事、畜性不如。女生从此便郁郁寡欢,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最后自杀未遂。踏浪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奉劝那些在学生面前口无遮拦的同行们,请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为自己一时之畅快,给学生种下祸根。
把握好”管”的底线,莫歧视弱势群众,再弱小的人也是有人格尊严的。
在人格和尊严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是最起码的人权,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尊重也是相互的。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他们随后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反之亦然。
学生在教师面前,属弱势群体,是被看护和照顾的对象,教师不能因为他们的弱小而随意欺凌。关爱和照顾弱势群体,是包括踏浪在内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题西林壁教案幼儿园.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