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跟五行怎么转换?
优质回答
我回答你。
“天干”是土星与木星运行的冲合周期是十年,给地球造成了温度变化规律。
“地支”是木星绕日公转每年递增30度,周期十二年。
“五行”是天干十年的能量强弱转换节段划分,升、浮、滯缓、降、沉五个性质。两年一个节段,进行循环。
这就天干化五行。
一个纪元的60年时间,木星绕太阳公转五周。
土星绕太阳公转两周。
产生了五个地支,六个天干。
这就是“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由于太阳坐标点的因素,每个天干的木星位置不同,能量指数也不同。这就是大环境的“六气”。
地支的十二年的盛衰循环,与天干十年的强弱循环并列排序,出现的错位,就是“阴错阳差”。
六十年重回起点。
不应该有什么转换,如果有转换,也是瞎编的。或曰八卦与五行怎么转换?北斗七星与五行怎么转换?这样问下去,就乱了。呵呵!
如何快速准确的记住天干和地支?
优质回答
天干地支是古人模拟时空中万事万物的归纳符号,无论时间上的模拟,还是空间上的模拟,以及人体和事物的模拟,都有着严格的规律性。
天干地支最忌死记硬背。而且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算你倒背如流了,仍然无法感悟应用。
记忆天干地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天干,可以采用人体形象结合法。甲,就像一颗大头,所以甲为头,还是方直脸的;乙,就像脖子,可以灵巧的活动,是曲的;丙,就像两肩一样宽……,如此以来就形象化了,记忆非常简单。
甲为头,乙为颈,丙为肩,丁为心,戊为背,己为肠为腹,庚为大骨为骨盆,辛为小骨,壬为大腿,癸为足。(如下图)
地支,可以采用时间记忆法。23点至1点为子,1点至3点为丑,3点至5点为寅,5点至7点为卯,7点至9点为辰,9点至11点为巳,11点至13点为午,13点至15点为未,15点至17点为申,17点至19点为酉,19点至21点为戌,21点至23点为亥。(如下图)
亦可以采用方位记忆法,正北为子,正北偏东一点为丑,东北临近正东为卯,正东为卯,正东偏南一点为辰,东南临近正南为巳,正南为午,正南偏西为未,西南临正西为申,正西为酉,正西偏北一点为戌,西北临正北为亥。(如下图)
这样的记忆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实用性非常强。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感觉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规律之中了,用起来得心应手。
掌握干支纪年法最快的方法是,首先记位十干支的位置排法及十二地支的位置排法,其次,将干的第一位甲与支的第一位子组合成干支为甲子,按干支的顺序依次组合,即干的第十位癸与支的第十位组合成干支为癸酉。这是六甲之中的一甲排法。按照同样的组合方法,排出六甲(六十组干支,一甲为十组干支),用这样干支组合法会让初学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掌握干支纪年的熟记方法。详见下图干支组合方法:
中医说肝属木、心属火、肾属水,五脏为何要用五行来定义?
优质回答
金栋按:这是因为(阴阳)五行说是传统中医核心理论体系推演的工具。为什么?主要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关。读《内经》则会发现,《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推演之工具。
赵洪钧说:“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内经》的脏腑学说,就是阴阳五行化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在构成《内经》体系上尤其重要。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内经时代》)
《内经》为什么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推演的工具?因为其编纂成书年代,正是(阴阳)五行说极盛时代——两汉,且是统治哲学,该书自然受其影响。如
顾颉刚说:“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汉代学术史略》)又说:“汉儒生在以阴阳五行为信条的社会里,便没有不受阴阳五行说的浸润的,阴阳五行即是他们的思想的规律。”(《古史辨自序》)
梁启超说:“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要之,两汉所谓今文家经说,其能脱阴阳五行臭味者,什无二三,大率自仲舒启之……汉儒阴阳五行之学,开于仲舒而成于向、歆父子。”(《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又说:“《黄帝内经素问》,此书为最古之医学书,殆出汉人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以《内经》而言五行,多是结合阴阳、四时论述,且五脏附会之。即说五行离不开阴阳,说阴阳离不开四时,有道是“阴阳五行四时者,天地万物之道也”,人亦应之。所以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则无往而不胜。否则基本上读不懂!
以五行言阴阳,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为至阴(由阳到阴)。春为少阳,夏为太阳,土为至阴,秋为少阴,冬为太阴,此亦即五行相生序——四(五)时之更替。以阴阳而言四时五行,则春、夏为阳属木、火,秋、冬为阴属金、水,长夏为至阴而属土。五脏附五行,即肝、心、脾、肺、肾附木、火、土、金、水,构成“天人相应”之整体观,以此归类、附会推演人体五脏的生理与病理,但临床是否如此,则全然不顾!故屡遭世人诟病。
要之,(阴阳)五行说成为传统中医核心理论体系推演的工具,主要与《内经》有关。因其编纂成书年代,正是(阴阳)五行说极盛时期的两汉,且是统治哲学,该书自然受其影响。
中医不知道内脏器官的功能,把算卦用的巫术术语强行安排成五个器官的功能。这跟几千年前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祭司帝王说话一言九鼎,其判断事物的根据就用阴阳五行和天象运行做根据,以证明执掌话语权的人的伟大。他们装神弄鬼掐指一算,无论怎么解释都能证明自己说的正确,否则怎么能说服臣子和百姓?尤其是需要战争时,决策就得有根据,所以需要一种无论怎么说都看似有道理的理论。五行说就符合祭司和帝王们的需要。
古代医生不懂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能得病,找不到真正的病因。所以那阴阳五行这种似是而非又能自圆其说的诡辩就成了中医们的法宝。
可以想象当时给帝王们看病时的情景,如果不能自圆其说,轻者废黜,重者杀头,哪个医生不得学会巧舌如簧以逃脱责任和灭顶之灾。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天干地支五行属性对照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