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浅说(如何深入浅出的剖析实践论?)

网友提问:

如何深入浅出的剖析实践论?

优质回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观点,也是对实践论的高度概括。

实践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而哲学是指导学习科学的科学,可见实践论的重要性。下面抛开繁杂的哲学理论,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简单剖析一下实践论。

考过驾照的朋友都会有相同的经历,在学习倒车入库时,驾校通常是做一些参考的标杆,方便学员找到准确的位置。尽管通过这种方式考试可以过,但是当拿到驾照,自己单独驾车在实际的环境下停车时,很多人往往不知所措,耗费了一个小时也没能将车停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呢?是学习时没有认真听讲吗?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

在驾校学习的是理论,考场的环境是固定的,这样学员是可以考过的。但是在实际驾驶时,环境是不同的,前后距离有些比较小 ,而且参照物是实实在在的车子而不是杆子。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一定的驾驶经验才能应对自如,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纸上谈兵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佐证,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

另外,实践也不是毫无方向的去随便试,是要有理论做指导的,所以尽管拿到驾照后并不能马上就可以轻松驾驶,也必须花时间去驾校学习的原因。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通过在驾校学习,可以懂得车在那个位置开始打方向盘才能准确入库,方向盘要打几圈才是正确的操作。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

上面分别对实际和理论进行了阐述,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哪?这也是实践论的核心。总结一句话: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发展。还是以驾车为例,同样是倒车入库,老司机一次就能成功,而新手可能要反复回轮几次才能成功。而新司机在老司机传授经验基础上反复演练,也会很快成为老司机。经过实践的积累,升华了理论,使得理论更有指导意义,这就是实践论的意义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其他网友回答

实践要在掌握准确和全部情况下,经过三思才可实践,还要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过程,才可取得成功。盲目实践,失败率很高,有把握不实践胆量不够。失败了不敢再实践是害怕失败。总之是调查调查再调查,总结总结再总结,实践实践再实践过程。才可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理论往往源于外界,

而实践来自亲身体验,

虚实结合,

才可能体会出真与假的“味道”

你看见你家大门了吗?

看见了,好,

现在走过去或者跑过去

你会撞的头破血流吗?

肯定不会。

可是现实生活中,同样场景,

就是有许多人每天撞的头破血流,却还不知道为什么。

实践出真知!

其他网友回答

知是因,行是果

认识论讲的是知,实践论讲的是行。知行合一是智慧的最高境界。知是行的内因,是能行;行是知的外在显现,是真知。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知,是真无知;无知的行,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是肆意妄行。

知和行是一体的 ,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角度,是辩证统一的,真知了,才能真行。

一知半解,到了关键时刻 ,肯定是真的不能行。​

也许你还想知道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的知识介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深入浅出的剖析实践论.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