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18,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知道甲午战争是哪个国发动的?
优质回答
怀柔不计误全师,大海沉龙事可悲!
将士忠贞终未固,朝廷腐败总难持。
扶桑有路凭志傲,华夏无门失心思。
铁甲雄风波逐逝,百年遗恨待今时。
一一甲午海战祭
迅雷烽火急,一夕失沈阳。
华夏山河碎,九州魂魄伤。
荒原遗白骨,战地有忠肝。
父老凄凉地,何时返故乡。
一一9?18有感
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今天是918,甲午战争,这并不是同一个事件啊,虽然都是日本挑起的侵略中国的事件。
1.918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然后反诬中国军队,随后突然袭击沈阳,最后三个月的时间以武力侵占东北,从此三千万东北同胞被日本残暴压榨。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我们14年抗战的开始。
2.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面,日本联合舰队突袭清政府运兵船,随后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黄海展开海战,甲午战争开始了。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日本陆军从朝鲜出发,进入中国东北、辽东,占领了辽东半岛,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
所以,题主说今天是918,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甲午战争是哪国发起的,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做过仔细的调研,就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因为从小受的教育,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事情是很清楚的,并不存在不清楚的情况啊。
当然,中国人很多,有些人不知道,或者知道忘记了,肯定是有的。
所以,今天是9月18日,希望大家牢记历史,建设强大的祖国,因为落后会挨打。
甲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优质回答
甲午战争是改变东亚世界近代政治格局的战争,也改变了中、日、朝鲜三国的近代命运,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可以归纳为远因和近因两个方面。
远因
甲午战争爆发的远因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伴随近代化崛起,东亚世界受到冲击,随后即面对着是否需要进行近代化变革?以及如何进行近代化变革的历史考验。
日本在东亚诸国中,近代化的转变最快,而且在开始国家近代化的伊始,日本凭着相对于东亚邻国的优势,流露出了要在东亚称霸的野心,将侵略、掠夺中国、朝鲜视为日本快速实现原始积累、实现国家崛起的捷径。
因为甲午战争的远因,归根结底就是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
近因
甲午战争之所以会在甲午年爆发,其近因则是因为朝鲜发生东学内乱,再加上朝鲜流亡的亲日派政治家金玉均在1894年春天被朝鲜政府暗杀,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愤怒。
朝鲜的这些乱局,最终给了日本出兵朝鲜半岛的口实,以及一步一步将中国拖入战争的机会。
个人认为事物的发展结果都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考虑,,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因: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科学技术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日本岛国面积人口太小,所以他们需要对外扩张,2日本国内当时的阶级斗争比较严重,,统治者明治天皇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选择对外侵略
外因:1.大清政府末期的落后与愚昧
若果说当时的大清政府国力很强大,日本也不敢有发动战争的念头,或者说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大清能够及时变革图强,就像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我想今天的中国一定是会更强大,或许甲午战争仍旧会发生,,但是,我相失败的肯定是日本!
李鸿章是怎么看待甲午战争的失败的?
优质回答
感谢问答邀请!
甲午战争失败了,北洋水师倒了,邓世昌牺牲了,丁如昌自杀殉国了,李中堂的一番心血化为泡影了!
至于李中堂是怎么看待的?
肯定是心痛欲绝、痛不欲生,你说还能怎么看待?
此外痛不欲生的还有慈禧太后!
人人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人人都说慈禧太后是祸国殃民。
也许他们有中饱私囊的一面,但你能说他们不爱国?
你能说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国家?
你也许会说他们热爱的是自己的政权,但这个政权就是他们自己的国家!
他们看着自己的舰队战败了,难道会拍掌大笑?绝对不会!
卖国求荣?
把自己的土地和利益割让给了外国人,既损失利益又丢面子,卖国是那么好玩的?
他们当初发展海军为的是什么?绝对不是为了搞形象工程。
那是实实在在的国防事业!
有人说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而挪用了海军的经费大修颐和园。
但我曾经百度过多方资料,资料结果显示是挪用了海军机关的经费,而不是海军的建设经费。
如果放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挪用了海军司令部机关的经费,而不是挪用了北海舰队或者是南海舰队的经费。
并且在事后也已经把挪用的经费补了缺!
标准的是治国无方、贪图享乐。
但北洋水师战败了,他们一定会是痛心疾首。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大清王朝的这些执政者们又不遗余力的从外国购买了多艘战舰,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建设自己的国防,你又怎能说他们不爱国?
明君爱国,昏君也是爱国的,即便是一个庸碌者也没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国家破败。
自己的国家破败了,对他有什么好处?
至于所谓的卖国求荣、割地赔款问题,卖国是真的,荣是求不来的!
我们不是当事者,在一边说说风凉话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换了我们,你若不签合约照样也不行!
苏俄不牛么?法兰西帝国不牛么?
洛林条约和布列斯特合约是怎样来的?
不就是在军事上打不过德国么?
国内的志士倒是不少,但没用处,再战必亡!
在二战时,日本还高喊着一亿国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呢,还想和美军同归于尽呢?
结果是最后老惨了!
甲午海战失败后,李鸿章成为了撑起大清王朝呢摇摇欲坠的危局。
既身心疲惫、又头顶卖国者的恶名。
他也可以抽身事外,也可以不去当卖国贼,但能可以么?
没有他,合约也照签不误,而且换谁也没有李鸿章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这后来的一切不幸都是甲午海战失败惹的祸!
到了现在还在有人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往李鸿章身上推,要知道李鸿章是负责海军建设的,而不是甲午海战的具体负责人。
北洋水师,李中堂的一生心血!
同时,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炮弹质量的原因,实在是过于好笑。
能买得起军舰,会买不起炮弹?
军舰多少钱?炮弹多少钱?
难道购买时就没有认真的验货?
失败其实就是技不如人,甚至说一开始就没怎么把日们的海军舰队放在眼里!
大家若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当初丁如昌是怎样率领北洋舰队访问日本的。
北洋水师的官兵在日本大街上跟美国人驻扎菲律宾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买了东西不给钱并且还用刀子捅人!
这才导致了日本的最后奋起直追,誓死要打败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临出海应敌时,炮弹尚未备足就匆匆出海,更在战斗中拖拖踏踏、配合不协调。
甲午海战却是失败了,但它在海战史上还不是最丢人的一次。
1588年的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浩浩荡荡的逼近英吉利,当时的英国还非常弱小。
但结果是横行了世界大洋一百多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人的小舢板舰队彻底打败。
败了就是败了,还找什么借口。
掩饰是没用的,就像一些失败的拳手一样,又是感冒了、又是不服当地的水土!
失败了不要紧,下次找回了不就行了么!
原创不易,欢迎留言作评,讨论争执一概欢迎,侮辱谩骂概不接受!
李鸿章是晚请朝廷中有卓越远见的人之一,李鸿章被誉为“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早就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于海上,在七十年代便提出了加强海防、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的主张。在那个年代,能萌生如此海权意识的人屈指可数。
之后,李鸿章便上奏朝廷,提议购置铁甲战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严密的海防体系。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号称亚洲最强的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李鸿章便代表清政府,以古稀之年顶着背负千古骂名的压力,去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即便这样,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在腰杆都挺不直的情况下,李鸿章还是据理力争,争取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便成了整个腐朽清朝的替罪羊。不久后,李鸿章就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北洋舰队,可以说是李鸿章毕生的心血所在。甲午战争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就意味着洋务运动最辉煌的成果灰飞烟灭,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就宣告失败了。李鸿章痛心疾首的程度,真可以说是和死了自己孩子差不多。自己孩子死了,总得知道是怎么死的,李鸿章战后的一封书信,痛定思痛的陈述了他认为的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后言和,且知事机万景,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也就是说,李鸿章认为的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朝廷,官员们贪图享乐,根本不把战争一事放在心上,消耗军费,导致海军建设资金短缺。决策欠考虑,明知不行还要硬碰硬。
实际上,朝廷确实对这支军队缺乏重视。主要是因为朝廷官员都将这支海军视为李鸿章的私人军队,提醒慈禧戒备。朝廷的内斗和私人恩怨也导致北洋海军的军费被克扣严重,军舰缺乏维护,李鸿章对这一切又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缺乏维护的军舰上战场。“死了孩子后”,他痛心疾首的对朝廷发出感叹,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为一手把北洋海军拉扯起来的人,李鸿章自己对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应该负责任。
李鸿章对自己的孩子可以说是十分爱护,推行“避战保船”的战略,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纵观其他西方国家的海军,都是主动出击。也就是说,真正的一支近代化海军,不应该闭关自守,而应积极进取。李鸿章虽然有卓越的海权意识,却不熟悉应该怎样建设一支近代化海军。譬如,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李鸿章就未批。
甲午战争的失败,我们究竟输在哪里,还需我们好好总结,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让我们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优质回答
制度 ,孙中山先生说过,45000万同胞一盘散沙而已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达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的就是我的答案就是制度 !!!
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中,被认为实力更强的北洋海军却惨败在日本舰队手下。过去,人们常找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体制上的问题等,但是其实,如果具体到一场战役来看,经过海研会等军事历史协会的多年研究,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北洋海军在装备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在军事理论上的“不幸运”,毕竟北洋海军的军事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变革的节点。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他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是排名第三的先进铁甲舰,但是铁甲赖以出现的军事理论已经过时。
北洋海军的主力是“八大远”,定远舰是旗舰,还有定远级铁甲舰二号舰镇远舰,然后还有新锐的英式穹甲巡洋舰致远舰、靖远舰,德式装甲巡洋舰经远舰、来远舰,德式穹甲巡洋舰济远舰,以及国产的平远舰,这八大远也是当年中国海军最先进的八艘军舰。另外,北洋海军还有超勇、扬威等二艘撞击巡洋舰,以及镇东南西北中边等6艘小吨位的蚊炮船。这些军舰的一大特色就是:舰首对敌、航速偏慢、防护偏重。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
但是这种配置的舰队在当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军之外,英德海军在铁甲舰时代也是这样的,按当时北洋海军各舰航速来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节左右,机动性严重不足。看到这里,很多军迷就对所谓的“撞击巡洋舰”目瞪口呆了,怎么在海军进入大口径舰炮交战的时代,还有撞击型的军舰呢?事情就是这样,这也是北洋海军不幸的一点:在那个海军技术和理论发展飞速的年代,一开始还非常符合潮流的撞击军舰,很快在10年内就被淘汰掉了。
图为被日军缴获开走的镇远号铁甲舰。
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爆发的最大规模海战,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够有研究价值的铁甲舰时代海战,只有意奥利萨海战,这场海战也是风帆战列舰时代过渡到铁甲舰时代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之后,风帆军舰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动力、铁肋钢壳的新型军舰了。利萨海战作为铁甲舰时代的开篇海战,意大利和奥地利双方都有几艘铁甲舰参战,但是由于他的过渡时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国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战理论的发展。
图为反映甲午海战的绘画作品,图中是定远和镇远(近处)迎战日本的“一游”,也就是吉野、秋津洲、浪速等舰。
在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的“费迪南德”号装甲舰,以撞击的方式击沉了意大利海军的旗舰“意大利”号风帆铁甲舰,成为了这场海战的转折点,海战中发生的两次重要撞击,直接影响了海战的结果,使得此后很长时间内,人们复活了撞击这一古老的战术,给铁甲舰、巡洋舰都装上了撞角,甚至还研发了专门的撞击巡洋舰,也就是拥有利刃一样舰首、结构装甲较厚、火炮力量较弱的一种向舰首近距离作战的军舰。
图为法国海军排水量10600吨级的玛索级铁甲舰,主炮口径340毫米,无论是吨位还是装甲还是火炮,都胜过定远级一筹,但是依然是舰首迎敌的思路。
同样,奥地利海军以舰首应敌,取得胜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军舰的舰首方向迎弹面积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够快的年代里,舰首迎敌比舷侧迎敌更加安全,一度成为教科书式的作战理论。于是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世界各国海军,比如英国、德国海军等,都开始发展以舰首迎敌为主、以重甲军舰和大口径火炮为主的新型铁甲军舰。这在1860年代开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错,也是正确的,毕竟任谁也无法穿越,无法预测后来海军军舰的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变化能如此彻底。
图为英国海军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他是一艘排水量11800多吨的大型铁甲舰,主炮口径406毫米,定远级就是参考他的火力布局,但是要弱上一个档次,不论如何,当年的铁甲舰设计就是这样的,不光是北洋海军是这个舰首迎敌、重甲重炮的思路。
日本海军也不知道舷侧迎敌、速射炮攻击、高机动军舰会是未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他们也认为军舰就应该是舰首迎敌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和北洋海军一样强大的铁甲舰,于是他们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办法:两种方式相结合。在日本舰队中,被寄予厚望、被认为可以和八大远较量的主力其实是“三景舰”和扶桑号铁甲舰。三景舰也就是松岛、严岛、桥立号三艘防护巡洋舰。
图为1890年的法国海军奥什号铁甲舰,他还依然是舰首迎敌思路,不过已经增设了一大堆的二级口径速射舰炮,这就是技术和思路进步的产物。
这三艘军舰为了打击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把自己变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舰首方向布置了一门320毫米的大口径舰炮,这种舰炮转动困难,需要军舰调整自己的舰首指向来协助瞄准,非常笨重。但是在舰首迎敌、重甲防护盛行的年代,这3艘4000多吨的铁舰是事实上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核心绝对主力。只不过,他们的大口径舰炮在海战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来强调军舰的近战效果,较有前瞻性的为军舰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两舷,各配置了1门120毫米速射炮和1门47毫米速射炮。
图为日本海军当年的秋津洲号巡洋舰。
而在甲午海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等新锐的快速巡洋舰,则只是作为“游击舰队”,也就是机动的辅助舰队来使用,在日本海军的主力本阵中,其实是扶桑号铁甲舰为主,三景舰为辅的大口径舰炮、重甲舰队。谁也没有想到,第一游击舰队竟然能把北洋海军侧翼彻底打垮,以至于北洋海军舰首迎敌的几艘主力舰,纷纷在舷侧受到了日本游击舰队的重创,而在舷侧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军,则几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难境地。
图为吉野号巡洋舰,其实是一艘很小、很简单的小军舰,不过是速射炮比较多,航速很快,在实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从甲午海战开始,舷侧迎敌以增强打击火力,T字阵接敌以实现火力上的绝对优势,这一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复古战术,忽然又成为了变革性的全新军事理论,英国、德国等国迅速跟进,放弃了此前建造的超过万吨级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等“还较为新式”的军舰,直接转为建造以“君权”级战列舰为开端的前无畏战列舰。
图为1比1复原的定远号铁甲舰。
说到底,谁也不会穿越,谁也无法预料,重甲重炮的时代竟然过时的那么快,高速、机动、速射炮、舷侧迎敌的时代竟然来的那么快。事实上,即便是甲午海战爆发之前的英国海军,也没有完全预料到转折会这么快到来,也就是在甲午海战之后,各国的铁甲舰才开始纷纷退役,前无畏战列舰才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当然,每一次转折之前总是有预兆的,英国海军作为当时的全球首强,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权”级前无畏战列舰,只不过当时距离甲午海战爆发只有2年时间,北洋海军就算是跟踪先进潮流也已经来不及了。
图为日本的三景舰,其实就是大型的蚊炮船。
所以说,海军终究是一个技术军种,技术和理论是决定性的,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败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技术和理论上,我们无法责备北洋海军能做到更好,毕竟在那个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晚晴时代,北洋海军还算是一个比较近代化、比较进步的武装,他们也是拼尽全力去迎战日本海军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军事理论变革的时期,就慢了那么一步,就差了那么多,在那时也是无法设想周全的。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海军一定要随时更新,海军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牢记那句话,“海军的主力舰,是在船台上开始过时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甲午大海战观后感500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