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有什么特点(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网友提问:

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

优质回答:

《滕王阁序》 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有致,行文跌宕起伏。

2.朗朗上口,节奏分明。

3.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4.运用典故,借古抒今,简练含蓄。

其他网友回答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气韵铿锵,格调不凡,辞藻壮丽,笔墨风流。有人评价“六朝体,盛唐声”。逐句斟酌,历来被人们赞为“千古奇文”。

一、巧用典故

一连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数典抒发怀才不遇、愤懑难抑、渴望年轻的自己再受国君信用的复杂感情。

王勃年少才高,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李贤召他人王府,让他做了修撰官。此时的王勃自认“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时”,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才能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由于戏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视为挑拨诸王的关系而撵出了王府。虽遭此厄运,但王勃宏志未变。而要实现宏志,在当时就必须受到朝廷的信用。

因此,王勃“怀帝阍”“奉宣室”,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写冯唐、李广.婉示即使是贤人,遇上明君也难免遭受不幸;书贾谊受屈、梁鸿被窜,发愤懑的同时寄望“圣主”“明时”。再笔触一转,援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典,显示自己面对“贪泉”、“涸辙”这样的浊境厄运。仍然如“达人知命”,心爽乐观;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典,正写品行高洁的孟尝为官但不受重用而后归田来自比遭遇.反写狂放不羁的阮籍。以表白自己不会像他那样而会坚持高远的追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典。借功业显赫的终军、班超、宗悫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言以蔽之,此数典旨在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一时受挫而颓唐不振。

然后,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以谢玄结识名士、孟母三迁的美谈,表白自己幸遇嘉宾而倍感荣幸;写“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为不逢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的杨意,但幸遇诸多知音者——赴宴嘉宾,一正一反。彰显自己有凌云之才,可以将它尽情地挥洒出来。最后,文章通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之典袒露自己的孝心以表达对在座嘉宾的谦恭,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典恳求众嘉宾洒墨为文,像才子潘岳、陆机一样倾吐文采,礼让得体,完美地收束全文。

二、行文结构规整

行文同时句式灵活有变,有的是四六对,有的是六六对,还有的是四四对(其中有的句尾的虚词不算在内),其难度实在不可估量。文章因此意蕴极其深沉,风格十分典雅,音韵格外和谐,真可谓字字珠玑,读来书香扑面,品之韵味无穷。

1、“四四”结构

比如:“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对偶句:“三尺”对“一介”,“微命”对“书生用“三尺”修饰“微命”,“一介”修饰“书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这句话写出来王勃自己身份地下,地位卑微。这个对偶句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宴会上恭敬谦虚的态度,另一方面暗示官位低下,难以实现远大的抱负。

“四四”对偶句的语言形式一般出现在一个段落的开头,交代时间、季节、自己的身份以及抒发感情等等。比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等等都是“四四”对偶句。

2、“四四四四”结构

比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四四”对偶句:上句“家君作宰”对下句“童子何知”,其中“家君”又和“童子”对,“作宰”又和“何知”对;上句“路出名区”对下句“躬逢胜饯”,其中“路出”对“躬逢”,“名区”对“胜饯”。这句话是说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我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年幼无知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王勃交代了自己参加这个盛会的缘由。

“四四四四”对偶句主要是为了交代情况,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3、“六六”结构

比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个句子就是六字对偶句:“酌贪泉”对“处涸辙”,“觉爽”对“犹欢”,虚词“而”对“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这句话表达了王勃能够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正、不被污染,在困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六六”对偶句主要是为了抒情,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4、“四六四六”结构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个句子就是“四六四六”对偶句:上句四字句“老当益壮”对下句四字句“穷且益坚”,上句六字句“宁移白首之心”对下句六字句“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更应该让自己壮志凌云,哪里能够在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更变心志呢?处在困境之中应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这两句话突出了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志向坚定的美好节操。

这种语句特点是《滕王阁序》最主要的语句形式。比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5、“六四六四”结构

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个句子就是“六四六四”对偶句:上句六字句“屈贾谊于长沙”对下句六字句“窜梁鸿于海曲”上句四字句“非无圣主”对下句四字句“岂乏明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贾谊贬谪到长沙,并非君主不圣明?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这两句话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质问,行文摇曳生姿,表现了作者“命途多舛”的感慨。

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要比“四六四六”的对偶形式少得多。比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檠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谵帷暂驻”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6、“七七”结构

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句子就是常见的七字对,词性一一相对,颇有诗词韵律之美,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这句话是说豫章郡城极佳的地理位置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极具气势,有气吞山河之壮,也表明了作者内心渴望指点江山的雄心壮志。

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多有出现,类似于律诗的对仗工整,可以信手拈来。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甚广,被誉为千古佳句。

7、“四七四七”结构

比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上下句均已“四七”字排列,全文仅此一句堪称经典,尤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流传后世多以成语使用,全句意为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作者怎能不渴望成为“精华”和天宝?怎能不渴望成为明冠天下的英杰才子?以这些美好事物来比喻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

8、“三三”机构

除了以上常用结构,文中还出现“三字”成对的短句,多与上下文保持文意连贯,字短意长,表感叹之情,如“”四美具,二难并。”意为(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

还有“披绣闼,俯雕甍”亦是如此。

人所共知,作骈体文已属不易,即席作文并用典更为困难。但王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不仅随手拈来众多典故,而且用典紧扣题意,十分贴切;多数正用,有的正反兼用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于一炉,所以世人盛赞《滕王阁序》为“千古奇文”,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

其他网友回答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其他网友回答

词美,意丰,志高,意境更美,

其他网友回答

写尽了赣江浩浩荡荡的气势和景色,十多年前的傍晚在赣江游泳,上岸时正是夕阳西下,很自然的就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滕王阁序的特点是什么.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