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怎样评价《洛神赋》?
优质回答:
三国时期,曹植作了辞赋名篇《洛神赋》,因在开篇提到了“: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因此很多人联想到曹植与嫂子甄宓的绯闻,就认为这篇《洛神赋》就是为甄宓而作。实则不然,《洛神赋》实际上是为一个被曹操杀害的无辜女子而作。
曹植的《洛神赋》到底写了什么呢?《洛神赋》虚构了作者曹植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宓妃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曹植的《洛神赋》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不仅杀了曹植之前的幕僚,而且将曹植一贬再贬,曹植处境堪忧,内心苦闷。
曹植为甄宓作《洛神赋》不成立,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甄宓比曹植大了整整10岁,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比自己年长十岁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过多的想法;二是图谋兄妻,此乃禽兽之行为。虽然曹植行为放任,不拘泥于立法,但从他的人品来看,断然不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三是当时,曹丕即位,正准备对付曹植,曹植处境堪忧,他又怎么会为甄宓作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
实际上,曹植的《洛神赋》是为一个被曹操无辜杀害的可怜女子所作。学术界认为《洛神赋》所描写的其实是曹植的亡妻崔氏,崔氏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给曹植为妻室,后因穿衣太过华丽被曹操所杀。在妻子崔氏死后好多年,曹植都没续正室而《洛神赋》其实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感而作。在《洛神赋》中“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四句,是埋怨妻子为何当年抛下自己独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
总之,依据当时曹植创作《洛神赋》的历史背景,在曹丕步步紧逼的困境下,曹植越发的苦闷,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结发妻子,有感而发为妻子崔氏创作了《洛神赋》更切合实际。此文只是抛砖引玉,点明一二。各位,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
曹植为自己而作的文章。
自己的封地在甄,感叹甄地有个孤立无依的人。叹自己不幸的命运。抱负追求化作一缕香魂,随风飘云。追念己逝故友。他们都死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冷酷的世界里流浪,因为心无所属,哪里都没安全。
曹操父子三人,在建安文坛占有极重要地位。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感情世界,都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少诗篇。特别是曹植的《洛神赋》更是一步三叹,让人流连往返,不忍卒读,生怕破坏了其中的气氛和惊动了美人情态。
由此联想到《曹娥碑文》。
这又不得不提到曹植的老师杨修。而又恰恰是杨修卷入曹家的纠纷,与丁仪兄弟因立曹植为王储的斗争中遭曹操先后杀害。又把曹植身边的人清除殆尽,让陈思王曹植孤独有如救父的曹娥一样孤立无援。
细读《曹娥碑》文,其文采,取材对《洛神赋》有非常大的影响。
曹娥之父曹盱”安歌婆娑乐神”,因醉酒落入江中,不慎淹死,众人求尸不得。女儿曹娥十五岁,听说后,绕江啼哭,冀得父尸,不果。就跳入江中,七日后,背着父尸一齐浮出江面。乡人感念,俱哭奠于江畔而埋葬于河畔高处。上虞令度尚上奏朝廷,表为孝女。度尚请邯郸淳作文以记此盛事,邯郸淳文不加点写成碑文。刻于石上立于墓前。
其时的蔡邕正在写汉史,听说后扔下毛笔,骑匹蹇马赶到江边,无奈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又没灯火,只好摸字而读完。读后在背后写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舅″八字,掷笔而去,留下哑谜,众莫不解。
这还沒完……
建安中,曹操征讨汉中张鲁,路过长安蔡邕庄,蔡琰接待了他们。曹操首见《曹娥碑文》,立刻对那八个字谜来了兴趣,要猜猜。杨修在众人中己解了出来,让曹操大倒胃口。后于军中借故杀了”绝妙好辞”的第一个破解者杨修。杨修一死,断了曹植一臂,在与曹丕的斗争中败落下来。沦落成孤立无靠的陈思王。
黄初三年,曹植自封地甄城去京中述职,在旅途中形影相吊,寂寞无侣,神形恍忽,模糊中见一美人”凌沒微步”,翩翩起舞于崖畔之末,清波之上。说近不可及,说远似眼前。于是,写美人而叹命蹇,惜红颜而觉苍老。借与美人的相逢,畅叙理想与追求破灭之后,欲随美人渡江而去的希望,而现实生活的残酷又让只短叹命运的无情捉弄。
所以,曹植是在写洛水之神宓妃之邂逅相遇,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心情。
把《洛神赋》读上几遍,再去读《曹娥碑文》,在字里行间,水乳相融,情景痕迹无处不在,让人疑惑这《洛神赋》是不是《曹娥碑文》的影响结果。
大书法家王羲之楷书过《曹娥碑文》,大画家顾恺之作过《洛神赋图》,于是大家一挥毫,图文流传开来,成了文化史上的一篇情文俱美的华章。
曹植写自已的不幸际遇,让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风姿绰约给掩映了,其实他在哭自己的命,一如曹娥”无父孰怙”,只得投入滚滚波涛,踏浪出世,这才是才子的解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怎样评价《洛神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