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网友提问:

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优质回答:

汉武帝时期,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当时李陵,带兵去匈奴,准备讨征匈奴,但是因为孤立无援,加之自己的手下又叛变,告诉匈奴自己的军事情况。最后寡不敌众。不得已投降。群臣都说李陵贪生怕死,像匈奴投降。汉武帝,此时问司马迁有啥看法,司马迁客观的叙述事实,但是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以为是在为李陵辩解,于是被抓入大牢。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时期,也就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当时47岁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而招致宫刑,这是为什么?个人觉得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司马迁为人太过正直,不懂官场的那些套路。

“李陵事件”的始末是天汉二年,汉武帝出征匈奴,他想让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为主帅,但是大臣们觉得他难以胜任,然而汉武帝并没有接受大臣的建议,还是一意孤行。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天山(即南祁连山,在甘肃)攻打匈奴右贤王,又派李陵带领弓箭手5000名步兵,从居延北方出发。汉武帝本来是想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要让匈奴兵单单地攻打贰师将军的部队。

李陵到了约定的军期,就撤兵回来。在归途中遇到单于,单于用8万士兵包围了李陵的军队。李陵5000名士兵,箭射光了,大部分都战死,但他们所杀伤的匈奴兵也有一万多人。他们一边撤退,一边抵抗,连续奋战了8天,回来还不到居延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住峡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缺乏粮食,而救兵又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又诱导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有脸再回汉廷去见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部覆没,其余逃亡分散,能够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

汉武帝知道李陵投降很生气,觉得他即使被匈奴包围,就算战死报国也不能投降。更重要的是主力军李广利也打了败仗,相比于李陵5000兵力奋战杀敌,李广利的战败更应该被追究。但是当时是汉武帝封他为主帅,如果责怪李广利他就面子无光。为了保住龙颜,所以李陵的投降就更被放大了。大臣们也渐渐看懂了汉武帝的心思,于是也纷纷责怪李陵投降,觉得他家人应该收到处分。

但是司马迁为人正直,他并没有读懂汉武帝的心思,还是认为李广利的责任更大,更应该受到处分。结果当然是惹怒了汉武帝。

第二, 司马迁非常信任李陵的为人,为他仗义直言。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为人值得信任,觉得李陵肯定是假意投降,不是真的投降,他肯定是想寻找机会再报答汉朝。如果要投降,李陵又何必一开始以5000兵力奋战到最后?所以司马迁仗义直言,觉得应该调查清楚。

司马迁在《史记》还引用了《论语》里的话来证明李将军的为人:“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用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令,人民也不愿听从他。”司马迁说,这不正是指李将军吗?我看到的李将军,诚恳谨厚,就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说话。

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受到宫刑,这件事给司马迁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耻辱,但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从此,司马迁的眼光更敏锐、更有洞察力,也更专注于完成《史记》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正如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因为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支撑着他艰苦卓绝的编写创作工作,由此也给中国历史学留下了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并且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一时间朝野震动,大臣们都在指责李陵贪生怕死,汉武帝也认为李陵这样做有失大汉的尊严,因为作为一名将军你应该是战死,而不是投降。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了,没想到司马迁竟然替李陵辩解了起来,还责怪当时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没有及时救援。这就使得汉武帝大怒,一怒之下便把司马迁打入了大牢,后来处以宫刑。

其实小编觉得这次的李陵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线罢了,因为当时的司马迁正在撰写《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描绘成了一个泼皮无赖,说刘邦满口大话,还十分好色,汉武帝刘彻做为刘邦的嫡系传人肯定是不高兴的,谁能允许别人这么说自己的先祖。

这还没完,司马迁还在《史记》公然指责汉武帝的过失,说汉武帝竟然迷信丹药传说,真是愚蠢至极。做为西汉王朝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怎么可能允许司马迁这样子说他,自然也就对司马迁有了很大的意见,正巧过了一段时间李陵事件爆发了,而司马迁又为李陵辩解,本来就生气的汉武帝再加上以前的隔阂自然也就把司马迁打进大牢最后处以腐刑。

以上就是小编自己的见解了,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李陵乃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曾经率军攻打匈奴,不料战败投降于匈奴。汉武帝夷其三族,使得他与家庭及大汉朝彻底决裂,他的一生有家仇也有国恨,是一个极其矛盾之人,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李陵事件给史学家司马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横祸。

汉武帝听说李陵战败并且投降匈奴的消息,他非常之愤恨,朝中大臣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他们前几天还称赞李陵的威武,现在却附议着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行,当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之时,司马迁一边安慰着武帝,一面又痛恨那些似为墙头草的大臣,尽力替李陵辩解。

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一个孝顺父母,对朋友义气,对待手下如手足,为人谦和有礼,常常冲在战争的第一线,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们见李陵如今落魄了,将他的罪行夸大其词。

司马迁对武帝这样说:李陵只率五千个步兵深入了匈奴内部,他孤军奋战,死伤了很多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士兵不支,弹尽绝粮,走投无路之时,依然奋力杀敌,就算是古代名将也不过而已。李陵虽然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的人数之多,便足以震撼于天下了。

李陵之所以不死,而是投了匈奴,一定是寻找机会,回到本土,继续替汉朝效犬马之劳,司马迁的言外之意是说二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司马迁的直言激怒了武帝,武帝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驳,而嘲讽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监牢。

综上所述,汉武帝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法容忍的,而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是有缘由的投降,他只是想找合适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为李陵辩驳,因为触犯了皇威。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回答

天汉二年秋,汉武帝命令将军李广利和李陵一起攻打匈奴,李陵兵力不足,最终战败。

为保存兵力,李陵决定假降,汉武帝却误以为李陵真降,于是杀其全家。

司马迁也因在朝堂之上替李陵辩驳,而被处以腐刑。但是司马迁被处以腐刑的原因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人物,那便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

李夫人出生卑微,家族世代为歌姬,李夫人因为得到哥哥李延年的帮助得以进宫为妃,汉武帝因为其貌美,对她百般疼爱。

奈何李夫人福薄,在为汉武帝生下一子昌邑哀王刘髆不久后就去世了,汉武帝于是乎把对李夫人的宠爱都转移到刘髆和李夫人的家族身上,在朝廷上也十分器重李广利。

当李陵投降时,朝臣对其抨击如同狂风骤雨,而司马迁此时却站出来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一向有报国之心,忠于国家。

同时指出李陵以五千步兵斩杀匈奴两万骑兵已实属不易,最后战败也是因为兵力不足且孤立无援,然后又提到“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

他投降可能是为了争取机会回朝。

司马迁对于事件的客观分析,在汉武帝听来却有另一番含义,他认为司马迁是以李陵之事,来讽刺李广利虽为主将却未能旗开得胜,虽胜犹败。

汉武帝想着,心里便十分不得劲,觉得我那么器重他,你现在却这般说辞,莫不是“指桑骂槐”,便给司马迁处以腐刑。

其次,司马迁与汉武帝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

司马迁为人耿直,对于汉武帝有些看法或行为,他有不满之处更会当面“怼”汉武帝,不似其他大臣般世故圆滑,这也引起汉武帝的不满。

再者,两人对于国家发展的方法,也是背道而驰。 司马迁是注重经济发展,意图以经济来带动国家富强,而汉武帝则是是主张武力解决一切,注重开疆拓土。

对于司马迁而言,他看不惯汉武帝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对于汉武帝来说,他看不惯司马迁不懂变通,处处与他作对。

所以对于司马迁,汉武帝早就有了处罚之心,奈何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李陵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