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位多少年,活了多少岁?(秦始皇在位多少年死)

秦始皇在位多少年?

优质回答

一、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终年50岁。

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二、在此稍微普及一下秦国的整个历史

1、秦国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和蜀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2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传三世,共两帝一王,国祚共十四年

秦二世胡亥,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始皇嬴政在位11年,出巡五次,为何最后死在出游路上?

优质回答

谢邀!

这我真不知道,不是我干的啊!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称帝的十一年间,共有六次出巡,按年头来算占称帝年份的近一半时间,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算得上够勤奋敬业的帝王。

第一次巡视是公元前220年,统一的次年。第二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这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也是东巡。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这是第一次北巡。第五次巡游是公元前214年。第六次是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先后到达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这一次巡游至平原津秦始皇得病而亡。

秦始皇为什么频繁迅游?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宣威。秦朝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六国复辟势力仍蠢蠢欲动,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多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东方是原六国之地,东方郡县是在统一战争中新设立的郡县。二是了解民情,祭祀颂德。东巡中较多的是“刻石颂秦德”,强调的是“歌功颂德”,从刻石的内容来看,应该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其中包含着一些政治主张。经过巡视了解,为制定政策法度做参考。三是求长生不老药。帝国刚刚建立,儿子都缺乏历练。为帝国长治久安忧虑。听说蓬莱海上有仙人,有长生药。秦始皇六次巡游,三次到山东半岛。,也是一种注脚。

秦始皇巡游是很辛苦的。那时砂石路、木鼓轮车,车马条件简陋,极其颠簸。现在高速路,坐轿车还很累。而且秦始皇出巡时间长,平均历时约为五到六个月,其中短者:二、三个月,长则几近—年。秦始皇为了新生的国家,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属于因公殉职,够敬业的皇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何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立后?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而皇帝和皇后作为夫妻,通常是联系在一起。所以,既然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那么中国第一位皇后就应该是秦始皇他老婆。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

因为秦始皇从登基到去世,他就没有立过皇后,别说皇后了,他连王后都没有!因为通常来说,皇帝的女人,那就是一国之母啊,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历史,历朝历代,哪个皇后没有上史书啊,即使是后宫妃嫔,也大都会有着详细的记载。就算是在秦朝建立之前的秦国,其历史也不是只记载男性,不记载女性。

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芈八子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名声差的一塌糊涂,也照样在史书上留下了记载。

但唯独秦始皇,他的后宫并没有在历史典籍中出现,更没有“立后”一事。

正史上所记载的和秦始皇有关的女人有且仅有四个,分别是嫡奶奶华阳太后,亲奶奶夏太后,母亲赵太后,巴蜀寡妇清。最有可能的寡妇清那时出了名贞洁啊,秦始皇当亲誉巴清为「贞妇」!

所以,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来看,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帝王生涯,没有“立后”!

那他为何不“立后”呢?

这应该和他的母亲赵姬有关,这个女人的名声可不是一般的差啊!仅仅是他和吕不韦、嫪毐那些破事儿,就足以将秦始皇的脸都丢尽了。

所以秦始皇从小就讨厌后宫,甚至于看不起女人,进而专心于建功立业,以及长生不老。如此一来,秦始皇的后宫在历史上就没有太多的存在感,而能得到秦始皇认可,母仪天下的女人,更是没有出现。

当然,秦始皇肯定是有女人的,不然像扶苏、胡亥这些人是哪蹦出来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大泽乡起义”爆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这里来看,公子扶苏很可能有着楚国人的血脉,他的母亲很可能就是楚国的某位公主。而由于秦始皇灭亡了楚国,扶苏母亲便被刻意从历史上抹去痕迹。同理,其他各国与秦王和亲的公主们,也可能有此遭遇。

这估计也是秦始皇后宫没有什么记载的原因之一!

大家好,我是白话历史君,粗鄙之见,还请多多指正!

婚姻历来都是一种政治博弈。从古至今,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下里巴人,结婚都是财力、社会地位、人才品貌等多方面的平衡,所以才有一句话“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等词语。很多有人生智慧的大家族在嫁女或娶妻方面都有很多讲究,不一定高攀才是好事,“门当户对”的原则直到如今也还没有过时。

(爱情除外,结婚是一种结盟的仪式)

中国古称华夏,图腾乃是龙凤呈祥。一般认为龙是皇帝的化身,是阳性雄刚的力量;凤则是皇后的化身,是阴性母仪天下的慈爱。可实际上,龙既是雄性,凤也是雄性,龙凤琴瑟合鸣,难道是断背?其实不然,龙、凤所代表的乃是以龙、凤为图腾的部落,龙凤呈祥所体现的即是部落的融合。融合最直接的方式,即是婚姻,不管是战败求和,还是礼聘为婚,纳女都是最能体现双方关系密切的方式之一。婚姻产生的后代天然就具备了两个部落的利益,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家人。

既然婚姻中女方自带流量,那么女方娘家的势力背景越是雄厚,就越能为女方撑腰,在夺嫡之争立于不败之地。周幽王宠幸褒姒,就想废长立幼,结果平王的外公是申候,竟勾连了犬戎,攻破了镐京,周幽王死难。到了战国初期,秦楚由于都被视为蛮夷之邦,反而惺惺相惜,接连几代人都互通婚姻。楚地的女子嫁到了秦国,逐渐也形成楚人在秦国的势力集团,这一点在宣太后时达到了顶峰,楚人几乎占据了秦国的朝堂,外戚集团把持朝政。直到秦庄襄王,还不得不贿赂安国君的华阳夫人才得以被立储。秦昭襄王应该最能感受到外戚的掣肘,因为直到宣太后芈月去世后,昭襄王才开始亲政。

(秦宣太后芈月)

秦始皇扫灭六国,建成了煌煌的功业,首开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的先河,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秦始皇的制度革命都被写进了秦法,逻辑严谨,事无巨细。有句话叫做矫枉过正,对于传承了千年之久的贵族封建制,秦始皇如不能以非常手段,实在不能获得制度革命的振聋发聩的效果。因此秦始皇的革命性的制度,更多是被设计出来的,并不是历史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如成文的法律条文,秦始皇设想出了最完美的专制方式——不封贵族、不立太子、不封皇后。如此,皇权之外,再也不可能形成另外一股势力。

可是秦始皇却忽略了一点,头重脚轻的政治秩序,虽然能够做到中央集权,却没有有效的制衡手段。一旦中枢发生变故,地方无力勤王。而且,这套政治秩序,只能雄强的君主才能驾驭,一旦主弱臣强,势必会造成皇权旁落。皇权本就孤家寡人,就如同荆轲刺秦,满大殿的文武官员,竟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秦王被荆轲追逐,因为他们都被解除了武器。

(荆轲刺秦)

所以秦始皇设计的封建帝制专制制度,是教科书一样的,缺少了容错机制。不立皇后,也就意味着后宫不能形成外戚集团,不能对皇帝形成掣肘。这说到底是秦始皇对他所建立的帝国和创建的制度太过自信了,他根本没有想过高高在上的皇权也需要结盟,而最佳的结盟对象即是后宫的皇后家族。很多人认为秦始皇不立皇后是因为心理障碍等原因,可是如何解释秦始皇不封功臣,不立太子呢?当然,秦始皇不希望宣太后那样的外戚势力再度出现在朝堂,对皇权形成制约。因为同样的原因,不止在宣太后时出现过,在秦始皇执政初年,又再一次在赵姬周围形成了嫪毐集团。嫪毐甚至还对秦朝文武说过“我乃秦王假父,汝安敢与我斗口?”虽然先秦时代民风淳朴,思无邪,但是嫪毐叛乱一事,却让秦始皇忍无可忍。秦始皇因此对后宫形成的权利中心心有余悸,也是理所当然。

秦始皇来不及想明白的事,秦二世也没想明白,因为秦二世也没有立皇后,秦朝因此就成了历史上唯一不立皇后的大一统王朝。汉朝建立后,刘邦出身平民,根基不深,如何能够压服众多的“布衣将相”是摆在刘邦面前的重要课题。刘邦需要结盟,不仅需要皇后的家族势力,也需要最核心的几个丰沛老乡的鼎力支持。因此,刘邦修改了秦始皇的金科玉律,封国并行,扶持起了外戚势力,打造了平衡的权利分享体系。如此,才有了汉朝400年天下。以后的中华帝国,基本都延续了汉朝的权利制衡的道路,皇权是最大的世袭家族势力,在皇权周围,还有大量的家族势力与皇权结盟,形成了共治的格局。龙凤呈祥作为一种融合的象征,也作为婚姻在权利制衡中的保障作用成为了中华的道德传统流传了下来。

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世皇帝,那秦朝二世皇帝在位三年就覆灭,如此,秦朝覆灭是谁之过呢?

优质回答

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表面上亡于败家子胡亥之手,其实根子还在秦始皇身上。就像一棵大树,根子已经烂了,不管风大风小,这棵树早晚得倒,只是来得快与慢而已。

秦亡原因众说纷纭,说说个人一得之见,与感兴趣的朋友交流。

1、一人掌国,国只一人。

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方士卢生评价他:“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这个靠炼丹药、找神仙、蒙骗为业的方士,真本事不见得有,看人倒是很有见地。

横扫六国后的秦始皇,心态已膨胀到极点:眼里心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笃信用严刑和杀戮,足以让天下人畏服;朝堂之上,博士用做摆设,御史不敢谏言,三公九卿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办事员,不用谋划国事,不用建言献策,只要奉诏办事即可。

吴越王钱镠说过: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一人发号施令,群臣钳口噤声,国事朝政如何理顺摆平?

秦始皇极力想表现他的英明神武,实质上却是最大的愚蠢。

2、郡县虽好,操之过急。

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实行的都是封建制政体,依靠血缘关系来保持政权的稳固。封建制有个大缺陷,经历若干代之后,血缘越来越远,凝聚力就越来越低,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秦始皇大约是看到了这种弊端,他不想让朝廷对地方失控,不想若干代之后自己的子孙打来打去,所以强推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可他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郡县制是新东西,有一个逐渐为人们适应接受的过程。条件不成熟,靠镇压强制推行,必然引起反弹。即使秦民能接受,六国百姓绝不愿意接受。人心不服,容易生乱。

二,郡县制需要朝廷向各地派遣官吏和武装,保持地方安定。刚刚征服六国,秦王朝既没有那么多的能员干吏,也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貌似强大的帝国只是个空架子。因而六国烽烟一起,帝国大厦訇然倒塌。

3、昧于识人,留下隐患。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力不足);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成服也(心悦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这是孟子说过的话,揭示的是人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靠强力难以收服人心,而强悍的帝王恰恰最迷信强权。

帝王强悍,身边的红人难有忠臣。忠臣或被杀了,或被贬了,或自己主动躲开了,留下来的多是贪恋荣华富贵,善于巧言媚上的一类人。

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规律,秦始皇和他的红人也上演了同样的戏码。

李斯:

李斯知识渊博,才智超群。他由楚入秦,经过三十多年宦海浮沉,从吕不韦相府的食客,一步步升迁,直至成为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丞相。

李斯是能臣,却算不上秦始皇的忠臣。赵高一通威胁加利绣,他便与之同流合污,参与到沙丘之变的阴谋中,辜负了了秦始皇对他的知遇之恩。

李斯如果有忠臣的风骨,赵高的阴谋便不会得逞,也就不会有大秦帝国的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昧于识人留下的隐患。

赵高:

赵高父亲犯罪受宫刑,母亲没为官奴婢,兄弟都生于隐宫为宦官。秦始皇见赵高精明强干,通于狱法,把他提拔为中车府令。

赵高曾经犯重罪,由蒙毅按秦律查实审明,判处死刑。秦始皇不知搭错了哪根筋,不但赦免了赵高的死罪,恢复了他的中车府令职务,还让他兼任了符玺令,给他后来疯狂报复蒙氏兄弟,颠覆秦国江山提供了方便。

当初,若是按律诛杀赵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沙丘之变,这是秦始皇凌驾法律、昧于识人留下的大毒瘤。

胡亥:

秦始皇有十八个儿子,扶苏为长,胡亥最小。其他皇子或贤或不肖不得而知,起码据史料所载,扶苏有德有才,胡亥则溺爱乖戾不成器。

说胡亥不成器,并非空穴来风。

胡亥少年时,一次秦始皇赐宴皇子和群臣。皇子们先退席,见到大臣们的鞋子整齐地排列在殿外廊下,那些鞋子大多做工考究、样式漂亮。胡亥走过去,对着鞋子一通狂踩乱踹,他的皇兄们看得直皱眉,却无人敢阻止他。

都说“知子莫若父”,胡亥在秦始皇身边长大,这位皇父对小儿子的乖戾,即使未能亲见,也不见得没有耳闻,出于溺爱,出巡偏偏带着他,这就为秦室江山被颠覆埋下了祸患。

一个倚重了一生的大臣、一个亲手赦免了的阉宦、一个格外疼爱的小儿子,共同促成了“沙丘政变”,把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大皇帝,夹杂在几车臭鱼中一同运回了咸阳。4、体制健全,形同虚设。

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为秦帝国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国家管理体系。中央政权有三公九卿制,地方政权有郡、县、乡、亭、里制。架构完整,层级鲜明。

体系虽好,但也有缺陷:一是虽有完备的体制,却没有足够的人才充实相应岗位;二是缺乏过硬的制约机制,上下层级的管理制约关系,往往因为权威人物的个人好恶遭到破坏,人治代替了法制。

尤其是上述第二点,在秦始皇身上体现的最为鲜明,于是终究酿成了大患。

赵高能死里逃生,官复原职,并进而兼掌符玺令,一定是逐步得宠于秦始皇。而皇上的身边人一旦得宠,常常具备了“一言升迁,一言杀人”的能力,他的权力边界就将无限扩大,成为谁也惹不起的人物。

赵高以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胆大包天,敢于策动沙丘政变,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按秦官制,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他的顶头上司是太仆,太仆才有资格向丞相言事议事。

如果制度严格,赵高就没有机会游说李斯,加以危胁利诱;如果赵高不是皇上的红人,太仆则不可能不对赵高的行为加以约束。

有了这双重约束,赵高怎么敢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

无论制度如何健全,只要受到人治的冲击,制度就必然变成了摆设,难以发挥作用。

一、秦朝统一全国首功秦始皇,灭亡首过亦是秦始皇,主要原因是弦绷的太紧了。

(一)、秦始皇手里的事,个个都是大手笔,甚至于是超大手笔,除了修陵和阿房宫外,都是统一国家后必须干的。

但是,在当时全国几千万人口,而且是刚刚经过十几年统一战争后,青壮年死亡过多,伤残过多,全国经济战耗太大的情况下,是不能着急的,是需要统一计划、规划后,逐步实施的百年大计。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弦绷的太紧了会断的。

1、勾连长城和修国防直道。原来周朝各北边及西北边的诸侯国,都北边及西边修了各自的长城,以防御当时的主要外敌一一来自北边及西北的游牧民族是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外敌。但是,是各自为政,良莠不齐,有的己年久失修。

这是日后必须干的。可不是立马就得大干的。可以统一规划设计,让守边军在守边的闲时,先力所能及的干一些。也只能十年后大干一二十年了。

但是,秦始皇太心急了,大力强征民工。这个从《孟姜女哭长城》中可见一斑。

2、打通国内原来形成的交通壁垒。原来大国是七国,还有一些小国。各国都自扫门前雪,各自为政修自己的路,甚至于为了防范而设置障碍。

统一后连接这些路是必须的,而且,为了防止分裂,为了商品流通,应该是抓紧时间修的。

这个应该下达到各郡去抓紧修通。应该没有争议。

3、派40万大军征讨岭南。这个是野心太大了。应该是先守与岭南交界处,稳步推进。

也就是说,必须瞻前顾后。一边稳步推进,一边听候中央的临时任务。

岭南当时基本上处于部落制和松散的部落联盟制。一步一步来,迟早是秦朝的国土。

4、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车同轮。

这个我估计当时仅仅是提出了统一标准,后来汉朝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原因在于当时普遍文盲的情况下,得一二代人完成。

比如文字方面,古人是很固执的,加上一些人对秦的仇视,只可能是为了去各地贸易的人积极响应了。

又如尺子和秤,对古人来说是值钱的东西,他们往往使用几十年才能坏。坏了买新买旧还看形势呢。不知道当年是统一到十两,还是十六两。我记得七十年代还见人用十六两秤。

车同轮也一样,当年一个马拉车就与现在的汽车一样值钱。只能等旧的破的不能再破了,才肯换新的。

5、兴修水利。这是最直接的惠民工程。应该是稍加说服就积极干了。

6、修陵和阿房宫等。

秦陵到现在都是基本上领先的,可见秦始皇对此下的势多重。应该是劳民伤财工程。当时经济条件下,应该简单的。

阿房宫之类的,当时就不该修。要修也得等二三十年后去干。实际上,当时也是半途而废。这个与慈禧的颐和园是一个道理,劳民伤财,伤天害理。

(二)、用人上的失误

1、接班人问题上失误。这个有争议。有人说是赵高篡改等等。总之,胡亥的威权差的太远,难以服天下。

2、把贴身近臣赵高未看清。在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起了很坏的作用。

3、对李斯未安排好。为什么李斯压不住赵高,是能力不行吗?应该不是。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认为秦始皇没有搞好李斯与赵高的权力制衡问题。

4、为什么远征岭南大将不回头?

二、二过是胡亥及赵高无能

1、胡亥为什么杀了大量的弟兄,而不是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无非就是自己心虚和太多人不服。

2、胡亥难以驾驭赵高。

3、赵高只争权,无力理政。

总之,是秦始皇在全国十几年大战后,不知道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在全国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大兴大型工程,绷断了基层民众的弦,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为导火索的各地起义,恰好被六国复辟势力利用。胡亥无力应对而亡。

秦始皇是公元前200年,中华5000年,现在是公元2018年,那3000年去哪里了?

优质回答

嬴政结束战国乱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封建时代,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延续了2000余年的封建制度结束,在经历了为其38年的民国乱世之后,于1949年中国的历史正式跨入了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从秦始皇时代至今,确实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要注意,这是从封建时代至今的历史。但是请注意,中华文明的历史又不是从封建时代才开始的,在秦朝之前,中国的历史还经历了夏商周这三个奴隶时代的家天下王朝。

如今的考古发现已经实物证明了商朝和周朝的存在,商朝的岂止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而周朝则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这两个朝代加起来存在时间超过1300年。

至于夏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奴隶主王朝,因为一直只见载于史书中,没有在考古发现中发现实证,因此西方世界一直不承认夏朝的存在。但是我想说的是,一群拿着荷马史诗当历史研究的人凭什么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说三道四。中国的先人白纸黑字的记载了夏朝的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1975年在河南,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古城遗址,即王城岗遗址,根据C14检测,王城岗已知的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根据历史记载,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早期都城所在。

同样的还有二里头文化遗址,存在于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极有可能是夏王朝中晚期的国都所在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夏王朝的神秘面纱会不断被揭开,其存在的实证也会被人们所发现。

而在夏王朝之前,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还存在着炎黄、尧、舜这样的部落联盟时期。人文始祖黄帝活跃的时期大概在公园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之间,因此从黄帝时期开始算起,到现在差不多就是5000的时间了。

很多人会认为黄帝时期的历史不过是传说而已,当不得真,中华文明的历史没有5000年。这就说法就大错特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至今何止5000年,也许有6000年,也许有7000年,也许更多,黄帝时期绝对不是中华文明的起始。

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仰韶遗址,据检测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也就是距今7000年到5000年左右。

无独有偶,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发现的河姆渡遗址,和仰韶遗址差不多是同时代存在的,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墓葬里面有各种陶、瓷、石等物品6300多件,还发现了谷物、纺织器具,表面早在七八千年前,长江中下游流域就已经存在相当先进文明了。我相信,中华文明的历史还要更早。

过去辉煌就让我们放在心里,因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留存至今的一个,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还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文明。

中华五千年的起点不是秦始皇,还包括了更早的上古三代(夏、商、周)和黄帝时代,因为黄帝被认为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至2100年,加起来就是5000多年了。

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是远古时代,属于原始社会,后世有很多关于这一阶段的创世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女蜗造人等,但没有文字记录。

1,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前2100年

同属原始社会时期,也有很多神话传说,但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中人类已经是主角,三皇五帝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比如炎帝、黄帝,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这一时期有文字记录,但不是当时就有,而是后人记载的,比如大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就提到了三皇五帝,还专列了《五帝本纪》。不过司马迁拿不准三皇五帝的具体时代,没有明确的纪年,那黄帝生活在公元前3000-前2100年的说法从何而来?

辛亥革命爆发后,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当时的学者考证认为,黄帝纪元应该是公元前2698年,到1912年恰好是黄帝纪元4609年,因此孙中山先生宣布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民国纪年之所以向黄帝看齐,跟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无疑有极大关系。

2,奴隶时代,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

这个时代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尧、舜、禹为代表的“禅让制”阶段;二是夏、商、周为代表的“家天下”阶段。这其中,商、周时代已被考古发现和文字记录所证明,但夏一直未被考古发掘证实,因此在古今中外一直存在很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夏朝的存在有待商榷,至于尧、舜、禹时代更是只有后人留下的文字记录。

3,帝制时代,前221年-1911年

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熟悉,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直到清朝灭亡,帝制终结,有着丰富的文字记录、考古发现,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4,民主时代,1912年-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全新的民主时代。

其实,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只是一个约数,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没有必要为此锱铢必较,争出个长短高下。无论我们的历史有多久,都无损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秦始皇在位多少年活了多少岁.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