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辜鸿铭简介(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的后人_辜鸿铭的作品_辜鸿铭的妻子)

辜鸿铭是最后一位大儒吗?

优质回答

被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儒,不是辜鸿铭,而是梁漱溟。

大抵粱先生更长寿,对佛学哲学更精深,他一生只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处去?

终生恪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梁漱溟,认为其该变化的早就变了,不该变的永远都不会变,而这些不变的中国传统将统领世界。

相较于梁漱溟的宏大,辜鸿铭学贯中西更入世些,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则誓死捍卫传统文化的尊严,的确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儒。

辜鸿铭曾在宴会上公开宣称,《天演论》讲物竞天择,于是国人只知物竞而不知有公理,以致兵祸连天民不聊生;而《茶花女》教青年侈谈恋爱,而不知礼教为何物。有权在手定要杀严复和林纾,以谢天下方得太平,称他为老怪夫子亦不过也。

世纪春秋过,今人笑谈辜鸿铭,最有趣莫过辫子教授,和关于纳妾的”茶壶茶杯论”,给后人以迂腐守旧的老夫子形象,其实远非如此也。

在鲁迅都曾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时代,无数学人曾认为中华文化的落后导致国家落后,未免偏激了,对本土文化嗤之以鼻,一概打倒的。

他则在《德不在辫》中说:你们以为穿西装,留时髦头,便够摩登了?我告诉你们,孔孟似然披上猴皮,还是圣贤;猴子纵然穿上蟒服,仍是兽类。内心未变,外表变更,毫无关系。

他留辫等爱好,因之被世人视为”复古后退老顽固”的”腐儒”,其实不过用留长辫穿旧服等偏激的行为方式,逆流而上地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叹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虑罢了。他深遽思想内涵和国学造诣,令后人感叹其目光的前瞻性,无人可及。

在崇洋惧洋的社会风气下,他清醒认识到传统文化坚守的必要性,并终生致力于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盛名远播海外。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极强。家里常年供奉祖宗牌位,常年祭祀。认为自己虽姓”辜”在汉语里有”罪”之意,但并不足以为羞,如果人数典忘祖,才真的可耻!

有13个博士学位,通晓9种语言的他,立志于沟通中西文化,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国学经典,译成英德文字刊行海外。

他还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故事》《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认为要评价一种文明优劣,必须看它能够产生怎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人的性格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知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主要支柱。羞耻感可谓是人的道德底线。”

他的书改变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并成为我国最早被提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当然辜鸿铭也有传统保守的思想,比如他的”茶壶茶杯论”,酷好缠足等传统文化糟粕,全部拿来主义也是应受批评的。

很多知名学者不理解他,甚至有人建议将其逐出北大。好在蔡校长力挺,称”他是位学者、智者、贤者应予包容。”知辜莫若蔡啊。

于是长衫长辫戴着瓜皮小帽的辜鸿铭,和他的长辫子车夫,得以继续成为北大校门口一道怪诞的风景。

孔孟之后无大儒。如果有的话,儒学就不应该衰落,不应该异变!但凡脱离易经原义,孔子学说的,都不是真正的儒学。

严格的说,孟子已小有脱离,致儒学风骨有损,造成先天性缺钙,何况后世乎!靠一时之权势熏天,社会影响来定谁谁是大儒,其中大有趋炎附势,盲目吹捧之嫌!

后世所有所谓大儒,颓为封建朝廷的走狗鹰犬,极尽傍虎吃屎,愚弄民众之能。对儒学的衰落、倾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坚定卫道,舍弃荣辱,舍生忘死之士。乡间野老,却有在外敌入侵时,弃命以对者!这正是,后儒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蝇营狗苟,以儒充人的不要脸之处!

否则,何来“大力弘扬”的必要?设国人早已非常清楚明白,决不会出现如此激烈的争斗辩解。此皆为历代腐儒所导致也。百伸不可卸其责,千辩不可恕其罪矣!

故,打倒所有后世所谓“大儒”,是极其重要,顺理成章,非常正义,非常必要之举!非打倒不可复兴儒学,非打倒不可弘扬儒道也矣!

哈哈!升斗小民,此言不可谓不疯,正所谓老朽聊发少年狂是也。所幸人微言轻,形不成什么波浪,恰如蜉蝣涉水,蜻蜓微触,于大局了无所碍,高、牛之人不屑顾之,故敢于撒此直泼也!嘻嘻,微乎虽微,随意咋呼,有啥说啥,不亦乐乎!

如何评价辜鸿铭?

优质回答

辜鸿铭就是一个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脱口秀演员,他说的话不能当真,因为他所有的观点直指那个时代最可怕的方向——复古。

如果辜鸿铭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喷成筛子,可是在那个时代,虽然谤满天下,却也誉满天下,实在是一大奇景。

辜鸿铭这个人,严格来说算是外国人。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马来西亚的橡胶园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英国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辜鸿铭从小聪明伶俐,受到了橡胶园主人布朗夫妇的喜爱。布朗夫妇没有子女,就认他为义子。也正是因为布朗夫妇的帮助,辜鸿铭10岁就离开马来西亚,到了欧洲学习,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后来,辜鸿铭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受到了著名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辜鸿铭曾说自己在德国读博士,一共得到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可是辜鸿铭在德国总共才呆了不到3年。按照德国的学制,除非作弊,辜鸿铭绝无可能得到那么多的博士学位。况且辜鸿铭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驳斥别人的质疑。

与当时伍廷芳、唐绍仪等人的少年得志不同,辜鸿铭“得到十三个博士学位”后的20多年,始终默默无闻,一直到1909年才发表了代表作《中国的牛津运动》。

从1880年到1909年,辜鸿铭干什么了?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回炉重造了!

1880年辜鸿铭回国时,偶遇了语言学家、教育家马建忠,与他畅谈三日,改变了志向,从此以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马建忠,著作有《马氏文通》,长期在李鸿章幕府任职,是李鸿章外交和洋务的高级顾问。同时,也正是马建忠最早绘制了“太极旗”,后来成为韩国国旗。

辜鸿铭和马建忠相遇是,辜鸿铭24岁,马建忠36岁,辜鸿铭自称有13个博士学位,马建忠则是刚刚得到巴黎政治学院的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马建忠大器晚成,早在26岁时就是李鸿章幕僚,和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同为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辜鸿铭回炉重造的地方,是中国最有学问气息的地方——张之洞幕府。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担任翻译。这样的工作实际上随便一个有国外北京的华侨都能做到,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远不如其他本来就有维新思想或者洋务干才的人。

张之洞成立自强学堂时,辜鸿铭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可见他在张之洞幕府并不出名。

辜鸿铭的很多观点,被知识界和文化界传为笑谈。这不是对他的赞誉,反而是对他的嘲笑。

辜鸿铭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应该就像茶壶和茶杯。所以,一夫多妻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辜鸿铭一生都留着自己的小辫子,在他眼里,满清的小辫子是文化的象征,不能割掉。

辜鸿铭还到处吹捧中国女人的小脚,还公开发表了品小脚的文章,令人作呕。

辜鸿铭192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仔细一分析,就容易把中国带向绝路。

辜鸿铭的说法,实际上也让很多人接受了,流传到现在就是两句“要找唐文化,要去日本;要找明文化,要去朝鲜。”元朝统治中原,让唐宋文化丢失大半,但日本因台风打败忽必烈船队,得以保持旧文化;清朝统治中原,让明朝文化损失大半,但朝鲜却保持了明朝文化。

说到这,辜鸿铭的思想内核就十分明显了,日本那么发达,正是因为学了中国1000年前的唐文化,所以中国想要富国强兵,直接去学唐文化就行了!

还是复古思想!

辜鸿铭没有看到的是,日本明清时期虽然是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可是兰学一直在发展。兰学就是来自于荷兰的学问。正是有兰学的发展,才让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阻力小得多。

日本虽然保持了一些唐朝文化,可是唐朝文化并没有对日本的近代化强国路有任何的积极作用。恰恰相反,日本一直都在提的口号是“全盘西化”和“脱欧入亚”。日本连自己的本土文化都可以抛弃,又如何会珍惜1000年前的唐朝文化!

别人都说辜鸿铭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可是他在哪边都是了解个半吊子,距离一代宗师的位置还差得远很远很远!

如果辜鸿铭对别人说自己是受到马建忠影响成了这样,马建忠还不得被他气死!马建忠给郭嵩焘当翻译时,一直宣传维新思想,在李鸿章幕府也是积极推进洋务运动。马建忠在庚子年准备与八国联军和谈时操劳过度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辜鸿铭,这个清朝腐朽文化下的怪胎,以一种脱口秀、小丑表演的形式成为当时的奇观,实在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耻辱!

一个世纪之前,西方曾流传着一句话“到中国不可不看紫禁城,不可不见辜鸿铭”。

辜鸿铭著有《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的牛津运动》等著作。他向西方宣传了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翻译了中国古代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大学》三本,并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英国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人都曾来中国拜访他。1913年,辜鸿铭与诗哲泰戈尔一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辜鸿铭旧照)

在当时的西方世界,辜鸿铭几乎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不过,辜鸿铭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

1857年,他出生在马来半岛槟榔屿的一个英国橡胶园。早年间,辜鸿铭的祖辈从福建迁至南洋谋生。到辜鸿铭这一辈时,他已经是第三代华侨。辜鸿铭的父亲叫做辜紫云,是当时英国橡胶园中的总管。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纯正的西洋女人。

橡胶园主人布朗尤其喜欢这个混血小孩,他将辜鸿铭收为义子,并让他从小就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等到辜鸿铭10岁时,布朗想将辜鸿铭带到英国接受教育,辜紫云很快答应了下来。

临行前,辜紫云拉着儿子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这句话在幼小的辜鸿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就了后来的那一位狂儒。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了14年。在这段期间,他先后获得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并且还精通九国语言。在25岁的年纪,辜鸿铭已经成为了一名精通西学的优秀青年学者,年纪轻轻已然声名显赫。

(张之洞画像)

1881年,辜鸿铭在回到故乡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潜心去钻研学习中国文化。在感受到《论语》《中庸》等古代大作伟大的思想精神后,辜鸿铭决定在西方大力宣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1885年,辜鸿铭前往成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外文秘书。在张之洞府上的二十年间,辜鸿铭一面为张之洞统筹洋务,一面专研国学。并且在这段期间,辜鸿铭还将《论语》等著作翻译为了英文,在西方报纸上刊载,引发了西方人的持续关注。

辛亥革命后,辜鸿铭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不过,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辜鸿铭却和陈独秀、李大钊的方向等人背道而驰。辜鸿铭是封建帝制的最忠实拥护者,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依然在脑后留着长长的辫子,这在当时显得颇为特立独行。

曾经有学生问他,为何留辫子,他反而对学生说:“我的辫子长在身上,而你们的辫子却长在心里。”

抛开外形不说,辜鸿铭的很多思想,似乎都带着“传统”的味道。比如他对封建“一夫多妻制”就非常地推崇。他曾说:“妾者,立女也。当男子疲惫之时,有女立于其旁,可做扶手之用,故男子不可无女人,尤不可无扶手之立女。”并且他还认为,男人女人就像茶壶与茶杯的关系,茶壶可以只有一个,但茶杯却应该有很多。

(陈独秀画像)

后来有一次在日本演讲时,他曾提出过“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一观点。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在中国频受欺凌后的一声的痛心疾首地呐喊,但实际上却是在赞扬中国文化。他提出,日本人之所以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真正的大唐文化,才得以有了今时今日的强盛。

值得一提的是,辜鸿铭钻研了中国文化后,却又开始蔑视西学。这与当时他在北京大学的同事胡适完全相反,因此两人也颇有些不对头。

辜鸿铭很狂。当日本人推荐他去当张作霖的顾问时,张作霖眼见这个老头古板怪异,便问他说:“你能做什么?”

辜鸿铭在怔怔地看了张作霖几眼后,直接转身离去。

后来,在国外的多次演讲中,每当有人质疑中国文化,或是鄙视他时,辜鸿铭总能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让对方羞愧难当或是当场折服。

说起来,辜鸿铭确实是当时的一位狂人,但他也的确有狂妄的资本。他曾评价自己是中国仅有的两位好人之一。而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吃了几年前清的俸禄,所以要一生坚持保皇。对于这样一个人,说他是狂儒,的确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资料:《辜鸿铭传》)

中国近现代史中发生过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优质回答

在这里我想推介一下章太炎和邹容之间革命情谊的故事。

十九世纪初期,章太炎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闻名遐迩的民国时期的学术泰斗和大师级人物,而弱冠之年的邹容却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革命青年。共同的反对清庭和拥护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与理想,把这一壮一少二位风云人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时,、章太炎先生是34岁,邹容只有18岁。相差16岁的章邹二人成为了患难之交、革命之交和诗律之交。

因《苏报》案章太炎被捕入獄。邹容为了大抱不平和声援章先生,也主动进入獄中伴随章先生苦渡铁窗岁月,他与章先生在獄中互相支持,互相声援,互相鼓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谊。

邹容因名望较低,所写《革命军》一书无论在影响上和发行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本揭露清庭腐败、宣扬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思想的优秀文章得不到广泛宣传。后来,章太炎则主动为《革命军》一书作序,邹容则以“革命军中马前卒”作为笔名。从此,发行量剧增,影响巨大。

邹容在监獄中被折磨致死,其时年仅21岁。章太炎出獄后与蔡元培等人将其葬于上海,并亲自为邹容写了墓志铭,号召人们学习邹容的革命精神。

邹容和章太炎(章炳麟)就是这样一对革命的忘年交。

溥仪在故宫装了部电话,打给了胡适,这位留洋的博士竟也感激涕零,去故宫拜望皇上,还逢人就显摆。

末代皇后婉容在皇宫骑自行车。这位姿容绝美、时髦聪慧的皇后从纯真少女堕落成为非人非鬼,不知是封建礼教毒害,还是性格使然。

徐志摩抛弃了怀孕的发妻,陆晓曼摆脱了堪称绅士的丈夫,自以为是郎才女貌,神仙眷侣,让老师梁启超证婚,谁知梁当着众人面,痛斥二人用情不专,德行欠佳,两人那个尴尬就别提了……

如何理解民国学者辜鸿铭的话「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优质回答

辜鸿铭的这句话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的,原话是:“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很多人认为辜鸿铭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蔡元培对他有知遇之恩,否则他可能会说中国只有他一个好人,我个人却深不以为然。

辜鸿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人,辜鸿铭头上有一大堆的博士头衔,据说总共有十三个。同时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语等八种语言,在语言方面似乎有着天赋异禀。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等都曾留下他刻苦攻读的身影。名校、名师再加上个人的悟性造就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天才。这样的人才,就是放在当今,也不可多得。

窃以为,辜鸿铭说这番话,绝非因为感恩蔡元培,而是发自他的内心。辜鸿铭虽然攻读的是西学,但是他是一个真正洋为中用还排洋的人,在老外面前,腰杆一直就很直,骨头很硬。

他内心一直非常推崇汉学,曾经把三字经、千字文等译成英语,在课堂上教学,读出来跟唱歌一样,把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却也乐此不倦,收到了教授英语的意外效果。

在辜鸿铭身上,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他是一个全盘西化的人,但却是一个保皇党。他回到中国后,除了工作就是研究经史子集,在外国学者眼里,他是一个狂热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代言人。或许因为他维护中国文化的狂热,显得有些一味地复古,政治上相当幼稚,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甚至为慈禧大唱赞歌。

当世人都在以空前的热情追随革命新潮、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诀别时,他却拖着一条灰白小辫、带着一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以这样一个滑稽的身影固执地出现在行人的视线里。古怪狷狂的他不仅把少年留洋时所穿的西服革履悉数锁进了箱底,还在赠给张勋的对联里自鸣得意地吟道:“荷尽已无擎雨盖(指清朝官帽),菊残犹有傲霜枝(指辫子)。”

而且其人格非常孤傲,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时,自任大元帅。辜鸿铭在别人的引荐下见到了张作霖,那位匪气十足的张大帅倒是对辜鸿铭一身油光锃亮的清朝服饰和一条灰白的小辫子很感兴趣,但是不知此人有什么来头,见面就冒失的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马上联想起当年张之洞对他的礼遇,很是对张作霖这种土豪有些不屑,独自拂袖而去。

辜鸿铭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因此,在西方人眼里,尤其在德国人眼里,他是东方文化的两大代言人之一,另一位就是印度的泰戈尔。他曾与泰戈尔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曾被印度的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林语堂有一番评价辜鸿铭的话,我以为甚为中肯:“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当然,辜鸿铭要不是因为逆革命浪潮而动的原因,原本也堪称一代大师,他还曾把《论语》、《中庸》、《大学》等经典翻译成外文,并著有英文典籍,如《春秋大义》等,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另外他生平还有很多有趣的轶事,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关于他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两句话的原因,我认为他是从人的品格的角度认识的,蔡元培先生学的是汉学,并考取了翰林却因为理想偏偏要去搞革命,而“我”学的是西学,却也因为理想走上了“保皇”的道路。他和蔡元培既是代表的中国当时的两种理想,同时也是代表的中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类人。他与蔡元培虽然各有坚持,但是相互尊重,都没有拘泥于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是以自己认可的拯救中国的方式去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所以他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他和蔡元培两个人。

为什么作文写物比写人更容易得高分?

优质回答

作文写物比写人更容易得高分,这是一个谬论!

小学阶段主要写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写作两个角度,写人或者写事,但是这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事靠人传,人靠事支撑。

写人物为什么不容易得高分呢?就是因为写人叙事太过平庸,因此不容易得高分。

举例:比如写作文《读书人的模样》,这篇作文我们选择民国著名学霸辜鸿铭。

发生在辜鸿铭身上的事情很多,那么我们选择哪些事情呢?

经过比较,我们选择他“倒读德文报纸”、“留小辫子”、“翻译《论语》”这三件小事。

“倒读德文报纸”故事简介:

辜鸿铭有一次乘坐火车,看两个德国青年对他有点不屑,于是拿起一张德文报纸倒着读,这更引起了两个德国年轻人嘲笑。

辜鸿铭朗声把德文报纸上读了出来,然后说:德文真的简单,我根本不需要正拿着。

这就为人们勾勒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还是一个人维护尊严最华丽的外衣。

“留小辫子”,他用两句古诗“残雪又有傲霜枝”,来自嘲自己。

他留着小辫子走在北大校园里,常常引来学生的嘲笑,辜鸿铭辩解说:

“我虽然头上有辫子,但是心里没有辫子,你们头上虽没有辫子,但是心里有辫子!”

第三件:翻译《论语》。

辜鸿铭近乎狂热地爱着中华文 化,他在做张之洞幕僚时,曾经用20年时间研究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越发热爱中华文化。

他被北京大学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教授,他教学英文,但是他自编教材,就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然后带着学生每天带着节拍唱这本英文版的《论语》。

每一件事情记叙之后,稍微加一点议论,让它紧扣文章的标题《读书人的样了》。

写人物如何才能得到高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写人物不是不能得到高分,而是不得要领,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到高分呢?

这就要选择能够造成强烈反差的人物和事件。人的阅读心理,越是强烈反差的人物和事件,越能够引起人阅读兴趣。

比如上例,辜鸿铭三件事都是有悖于常理,而让人产生新奇感,才引起人注意,这样的写人作文在考场上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辜鸿铭在东京大学演讲时,为何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优质回答

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后代,是秦代徐福带的一群人在曰本繁演的后代。不过这些不孝子孙已忘了自已的根。可悲!世界各国都有中国人,他们大部分都不忘祖国,不忘自已的根。唯有曰本人是不孝子孙。

国家强盛了,文化自然远播,相信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做中国人应该更自信,不歧视任何民族,也不忙崇任何文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北大教授辜鸿铭简介.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