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曼昆pdf(经济学原理在线阅读)

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优质回答

谢谢问答的邀请!

在之前回复《有什么简单实用的经济学原理可以分享?》提到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5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中的两个,折现和机会成本,这儿再接着谈。

三、边际效应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什么意思呢?

当你吃第一个冰激凌的时候,你觉得它非常美味,可如果还让你多吃一个,你就没有吃第一个的时候那么想要它了,如果继续不停吃下去,每多吃一口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可能吃第五个的时候,你就会难受起来。

日本大导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发誓:哪天有钱了要买辆跑车!

成名之后,他买了保时捷,却发现感觉没那么好,因为“看不见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于是他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跟着,还和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哦”。

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

几年前,普林斯顿大学对 50 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得出结果是,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舒适标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幸福。而这个“舒适标准”在不同国家不一样的,目前,美国是年收入 7.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

这个调查还发现,当一个人的年收入从美国中产的起点2.5 万美元提高到能体面生活的 5.5 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并没有翻了一倍,而是仅仅提高了 9 %。

为什么呢?

因为金钱跑车大豪宅、鲜花掌声镁光灯,所有这一切东西的边际效应都会递减。

如果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些东西,得到了之后你会失望的。我们的幸福的来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期待什么、追逐什么。

四、沉没成本(Sunk cost)

“沉没成本”是业已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它是过去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Prospective Costs)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某人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例如某人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因为折旧而使卖出价会越低。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都已经付钱,所以不应该考虑退钱这件事情。如果后悔买票了,那么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然而对于完美主义者这也可能是一种满足性效益)。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讯息作出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胃口,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而觉得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性效益。某些人则可能从给电影找碴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第五个是复利,我之前在回复《什么是复利?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详谈过了,不另赘述……点到为止吧。

最后,再顺便打个小广告,《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新鲜出炉,谢谢关注!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经济学千变万化,但是核心原理只有10个,我用鱼与熊掌的故事来解释。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一生都在不停选择和放弃。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选了鱼,就没了熊掌;选了熊掌就没了鱼,放弃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成本。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无论是捕捉鱼还是熊掌,捉第一只和第十只消耗的能量肯定不一样,因为人会变累,效率降低。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给一个人一只熊掌的奖励,比一条鱼的奖励会让他更为努力。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我们通常选择买鱼或者熊掌,而不会去自己捕捉,因为这样比较方便省事。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分配鱼和熊掌,只有在市场上交换,双方才觉得公平,无论是家长、还是政府来分,无论比例如何,总有一方不满意。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上,有绝对优势的人会无偿或低价掠夺别人的鱼和熊掌,这时候需要政府来平衡。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你过得好不好,在于鱼和熊掌的数量,而它们的数量在于猎人的捕猎能力,就是生产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一定时期内,鱼和熊掌数量稳定,作为中介信用的货币多了,它们也就贵了。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为何成为经典?

优质回答

对没有经济学概念的人能够入门并慢慢看懂,对于已经有概念的人能够夯实基础。

作为本科阶段的教材或读物很合适,即便不是学生身份,读这本书也有助于了解现实世界经济运行的基础。

《经济学原理》既辩证法,也就是“”有无相生,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经济学既阴阳学,未来定来,已来定去,经济学既玄学,经济还未到来,吾知定来,故迎之。经济己到来,吾知将去之,故弃之。阴阳互补,有无相生,物壮則老,物极必反,福祸相依。

经济学既哲学,哲学既自然,自然既道,只要懂得了道,就懂得了自然。只要懂得了自然,就懂得了什么为经济。

自然为道法,天人已合一,天地尚知,经济何忧?………

经济学中的杠杆到底是什么?

优质回答

杠杆的本意就是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所以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指小资金撬动大项目。而经济去杠杆,简单说就是消除这些以小博大的资金,表现为降低企业负债率、减少金融产品嵌套、减少违规信贷等等。而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来说,去杠杆也有不同的含义:

居民

居民这边的杠杆主要是按揭买房和消费贷。按揭都比较熟悉,30万首付,买100万的房子,那么其中70万公积金贷/商业贷就是加杠杆的资金;再比如消费贷,利用你的信用积分去平台借钱消费。以上的两种方式,实际上都是用我们的信用、公积金或者实物等进行的抵押贷款。

而去杠杆并不是不准我们买房,不准抵押贷款,而是将杠杆的比例降下来。原先30万首付可以“撬动”70万的贷款,现在不行了,提高首付比例,限购,得40万或者50万。原先信用积分600分以上,现在得700分,可贷款的人就少了很多,同时坏账率也会有所降低。

工业企业

在经济繁荣期,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会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企业的话,这就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更宽松,更容易能贷款到更多的钱,项目更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这时也正是企业加杠杆扩张的时期。公司资产/估值1亿,原先只能贷7000万,现在可以贷到2亿,财务杠杆加到2倍。

而去杠杆则是在有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如果放任信贷宽松和项目接连上马,不仅会让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还会给银行造成坏账负担。一旦企业破产倒闭,银行的钱就玩完了,而银行的钱是又来源于老百姓的存款、企业存款、理财资金等等。因此这么一来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这时国家对央企去杠杆,也是将金融危机扼杀在摇篮中,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政府

目前的去杠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去杠杆。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地方政府一般债与专项债。

一般债就好比是中央政府的国债,而专项债则是面对那些土地储备、棚改、收费公路、PPP等项目的债券。这些债券的最终目的都是融资。就拿棚改来说,动辄上亿的拆迁款,地方政府财政肯定吃不消,这时就需要发债融资,得来的钱投资棚改项目。

现在地方政府要去杠杆,就是降低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根据住建部数据,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率由2013、2014年的7.9%、9%提高至2015、2016年的29.9%、48.5%,2017年达到60%。一旦货币化安置比例下来了,购房需求和热情自然大幅下降,支撑三四线房价的托底就没有了,最终让房价回归理性。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加杠杆主要就是在投资这块,操作基本就是扩表、期限错配、产品嵌套和放宽信贷。扩表,跟上面说的按揭差不多,理财产品自有资金一点点,剩下全靠借,然后加杠杆、通道等等绕过监管发行产品;期限错配就是用短期资金去投资长期项目,就好比你用1年定期的钱去存5年定期的利息,用短期资金去博取长期收益的理财产品一大把。比如银行经常发行的几个月期滚动理财,去投资那些N久以前的项目,这就是典型的加杠杆;产品嵌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期限错配。3个月理财投了1年的项目,可是现在到期了怎么办,那就向A机构发行理财募集资金;A机构再打包,向B机构募资…;放宽信贷就是放宽放贷对象的审核,就像本来以前都是买大盘蓝筹,现在只要能赚钱,ST也可以考虑一下。

而去杠杆就是将这些情况一网打尽:限制金融机构理财投资范围,紧缩市场流动性;打击理财产品资金错配;打击理财产品层层嵌套;收缩信贷。

经济学中的杠杆就是项目中的启动资金,如投资,借入资金,贷款等,用少量的资金撬动资金运作,周转循环,达到嬴利目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经济学原理曼昆pdf.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