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和包拯是一个朝代吗?
优质回答
1、寇凖(又作“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卒于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
举进士。
历授右正言、枢密院直学士、参知政事等。
真宗即位,徙河阳,改同州,又徙凤翔府,入权知开封府。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毕士安荐,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契丹南犯,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至澶州,和议成,师还。真宗病,密令杨亿上表,请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
为丁谓所排斥,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卒于贬所。
仁宗朝,追赠中书令,谥忠愍。
少通《春秋》三传,直言敢谏,面诋同列,无所顾避。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2、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生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赵祯)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
仁宗天圣五年进士。
累擢监察御史,建言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知扬、庐、江宁、开封等州府,迁右司郎中。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断讼明敏正直,开正门,令讼者直到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吏奸。
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权御史中丞,迁三司使,拜枢密副使。
卒谥孝肃。
有《包孝肃奏议》。
3、寇准与包拯
(1)寇准与包拯均为北宋名臣。北宋自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代后周称帝,至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京师开封(今属河南),历九帝,凡一百六十七年。
(2)寇准比包拯年长38岁。
(3)自包拯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至寇准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去世,他们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首尾25年。
(4)包拯20岁成年时,寇准已58岁。
都是北宋名臣。
《有宋一朝》,吕端、寇准、包拯和李纲谁对宋朝的贡献更大?
优质回答
应该是寇准吧,当时是宋真宗朝代,当时满朝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畏敌人如虎,主张南迁以避敌锋,是寇准力排众议主张坚决抗辽力劝真宗亲征,极大的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适值射死了辽军主将,萧燕燕气馁,用极少的代价换取了宋辽边界近百年的安定,形成了茶马互市,边界百姓有了较安定的生活,谢谢。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优质回答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欢迎关注,为您解惑】
寇准和包拯同是北宋名臣,但他们并未同殿称臣,赵德芳其事迹大多为小说演义杜撰,再加上他早逝,也没和前两人同殿为臣过。
先说寇准,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寇準。他的官场生涯经历了宋太宗、真宗和仁宗三朝,太宗朝进士及第,才二十岁,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甚得太宗看重,三十二岁那年,升参知政事,就相当于是副宰相。真正让寇準扬名的是在宋真宗时期,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他出任同平章事,就是宋朝宰相。那一年,大辽南侵犯宋,来势汹汹,直逼汴梁。朝野上下一片迁都的呼声,宋真宗也准备南迁,这时的寇準力排众议,反对迁都,进谏皇帝亲征。经寇準力谏,真宗依谏亲自到澶州督战,宋军军心大振,打退了辽军的侵犯,最终双方议和,签下“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百年和平,为仁宗朝的盛世打造了一个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寇準也因此名留千古。但在北宋士大夫党争异常激烈的朝廷,寇準不断遭受排挤,曾两度罢相,最后被数度贬谪至当今广东湛江雷州,仁宗继位后不久他就在雷州病逝了,至终没能北归。仁宗曾为他追赠,复封莱国公。因此,寇準最主要的官场生涯是在太宗、真宗两朝。
“开封有个包青天”,包拯的大名如雷贯耳,千百年来其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说演义也对他多有推崇。但历史上的包拯并没有演义那么传奇和神话,包拯是宋仁宗朝第五年的进士,二十九岁才及第。包拯对双亲至孝,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辞官回家,等到他的父母双亡,他守孝期满,才又复出做官,那时他已经三十八九岁了。刚开始是在地方为官,出任过多地知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端州,造就了他铁面无私的官场声名。小说演义中说他担任的开封府府尹,实际上他在开封府任职只有一年多还没到两年的时间,但他在任期间,改革了不少弊政,其中就包括告状者可直接持状纸至公堂见官,演义中改为击鼓鸣冤。包拯在仁宗朝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谏,在他出任言官御史中丞中,曾多次顶撞仁宗,但每一次仁宗虽然很生气,但最终都是依他之言采纳。所以,包拯之所以能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美名,很大程度上是仁宗成就的,也可以说是宋朝刑不上大夫,对文人宽厚的国策成就的,换作别的朝代,包拯估计很难在朝堂中生存。六十三岁他才迁升枢密副使,枢密使是掌管军政的,大体的权力就是副宰相级别,演义中写他曾任宰相其实不大准确,第二年他就逝世了。因此包拯的官场生涯只在仁宗一朝,也就是说,寇準在包拯中进士前已经去世了,他们两不在同朝,也就没有同殿为臣的可能了。
赵德芳的形象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较多,一般都是众人口中的八贤王。但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真正的事迹较少,他是宋太祖的第四子,本来可以说是有机会做皇帝的,但继位的却是凭借“金匮之盟”上位的他的叔叔宋太宗,因此,他在太宗一朝的地位甚是尴尬,在太宗继位仅仅六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就去世了,历史上甚至有被太宗做掉的说法。不过天道循环,该是他的还是他的,靖康之变,太宗一脉除了高宗赵构其他尽皆被金兵俘虏北去,而赵构虽然继承帝位,保了半壁江山,但却因为早年被金兵的追击吓坏了身体,年幼的太子也早夭,自此一直无后,为了祖宗江山得以传承,只能在太祖一脉中寻找继位之君,过继到他的名下,赵德芳的六世孙赵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太子,并最终继位是为宋孝宗,这样皇位又回到了赵德芳的后裔之中。
总体来说,赵德芳的事迹大多属于杜撰的,他也只是在太宗一朝为臣,时间不久,他逝世的时候,寇準也还没为官,故此他跟寇準有过同朝,但却没有同殿为官过。寇準主要的官场生涯是在太宗和真宗两朝,而包拯进士及第的时候,寇準也已经去世多年了,因此这三个人物虽是同为北宋时期的,但却没有同殿为臣过。至于文学创作中,说他们三人同朝为官,也是纯属杜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个人观点,为你解惑,不正之处,敬请指出,洗耳恭听,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冠准:(961——1023年),19岁(980年)举进士,先在地方为官后入朝宰相。赵德芳于981年去世。
包拯:(999——1062年)28岁(1027年)寇准去世四年后中进士。
赵德芳:(959——981),23岁去世。
赵德芳、寇准、包拯,在历史记载中,不可能同朝为官。这是戏曲,故事杜撰的同朝为官的情节,都是故事情节需要的剧中人物,其故事情节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历史上,包拯和寇准谁对宋朝的贡献更大?
优质回答
要说包拯和寇准谁对宋朝的贡献更大?我们先说说他们各自的功绩,然后再来分析他们谁对宋朝的贡献更大。
寇准
历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寇准十九岁便考中进士,寇准性格刚直、敢谏敢言,在宋朝敢扯皇帝衣服不让皇帝离开的,也只有“寇准”一个人,这也让宋太宗对寇准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评价也极高,“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留下了“挽衣留谏”的美名,在他的执政期间最为人所知,也是最主要的功绩就是“澶渊之盟”,在辽国大兵逼近的情况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宋真宗也有难逃之意,寇准力请皇帝亲征,振奋我军士气,抵御辽国大军,宋真宗虽同意亲征,但是在亲征路上犹豫不觉,依然有南逃的念想,寇准一路劝说胁迫,终于到达澶州城下,寇准为了让宋真宗安心,他在城墙上设宴喝酒,宋真宗见寇准毫无惧色,还设宴饮酒,心里多了几分安稳,在两军对峙,“萧挞凛”被射身亡的情况下,辽国提出议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也是宋辽两过百年和平的开始。
寇准维护了国家安危,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如果不是寇准,宋真宗迁都金陵或者城都,开封乃至长江以北将会纳入辽国的版图,寇准的直谏换来了宋辽两国百年的和平,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包拯
包拯二十九岁中进士,包拯以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著称,史书中并未留下太多包拯断案的历史事件,“牛舌案”包拯在天长县时。有人割了农户的牛舌头,农户前来报官,包拯让农户回去把牛杀了,过了几天,就有人老告发农户杀牛(宋朝刑法杀牛是有罪的),包拯问道“你怎么知道他把牛杀了?你为什么要割牛舌头”,割牛舌者惊恐。包拯上书弹劾过很多人,弹劾三司使的张方平,贱买豪绅的府邸,,弹劾转运使王逵,巧立名目夺取百姓钱财,弹劾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贩卖私盐从中取利,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搜刮民脂民膏、剥削灾民,就是《三侠五义》中的《陈州放粮》,包拯不畏权贵,敢于弹劾权贵。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从民间的传言中包拯的名气要比寇准大的多,历史上有很多人物都是因为民间小说或是把放大功绩、或是名誉扫地,包拯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形象高大都是因为一部小说《三侠五义》把包拯断案入神放大,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宋朝的潘美,也就是杨家将里面的潘仁美。
寇准和包拯都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寇准是国之栋梁,包拯是治世能臣,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个是以国为先,一个是以民为本,国自然大于,“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水舟有何用?从这个层面上讲,寇准对宋朝的贡献要大与包拯。
潘仁美与庞太师是一个人吗?为何都与包拯过不去?
优质回答
题目有误。潘仁美跟庞太师在演义中不是一个人,在历史上更不是一个人,而且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可能都与包拯过不去。
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四大名将之一的潘美,主要生活在宋太祖、太宗时期,主要对头是杨家将和名相寇准,无论演义还是正史中,潘仁美(潘美)和包拯都没有交集。
庞太师的原型是北宋枢密使庞籍,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时期,主要对头是包拯。
当然,所谓对头都是演义中瞎编的,潘美和庞籍在历史上都有美名,堪称忠臣良将,并非奸臣,俩人都被黑惨了,黑成了著名奸佞小人。
(▲ 潘仁美剧照)
1,潘仁美(潘美)和杨业的恩怨
演义中,潘仁美是个大奸臣,陷害忠良,投敌卖国,杨家将中的杨业因他而被死,杨三郎和杨七郎更是直接被他杀害,还给杨六郎灌了哑药,让他说不出话。
后来杨六郎恢复正常,找到贤相寇准帮助他报仇,揭发了潘仁美的恶行,但潘仁美的女儿是皇后,所以皇帝没有杀潘仁美,只是让他提前退休,致仕还乡。
杨六郎不服,决定自己亲手为父兄报仇,他在黑松林手弑仇人,终于杀了奸臣潘仁美。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是宋初名将,战功卓著,口碑良好,她的女儿确实嫁给宋真宗为皇后。
潘美曾和杨业搭档一起镇守山西,共同防御契丹,但在雍熙北伐过程中,副帅杨业奉皇帝的命令,孤军掩护百姓转移,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拒不发兵救援,导致杨业被俘,绝世而死。
可见,正史中的潘美对杨业的死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责任在于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对边将的束缚,以及监军王侁的跋扈,潘美并非大奸大恶之徒。
(▲ 庞太师剧照)
2,庞太师(庞籍)和包拯的恩怨
演义中的庞太师叫庞吉,也是皇帝的老丈人,加封太师,所以被称为庞太师。
庞太师位高权重,心胸狭窄,结党擅权,作奸犯科,陷害忠良,尤其把以清正廉明著称的包拯视为最大敌人,多次陷害包拯,但也多次被三侠五义等正面人物修理,最终被正法。
庞太师的原型庞籍,在北宋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有成就的宰执,官至枢密使。
庞籍干过御史,当过边帅,抵御西夏,算得上文武双全,他与韩琦、范仲淹名臣关系不错,还发掘并推荐了司马光、狄青等人,主要活跃在宋仁宗时期,这也是包拯活跃的时期,不过包拯入仕较晚,是庞籍的晚辈,两人在历史上并无直接冲突。
有人根据包拯和庞太师的冲突,推断庞太师的原型是曾在宋仁宗年间任三司使,屡次被包拯弹劾的张尧佐,但历史上的张尧佐跟庞太师角色相去甚远,有些牵强。
(▲ 包拯剧照)作者认为,与潘仁美直接取材潘美不同,庞太师只是化用庞籍的姓名和身份,其种种恶行其实是借鉴了传统演义小说中的常见奸臣形象。
综上所述,无论历史还是演义,潘仁美和庞太师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与包拯成为对头,而且两人都是忠臣良将,只是被演义小说黑化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这是故事,不是纯粹历史,故事里的人物再去求证,真的没法想象,作者只是迎合老百姓的心意,热闹吸引观众就好,
北宋官场牛人张咏张乖崖如此传奇,为什么知名度不如包拯和寇准?
优质回答
唐宋历史上真正的神探,不是包青天,不是狄仁杰,而是张咏!
张咏在历史上真正的地位和影响力,其实远比狄仁杰和包拯要大!他的断案能力,更是甩这两位“人造神探”几条街!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最为著名的案例汇编《折狱龟鉴》中,记载了从先秦两汉开始,到唐朝北宋末年截止的395个精彩案例。其中,北宋张咏侦破的案例就达到二十多起,堪称历代之最。
在《包公案》手中,包拯说破的最为名著的案子是“双钉案”,即用两根钉子直接从后脑钉入,从外表看极难查到真相。在《神探狄仁杰》中又把破案美名张冠李戴给了狄仁杰。事实上,历史上真正侦破双钉案的不是包青天,不是狄仁杰,恰恰就是这个北宋真宗年间奇人张咏!
之所以包拯和寇准两人被我们所熟知是因为电视效应,夸大和神话。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寇准和包拯是同一个人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