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出墙的红杏花是什么样的?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网友提问:

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

优质回答:

本来大部分杏花的花瓣是白色的,但是苞托的颜色是红色的。

那么为什么诗中所说的杏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呢?

原因皆因为,古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

这就说明诗人说的“红杏”并不是指已经开放的杏花,而是指未盛开的杏花蕾。

我们也可以从很多人文章中,看到的“红杏出墙”这一句来分析,一般“红杏出墙”都是描写女子多情,也就是描写那些“含苞欲放”“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比较多,久而久之人们也就逐渐的习惯了在描写“杏花”的时候,就用“红杏”了。

这是本人对“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理解,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狼哥 欢迎常来寒舍做客 与狼共舞

其他网友回答

“一支红杏出墙来”出自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此时春暖花开,大地一派生机勃勃,是踏春、走亲访友的好时节。诗人来到友人家门前,而友人的家门紧闭,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他欲叩门环,又不忍脚印苍苔,几次轻轻扣动门环无人开门。但从门缝而望,院子里杏花开得正旺,它也仿佛正期盼友人的到访。

他的内心为之一动,觉得有一枝春天的杏花正盛开在自己心里。这杏花不一定就是这院子里的,但却在这里遇见。于是一首诗从内心涌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后来被隐喻为女子有了外遇,“探头探脑”,又不是那么直接,但让人总是心神不宁、渴望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女主人的不守妇德,而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意境,被后人精妙、“深刻解读”了而已。

杏花虽然大多是白色的,但是“杏子”却是橙红色的。从杏花就联想到了杏子,又酸又甜。杏花美丽绽放,杏果韵味成熟,充满诱惑和魅力,而那果实是结在心里的。

在春天,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枝杏花”而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就美在诗歌的灵动性和无限的想象力。没有固定的答案,但答案其实就在心里。春天看到的不一定就只是春天的景色,一瞬间会浮想联翩。在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自己心灵的感受是什么,在诗句的表达上不会那么真实,读后的“情绪与感觉”才是诗歌的灵魂。

杏花大多是白色的,但也有红色的,而内心的色彩却五彩斑斓,因为春天的景致总是多彩多姿。一枝白色的杏花最先窥视到诗人的内心,诗人觉得这是一枝“红杏”,沉淀淀把心灵的枝头压弯,让他无限感激着这个春天,也觉得这次访友收获很大。

这其实说明友人和诗人的情谊浓郁,很多东西是“关不住的”,即使家里没有人,满园春色也一直都在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从阳春白雪~纯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指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酷似娇颜之上泛红晕,也是此刻最美而诱人;即如青春朦胧的处子,又宛若九夏的豆蔻花儿,—— 一旦怒放间,已是人间落雪万状!也早已失去了杏花的魅力了!

……一枝红杏出墙来。自然绯红的花骨朵,犹具杏花神秘兮兮的魔力,渲染了春色未央的极致之美!待到“红颜”褪色,一树披雪间,已是嫣然告白时。

此处无声胜有声,却也双重隐喻了偷情焦躁~胶着的情态在!这古诗这古人,自少不了几分下流,实则也不免影射偷情事宜——所谓含蓄、隽永而已!那些年的古诗人墨客,内心一隅,则不像当下教育家所鼓吹的有多么的高尚!而是抒情不足,煽情、烂情有余。谁家没个三妻六妾?男女不平等惹的祸。比如三八妇女节,商家煽情、肉麻地恭维为“女神节”,不过是瞅准女人的钱包,愣不防下手钝刮一刀:放血!要你时,是女神,不要之时,则沦为“丫鬟”践踏!也堪美丽的棒杀啊!

一枝红杏出墙来。也叹,杏花由丹色的花姑朵,到一夜间怒放,变形、幻化为一袭雪氅,即完成了花事的全部青春:朝生暮死,何其短暂!

一枝红杏出墙来。有花安静开放静态的美,有“偷情”出墙动态的美!实则抓人心扉了!经典大手笔。无悔古人骚年华。

其他网友回答

杏没打开花苞时是红色的,即便是盛花期也带浅红色,和梨花李花纯白色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你不有色盲吧?!

其他网友回答

盛开时纯白的杏花,在古诗中为何经常以“红杏”出场?

古代书面语中刚开始提到的“杏”一般指杏树或杏树作为木材,如“杏坛”“杏梁”“杏堂””杏林”等。

后来人们关注到杏花的颜色。与其他色泽鲜艳的花儿相比,比如以红艳知名的桃花,杏花的颜色要浅淡得多,一般被称为“杏花白”,人们也经常说“桃红杏白”。但它又不是如李花、梨花那样的纯白,而在红与白之间。所以诗人们处理的时候有时候说“杏花白”,也说“白红”。

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范成大《忆秦娥》: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韩愈《杏花》: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杨万里《甲子初春即事》其三:径李浑秾白,山桃半淡红。杏花红又白,非淡亦非秾。

讲真,杏花的颜色的确是“未开色纯红,开时色白微带红,至落则纯白矣”。

杏花含苞时,红的程度是比较深的,但是逐渐开花,最后都会变纯白色。但是古诗词中却有不少作品中说“红杏”,除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外,“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我们熟悉的句子。

颜色淡白的杏花为什么被称为“红杏”呢?

首先,红色代表幸运,红杏是春意盎然的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幸运与吉祥,因此过年时、办喜事时人们用的最多的颜色就是红色。

春天到来,花开草长,红绿相映才是最美,因此诗人们喜欢说“红杏”。“红杏枝头春意闹”多么有生命力的春天啊!

姚合《咏贵游》:“贵游多爱向深春,到处香凝数里尘。红杏花开连锦障,绿杨阴合拂朱轮。”

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其次,“红杏”暗示美人如花的美好。

杏花开在春天,盛开时生机勃勃,用以表现少女天真可爱与青春气息再适合不过了。韦庄《思帝乡》中就有“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那杏花,与活泼的少女相得益彰。

最早说杏花是红色的见南朝乐府《西洲曲》中“单衫杏子红”一句。少女所穿的单衣是浅红色的,浅红的颜色便可以很好地衬托出少女的肤色(同今天的口红增气色原理),又因为是单衫,又可让人想见少女婀娜的身姿。

总之,美人用“红色”来描绘,似乎是约定俗成的。

再者,曲江红杏: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花的颜色

在唐代中进士可享受“杏园赐宴”的待遇,这里的杏花,指的是长安城中曲江边的园中中的杏花。而落第的读书人则望园中杏花而伤感。读书人眼中的杏花,是理想的象征,因而用红色为理想增色。

郑谷《曲江红杏》:“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这首诗就写出知识分子公认的杏花是“及第花”“理想之花”。

温庭筠《下第寄司马札》:“几年辛苦与君同,得丧悲欢尽是空。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三春月照千山道,十日花开一夜风。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温庭筠的朋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领略过杏园美景,而他自己却依然没有资格入园看红杏,惆怅得不得了。

“红杏”,文人心中的杏花颜色

浅白的杏花被唐代诗人的笔触染红之后,到了宋代“开”得更艳了。诗人们提笔写杏花时,俨然忘记了杏花只是一种短暂开放的粉白之花,而是说其是浓艳的“红杏”。

不仅是诗人,在画家笔下,杏花也经常红艳成团。“红色的杏花”,成为文人心中的杏花的标准剪影。

欧阳修《玉楼春二十九首》之五:杏花红处青山缺。

陆游《江路见杏花》:我行浣花村,红杏红于染。

赵蕃《正月二十四日雨霰交作》:杏花烧空红欲然。

文人笔下的杏花,是被赋予了美好的品格的。韩愈的《杏花》是遭贬谪复出时所作,在他看来,杏花是美好希望的象征;陆游的《江路见杏花》,杏花尚有造物者的精心呵护,而社稷却风雨飘摇无人扶持,借此寄予自己报效祖国而无门的痛苦。(这两首诗前文有引用部分诗句,不再重复。)

墨酱忍不住调侃一下,正如今天的直男分不清口红色号,他们对都是红色却分成“xx红”和“xxx红”实在不能理解,想必古代文人直男们也是见到杏花“暗红”“粉红”过,干脆就直接说成是“红杏”。

明代画家沈周的杏花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广为人知的“红杏”,即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却经常被误读为暗示了“禁忌之爱”。

“游园不值”一诗入选《千家诗》,选家注解:“诗题‘游园不值’,意思是诗人去朋友的花园游玩,可园主人不在,园门紧闭,只能欣赏到墙头伸出园外的一支红杏,并由此而得此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想去拜访一位隐士朋友。但轻轻敲门,小院柴扉却不见打开。诗人推测,主人可能比较担心外人的“屐齿”会踩伤他家“苍苔”。

“苍苔”二字,可以联想到刘禹锡《陋室铭》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就是说居所有“青苔”“苍苔”,暗指主人的人格不俗。

由此,“红杏出墙”在这里就不仅是写景,说诗人自己只能赏到隔着墙探出头的杏花,而且也是表达那位隐士即便很低调,但是他的优美、高洁的品格还是会像出墙的红杏一样被人们看到。

至于“红杏出墙”被误解为“超出常理的禁忌之爱”,墨酱认为,问题出在“墙”这个意象上。简单来说古诗中的“墙”,一般是具有阻隔意味的。

从《诗经·将仲子》“无逾我墙”,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邻之子登墙窥视,再到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的“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墙”,自带阻隔功能:墙内是孤寂,墙外是诱惑;墙内是女子深闺,墙外是男子的自由天地……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 “墙里佳人笑”,佳人笑声传到墙外,让墙外的行人“多情却被无情恼”。寥寥几语,似乎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后来专门讲故事的话本、小说中也有不少关于“出墙”的故事。

而“红杏”,本来就容易代指女性,与“出墙”意象结合在一起,也难免会被庸俗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杏花是白色的为什么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呀.jpg”/>

与红杏出墙的红杏花是什么样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