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为什么是九鼎而不是八鼎 人们常说“一言九鼎”,真的有九个鼎吗?

网友提问:

人们常说“一言九鼎”,真的有九个鼎吗?

优质回答:

一言九鼎,极言说话份量之重。

1939年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夏初,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冀州,豫州,梁州,徐州,兖州,青州,雍州,杨州,荆州。令九州牧各贡大鼎,将各州的名山大川奇珍异物镌刻于上,集中收藏于夏王朝的都城。

于是九鼎便成了国家的代称,是权力的象征。

楚庄王八年(前607年),楚庄王攻伐陆浑之戎,至洛,陈兵周郊。周大夫王孙满奉周定王之命劳军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代周。王孙满回答:“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师遂退。

问鼎中原,野心勃勃,国家权力,不可染指。

鼎是国家,鼎是权力。一言九鼎,你说话的份量犹如国家江山之重,一言兴邦,一言丧国,如此重要,一定要重承诺,讲信用,谨言慎行。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人可能对”九”这个数字有着特别的偏爱:”十拿九稳“、”三教九流“、”九重天“等有很多带”九“的词语。”九“为阳数最大,中国以大为尊,”五“为中数,有引言调和之意,两个字放到一起曰大吉,固有”九五之尊“之说。

今天我们来谈不谈“一言九鼎”中的“九鼎”。

传言九鼎即天下

提到“九鼎”,就不得不提到”大禹治水“中赫赫有名的”大禹“了。《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颛顼之孙。《山海经·海内经》提到颛顼为皇帝的曾孙。可见夏禹来自高贵血统的家族。

我们经常提到的“夏朝”不单单指的一个朝代。当时,夏族是颛顼部落的一个支系,早期活动在今河南省西部。

时间追溯到那个年代,禹利用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载的努力,终于排除了水患,说其为中华历史上水利第一人毫不为过。后来因其功,舜禅让了帝位。《尚书·禹贡》这样评价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也就是说禹不单“治水患”这一个功绩,还划定了九州的行政边界,根据土地的肥沃或贫瘠状况定出合理的贡赋。

禅让制

这几点非常重要,是使我们祖先由一个迁徙性的民族逐渐改变为时代定居民族的重要保证。夏禹改变了整个华夏民族,他是一名伟大的圣人,千古一帝,固史称“大”禹。

禹登帝位,于涂山大会天下诸侯,铸造“九鼎”,宣布九州划定,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九鼎”的下落扑朔迷离,但人们始终有个思维定式认定“九鼎”代表了“九州”,因为它们是同一时间的产物,果真如此吗?时间太过久远了,谁也无从知道真正的答案,那不如听一听我的故事吧。

距今约4200年的一天傍晚,禹望着涛涛的黄河水不住地叹惋,这时妻子女娇貌似看出了丈夫的心思,说到:“我虽刚刚嫁给你,但我已深知你对我的心意,我了解你的性格,我不会拖累你的,现在水患未灭,整个族人的性命安危都压在你一人身上,我作为你的妻子,所能做的只有不拖你的后腿,虽然身为小女子,但孰轻孰重我还是能分清的。”

“你走吧!”女人最后嘴里挤出这三个字后,转身而去……

就这样,禹继续开始了“随山浚川”之路,一走就是十余载,李白的《公无渡河》中也写到:“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也广为流传。

治水成功后,政局趋于稳定,于是“九州”区域划分提上了日程。有人提议铸造九个大鼎,代表九州之治,鼎上铭刻帝王功绩、山川地貌、历法度量等,对地方进行统一管理,彰显中央权威。但夏禹并没有同意,他表示,这固然有理,但过于劳师动众,现在水患初平,民不聊生,应体恤民情,休养生息,铸造九个大鼎需大量人力物力,占用大量铜材,不如广铸农器以利民。说罢,臣下佩服的无不五体投地。

刘禹锡在《九华山歌》中写到:”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传说中夏禹之妻“女娇”见到一头熊而化为望夫石等候夫君千年。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希望烈女女娇精神永存,但现实其在寻夫之路上可能已被熊所害。

美丽的女娇

我们接着说故事,话说这事过去了一段时间,夏禹回到自己冷清的房间,思妻心切,心想这大好河山不是属于我夏禹的,而应该属于我的妻子的,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夏的今天。遂命人铸造一口鼎名为“娇鼎”以祭奠女娇,命工匠将妻子事迹刻其上以表其对整个民族的贡献。因“娇”与“九”谐音,后世慢慢将“娇鼎”误传为“九鼎”,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个故事源自我读女娇事迹的灵感,属于原创故事,历史是不是这样我觉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美,所以献给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皿,有三足两耳。

一言九鼎,是指说话的分量。说话算数,吐个吐沫砸个坑,掷地有声,不能更改。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情况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

平原君本想带二十名武士前去解围,结果只派了十九名。毛遂自告奋勇也要前去谈判,平原君半信半疑地带他前去楚国。到了楚国后马上商谈援赵之事。

这时,楚国君一言不发,毛遂这时坐不住了,忙说道:“君一言不发是何意思?你可别忘了楚国虽兵多,但连连打败仗,国都也想不保,楚国更应该联合赵国抗击秦国。”毛遂一席之话,楚王心服口服,只好派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万分,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如今,有的人说话特别随性,办得到的,办不到的张口就说,谁也不知道他有几把“刷子”。搞的人真真假假,难辩其中。

我们要学习古人识大局,顾大体的大局意识和严谨做人的风格,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一言九鼎”源于语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其中,毛先生指毛遂,九鼎、大吕(钟)都是当时的宝器。众所周知,“一言九鼎”是比喻一句话很有份量,就像九鼎那么重。 九鼎,是我国夏朝禹之子启时铸造的。它分别以九只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体现了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国宝。在工艺美学上,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时代。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关九鼎的资料,不绝于历代史册,但在二千多年前,它就早已不知隐身何处了。 《春秋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此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史家众说纷坛,不一而足。 司马迁在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那么,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从锥邑掠九鼎归秦,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费解!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元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难以考察寻觅。后代史家只能随意加以揣测了。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元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王光谦的说法虽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点史料加以证实,因此,是难以使人置信的。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还存在?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所以九鼎几千年前就不见了,史料中就鲜有它的名称记录。

其他网友回答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利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1]??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言语极有分量、力量很大,能起决定性作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人们常说一言九鼎真的有九个鼎吗.jpg”/>

与一言九鼎为什么是九鼎而不是八鼎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