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村老人临去世时为什么儿女一定要在身边?
优质回答:
这自已爹妈要永别人世了,儿女还不该送最后一程吗?还可能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老爹老妈可能一直留有后手,私藏了几个钱或祖传宝物啥的,不在身边岂不就没份了吗?(这是笑谈)
你还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不仅农村,城市也有。我老婆的外公1985年在上海去世,老岳母当时一是之前曾休假去陪过半个月,二是自已正在进步的当口,于是便没回去奔丧。
结果老太爷还真藏有“私货”,给两个儿子每人分了一份(据说是香港花旗银行的股票),老岳母就没有份。
我曾当面问过老婆的小舅,他唉了一声:我真是鼠目寸光!当时找人在香港兑了9000多港币,要是搁现在,就值老鼻子了。
当然这有点跑题。其实不止在农村,在哪里这都是人之常情。毕竟父(母)子(女)一场,从此阴阳相隔,永无再见,儿女们能不来进行这最后的告别吗?
世间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能重于此事?哪怕你远隔万里,只要有一线可能,我相信只要生而为人子,就一定会千辗万转也要归来!
这儿哭一声惊天动地,闺女哭一声抓天挠地,可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呀!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老人临去世儿女要守在身边,并不是农村的专利,城市不也一样吗?只不过儿女能不能赶到身边,农村和城市的条件不一样,农村老人去世时身边有老人的比城市人要多一些罢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农村,都是生活在村庄这个小天地里,儿女离老人近,照顾老人方便,老人去世时更有机会守在身边。而城市范围比较大,子女多数不和父母在同一地方居住,老人去世时守在身边的机会就少一些。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养老送终”,就是说子女要提供给老人老年生活的必须品,保证其老年生活无忧,还要在老人临终时,在其身边陪伴照应,并在其死后为其料理后事。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里,老人病危临死时,子女儿孙都要守在身边,听从老人最后的教诲,送老人最后一程。老人患了重病,知道时日不远,子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身边,
守在床前,日夜看守。为人父母者,即使临死之时,也会牵挂每一个子女,所以,子女能够全部守在身边让老人看上最后一眼,老人才能够安心地闭上双眼,不留遗憾。何况,老人临死之时往往会出现回光返照,意识非常清晰,会当着所有子女的面交待后事,比如财产如何继承和处理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而子女守在身边聆听老人最后一次教诲,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自然是孝心的表现。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时有人接生,去时有人送终,这才是人生的圆满。人死时子女全部在身边送终,一是显得老人功德圆满,受到子女的尊敬;二也是显示老人子孙满堂,后继有人;三是显示家庭团结和睦,预示以后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如果没有子女为其送终,一是说明后继无人,二是说明老人对子女不好,三是说明子女不孝,家风不正,家族没有希望。
人都害怕死亡,越是临时之死,越会有着强烈的愿望,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死者不能安心地闭眼,灵魂就不得安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不瞑目”。古人认为六道轮回,人死后还有灵魂或者说鬼魂,如果没有子女送终和祭祀,鬼魂得不到香火补给,就会慢慢消亡,最后“魂飞烟灭”。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后代的传承,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亲人送终,就不是完美的人生。去世前子孙满堂地守在身边,去世后孝子齐集,风光大葬,是每个人的渴望。中国自古是视死如生,如果死前没有子女送终,只能说或者无子无女,或者子女都过早去世,或者自己人品太差子女不上门,这自然是谁也接受不了的结局。
所以,老人去世时子女在身边送终守孝,是人生的完美结束,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是这样。只不过,现在农村老人去世,也未必子女都能赶到身边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子女也到处谋生,不再限制在村里的土地上,有的去了城市,也有的去了国外,真正到父母去世时未能赶上最后一面,也是正常的。只要老人在世时尽了孝道,也不必过于自责。而做为老人来说,都盼望子女成龙成凤,子女有出息就好,真到去世时子女赶不回来,也不要有什么遗憾,人生如灯灭,我们来过,我们风光地活过,这就够了。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是否不食人间烟火,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老病死乃人间之大事。农村有句俗话叫人死为大,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都没有死人的事情大。
中国旧传统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人繁衍后代,精心呵护,耐心哺育,养大成人,使其有所作为,为社会创造财富,等上一辈老了,就要为其养老送终。人之奋斗一生,有了积蓄,老了撒手人寰,下一代即要继承老一辈的遗产,人之将死之时,他的下一代理应在跟前守护,叫尽孝守孝,这才是人之常情。若长辈生了你,养了你,到爹娘人死灯灭之时,儿女都不上前,任其自生自灭,又与禽兽何异,何况禽兽虽没有高深的思想,若遇同类之死,尚有悲悯之状。若爹娘将死,儿女都不向前,那真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当然,人之为人,都有责任担当,古之也早有一说,叫忠孝不能两全。若爹娘将死之时,儿女真担着国之重任,当时真的走不开,为国尽忠,却不能为父母尽孝,那则别论。
一般情况下,父母将逝之时,为了孝道,也是义务责任,儿女一定要守在父母榻前,农村如此,城市亦然。
其他网友回答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弥留之际,最先失去获取外界感知能力的是听觉,所以当老人走的时候,旁边的人说的所有的话,老人都可以听得很清楚,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所有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中提及最多的,古有卧冰求鲤,又有“父母归命 应勿缓”的三字真言,都在传承着我们最真挚,质朴的情感。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不想使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我只想看到这条评论的所有人,问问自己多久没给自己的父母打过一个电话,多久没和他们在酒桌上把酒言欢,畅谈理想,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去悔恨。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在我看来,趁他们还年轻,还能出去走走,带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用从一而终的感恩去一起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胜过老人临行前的千言万语。看到这里,不如打开电话,给他们打个电话,如果他们在身边,不妨把那句珍藏在心底最深的话说个他们听“爸,好久没一块吃过饭了,来,咱爷俩喝一个!”
其他网友回答
养老送终啊,这问题问的,难道城里老人去世时,就没有儿女在身边?
在农村里一般在一些迷信的问题上,表现的明显更重一些,比如嘴巴没有合上,是有想吃的东西没吃上;眼睛不闭上,代表了想见的人没见着!
半个月以前,我本来的大娘去世,从我大娘生病到去世,我堂妹在我大娘身边出现的次数有限,更谈不上能在病床前伺候了,而且更让我们家里人上火的是,堂妹回家还是被叔叔电话给催回来的!
结果我堂妹刚回家,半夜我大娘就走了!
用我堂姐的话说就是:等着见到二闺女了,才甘心闭上眼!
养老、送终,这在老人最后的时间段里,任谁的陪伴肯定也不如儿女重要,交代后事、遗产分配、或者其他什么言语叮嘱,“回光返照”的那刻,看不到想见的人,闭上眼怎么能甘心?
全国各地虽然习俗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会让老人干干净净,穿着新衣服走!这个活除了儿女,恐怕无人愿意沾这个“晦气”!
在我们山东这,一般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儿女会为老人擦擦身子,然后将老人生前穿的衣服脱下来,然后换上“寿衣”,再送去火葬场!
给老人擦身子、换衣服,这个即便不是儿女,也是至亲来做,没有外人去自告奋勇的干这个活!
就连安放老人遗体的“灵屋”,一般人都是敬而远之,能不进就不进!
陕西延安还有一个风俗,老人咽气后,儿孙或者后辈要将老人背出窑洞,看看天以后再背回窑洞里,如果儿女不背,就视为不孝!
除去这些事情的处理外,儿女尤其要“撕心裂肺”的哭:“娘啊,不要丢下我一个人走…”、“爹啊,你咋这么狠心…”(总归是这个意思!),越大声越好,就代表了越孝顺!
这个,除了儿女谁能干?
所以,在农村里,还有一种专门做这个事情的,一般儿女不做的就雇专业的人!
像2020年5月2日,在江苏溧阳发生的“保姆坐死老人”一案中,保姆想要挣的也有指点老人儿女为老人办理后事的钱!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们国家传统的养老模式,而且在殡葬文化中,“送终”有着比“养老”更注重仪式感的各种程序!
老人临去世的时候,儿女围在身边,自然是为了给老人送终,而且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甚至有着比结婚还要繁琐和隆重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里面,渗透着后生晚辈对死者的敬畏,以及“转世轮回”、“投一个好人家”的祝愿,甚至还用纸钱什么的给离世的人作为另一个世界的花销!
在我们传统的殡葬文化里,有“守孝三年”的说法,比如封建王权的时代里,官员只要接到父母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要回家“丁忧”,一般都是近三年的时间,就是将父母养育儿女的前三年时间还回去!
现在的人不讲究这些,一般丧假也就三天的时间!
所以,都是尽可能的在老人离世之前能够赶到老人的面前,见最后一面!
就在前天曝光的一个在上海打工的山东人,因为父亲离世请假的问题被单位辞退,引起了网友的一路口讨笔伐,这可以看出这个“最后一面”的分量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
可能有各种理由不养老,但是却没有理由不送終!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农村老人临去世时为什么儿女一定要在身边.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