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是谁提出的 引经药的说法哪个朝代出现的?

网友提问:

引经药的说法哪个朝代出现的?

优质回答:

引经药古代人这样阐述它的概念:

引经之药,方剂中用作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

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制方专门针对病理,加入适量的引经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经药有诸多作用,并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解释的,引经药有非常多的作用:

1.引药上行;2.引药下行;3.引药入病所;4.引火归元;5.引气归元;6.引气上升;7.引血下行;8.引邪外达;9.引邪下行。

根据人体脏腑躯干也专门有引经药,譬如五脏六腑的引经药、四肢躯干的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药等。每个身体部分(包含脏腑和经络)也都进行了细分,采用不同的引经药,如四肢躯干引经药分上肢、下肢、头部、四肢关节,头部又细分为头顶骨、颧骨、后枕部、咽喉、鼻伤、唇伤、枕骨、额骨和眉弓等部位,每个部位的引经药是不同的。

引经药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中医药物归经理论和人体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引经药的说法出现在那个朝代?

《黄帝内经》中对药物归经理论已经有所阐述,但是不明确,《黄帝内经》中说: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这是《黄帝内经》中药物归经的理论雏形,后世中医学大家逐渐丰富其内涵。随着中医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加深,各种药物的诸般特性和药物归经理论的完善,到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引经药”这种说法,最早见之于北宋时期1116年刊印出版的《本草衍义》,又称《本草广义》,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寇宗爽,他的著作是一本药论性本草,专门阐述各种药的特性,其中在论述泽泻这一中药的药性时的描述是这样的:

引药归就肾经。

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药性时,称泽泻是肾经的引经药。由此可以看出最少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引经药。(张元素像)

真正将药物归经理论发展的是金时期的张元素,字洁古(1131-1234年),活了103岁。他在药物归经理论之上提出了“引经报使”之说,也就是不同经络有不同的“引经药”,可以提高药效,集之前医学大家,发展成为系统的“引经药”理论,将药物特性和经络联系起来。如:

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独活为足少阴引经药。

这是其中简单的例子。如上文所述“引经药”的作用时分类很多,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引经药”,现在已经形成完备的“引经药”体系。(李东垣像)

张元素是金元中医四大流派中易水流派的创始人,著作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他的学生有著名的中医学大家李东垣(中医学金元四大家之一)、王好古等。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本写手对中医非常敬重敬畏,中国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堪称世界首创,独一无二,西医根本无法相比,业务爱好,是否心脏有问题切脉便知,引经药,老百姓叫药引子,治病救人,关键在于对症用药,用中医的秘密在于用药剂量大小,不可告人之秘密,特殊疾病需特殊用药,就是精选一药多用的药物,一药而取多效之法,事半功倍,收到一举多得之功效,也就是药引子,常用的引经药,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主药就是药引子引经药,专病专方,专病专药,如火结必要用大黄,寒结必要用巴豆,实结必要用山甲,腰疼必要用杜仲,治病皆有主药,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要肯定是错,引经药出自那个朝代,应该说有中医书出现,就应该有引经药出现,才能治病救人,如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界,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医学史界公认结论。

其他网友回答

引经药类似现在大火的“靶向治疗”,就是精准医治。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有选择性作用,能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到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疗作用。引经药论述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官桂“为诸药先聘通使”,魏晋时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也记载了“肉桂宣导百药”,宋代《百草衍义》,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的归纳总结,修订新增了引经药。

而《神农本草经》只是借”神农”之名,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所以引经药应是汉代所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引经药的说法哪个朝代出现的.jpg”/>

与引经药是谁提出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