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阳明为何短命?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活不到多少岁算是“短命”,没有统一的说法。古人一般把60岁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以上为“上寿”。王阳明先生享年57岁,还不到下寿,说“短命”也说得过去。
明代沈俊绘的王阳明像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达到“三不朽”境界的人之一,是后世儒家心学学者心目中的圣人,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57岁便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假如上天能让他多活十年二十年,他的心学学说将更加精纯,也会免去后人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我不是医生,况且就是医生,恐怕也很难从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推断出阳明先生短命的原因。但我研读阳明心学多年,对先生的事迹比较熟悉,想从关于阳明先生的史料记载中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从家族遗传角度看,阳明先生似乎受母系遗传的比重较大。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享寿101岁,即便今天也算是长寿了;祖父竹轩公(王伦)享寿约70岁上下,也不短寿。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享寿77岁。王华本可寿命更长,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为母亲送葬时赤足行走数里,感染风寒生病,不久去世的。但阳明先生的母亲郑氏寿命不长,只活了41岁。因此阳明可能接受母亲的遗传比较多。另多说一句,阳明一生最好的朋友湛若水,活了95岁。周围有这么多长寿者,阳明先生却只活了57岁,实在可惜。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右),成化十七年状元
第二,阳明先生从少时就好学深思,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认死理”,使他往往思虑过度,损耗精神。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可是,由于天分太高,传统的儒家教育无法解释他脑子里想的问题。于是,他从8岁就开始接触佛家、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全集》中有他答人问神仙的话,其中说“仆诚生8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30年矣”。所谓“神仙”,即我们今天说的道家学说,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家”。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年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王阳明塑像
第三,仕途的坎坷让他吃了很多苦头,损害了他的健康。弘治十二年(1499),阳明参加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从此踏上仕途。他立志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业,但朱家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疏为被太监刘瑾迫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明朝的廷杖,是会打死人的。阳明被40廷杖没有打死,已经算是幸运了,但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可能还留下了病根。
在贵州龙场的,他住了一年多。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位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地方,阳明和他的仆人一度只能在山洞中栖身。这让他本来就不算健壮的身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无疑更加损害他的健康。当时他正值壮年还好说,年纪一大这种损害就会显现出来。
贵州阳明洞前的王阳明和弟子们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然而,他11岁就立志“成圣贤”,37岁在龙场悟道。此后20年,他立志讲学,传播心学。然而朝廷却让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后,往往得不到赏赐,还遭受小人的诬告。他是心学大师,身体不好,却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寿命不长,却做了无数长寿者做不到的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不朽”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1、王阳明生在一个官宦人家和诗书世家。他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祖父王天叙文学才华出众,父亲王华是明时的科举状元。王阳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聪颖过人,并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
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2、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为学为痴,格物致知
1、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2、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践行本真,为人称赞
1、王阳明少有大志,目标坚定,一生为了自己的目标烧到油尽灯枯,死而无憾。期间也有过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但这都是他在追寻自己人生终极目标路上看过的风景,“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之后”,目标再无变幻,一直到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地死去。
2、他的人生经历中,最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少年时写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时刻,不是他和湛若水相见恨晚,湛若水说他“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的时刻,不是他在贵州龙场悟道的那一刻,不是他平定宁王之乱的那一刻,也不是他死于回家途中,弥留之际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那一刻。王守仁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最高个人理想。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结语
直至今时今日,一个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而且能做到极致的人也只有王阳明。鞠躬尽瘁、格物致知、辛劳费神也许是他短命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让国人寒心的不是贫穷,而是被弹丸小国日本打的有的惨。以国土论,泱泱大国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但历史摆在这里,中国不仅挨打,而且被打的惨不忍睹,甲午海战的惨败,马关条约的耻辱,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至今是民族的伤痛。然而,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曾东渡考察,从那个充满着狼性的毒瘤寻求答案。竟然大出意料,小日本强盛的原因,不是欧美的科学,而是中国哲学,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竟然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哲学,日本人手不释卷的就是王阳明的著作。
那么,为什么中国自有王阳明,却惨遭日本蹂躏,而小日本作为小学生,反而一度呈雄世界?
大凡阴阳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苦禅的,得苦禅元素的就会亡国,得事业元素的可以兴国。
实际是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一以贯之,如果单纯把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一刀切割开来,让中国和那个小国各得一片,显然有点片面。
阴阳学也有枯禅的成分,有事业的成分,但枯禅是第一阶段,事业则是第二层次。悲剧的原因也许就在此,日本人真正掌握了王阳明的思想与智慧的精髓,而我们却连皮毛都丢了。然而,我们怎能把王阳明先生的智慧与思想都丢掉呢?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够于智慧领域开创基业,成为垂万事而不朽的思想宗师,他创立的阳明心学的思想与智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让获得这一思想与智慧的小小岛国象饿狼一般觊觎富饶的神州大地,为什么又会让失去了这一智慧的近代中国,沦于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所以我们关注王阳明,并追随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足印,潜心寻求他掌握智慧与思想都法门,步入那神圣的思想与智慧的殿堂,并不是去鸡蛋里面挑骨头,研究王阳明先生为什么短命的问题。话说回来,王阳明先生并非短命,他活了57岁,于世宗嘉靖七年二月平思田之乱,七月袭断藤峡,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历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
在那个年月,这个岁数算不得短命。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年仅57岁就撒手人寰,实在令人叹息。
1.他十七岁格竹子的时候太过用神,受了大寒落下病根儿。
2.在贵州“龙场悟道”之时,条件艰苦卓绝,常年居住在寒冷潮湿的山洞之中,少见阳光“寒症”入了骨髓。
3.常年鞍马劳顿,五十几岁就撒手人寰。寒湿阻滞气血是人体之大害,90%以上的各种疾病都是由此而引起。
4.先生死于肺痨(癌)在现代也是不治之症。
5.常年讲学忧国忧民,积劳成疾,寝食不安,肠胃不好。
6.杀戮太重,类似于孔明不寿。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管命长还是命短,都不重要,使命完成了也就该回去了。弄清楚、想明白了,就会知道,甚至万事万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是这么一回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阳明为何短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