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何汉初三杰会追随社会出身并不高的刘邦?
优质回答:
萧何与刘邦因是同僚而相识,张良与刘邦因机遇会于留城附近,“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可以说,“汉初三杰”之所以能追随刘邦,有一定的偶然成份,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其必然成份,因为起决定作用恰恰是那个凌驾于“汉初三杰”之上的刘邦。
说偶然吧
也是非常偶然的。比如张良追随刘邦是在留城,那个时候刘邦是打算投奔刚刚当上楚王的景驹,而张良也是一样的目的。如果两人都顺利到了景驹那里,那张良可能就要跟着景驹了,后面的结局要么是张良帮着景驹打赢了项梁,要么张良因景驹兵败而被杀,那也就没有后来的“开汉四百年之张良张子房”了。
再比如韩信,最开始投奔的是项梁,而不是刘邦。后来项梁死了,韩信跟了项羽做执戟郎,韩信给项羽提了很多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志向远大的韩信这才跑到刘邦那里。而刘邦呢,开始也一样没怎么看得上韩信,只是给了个连敖的官职。韩信还因为在刘邦军中犯罪差点被杀,幸亏夏侯婴出现才救了韩信,并再一次推荐韩信。韩信虽然得以升官做了搜粟都尉。但是想要带兵打仗的韩信可不喜欢做这种后勤工作,没事就跟萧何念叨,最后还一气之下,又一次潜逃。若不是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桥段,韩信也另换门庭了,更不可能成为后来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之一了。
可为什么有必然成份呢?
这要主要得益于刘邦的个人魅力和魄力。
刘邦虽然看起来像是个“狗腿子”,但实际上,刘邦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的人。以往,我们可能只注意到了刘邦的情商,但是却忽视的刘邦的智商。
1
关于刘邦和张良相遇于留城,《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一段描写,恰恰能说明刘邦的智商。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看得出来,张良几次跟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不但听得懂,而且还能用;但是张良跟其他人说的时候,却听都听不懂。正因为此,张良才有一种“天授”的感觉,所以才愿追随刘邦。刘邦在年轻时曾经跟卢绾一起在马公书院读书,虽然不算精通,但是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其生活中也是跟有文化的四弟刘交关系最近,而与不通文墨的大哥刘伯、二哥刘喜较远。
2
关于韩信,虽然说其能留下来是一种偶然,但是刘邦敢于直接授予其大将身份也是非常有魄力的。诚然,这是他对萧何的信任,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也是极少数。
刘邦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由于其起点较低,所以对人才非常重视,包括丰沛及其周边最先追随他的,还有后来来到他身边的张良、陈平等人,他都非常看重。他的手下有张良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有韩信这样起点很低的人,樊哙屠狗之辈、周勃吹鼓手、娄敬戍边小卒等等等等,在刘邦手下都成为了人才,这是刘邦的本事,也是“汉初三杰”来到刘邦身边的原因。
萧何也正是受刘邦的影响,才从最开始的战略合作伙伴,一点点地蜕变成为刘邦的得力手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刘邦恰恰是那个最大的伯乐。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的起点并不高,但他却能收服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最终打下一片大汉江山。而汉初三杰之所以愿意跟随刘邦,实在是因为偶然,必然是由一连串的偶然所组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最终让汉初三杰归属刘邦成为了必然。
不愿意当“头”的萧何
萧何和刘邦应该算得上是老相识了,吕公刚搬到沛县时,萧何就告诉过吕公,“刘邦这个人,爱说大话,但很少干成功事情”!可以说,在萧何的眼中,刘邦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地痞,若是在和平年代,萧何可能会一直对刘邦持“多大言,少成事”的印象,更不要说投靠刘邦做小弟了。
但当故事发生在秦末的乱世,一切都就变得不一样起来,萧何更类似于“被逼”投靠刘邦。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人民都开始杀父母官,沛县县令对此很害怕啊,决定要先下手为强,自己带领人民反秦。萧何、曹参二人就提议把逃亡的人都找回来,以此胁迫百姓跟随县令起义。如果县令没有反悔的话,刘邦、萧何、曹参都会是县令的手下,问题在于县令害怕了,他还是决定秦军更强大,起义很可能会被镇压。可是现如今,发动起义的事情已经安排给萧何、曹参了,怎么把情况扳回正轨呢?县令思来想去,决定用萧何、曹参的人头向秦王朝证明自己的清白。
县令的突然变卦,对于萧何、曹参二人来说意味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县令这么一逼,萧、曹二人重回秦王朝的路就被断了,只能选择投身于起义军了。沛县众人杀了县令之后,沛县也就彻底成为了起义军的底盘,谁来当这个头呢?
萧何、曹参、刘邦都是热门人选,萧、曹二人以前是沛县县令的二把手,在沛县威望很大,很能服众。刘邦不一样,刘邦能成为热门人选是因为他手下有百十号亡命之徒,沛县里整日种地的农夫看见这么多“逃犯”,能不害怕吗?所以敬畏刘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再说回萧何,萧何的应该是一个追求安稳的人,秦朝曾经有个大官赏识萧何,想把他提拔到中央去,但是萧何拒绝了。关于这件事,有很多的看法,有人说萧何是想家,不愿意离开家乡,有人说萧何是预见了秦王朝的灭亡,我认为,萧何拒绝是因为他“不自信”,他不愿意去尝试未知的生活。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明明才能很出众,但安于处在一个平凡的位置,面对未知的世界总是怯于去尝试。秦末的乱世由不得萧何,他必须要去挑战那些未知的东西,必须要走上起义这一条看不见未来的路。而做了沛公就意味着和秦王朝的彻底决裂,相反,如果只做一个参谋,那或许还有机会弥补和秦的关系。
萧、曹二人退让,刘邦也就却之不恭,成为了沛公,也收服了萧何。
志趣相投的张良
在刘邦集团中,平民才是主力,而张良却是一个“五世相韩”的贵族家族后人。年轻的张良是莽撞的,秦始皇大定天下之后,他变卖全部家产,只为了博浪沙一击。秦始皇未死,他不得已亡匿下邳,而十年的隐居生涯也是他从贵族向平民转换的重要环节。
从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走到穷苦大众的生活之中,十年,他抛弃了贵族的生活,深入百姓,了解了民生疾苦,十年,他熟读《太公兵法》,等着黄石老人所言,做“帝王师”那一天的到来,十年,从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儒家热血青年,到一个学会了“忍”的道家传人的转变。博浪沙刺秦,刺出了张良韩国贵族的最后一击,而在秦末起义大爆发的时代,张良又开始重拾他的救国梦。他本来是要去投靠景驹,想要借机复立韩国,但途中偶遇刘邦,《太公兵法》晦涩难懂,张良向无数人倾诉,但无人可懂,偏偏刘季这个出生底层的人民却能一点就通,知己,这就是知己,初次相遇的刘邦、张良不是君臣而是知己。
秦国灭亡之后,项羽分封天下,韩成受封为韩王,张良喜不自胜,复国的梦想终于实现,但项羽又亲手敲碎了张良的梦想。韩成被项羽挟持到楚都彭城,随后为项羽所杀,张良连夜出逃,他还能去哪?天下之大,何处为家?刘邦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懂他之人了,他重回巴蜀之地,与刘邦的关系从知己变成了君臣。
张良明白,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韩成已死,项羽是敌。可以说,张良是被韩信逼到刘邦手下去的,如果韩成不死,张良必然更倾向于分封制。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唤人都是直呼大名,如萧何、曹参、韩信、项籍,唯有张良一人,刘邦始终亲切的称呼他为子房,除了君臣之外,刘、张二人更是知己。
要做大将军的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韩信。他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执戟卫士,项羽分封天下之后,他逃到了汉军阵营之中。韩信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大家都说他没有张良聪明,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明白休养生息才能避免被刘邦猜忌,可是,韩信的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如果他真的像张良那般“避世不出”,那他活着和死了没有区别。
韩信年轻的时候混得很差,有人猜测他和张良一样是落魄的旧六国贵族,因为他身上负剑,熟读兵书,这些东西不是一个吃不起饭的穷小子可以拥有的。虽然史书上没有韩信出生的具体记载,但我觉得这套说法比较有道理,我比较赞同。有个故事叫做“一饭千金”,说的是韩信年轻时快要饿死了,幸好有“漂母”救济,每天给他饭吃,他才得以活下来,他对漂母说,“如果有一天我出人头地了,绝对不会忘了您”。一个大男人,随便找点事做也不至于混到“饿死”的地步,韩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心高气傲,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对自己的兵道造诣有绝对自信,他觉得自己应该是指挥千军万马弟弟大将军。
他人的嘲讽让韩信痛不欲生,“胯下之辱”算一件,项羽的忽视也算一件。来自他人的不尊重将韩信的自尊狠狠的践踏,韩信非常需要证明自己,他要做大将军,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要封王,要显赫,要出人头地,要让瞧不起他的人都看到,他,是多么的强大。
刘邦被封到巴蜀之地,前途一片惨淡,韩信却仍然选择从“前途光明”的西楚霸王帐下逃到了刘邦手下,他主动找到夏侯婴,主动找到萧何,希望能将他引荐给汉王。刘邦给了他一个小官之后,他又逃了,他觉得在汉王手下也看不到未来,他要做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他要做的是大将军,是可以逆转乾坤的大将军。
萧何骑马飞奔,终于追上了韩信,“国士无双”是萧何对韩信的评价,面对如此看重自己的“萧大人”,韩信终于吐露了心迹。萧何回去后告诉刘邦,要封韩信为大将军,看见如此一本正经的萧何,刘邦也下定了决心,“好,就封韩信为大将军”。把大将军这样重要的职位,交给一个没有过实战,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人,是很需要勇气的,但刘邦选择相信萧何的眼光。
韩信得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将军”之位,再也不谈逃跑之事,心甘情愿的跟随了刘邦。
总结
刘邦为什么可以收服汉初三杰?偶然!太多偶然的因素,萧何是沛县之人,刘邦近水楼台先得月,张良与他志趣相投,恰好项羽断了张良的复国之梦,韩信渴望出人头地,不被项羽重用的情况下,第一个出逃的国家的刘邦的大汉。
这一连串的“偶然”让刘邦得到了汉初三杰,但同时值得肯定的还有刘邦的个人能力,“丰西泽纵徒”让他收获了百十号逃犯的尊重,从而有了竞选沛公的资格,过人的悟性让他与张良相谈甚欢,韩成死后,他成为了张良投奔的第一个选择,对萧何的信任与果决的处事风格让他成功留住韩信。
必然是由一个个偶然组成的,而刘邦总是可以在这一个个偶然来临之际抓住机会,汉初三杰因此为他所有,为他所用!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从一亭长一路成为汉朝开国之君,可是这个开国之君让我们的印象是市井无赖、地痞流氓。一个地痞无赖能成为帝王自然离不开手下人才的帮助,其中汉初三杰的功劳乃是重重之重,没有三杰刘邦胜项羽得天下及其困难,我们不仅要好奇一番,汉初三杰比刘邦有能力毋庸置疑,比刘邦出身要好也是肯定的,为何他们会追随社会出身并不高的刘邦呢?
汉初三杰为何人
刘邦虽然综合能力不错,善于识人,对厚黑学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其也是亭长出身,性格属于地痞之风。
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一向不靠谱的刘邦也能说出一句至理名言,而此话恰恰说明三位人杰在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作用。
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非张良莫属,管理后方萧何堪称第一,百战百胜以兵法出奇制胜者非韩信莫属,汉初三杰者,谋圣张良、丞相萧何、兵仙韩信也。
如此优秀的汉初三杰为何追随出身不高的刘邦
要想知道名相萧何、谋圣张良、兵仙韩信他们为何追随出身不高的刘邦,我们要分别分析三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追随刘邦。
萧何本是沛县的县吏而刘邦只是一个亭长,萧何的位置显然要高于刘邦,两人即是老乡又是朋友。对于刘邦的为人萧何是清楚无比的,萧何曾经带刘邦去处理事情遇到秦始皇彰显秦之威严而出行,此时刘邦说出大丈夫当如是也,虽然只是短短一言却展现出刘邦的雄心壮志,加上刘邦本人也是机敏之人。
后来爆发农民起义,刘邦这一批人也以芒砀山举事,开始大家都是推举萧何为领头人,萧何此时估计也有点私心,害怕起义失败株连家族,随即推举刘邦为领头人。刘邦为人机敏过人,加上有大丈夫当如是的大志而且又以斩白蛇拢聚人心自然是领头的首选。
后来就不用过多解释,萧何不但是刘邦的嫡系,刘邦对萧何也是不错,萧何没必要去转投他人,自然而然会全力辅佐刘邦。
谋圣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之后,其祖上五代担任韩国之相,秦灭韩后,张良一心想着是复国。秦末起义爆发,张良在项梁的帮助下开始复国之路,但是效果不佳。
后来张良与刘邦相遇,本来都是为了一个目,除暴秦而合作在一起,张良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且都被刘邦采纳。
以往张良为他人出谋,他人基本上很难理解,而刘邦拍手叫好,张良这等谋士恰恰缺的是一个识人之人,缺少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而刘邦则是张良需要的英主,乃是命中定数。
兵仙韩信的事迹相必大家已然耳熟能详,韩信早年不得志,先投奔项梁结果默默无闻,后归项羽成为执戟郎中,多次献计给项羽,结果被项羽全部否定,加上项羽屠战俘,韩信认为项羽庸主也。心灰意冷之下去投奔刘邦,结果我们也知道,开始韩信同样不受重用,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为人是有恩必报,当年一饭之恩都让韩信心记数年,何况萧何和刘邦的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当涌泉想报,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要知道,汉初三杰成就刘邦,而刘邦何尝不是成就了汉初三杰。三杰需要一个实现抱负的平台,而刘邦就是这个平台,三杰自然尽心辅佐,成就刘邦也是成就自己。
知遇之恩,几人发挥各自之所长才有汉朝君王,汉初三杰。
善于识人,让人才发挥个人之所长为己所用这就是刘邦的优势,刘邦相比汉初三杰我认为更胜一筹。
其他网友回答
所有的一切都是发展的过程,这是普遍的真理,刘邦的出身不高,但是在参加反秦起义之后,他已经成为一方豪杰,早就不是当年的泗水亭长了。
而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张良、韩信,并不是在同一时间投奔刘邦的,这其中除了萧何曾是沛县的刀笔吏,与刘邦算是旧相识,同事之外,其他两位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位高权重了,追随这样的诸侯,跟着这样的大哥是非常正常的。
萧何追随刘邦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邦出生在丰县,在沛县做泗水亭长,而萧何、曹参同样在沛县县衙工作,而且在职务上还是高于刘邦的,但是刘邦深谙社会游戏规则,虽然游手好闲,身无长物,但是也在沛县混的风生水起,黑的白的都是给些薄面的,否则日后刘邦的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也不会有一堆死忠追随的。
刘邦落草为寇遁入大山之后,刘邦的老婆孩子父母都没有收到责难,这也是刘邦在沛县通天的一个例证。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在中原一带攻城拔寨,吓的沛县令坐卧不安,于是也就想要反秦自立,在与手下萧何、曹参等商量的时候,这二人都建议沛县令找刘邦一起干,因为刘邦在大山里已经有了上千人马了,于是沛县令就让刘邦的连襟樊哙去找刘邦了,可是刘邦还没有来,沛县令却后悔,他怕刘邦来了鸠占鹊巢,把他的位置给抢了,于是刘邦来的时候,他城门紧闭,而城内的萧何和曹参害怕沛县令狗急跳墙,把他俩也干掉,于是也跳墙而走,去投奔刘邦,而后刘邦攻破沛县城杀了沛县令,开始公开造反了。
萧何追随刘邦除了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为了给自己留条跑路的后路
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到底谁当老大呢,有人就推举萧何、曹参,萧何当时的想法,就是自己能干,如果自己当领头的,一旦将来秦军来了,起义失败,萧何一家必然身死族灭,如果不当领头的,还能逃之夭夭。《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于是就推举刘邦了,而刘邦确实有领导才能,同时也想当老大,于是在萧何等人的推举之下,刘邦成为了老大,于是后来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这样追随了刘邦(所有有时候历史不忍细读,╮(╯▽╰)╭)。
张良追随刘邦是良臣择主而事
刘邦起事以后,遭遇到雍齿的背叛,无奈只得投奔项梁,项梁对刘邦很讲究,封官然后给兵给将,而刘邦实力就逐渐增长,而项梁战死后,楚怀王兵分两路,让刘邦独领一军向西反秦,而刘邦在西征途中遇到张良,此时张良正辅佐韩王韩成恢复韩国,而刘邦十分钦慕张良的才能,于是极力拉拢张良,最后张良随同刘邦一共向西伐秦。
当时秦军主力在河北,而向西伐秦一旦成功则是非常巨大的政治上的胜利,可是当时诸侯都没秦军打怕了,或是在河北救援赵国,或是龟缩不出,在中原抢地盘,只有刘邦完全贯彻楚怀王的策略在张良等人的辅佐下一路向西,最终攻破武关。攻灭秦朝。而这期间张良起到很大的作用,张良的才华也更加被刘邦赏识。
张良追随刘邦是良臣择主而事
项羽入关后,天下分封,张良一度回到韩国辅佐韩王,但是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杀死,张良彻底的成为刘邦的谋臣,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立下大功,被刘邦称赞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韩信追随刘邦则是遇到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萧何
出身于楚国淮阴的韩信,本来是穷困潦倒,后来反秦起义爆发后,他既然项梁的楚军,项梁死后,他继续追随韩信,韩信是兵学大家,可是他项羽手下却得到不重用,于是一心想要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韩信来投奔被项羽封为汉中王的刘邦。
可是刘邦当时也是不识货的,韩信来之后,虽然当时就被萧何推荐给了刘邦,但是刘邦却并没有把韩信当回事,于是韩信一气之下逃走了,得知韩信逃走之后,萧何紧急追赶,最后追回韩信再次举荐给刘邦,并称赞韩信是“国士无双”而在刘邦接见韩信的时候,听到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外强内弱”后也深以为然,然后刘邦充分发挥自己用人的本事,他对韩信“解衣推食”,就是让韩信穿自己的衣服,吃自己的食物,当时刘邦已经汉中王了,早已不是当初沛县无赖子了,所以这样的礼遇,让韩信感激涕零,但是这仅仅是刘邦所做的第一步,此后不久刘邦宣布将任命汉军的大将军,统领所有汉军。
此消息一出,曹参、樊哙、灌英等人都沾沾自喜,都觉得自己应该大将军的不二人选,可是在封坛拜将之时,刘邦宣布大将军就是韩信,这样包括韩信在内的所有人都十分的吃惊,刘邦的做法让韩信感激涕零,后来他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甚至到了自己实力已经能够争霸天下的时候,仍然没有反叛刘邦。
韩信追随刘邦则是遇到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萧何
当然最后韩信由于被刘邦猜忌,罢免王爵,降为淮阴侯,后来才要造反,但是后来被萧何伙同吕后骗到皇宫之内杀死,这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的来源。
所以说汉初三杰的萧何追随刘邦时当时的形势之下,给自己留条后路,而张良、韩信追随刘邦是因为受到刘邦的礼遇,而且当时本身刘邦的身份已经是拥有争霸天下实力的一方诸侯,是有着追随的前途的。
其他网友回答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明朝诗人杨基有一首诗名为《感怀十四首》。原文为“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就是出自该诗。但显然刘邦算不上英雄。他是一个混混,机缘巧合之下再加上自己的能力才夺取了天下建立的大汉王朝。连刘邦自己都承认,大汉的建立汉初三杰居功至伟。没有他们三人就没有汉朝。那为什么三人都会义无反顾的效忠刘邦呢?下面我们详细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实际上秦朝时期社会上等级地位观念还是很重的。所以平民出身的刘邦能够成功运气成分确实很重要。而三杰之所以效忠于刘邦也各有际遇。首先最早追随刘邦的臣子萧何。萧何与刘邦是同乡人。早年间刘邦是一个地痞无赖整日游手好闲的时候,萧何已经是一个小吏了。很多时候刘邦惹下事情都靠萧何给擦屁股。而萧何之所以会与刘邦交朋友就是认为刘邦不拘一格的性格,而且刘邦虽然表面上浪里浪荡。但是刘邦谈吐不俗,说话办事也非常得体。所以萧何愿意和刘邦交朋友。
后来刘邦押送囚犯到骊山修筑皇陵的时候,有囚徒半路逃跑了。刘邦害怕承担责任所以干脆把囚徒全部释放。愿意跟他的就跟他一起躲藏。不愿意的就自己去逃命。原本刘邦这辈子肯定是完了。但好巧不巧到是,陈胜吴广爆发了起义。之后天下豪杰群起而攻秦朝。刘邦看到天下大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刘邦带着囚徒返回沛县,并且鼓动百姓杀掉县令造反。蛇无头不行,原本刘邦自认为无能为力统领大家造反。所以想让萧何这个沛县的大人物带领大家造反。但萧何是一个文人,说到底胆子还是小。他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就这样刘邦成立老大。而萧何成了追随他的智囊。 张良家族世代效忠于韩国。家族先辈担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天下大乱之后张良也召集了上百人造反想要重新振兴韩国。但张良百人的队伍毕竟势力太单薄了。所以张良前去投靠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景驹。在路上正好张良路过了刘邦在势力范围。本身大家都是起义军,互相之间也没有利益关系。所以刘邦就接待了张良。在一番沟通过程中刘邦和张良两人互相开始敬佩对方。所以张良改变了初衷,决定不再去投奔景驹。而是干脆跟着刘邦一起干了。除了张良看出了刘邦是个人物之外。刘邦对他的保证也很重要。刘邦对张良承诺。如果他实力允许,一定会重立韩国。所以对韩国无比忠心的张良才会投奔刘邦。 直到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成为了天下少数的几个封国王侯了。韩信在项羽帐下屡次献计均不被采纳。反而韩信还多次受辱。韩信觉得在项羽帐下没有出头之日。所以在一番仔细推选之后决定去汉中投靠刘邦。首先当时的刘邦属于新兴势力,而且经过秦末乱世的征战刘邦也名声在外了。这个时候的刘邦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而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诸侯。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邦帐下没有统帅。刘邦帐下有兵有将。但就是没有统帅。所以韩信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况且从势力来看,刘邦这个汉王也是仅次于项羽的诸侯。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也是出身低贱的平民。虽然现在刘邦身份高贵。但是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不会带有色眼镜看人。而项羽看人先看出身,出身低贱即使再有本事项羽也不会采纳其建议。有了项羽阵营的经历。想必韩信选择刘邦就十分的合理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何汉初三杰会追随社会出身并不高的刘邦.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