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为什么陶渊明作为古代人能不为五担米折腰?
优质回答
是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局限以及陶渊明本人性格“缺陷”决定的。
作为时代局限,魏晋及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官二代、富二代普遍存在,社会阶层之间固化十分严重,底层人民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攀上更高一个层次,难上加难,基本是不可能的。出身破落家庭的陶渊明,对此十分不满。曾做了几次小官,比如参军、祭酒,都因不顺心而辞职。
作为个人性格的“缺陷”,陶渊明具有“叛逆”性格,看不惯“门阀”制度,看不惯官场作派,同时又刚正不阿,决不扭曲自己,同流和污,违心乞食。当了七品芝麻官以后,因不想正衣冠以迎接郡里派来的检查官——督邮,弃冠返乡,从此不再侍候朝廷。
我认为,两个原因中,社会的制度缺陷是主要的,是形成陶渊明性格“缺陷”的根由所在。“门阀制度”,基本阻断了社会由低向高发展的正常渠道,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自然要引起底层人民的强力反抗。陶渊明就是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
至于陶渊明的性格,如果从当时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是有极大缺陷的,是很不合群的,是不可理喻的。若从底层人民的角度来看,则再正常不过。他代表了大批底层读书人的观点与情绪。宁可穷酸潦倒,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也是正直读书人的骨气所在。所以,他的这一举动,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无独有偶,清朝时期的孙髯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撰昆明大观楼长联而闻名于世。此公也有铮铮硬骨,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年青时应试,因不满进考场要搜身,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应试。晚年穷酸潦倒,三餐难继。过世后葬于红河弥勒。他生前自撰挽联曰: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欠着谁。”
令人肃然起敬。中国读书人的骨气是有传承性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为问折腰从斗米,何如白眼看时人”,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时候:试问自己要为了斗米而卑躬屈膝吗?恐怕还是像古人一样,对不喜欢的人就白眼相看来得自在吧。表达自己不愿意再委曲求全,有归隐之意。
这里面用了两个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说的是晋代名士陶渊明,
他为了养家糊口,在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督邮来巡查工作,名为检查,实际是索要贿赂。他一到彭泽官舍,就派人去叫县令。陶渊明本就对这些假借上司名义作威作福的人很是不满,刚准备动身,下属劝他说参见上官要穿官服。
这样一来,陶渊明再也忍耐不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完,就辞官挂印而去,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陶渊明从此归隐田园,开一代山水田园诗风,成为隐士精神的象征。
阮籍能作“青白眼”
白眼的典故则来自竹林七贤里的阮籍。《世说新语》里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
阮籍母亲死时,其好友嵇康来慰问,阮籍给的就是“青眼”;而阮籍看不顺眼的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唁时,阮籍就是给的“白眼”。
这两句来自宋 刘攽《寄王宗杰》谋拙材疏懒是真,岂堪为吏走风尘。已知富贵非吾望,欲以诗书老此身。为问折腰从斗米,何如白眼看时人。闻君高卧辞冠冕,多幸佯狂亦有邻。
全诗的意思是:我才疏学浅大概还有点‘懒’,确实是不太适合当官做吏。福贵我已经不指望了,能陪伴诗书终老,就很好了。难道还要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吗?不了,不了,我就学学先贤,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白眼。听说你也辞官归隐,高卧松云了,这样多好啊,可以为邻作伴了。
作者其人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他较出名的,大概是辅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担任类似副主编的职务,负责汉代历史。
在仕途上,由于他“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谐谑,数招怨悔,终不能改”,又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虽颇有才名,一生浮沉,做过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等知州,最大做过中书舍人。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从古至今,隐逸总是在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尤其是在不得意的时候。人生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委屈求全,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心态好,就什么都好。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为什么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优质回答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
陶渊明的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陶渊明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他曾经担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不过只任职了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了,过起了归隐田园的生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公元405年秋,为了养家糊口的陶渊明,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的冬天,正值他到任的第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是个凶狠贪婪的人,每年都有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收取贿赂,如果不从就栽赃陷害。而且这次派来的督邮,既粗俗又傲慢,一来到彭泽的旅舍,就让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向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陶渊明,十分看不上这种假借上司名义耀武扬威的人,但迫于无奈,只得动身前往。
却不想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此时,陶渊明再也无法忍受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为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干脆取出官印,把它封好,辞了官,这是最后一次做官,仅仅是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
陶渊明为什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喜欢闲静,善良,爱独处,热爱自然,是一个胸怀大志,不同流俗的人。
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到家思想的感染。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道家与儒家两种修养。
在他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感受到他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和永不熄灭的济世志向。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然是无法与当时那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哪里还会去为“五斗米折腰”。
他寄情于山水,歌颂田园生活,来表达对世俗的不满。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过起隐居生活的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是最高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同时也体现了他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这样的思想在当时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是多么可贵。
从他的田园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洋溢着劳动时的喜悦,对劳动人民的讴歌。
这便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高人,一个归隐田园的伟大诗人。
欢迎关注头条号武姿仙岛,为您解读经典传统文化。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士可杀不可辱还是逃避现实无力参政?
优质回答
陶渊明博学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远大的志向,渴望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并建功立业。在其弱冠之年就开始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然而,官场的黑暗、朝臣的奸污和政治的昏庸,让陶渊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辞官隐居,并不是没有能力参政。他从衣食富足到能维持生计是他用他的气节和人格尊严为代价换来的,既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气势,也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无力改变的一种无奈,当然也有厌恶官场逃避现实无力参政的情绪在里面。
陶渊明隐居田园生活,虽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但在浑浊的尘世中,能洁身自好不与官场腐败同流合污,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朴质纯洁,其高洁傲岸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晋宋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呢?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晋宋文学大家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呢?是因为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曾祖父是东晋初年的大将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当过太守一级的官,由于陶家不是士族出身,为官清廉,没有多少财产,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已经和一般平民差不多了。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并有一定的雄心壮志,由于社会的黑暗,一直不想出来做官。思想很矛盾,直到29岁,才出来谋求官职。10多年里,做了几次官,可是都非常小,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要和自己认为不值得交往的人应酬,这使他感到精神上非常痛苦。在做江西彭泽县令时,因为有一个都督要来视察,按规定,陶渊明要穿戴整齐,前往迎接,还要向他弯腰行礼,陶渊明感到这样做,心里很难受。就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愿为了五斗米的薪水,去向自己瞧不起的人弯腰行礼。于是交出官印,告辞回家。
在辞官回家的路上,是陶渊明心情最愉快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述说自己的心情。恨不得一步跨进家门,和妻子儿女团聚,一起过悠闲的日子。陶渊明离开了官场。回到了浔阳柴桑,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生活非常苦,经常出现无米断炊的情况,但也感到很自在,和乡亲们一起劳动、聊天,还是蛮开心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他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有两个爱好,一是爱喝酒,一是爱菊花。喝了酒,诗兴就来了;菊花不与百花媲美,是高雅的象征。他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他远离世俗,悠闲自在的高尚情操,为后世诗人所推崇。他的《桃花源记》,充满幻想,带有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反映了陶渊明不满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桃花源”成了后世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诗,在他生前和去世以后,一直没有多大的影响,可是到了唐朝,他的诗歌艺术价值,才被人们发现,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