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是根据什么来排位的?为什么?
优质回答:
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
“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唐朝的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北宋
扩展资料: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造诣。每个人的付出灵性不同,所以也就有了名次。
其他网友回答
对书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下前三的行书作品,分别是第一名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名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第三名宋代苏轼的《寒食帖》。
简单来看,好像这三幅行书作品的名次是按时间先后来排的,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总体来说,能排名前三的书法作品,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比拼了。
普通书法家之间才会比较形质、神采之类的技术问题,而宗师级的书法作品,已经超越了这些层面,而是内容、书法、情绪、史料价值的综合体现。
这三幅作品都不是作为书法作品而写的,但是书写者都是当时的宗师级人物,而且书写时都有相当强烈的情绪,所以这三幅作品的看点不在技法,而是要从字里行间,体会书写者当时强烈的情绪变化,这才是三幅作品千百年来能打动人的关键所在。
说完总体感受,再来分别说说三幅作品。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他与文人雅士们聚会时,似醉非醉的情况下所写。王羲之当时的情绪是逸兴遄飞,笔下的字也看着有飘逸之感。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身怀家仇国恨,悲愤交加,哪还顾得书写法度,完全是靠着下意识的笔触书写,而正是这样,才让观者感受到了颜真卿当时的悲愤情绪。
苏轼的《寒食帖》,是描述自己被贬后的凄苦境遇,书写时也饱含抑郁之情,所以才让观者有了超越书法作品的情绪感受。
其实这三位都是当时宗师级的人物,三幅作品都可称作是超越了书法作品的精神作品。非要搞个排名的话,可能不同的观者心里会有不同的次序,那就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后辈肯定吸取了前辈的经验吧,即使学生的水平再高,也不能排到前辈前面去吧?
所以看起来是按时间先后来排名,其实是对书法开创者成就的认可,和对前辈的尊重,导致了这样的排名。
其他网友回答
排行应该是根据受众群体的多少,同受众群体中,对《兰亭序》或《祭侄季》喜好感的多少等,其他因素进行排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是根据什么来排位的为什么.jpg”/>